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敦煌大歷史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敦煌大歷史

  • 作者:邢耀龍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3-10-24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66折 31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317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01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4雙11寵粉購物節,全館$11起!
  • 商周啟示全書系66折起!
  • 2024感恩月/2本72折限時限定
  •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敦煌歷史文化一本通! 一窺敦煌歷史文化的最佳讀物! 數十張珍貴敦煌石窟圖、壁畫圖 繁中版特別收錄MOOK出版之敦煌現況圖片 ◤從石窟發出的敦煌史,從敦煌出發的中國史◢ ▷作者是中國知名的敦煌學年輕學者、當代敦煌人,曾在榆林窟守窟多年 ▷當代敦煌石窟「守窟人」講述敦煌的古往今來 ▷中國知名敦煌學學者沙武田專文推薦 ▷臺灣知名歷史作家公孫策專文推薦 ▷當當網超過千餘條讀者好評 ▷附錄:敦煌歷史年表 莫高窟、萬佛峽是中國文化的燦爛遺產;飛天壁畫、千手千眼觀音、九色鹿是中國藝術的鮮明一筆, 作者為知名新生代敦煌學學者,在榆林窟守窟多年,他以個人視角、沉浸式講述,引領讀者深入敦煌石窟現場, 領略敦煌建築、壁畫與雕塑所帶來的震撼,看見敦煌的古往今來,走入與敦煌相關的中國大歷史。 ◤從敦煌出發,見證中國歷史的重要場景◢ 書中「敦煌」指的是古代敦煌的地理範圍,涵蓋河西走廊,自從西漢絲綢之路開通以來,敦煌就成為絲路上的重鎮之一,因此敦煌與河西走廊的歷史很難分開;佛教東傳、北擊凶奴、五胡入華、玄奘取經、安史之亂、蒙古西征、閉關鎖國等歷史大事件,在書中都有詳盡的解說。 ◤是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國史◢ 不僅講述了敦煌歷史,同時也講述了堯舜時代、從商周到明清,與敦煌相關的人物與歷史事件,以及藏經洞的發現與敦煌現狀,沿著時間脈絡重塑了敦煌的歷史文化進程。

目錄

【推薦序】歷史怎麼寫的,敦煌知道—公孫策 【推薦序】普及敦煌文化的驚喜之作—沙田武 【作者序】敦煌:中國歷史的一枚紡輪 第一章 最早的敦煌人   誰是最早的敦煌人三苗的生存挑戰 三苗為何變成西戎 移民創造敦煌 第二章 絲路開啟與佛教東傳   玉石之路 冒頓的崛起 月氏的西遷 貴霜帝國與犍陀羅藝術 佛教的東傳 第三章 漢匈戰爭與河西四郡   將星出世 河西之戰 四郡的名稱淵源 漢武帝的星鏈計畫 第四章 天馬傳說與漢武帝的偉業   渥窪池裡出天馬 馬蹄金與漢武帝的心思 李廣利的慘勝 漢朝的「馬聯網」 第五章 懸泉置裡的漢帝國   大漢邊境國賓館 公主的信 漢朝的環境保護法 漢王朝的資料庫 第六章 張芝父子與分裂時代的開啟   草聖的養成 張芝父子與董卓 河西儒學的脈流 第七章 敦煌石窟的開鑿   佛教的早期傳播 最早的敦煌石窟 作為范式革命的敦煌藝術 古人的虛擬實境 第八章 三大石窟背後的歷史脈絡   鳩摩羅什與涼州模式 從涼州到平城 曇曜的兩次危機 佛教與皇權的矛盾 從平城到洛陽 第九章 隋朝的佛教與煬帝西巡   隋朝皇帝的佛教淵源 帝國的彌合劑 文化特區敦煌 隋煬帝西巡 第十章 玄奘取經與孫悟空的「誕生」   玄奘的成長經歷 一路向西 玄奘遇上石槃陀 孫悟空的「誕生」 玄奘與皇室的關係 玄奘與榆林窟的開鑿 第十一章 唐蕃互動與敦煌石窟   吐蕃崛起 瓜州保衛戰 大唐致癌物出世 安史之亂與河西局勢 吐蕃文化的影響 第十二章 家族秩序下的敦煌   歸義軍的誕生 到大唐去 兄弟相殘 曹氏的家族技能 曹氏祖先的「來頭」 「模範丈夫」背後的祕密 河西慕容氏的淵源 回鶻的歷史影響 第十三章 西夏的天命   党項的淵源 西夏崛起 宋夏競爭 「理工男」的壁畫技術 壁畫新高峰 翻譯的力量 玄奘取經圖的深意 第十四章 涼州會盟與八思巴   蒙古征服河西 卑微的畫師 涼州會盟 八思巴與忽必烈 一座廟抵十萬兵 第十五章 歷史分流時刻的敦煌   搶戲的傅友德 營建嘉峪關 海陸絲路的交替 中西方歷史的分流 敦煌的復甦 石窟裡的道家與儒家 左宗棠的守護 第十六章 王道士與藏經洞   王圓籙來了 藏經洞封閉的原因 藏經洞文物的流散 如何評價王道士 第十七章 另外一個道士的故事   郭元亨來到榆林窟 守護象牙佛 死裡逃生 重見天日 第十八章 守窟人的日常   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守窟人的賡續 守窟人的一天 附錄1 敦煌大歷史年表   附錄2 敦煌、瓜州歷史古跡一覽

內文試閱

  【作者序】敦煌:中國歷史的一枚紡輪      「你知道敦煌嗎?」      每個熱愛敦煌的人,大概都有這個想法:在中國大地之上,難道還有人不知道敦煌嗎?      答案是肯定的。      那是在從武漢到福建的火車上,一對農民工夫婦正坐在我的對面,上流露出領到工資的喜悅。攀談之際,女人問我的來處,我語氣中略帶驕傲地說:「我從敦煌來。」      女人看向男人,然後兩人一起向我投來不解的目光,就像北極熊第一次遇見企鵝。      那一刻,我的內心驚詫不已:怎麼還有人不知道敦煌? 在綠皮車漫長的搖晃中,我仿佛一杯紅酒,逐漸醒悟過來。有人說:「世界上再廣為人知的事物,也有一億人不知道或不接受,而更多的時候是十億人。」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認知豐富得你無法想像,而敦煌並不在所有人類個體的意義之中,我們不能因為熱愛而一葉障目,不能因為別人還不知道而心生嗔怒或輕視。      當我們從這種「障目」的情緒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去面對敦煌時,敦煌對於中國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曾經,塞爾維亞一個不知名的青年出現在特定的場合,就將全人類帶入「一戰」的苦難之中。      於中國歷史而言,敦煌也像一個小人物,它在數千年裡不斷地出現在特定場合,引發了諸多變革,也讓宏大歷史的具體線索落在了這塊土地上。敦煌不僅僅有壁畫和塑像,壁畫和塑像只是敦煌歷史的圖像語言之一,而語言本身也不是歷史,它所承載的具體的人和事才構成了敦煌的本來面目。      從「人」出發,我們可以看到:對炎黃二帝所代表的中原秩序不斷發起挑戰的三苗人,在三危山下篳路藍縷,開創了敦煌的地理、經濟和人口基礎;秦漢歷史的重要人物匈奴冒頓單于,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部落裡當人質時磨煉了堅毅的性格,並樹立了統一草原的雄心;被匈奴趕出故鄉的月氏人,在異鄉開闢新的家園和文化,他們創造的犍陀羅藝術又傳回到敦煌,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漢武帝通過河西四郡建構的國家安全防線,奠定了後世中國疆域的格局;敦煌暴利長的「天馬奇跡」和遍布帝國的交通網,提高了整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淵泉縣的草聖張芝一家,不僅引發了三國時代的風雲,也成為魏晉時代的儒學和風骨的先聲;曇曜不僅開創了中國石窟藝術的格局,也在宗教改革之中讓佛教陷入危機;隋煬帝吸收了從河西儒學和佛學傳承而來的精神,使之成為統一南北後的重要彌合劑;玄奘在瓜州度過取經之路最艱難的時刻,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在此後的歷史中不斷產生影響;榆林窟玄奘取經圖的出現,透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孕育的具體過程……      凡此種種,就是敦煌歷史的特性。      敦煌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邊境小城,像一枚看似微不足道的紡輪,但大歷史的很多線索卻都在這裡絲絲入扣。      風往往起自青蘋之末,那些社會中微末的振動,往往是下一個時代的星火,這個道理被敦煌一次次證實。      這本書中的「敦煌」指的是古代敦煌的地理範圍,因為敦煌與河西走廊的歷史往往很難分開,所以部分章節也涉及整個河西地區的討論。      歷史是層累的,作為一個廣義上的敦煌人,我的生命就是敦煌歷史在一個具體的人身上的延續。因此,這本書中,我常常把敦煌歷史的相關事件投射到今日之我的身上,希望借此讓讀者瞭解敦煌歷史對於如今敦煌人的塑造。      這是一個有趣的方法論,因為歷史創造的最偉大作品,就是一個個具體的人。怎樣的歷史就會塑造怎樣的人,所以,如果你能仔細地審視自己,就能看到歷史在你的血液裡奔騰的樣子。作為一個敦煌人,我打算帶你認真閱讀一座我生活著的小城,也試圖在這個過程中畫出一張不太一樣的中國歷史的剖面圖。      我曾經是敦煌石窟的一名講解員,是敦煌這個數千歲老人的後世子孫和轉述者。敦煌已經不能發聲,而我作為它的轉述者,必須保持專業和審慎,才能代它把千年之語說得平和而睿智。      因為我知道,如果它可以開口說話,一定不會炫耀輝煌的大唐,也不會悵然感歎恥辱的晚清。它會用溫柔的目光撫過每一個來敦煌的人,語意悠長。      在某年七夕的傍晚,值班結束之後,我獨自走在榆林窟上方的戈壁灘上,與「敦煌」有過一次題為「觀照」的對話:      我是一隻夜貓子,等待著   樂僔再一次爬上沙丘   敦煌,等待著一個   愛貓的人      對話結束在廣袤的無人區,我一個人擁有這方無遠弗屆的天地,如此厚贈,還能有什麼其他欲念?      最早的敦煌人_(摘錄)      西元前111年,有一位中年人在三危山下畫了一個圈,無數懷揣夢想的人來到這裡,創造了一座叫敦煌的城市。      中年人的尊號是漢武帝。      敦煌是一個由移民建立起來的城市。三苗人是敦煌的第一批移民,之後的烏孫、月氏、匈奴都是敦煌移民。      漢代是敦煌移民的巔峰時期,為了營建河西四郡和西域的軍事防禦體系,兩漢四百年不斷往敦煌地區「徙民實邊」,人次累計百萬以上。      曹魏時期,在邊地大規模實行軍屯和民屯,敦煌地區也是移民不斷。西晉「永嘉之亂」後,放眼天下,只有河西走廊和長江以南社會安定,中原人民紛紛西遷或南渡,才有了五涼的名儒和東晉的名流。      唐代為了治理西域、鞏固河西,政策性移民接連不斷,造就了繁華的唐代敦煌。      宋代時期,西夏佔領敦煌,此後西夏的党項人、甘州的回鶻人、元代蒙古人都曾在這裡繁衍生息。      直到明代嘉靖年間封閉嘉峪關,敦煌地區的居民全部遷回內地,敦煌陷入無人之境。清代初期平定準噶爾叛亂,雍正三年,清政府從甘肅五十六州縣向敦煌有計劃、大規模地移民,組成今天敦煌居住的主要人群。直到1990年,敦煌仍然有大規模的移民,即從甘肅省定西、白銀、蘭州、天水四個地區的十個縣、市遷入移民四百八十五戶,共一千九百二十七人,形成了今天敦煌的「定西村」。      ……..      在移民入遷之前,敦煌長期是荒原或遊牧草場的面貌,人口密度很小。最初的移民就是敦煌最早的「創業者」,他們篳路藍縷,不斷根據環境變化調適生活方式,經過多年發展,當地自然地理的潛力被發掘出來,農業得到長足發展,文化逐漸積澱,有時甚至反哺中原(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除此之外,商業貿易從無到有,敦煌興起了一大批的商業市鎮,使本地成為聯結中原與西域的樞紐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薈萃地,是西域路上極為重要的中轉站。      這就是敦煌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對外開放城市的資源稟賦,但任何事物都逃不開「資源的詛咒」,敦煌因移民而興,也因移民而衰。      自敦煌在中唐時期被吐蕃佔領,河西走廊這條通往中原的地理大通道開始變得封閉起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減少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宋代初期。敦煌不再擁有大量的新移民,前期大規模的移民開發導致了環境失衡和沙漠化嚴重,頻繁的戰爭再加上間歇性的自然災害,敦煌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嘉靖三年,明朝下令封閉嘉峪關,敦煌被徹底遺棄了。      直到清代初期,敦煌歸入大清的版圖,移民活動又開始了,但此時的敦煌已經喪失了邊境要地的作用,成為中國西部一個十分平凡的小鎮。      直到1900年發現藏經洞,敦煌才再一次進入世界的視野之中。      筆者是在十五歲時舉家搬到瓜州的(瓜州縣屬古敦煌文化地理範疇),作為新時代的敦煌移民,深知這片土地對於移民的意義。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移民創造了敦煌。四千年的移民浪潮為敦煌提供了各個維度的多樣性,造就了多元豐富的敦煌文化。史料記載的最早敦煌移民是三苗,後因西北環境的變遷,演變成為改寫後世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群—西戎。      然而,三苗的影響似乎遠不止於此。它恰如一隻貪婪的蚊子,曾在中國這個房間裡的很多人身上停留,在引發很多人搔癢的同時,吸食了很多人的血液,從而餵養出一個更為強大的孩子,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匈奴」。      沒錯,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也就是說匈奴是三苗人的後裔;王國維更篤定地認為,匈奴是一個群體性民族,而西戎是其重要的一支。      雖然從吃魚的三苗變成了吃羊的匈奴,但匈奴人依然繼承了三苗覬覦中原的雄心。漢高祖七年的那個冬天,劉邦已經在白登山吃了五天的草根,而山下就是啃著羊腿的冒頓單于。      絲路開啟與佛教東傳 (摘錄)      手持探杆的工人小心翼翼地將探杆一點點向上提,當探杆整個被提上來後,只見探杆的鏟子內沾滿了濕漉漉的紅色漆皮,圍觀的眾人興奮不已。      這是1976年夏,殷墟婦好墓的發掘現場。這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隨葬品1928件,超過以往殷墟出土器物的總和,幾乎每一件都是國之重器,轟動了當時的考古學界。      工人在清理這把鏟子時,又在泥土裡發現了一件閃光的東西,原來是一枚玉墜。      可是,中原並不產這種透閃石玉,這塊玉究竟來自哪裡?      首先想到的答案是和田。和田玉也就是史書上著名的「昆山之玉」,西王母跟穆天子在昆侖山之巔分手時就贈給他和田玉。      《穆天子傳》中記載說「取玉三乘」,即拉了滿滿三大車,可見當時玉石貿易之盛。所以,早在絲綢之路興起之前,這條路一直都是東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先秦時期,這條路上最主要的貨物就是玉石。      當然,這裡所說的和田,並不是專指今天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古代人對西北地理十分陌生,直到漢朝佔據西域時才有相對清楚的認識。所以,昆侖山在當時也是個十分模糊的地理概念,大概等於今天的祁連山、阿爾金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等西部大山脈的合體,這些山脈中出土的玉料都屬於昆山之玉的範疇。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認為新疆玉太遠,中原絕大多數西北玉器的原料可能是「禺氏之玉」。      那麼,禺氏在哪裡呢?      故事起自另一場驚人的考古發現, 201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發現了旱峽玉礦遺址。遺址位於三危山後山,已確認玉礦礦脈有三條,僅礦坑就有153處,均為露天開採。      在此之前,在敦煌附近的馬鬃山也發現了徑保爾草場玉礦遺址和寒窯子玉礦遺址。這三處玉礦遺址是目前中國可以確定的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採礦遺址。另外,通過檢測得知玉礦的開採時間從西元前1700年一直延續到了西元前60年左右,山西下靳遺址發現的玉器玉料就來自敦煌旱峽玉礦,從而可見敦煌玉石與中原之間的交流。      敦煌之所以成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樞紐,首先因為它是古代玉文化中,西玉東輸運動的樞紐。敦煌附近發現諸多玉礦,無論在品質、規模、產量等方面都是十分穩定的,且因為距離中原近和開採時間早,成為中原早期玉料的重要產區。      當一車車的美玉從敦煌輸送到中原的時候,它們經過的第一個關口就叫玉門關。      在中原,人們把敦煌及其周邊得來的玉就叫做「禺氏之玉」。為什麼不叫「敦煌之玉」呢? 因為「敦煌」這個名字在此時還沒有誕生,這裡居住著一個繼西戎之後更為強大的民族——月氏。      《史記》中記載「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可見他們是傳統的遊牧民族,早期一直居住在祁連山下水草豐茂的地方。中國主流學者認為,月氏就是古代典籍中的「禺氏」,而「禺氏之玉」就是月氏的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遊牧民族就像草原上的青草,一場春風過後,月氏在犬戎生活過的草原上長大。月氏人究竟是誰的後人呢?      《舊唐書》中記載他們是「戎人」的後裔,也就是河西走廊上的原住民們分裂演化之後的族屬。他們究竟來自哪裡,現在還無法完全確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替代了西戎,成為這片草原上的主人,同時也是秦漢歷史的主角之一。      商業的本質是物與物的等價交換,物物交換就需要人的移動。在歐亞大陸上,最具移動性的人群就是遊牧民族,所以最早的商業交換也是由遊牧民族肩負的。      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佔有了這條天然的地理大通道,因此在中亞和黃河流域之間的早期經濟文化交流中起著媒介作用,再加上他們擁有大量優質的玉礦,玉石是早期文明貿易的硬通貨。坐擁交通要道和玉石產地的月氏人開闢了一條從塔里木盆地至黃河中游地區的通商大道。      這條商道從塔里木盆地出發,通過河西走廊,至鄂爾多斯,經今山西境內,抵達洛陽,成為後來絲綢之路的主幹道。所以,絲綢之路早在四千年前已經被河西先民開通,張騫只不過是重新發現了它。      冒頓的崛起      秦始皇征伐六國的時候,月氏也開始了征伐烏孫的行動。烏孫與月氏都在河西走廊放牧,可是草場就這麼大,為了讓牛羊填飽肚子,東邊的月氏人開始侵佔西邊烏孫人的牧場。      最後,烏孫王被殺,月氏人一鼓作氣,兼併了整個河西走廊,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      此時的匈奴日子並不好過。匈奴的頭曼單于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如果他生在以後的歷史時期,必然是舉世無雙的將星。可命運就是這麼捉弄人,他剛好生活在秦朝,他的對手是蒙恬。      蒙恬是率領三十萬秦軍北上修長城的,歷史上第一座萬里長城—秦長城,就是蒙恬的傑作。這麼看來,蒙恬是秦朝的建築師兼包工頭,為世界留下了珍貴的物質遺產。然而,這個包工頭身分可不簡單,蒙家是秦國的將門世家,祖上三代都是帝國名將。      此時,白起、王翦、李牧等神將已死,項羽和韓信還是十來歲的孩童,蒙恬是那個時代的中華第一名將。而且,他身後站著的是剛剛屠滅六國的三十萬虎狼之師,頭曼單于完全不是對手,剛一接觸就被蒙恬擊敗,只好遠遁漠北。      在帳篷裡啃著草根的頭曼十分惆悵,因為除了在南邊修長城的蒙恬,匈奴的東邊是東胡,西邊是月氏。為了不被他們吞併,匈奴只好和月氏結盟。草原上的結盟需要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對方地盤當作人質,冒頓就是頭曼單于送去月氏的質子。      冒頓是頭曼單于正妻生的第一個孩子,也就是頭曼的嫡長子。但是結髮妻子年老色衰,頭曼單于看厭了這個老太婆,他當然更喜歡那位更年輕的小老婆,何況她為頭曼單于剛剛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偏心的頭曼單于想讓自己的小兒子在未來繼承單于大位,於是帶著除掉冒頓的目的,把他送去了月氏。      十幾歲的冒頓來到了居住在「敦煌、祁連間」的月氏,我們不知道他具體在什麼地方當人質。古代「敦煌」的概念比今天的敦煌地理範圍要大得多,月氏也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他們也許帶著冒頓來到今天敦煌境內。可以確定的是,河西走廊的水草果然比漠北豐茂得多,但冒頓可完全沒有心思欣賞胭脂山的美景,他看得見的只有仇恨。      是的,只有仇恨。      把冒頓送去當人質不久,頭曼單于就挑起了和月氏的戰爭。究竟是不是想用背叛盟約的行為激怒對方殺了冒頓呢? 真相已不得而知,此時憤怒的月氏人卻真要殺掉這個匈奴質子。冒頓得到消息,趁亂搶了月氏的一匹良馬,終於逃回匈奴。      冒頓看著頭曼單于什麼話也沒說,牽著馬徑直走進了自己的破帳篷。草原上的漢子肯定不會像中原皇帝一樣虛偽,如玄武門事變之後,李淵與李世民父子還能在太極宮裡相擁而泣 (這是皇權的遊戲中扮演者的自我修養),沒有演員天分的冒頓是做不出來的。      此時的冒頓,已經不是幾年前任命運擺佈的少年,他在月氏當人質的時候,不僅學會了騎射、隱忍、權術,還有一顆復仇的雄心。      頭曼單于並沒有發現兒子眼中的變化,為了安撫冒頓,就封他為萬騎長。冒頓高超的騎射技術和練兵手段,讓匈奴兵馬很快成為一把鋒利的刀,而這把刀第一次出鞘,就插在了頭曼單于的心臟上。      據說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冒頓製造了一種響箭,他在訓練部下騎馬射箭時說:「凡是我響箭所射之處,你們就要萬箭齊發,違令者斬。」      首先,冒頓用響箭射擊自己的愛馬;有人不敢射擊,冒頓立即殺了他們。      之後,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的愛妻;有人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殺了。      等時機成熟,最後一箭,冒頓射向了頭曼單于,頭曼當場身亡。2      冒頓成為新的單于。統一漠北之後的冒頓,不再滿足於在草原上喝風,當時的天下,任何人都知道長安城的繁華,於是,冒頓計畫越過長城。

延伸內容

【專業推薦】
公孫策__知名歷史作家 沙武田__中國知名敦煌學學者 洪啟嵩__國際禪學大師 于賡哲__中國歷史學者、《百家講壇》主講人 馮培紅__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推薦摘文】
  推薦本書,首先得表達對作者下工夫之深的敬意,蒐集資料的用功直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形容,其次是感受到他對敦煌的熱愛,乃能夠對相關人物經過敦煌時的心境深刻體會,而使得閱讀起來能夠如臨現場——歷史於是活了起來,大歷史就如連續劇般呈現。──公孫策__知名歷史作家      讀完邢耀龍的《敦煌大歷史》,讓我有一種驚喜和驚歎。驚喜,是因為終於看到有人在普及敦煌文化方面走出一條很獨特的路子;驚歎,是因為作者的眼光和筆法頗為老練,不像初學者所為,頗有後生可畏的感覺。──沙武田__中國知名敦煌學學者、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敦煌是中國的小地方,卻承載著中國的大歷史。它是漢唐的一扇窗。《敦煌大歷史》不僅講述敦煌的歷史,也講述敦煌守護者的心聲。每次去敦煌,總感到一種莫名的激動遊走全身,看了這本書,你也會有這樣的感受。──于賡哲__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戈壁灘下,榆林河畔,一個年輕人的眼中綿延數千年的敦煌大歷史。視角獨特,野蠻生長,熾熱而有張力。──馮培紅__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專文推薦序:歷史怎麼寫的,敦煌知道。
◎文/公孫策__知名歷史作家      敦煌就是莫高窟壁畫而已,這是一般人的認識。但是,對本書有興趣的讀者,肯定「不一般」。      歷史是人們生活的紀錄,每一代人都「寫」了他們的故事,每一個地方也都「寫」了當地的故事,所有的人、地故事用時間串起來,就是歷史。然而,史書只記載了王侯將相的事蹟,也同時記載了那些事蹟發生的地點,通常那些事情都發生在國家首都、通都大邑或戰爭現場。      也就是說,史書記載的其實只是整個歷史的骨架,絕大部分的「血肉」並不能完整呈現,必須靠一些地方志、野史、雜記補充,而本書卻不是方志、雜記一類,而是以敦煌為聚焦點,以時間為軸線開展縱剖,從中看到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是怎麼寫的。能夠這樣,因為敦煌是個「不一般」的小地方。      推薦本書首先得表達對作者下工夫之深的敬意,蒐集資料的用功直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形容,其次是感受到他對敦煌的熱愛,乃能夠對相關人物經過敦煌時的心境深刻體會,而使得閱讀起來能夠如臨現場——歷史於是活了起來,大歷史就如連續劇般呈現。      因為寫作《公孫策說歷史故事》系列,我每有機會到中國大陸旅行,總要嘗試讓自己進入歷史情境。二〇一〇年我到了敦煌,參觀莫高窟時只有跟一般遊客相近感受,在月牙泉努力嘗試感覺遠征軍在「出塞第一泉」的興奮與惶恐,在嘉峪關西望則體會到了明朝跟漢朝的朝代性格差異,為此還寫了一篇專欄。這些嘗試和心得在看到本書之後,實感汗顏。      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穫,是知道了一個「戈壁灘邊的時空膠囊」懸泉置,且因懸泉置發掘出來的漢簡,重新評價一位歷史人物常惠,更由常惠的事蹟而更加體認,西漢「斷匈奴右臂」大戰略的真正有效手段,是和親而不是戰爭。      最早讀到常惠,是蘇武出使匈奴的團員之一,闖禍害蘇武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的是副史張勝,而常惠跟著蘇武牧羊十九年,史書並不見記載,他隨蘇武回到漢朝後被任命為光祿大夫。      後來常惠在漢朝和烏孫的外交方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漢書》有記載,但由於烏孫被納在〈西域傳〉而不彰顯。本書在述及懸泉置出土《長羅侯過懸泉置費用簿》的部分,講了常惠(爵號長羅侯)和解憂公主的故事,更用心的體會了兩位肩負跟烏孫和親外交重任人物的心境,於是我因此體認,原來「斷匈奴右臂」的最重要部分是聯合烏孫。      我們讀歷史都自然因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振大漢天威、驅匈奴遠遁漠北的事蹟而產生光榮感,或為李廣、李陵的悲劇而嗟嘆,漢武帝建河西四郡更被認為起了斷匈奴右臂的關鍵作用。然而,衛青、霍去病的大軍遠征不可能成為日常,河西四郡得靠移民時邊經年累月方收其功,真正要讓匈奴不能輕易進入西域,得靠跟烏孫的結盟。      烏孫是西域大國,是唯一還有底氣對匈奴說不的國家,但烏孫單獨不足以對抗匈奴,所以需要跟漢朝軍事結盟,而維持盟約的重要元素是和親。漢宣帝時期跟烏孫和親的兩個重要角色,一位是解憂公主、一位是常惠(故事書中有詳述,不贅),而往來長安與烏孫之間的重要地點就是敦煌懸泉置。      懸泉置是一個驛站,主管官員是「嗇夫」。這個職稱在史書上第一次看到,是在《史記‧張釋之列傳》裡的「虎圈嗇夫」,也就是皇家獵場上林苑裡的一個餵養老虎的基層公務員。也就是說,相同的職等相同的俸祿,在長安只管餵養老虎,在出塞驛站卻要張羅來往使節團的交通工具和所有飲食起居器用。      假設一個狀況,常惠那一次護送細君公主去烏孫,懸泉置的飲食衛生沒做好,使節團出了狀況……,歷史可能就要重寫了。也就是說,紀錄《長羅侯過懸泉置費用簿》的那位嗇夫能夠盡忠職守,他說好了自己主管懸泉置時的故事,於是成為大歷史裡一個微小但重要的角色。      以上是我閱讀本書的收穫之一,讀者閱讀本書必然會有更多心得與收穫。敦煌是個小地方,但卻是一個經歷很多大時代且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小地方,它曾經見證了歷史,也必然繼續見證未來。

作者資料

邢耀龍

知名敦煌學學者,歷史作家,詩人。 當代敦煌移民,在榆林窟守窟多年。 曾任職於瓜州縣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擔任敦煌研究院駐杭州師範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青年學者,四川省樂山市美術館顧問。

基本資料

作者:邢耀龍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漫遊歷史 出版日期:2023-10-24 ISBN:9786263188952 城邦書號:BUB026 規格:膠裝 / 部份彩色 / 320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