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6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分類排行
-
腎臟病低蛋白‧低鹽飲食全書:這樣吃就對了!40組健康餐X151道常備菜
-
1個人的超有感按摩:物理治療師圖解教學 1個動作從根源搞定全身痠痛
-
細胞比我更愛我自己:細胞的神性決定生命的意義
-
不被束縛的晚年——自立支援照顧,讓長者脫離臥床、自理生活、自由行動,減輕照顧者負擔,實踐高品質的長照
-
纖維力飲食 破解腸道與健康密碼,以植物基飲食啟動減重、逆轉疾病、優化免疫力的健康革命
-
【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科學漢醫的養生: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限量隨書附贈臺灣益謙經脈血壓計個人版九折優惠券)
-
科學實證 人人適用:百變211 終極瘦身密碼
-
癌症飲食全書【16週年暢銷修訂版&附別冊64頁《全面啟動抗癌自癒力》】
內容簡介
耳聰目明,是對生命的敏感和對世界的理解。
從中醫保健,重拾眼、耳及至全面的身體健康可能。
「眼睛與耳朵的保健不應只是西醫的範疇,中醫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透過飲食、中藥、按摩、氣功等方法,我們能夠從根本上改善視聽健康。」——吳明珠
當眼睛不舒服或耳朵出現聽覺障礙時,我們總是第一時間想到耳鼻喉科或眼科,卻從未想過中醫的可能性。當有人得知新書是關於耳朵和眼睛時,他們驚訝地問道:「眼睛和耳朵的問題,看中醫有用嗎?」
事實上,眼睛和耳朵是身體的重要視窗,它們的健康直接影響我們生活的質量和情感的豐富度。當你擁有「耳聰目明」時,聽得清楚、看得明亮,生活會大不相同!
所謂的「耳聰」,指的是我們的聽覺,是我們與世界交流的橋梁。在現代社會的噪音中,我們需要更多的耳朵保健知識,讓聽力保持靈敏,遠離噪音的干擾。
而「目明」,則是指我們的視覺,是我們探索世界的視窗。長時間注視電子螢幕,近視、眼睛過度使用,都會對視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眼睛是一個精細而複雜的器官,我們需要多管齊下保護它,讓視野保持清晰,遠離眼疾的困擾。
耳聰目明的概念不僅是西醫對聽力和視力的檢測,更是中醫整體觀的延伸。在西醫的診斷下,我們習慣將耳朵和眼睛視為獨立的器官,而中醫注重整體平衡,認為身體每一部分相互關聯。眼睛和耳朵不僅是感官,更是身體和心靈的窗口。
中醫學是探索身心平衡智慧的工具。保護眼耳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一場持久戰。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更容易受到各種壓力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更多的保健知識,讓耳朵聽得更清楚,眼睛看得更明亮。
在中醫的世界中,我們將不僅僅是治療症狀,更是追求整體健康。就像古文中所說:「「齊明而不竭,聖人也。」透過對身心的深刻觀察,我們能夠更好地瞭解自己,走向聰明而有智慧的生活。
目錄
〈作者序〉耳聰目明,才是聰明
第一章 吳明珠的診間群像
1.1 原來模糊不是世界真正的樣子
1.2 三十歲的老花驚魂記
1.3 眼睛:惡化最快的文明病
1.4 自我檢視:你有這些「傷眼」的壞習慣嗎?
1.5 耳鳴與家庭的裂痕
1.6 敲鑼打鼓下的危機——聽力受損的隱憂
1.7 自我檢視:你有這些「損耳」的壞習慣嗎?
1.8 眼、耳,與其他文明病的關係
1.9 故事五:《小王子》裡的眼睛和耳朵
1.10 從「眼」與「耳」窺見身體健康之謎
第二章 中醫的眼睛方
2.1 老先生幸福的泉源
2.2 現代人最操勞卻也最不照顧的器官
2.3 你看過自己的眼睛嗎?
2.4 老中醫師談「目」
2.5 中醫的眼睛方
2.6 別想來踢館!中醫真會治眼睛
第三章 中醫的耳朵方
3.1 讓世界不再轉個不停
3.2 西醫耳朵測試方法的中醫詮釋
3.3 中醫世界裡的「耳」
3.4 老中醫師談「耳」
3.5 中醫師看耳症
3.6 耳聽五行:中醫耳朵保養的藝術
結語.耳聰目明的奧妙
附錄一.養成耳聰目明的生活習慣
附錄二.挑選耳聰目明的食材
附錄三.養眼護耳食譜
附錄四.按出亮眼及悅耳的人生
附錄五.跟著做,動出好看好聽的生命
附錄六.眼與耳的Q & A
序跋
作者序.耳聰目明,才是聰明
在我診間的每一天,總能見到一些父母帶著孩子前來求診。他們的期望各式各樣,有的希望孩子的身材高挑健碩,有的希望女兒容顏美麗,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那些希望孩子在學業上更為出色的家長。他們總是問道:
「吳醫師,有什麼藥可以讓孩子變得『聰明』,更能應付繁重的功課和考試嗎?」
我常常會反問:「那你們認為什麼才是真正的『聰明』呢?是功課能夠一百分嗎?是在班上能夠居於第一名嗎?又或者是考上了理想的第一志願呢?」而正在看這本書的你,「聰明」的定義又是什麼?
在這個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上門求診的父母時常沉浸在各種資訊的洪流中,置身於快節奏的生活;然而,在這個看似繁忙而複雜的世界裡,我們都忘了照顧自身——自己的身體。
生活中,我們總是追求著各種各樣的目標。在學生時代,功課和考試無疑是最為迫切和珍貴的目標之一。然而,在關注身體健康、心靈平和的同時,我們或許會發現,真正的聰明並不僅僅體現在數字和成績上,有時還需要停下腳步,關注自己的身體與內心。
耳聰,並非單指聽力的敏銳,更是一種對於世界的敏感和理解。有一句古語說得好:「聰明在耳邊,智慧在心田。」良好的聽力,意味著能夠細心傾聽,從生活的細節中汲取智慧,這樣的聰明才是真正的豐富。
目明,不僅僅是指視力的清晰,更是一種對於事物本質的洞察力。人生的道路並不總是平坦,有時我們需要透過明亮的雙眼,看透迷霧,找到前行的方向。這樣的目明,讓我們能夠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堅持追求夢想。而這樣的耳聰目明,才是真正的聰明。
這也是我選擇以《吳明珠醫師的文明病處方——耳聰目明,過上聰明人生》為題的原因之一。在中醫理念中,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聯繫的,而聰明不只是學業成績,更包括對生命的敏感和對世界的理解。
眼與耳不只是兩個器官,而是全身的一部分
中醫注重的是整體觀念,強調身體的平衡與和諧。耳聰目明的保養,不僅僅是對聽力和視力的保護,更是對整體身體機能的調理。通過良好的飲食習慣,我們可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維持氣血的平衡;透過中醫的按摩和運動,促進經絡的流通,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書中將提供實用的保健方法,讓讀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養成良好的保養習慣。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醫強調因材施治,不同年齡段的人身體狀況各異,保養方法也應因人而異。無論是孩童、青少年、成年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夠在本書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保健之道。因為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聰明與健康。
再次強調《吳明珠醫師的文明病處方——耳聰目明,過上聰明人生》並非只是呼應耳目兩器官的保健,更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聽」與「看」,是我們感受這個世界的關鍵,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寶藏。
本書不僅關注耳、目的保養,更強調中醫的整體保健理念,希望通過調整身體的內在平衡,實現聰明和智慧的生活,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有幸將自己多年的中醫實踐經驗、學術積累以及對生命健康的深切關懷,匯聚成了這本新書《吳明珠醫師的文明病處方——耳聰目明,過上聰明人生》。
整本書的靈感來自於中醫的智慧,將古老的醫學理論與現代生活習慣結合,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身體與健康。我深知,耳聰目明不僅僅是對於感知能力的形容,更是一種對於聰明、智慧生活的追求。在這本書中,我將與讀者分享中醫保健的智慧,探討如何通過調理身體、保持心靈平和,實現耳聰目明,活出聰明健康的人生。
他們的診間故事,也可能為你解惑
投入中醫領域超過二十五年,對中醫、身心健康的熱愛與日俱增,在這個現代節奏快速的社會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對自己身體最基本需求的關注。眼耳作為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對於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生活壓力、環境因素等原因,眼耳健康問題日益突顯。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我遇到了許多因各種原因而受損的眼耳健康的患者。每位患者身上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深深觸動我的內心,也激發了我對於眼耳保養更深入研究的渴望。我深信,將中醫的智慧與現代保健理念結合,可以為更多人提供實用的眼耳保養指南。
書中涵蓋了從飲食、情緒管理到日常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我相信,只有當我們瞭解自己的身體,懂得如何照顧自己,我們才能活得更加聰明、更有智慧。
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將深入探討中醫對於耳聰目明的看法,解析中醫保健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通過飲食、中藥、按摩、氣功等方法,實現耳目的和諧平衡。在這趟中醫之旅中,我們將一同發現身體的奧妙之處,探索中醫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並啟發更加智慧、健康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本我用心打造的作品,也是我對眼耳保養的一份深切關懷和熱忱。讓我們攜手一同尋找「耳聰目明」的祕密,並將它們融入生活中,引領你走向一條更加耀眼的健康之路。願我們都能夠在追求耳聰目明的過程中,發現生命的美好,活出真正的聰明與智慧,讓「耳聰目明」成為一種全面的生活態度。
作者資料
吳明珠
小時候家中經營草藥房,卻一心嚮往當白衣天使。後因工作忙碌,健康出現警訊,靠著中藥、針灸治癒後,發現中醫奧妙,一頭栽進中醫世界。 現為知名中醫師,出版多本專書,樂於分享中醫養生之道。她認為雖然先天體質有一定影響,但後天的培養與打造更重要,希望讀者能用簡單的保養方法,逐漸改善健康,重獲生活品質。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結業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 經歷: 台北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長青中醫醫院中醫師 聯合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特約中醫師 文化大學中醫講座講師 育兒生活中醫顧問 嬰兒與母親中醫顧問 現任: 吳明珠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婦科醫學會理事 中醫臨床醫學會監事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 中華經絡美容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世界中醫藥學會經方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