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5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歐美文學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哈金最新長篇小說)
left
right
  • 新書尚未入庫
    貨到通知我
  •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哈金最新長篇小說)

  • 作者:哈金(Ha Jin)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9-26
  • 定價:750元
  • 優惠價:79折 593元
  • 書虫VIP價:593元,贈紅利2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563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哈金:小說的獨特力量,能創造文化中的現實,從文學的意義來說,越是個人的故事也就越普世。 特別收入臺灣繁中版序!顏擇雅專文導讀! 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得主──哈金最新長篇小說 繼《戰廢品》、《南京安魂曲》後,書寫共產政治互鬥的最大犧牲品;傑出中國話劇女導演孫維世的悲慘一生 藝術與革命、戀愛與政治的衝突 在國家暴力蹂躪下,揭露黑暗人性的殘酷真相! 孫維世──第一位話劇女導演,將中國話劇表演藝術帶進新境界,為何慘死於文化大革命? 中國女性意識的先驅,提倡表演藝術改革、自由,卻為何躲避不了政治權力鬥爭,被兩位女性所害?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是哈金繼《等待》、《自由生活》後又一部深具文學厚度與歷史洞察力的長篇小說,取材自中國話劇導演先鋒孫維世的真實經歷。這不僅是一個女性在革命與藝術夾縫中掙扎的生命敘事,更是一部穿越蘇聯與中國兩地的情感與信仰交織的時代畫像。作者本身是東北人,生於文革時代。他用犀利而獨到的眼光,講述了孫維世的非凡卻又悲慘的人生,故事敘述富有洞見與力量,震撼人心。透過這位傳奇女性,更了解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壯闊與多元面貌。 這部小說以孫維世的留蘇經歷為起點,追蹤她從延安到北京,從舞臺到牢獄,從理想主義的信仰者到體制背後的犧牲者的一生。 哈金在本書中再次展現以小說揭示歷史真相的非凡能力。他巧妙融合真實與虛構,借助細膩的人物刻畫和豐富的歷史語境,描繪出一個被理想點燃、又被政治風暴摧毀的知識女性形象。本書不僅展現了一個特殊時代的文化與政治張力,也深刻拷問了忠誠、背叛、愛與犧牲的多重意義。 本書女主角孫維世作為一名未來可期的年輕演員,在養父周恩來和毛澤東的祝福支持下,做出了前往莫斯科留學的人生決定,前往異國深造。在二次大戰戰火洗禮中,她在蘇聯學到了寶貴的現代戲劇觀,獲得深刻而珍貴的洞見,尤其重視戲中人物的內心表現,回國後脫穎而出,將契訶夫、果戈里帶上中國舞臺,甚至改編導演其他一些表現社會進步的戲,例如《湯姆叔叔的小屋》。 可惜命運多舛,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她因與毛澤東第四任妻子江青的舊怨,成為被清算的對象,再次被江青視為眼中釘──兩人在延安時就曾成為舞臺和愛情上的對手。後來江青處心積慮從一名演員一躍而成毛澤東的第四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從此,孫維世作為中國話劇第一位女導演的輝煌職業生涯戛然而止。 20世紀,伴隨著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孫維世在友誼、愛情、藝術與政治中探索前行,她的個人奮鬥和成功經歷讓讀者深深著迷。同時,她與另一位同樣複雜的女性之間發生了長達數十年的敵意與較量,她們接近那些手握重權的男性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哈金以這兩個女人數十年的恩怨為軸,細膩刻畫她們對待權力的方式,巧妙地探索了共產主義的理想與中國共產黨的現實。 這是一部寫給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命運的輓歌,也是一部反思政治與個人關係的悲憫史詩。它既是獻給孫維世的紀念之作,也為所有在烏雲密布中堅持光明的人留下一份文學的見證。

目錄

臺灣中文版序/哈金 導讀:藝術與革命,兩條平行線/顏擇雅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 作者按 關於作者

內文試閱

孫維世納悶江青為什麼要在晚上上完課後見她。她們當時都在魯迅藝術學院,就在陝西延安──那個地處偏遠但大名鼎鼎的共產黨紅色根據地。江青是教員,孫維世是學生。兩人都是去年,一九三七年來這裡的。 孫維世十七,江青二十四歲。七歲的年齡差,讓她們看起來像兩代人,特別是在舞臺表演和對待情感方面。她們初次相識是四年前的夏天,在上海的一個左翼劇團「東方劇社」裡,維世也是學員,也上過江青教的表演課。維世那時是個青澀的孩子,沒上臺表演過。而江青,那時叫「藍蘋」,已開始在上海那座大都市的戲劇圈裡努力尋找自己的位置。她參演過幾部電影,小獲成功,算一個影壇新秀、小明星。江青先在果戈里的喜劇《欽差大臣》中飾演鎖匠的老婆──一個小角色。然後同年,她就爭取到了一部戲的女主角,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接著又得到了一個大角色,奧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但到了延安,孫維世正值妙齡,在表演上更有才華。她在舞臺上的風頭開始蓋過江青。幾個月前,她們合作演出了一部紀念上海淞滬抗戰六週年的戲劇《血祭上海》。維世扮演女主角,一位富商家的小姐;而江青只得到一個配角,演這位富人的二姨太。這部戲很成功,在延安這座小城就上演了二十次,一萬多人看過。有的演出連舞臺周圍的樹上都有人爬上去,坐在樹枝上看戲。不少共產黨領導人觀看了這部戲,盛讚演員的表演。據說江青在一次演出中就見到了毛澤東本人。毛澤東對這個劇團近期的作品非常滿意,提議成立「魯迅藝術學院」,得到了大家的一致支持。演出季結束後,維世和江青都成了名人,街上的小孩子們都叫維世「大小姐」,把江青叫「二姨太」。對這種「名聲」,江青有點兒惱怒,她意識到,至少在表演方面,孫維世可能已超過了她。這個丫頭在東方劇社學完後,來延安前,在上海參加了幾部電影和話劇的演出,積累了一點小名聲。現在儼然是一名專業演員了。 她們學校旁邊有一座天主教堂,正門兩側有一對高聳的鐘塔,氣勢恢宏。江青約孫維世在那裡見面。維世沒喜歡過江青。她覺得江青跟男人交往太隨意,導致在上海時流言蜚語不斷,不時傳出有一些男人因為她拋妻棄子,有的甚至試圖自殺。她的演技也只是二流。維世的母親任銳不久後也來到延安,在馬列學院進修。任銳也認為江青就意味著「醜聞」,所以維世聽從母親的建議,盡量遠離江青。 江青腳穿一雙麂皮鞋,腳尖略微向外八字分開,朝維世走來。她身材頎長,上身是一件藍灰色毛呢外套,頭戴軍帽。在這個紅色根據地,大多數女性都和男同志們一樣,平時只穿著寬鬆的灰軍裝。而江青對時髦和穿著很在意,彷彿在外表上務必要做到勝人一籌、與眾不同。別的女同志經常跟江青討教如何打扮,如何改造肥大的襯衫和外套。 「維世妹妹,」江青微笑著說:「我想跟你談談以新的事。」銀白色的月光下,江青左臉頰上的肌肉輕微抽動。她抿著嘴,一雙大眼睛亮晶晶。 「哦,他怎麼了?」維世問。她有點猜到了這個話題。徐以新是魯藝的教學部主任,也教社會主義思想課。這位老師年輕有為,頗有見識,七、八年前曾在蘇聯留學,會說俄語。 「維世,我經過的人和事比你多,我想像個大姐一樣,給你一些建議。」江青娓娓道來,嗓音略微沙啞。「照規定,你不可以和徐以新來往。學校嚴禁師生戀。你要是不及時停止的話,你們兩人都會有麻煩。」 「他對我很好,我不能不搭理他,」維世老實回答。徐以新的確風度翩翩,但維世並未十分肯定自己對老師的感情。 維世接著說:「我知道你喜歡他,但他老來找我。我才十七歲,我其實並不急著現在就和誰在一起。」 「你不希望他別追求你嗎?」江青的眼睛在月光中閃爍,緊盯著維世的臉。 「他是學院領導,我不能對他無禮。」 「那需要我叫他別再糾纏你嗎?」 「還是讓我自己處理這件事吧。現在我可以說的是:如果你們兩人相愛,我一定退出,絕不干擾你們的關係。」 「那好,維世,你還年輕,你還有很多機會。大家都知道你是周恩來的乾女兒,延安的紅色公主,而我剛來,無依無靠。」 「所以你需要一個像以新這樣的男人?」維世問。她知道江青爭搶角色或男人時絕不手軟,果然「腳踏實地」。 「對,我在這兒需要一個男人。不過,以新雖然又漂亮又有學問,但他不一定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女人。他追你也可能是想跟你的乾爹、周副主席攀上關係。」 「我不覺得以新這麼想,」維世感到不快。「如果我喜歡一個人,我絕不會在背後說人家的壞話。」 「你還年輕、天真,相信世上有純粹的愛情。」 「難道你不這麼認為?」 「當然不。我見過男人太多背叛。維世,男人找女人,要麼是為了滿足虛榮、慾望,要麼就想利用女人往上爬。你可要小心保護自己哦。」 「好,謝謝你告訴我這些。」維世內心煩躁,盼望這場對話趕緊結束。 「其實你很聰明,不用我多說了。你已經把自己變成了這兒的紅色公主──你肯定知道怎麼做才對自己好。」 「你高看我了,」維世說。 「你知道我一直看好你。你考慮考慮我說的話。」 「好。」 江青似乎有些不快,她轉身大步走了。那晚月光皎潔,她腳下的身影隨著她搖擺的步伐斜斜地晃動。空氣中飄蕩著炭火的氣味,附近的村莊寧靜祥和。遠處傳來讓人感到困倦的犬吠。有傳言說江青的一隻腳有六趾,但從未有人親眼見過。也有人說,有六趾的人不是聖人就是魔鬼。江青從不光腳,永遠穿著襪子。哪怕穿草鞋,她也會用一些紅繩裝飾鞋面,讓自己的鞋子顯得時髦漂亮。大家都說江青穿衣精緻有品味。她在一株大槐樹旁向左轉,消失在夜色中。 維世也轉身走回自己的住處。尚沒到午夜,一隻公雞稀裡糊塗地啼叫了兩聲,讓人產生天已破曉的錯覺。偶有幾戶人家的窗戶紙透出豆油燈的光亮,山坡上也有一些微光。維世看得出江青的態度,但她覺得委屈,自己根本沒想怎樣,江青就如此誇張,親自來警告她遠離她們都喜歡的男人。真是霸道蠻橫無理。 維世快步走,她和另外四個女生住在一個窯洞房間裡。一個哨兵大聲喝問:「口令?」 「紅旗飄揚!」她大聲回答。 士兵用一隻手電照向她:「哦,是『大小姐』。」他嘿嘿一笑,微微鞠躬,讓她通過。 2 可是徐以新繼續追求維世。第二天一早,他教完社會科學導論課,就追上維世,約她在晚飯後見面。這個邀請讓維世又慌亂又開心。她一整天都覺得自己彷彿處在一道奇怪的魔咒之下,哪怕沒人在旁邊,臉也燒得紅紅的。 維世也很欣賞這位徐老師。他二十出頭,長相俊秀,在延安小有名氣。當時中共內部有一個說法,叫「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這些人都是在蘇聯的中山大學受訓的,那是蘇聯在莫斯科設立的、專為中國培養革命骨幹的一所學校。他們的核心人物是王明。王明個頭不高,但總是衣冠楚楚。接著,列寧在一九一九年建立了共產國際,王明就作為共產國際的代表,被史達林派到了延安,負責聯絡國內的各股勢力,幫中共進行統戰工作。王明在中國的革命經驗並不豐富,但他一來到中國,就幾乎跟毛澤東和周恩來平起平坐。徐以新則是那「二十八個半」最末的「半個」,因為他當時年輕,資歷淺,成就有限,算不上一個完全的布爾什維克。他腦瓜靈活、博聞強記、待人禮貌周到。他現在魯藝已成為了一名成熟的革命者,開始在文化事務方面展現領導力,甚至偶爾給毛澤東當俄文祕書。在課堂上,他常常用俄文引經據典,讓學生們非常佩服。他態度親和,課講得頭頭是道,不少女學生對他很仰慕。徐以新比孫維世大近十歲,但這不重要。他對維世的關注,只讓她覺得幸福甜蜜、無法拒絕。現在她想,要不要跟他提起江青找她談話的事。 延河實際上只是一條小溪。維世來到水邊的時候,徐以新已經在那裡等待了。他頭戴一頂棉軍帽,護耳繫在帽頂,褲管打著綁腿,好像剛從前線回來的戰士。他眼睛不大,但笑起來也炯炯有神。他高興地說:「維世,你來了。」 「嗯,我來了,有什麼事嗎?」她也滿臉歡喜。 「我只想和你說說話。」他抓住她的手,緊緊握住,彷彿已和她建立了獨特的親密關係。 她本能地想把手從他手掌中抽出來,但不知怎麼她又沒那麼做。他們一起轉身,沿著潺潺流淌的小溪漫步。水面上波光粼粼,水流蜿蜒著流向遠方。旁邊地上有一些枯樹葉被風吹起,在河岸邊簌簌地翻轉飛揚。維世注意到這位老師雙腿不是很直,身材也不算高大,但總體來說健康結實,像一匹小蒙古馬。她知道他以前在蘇聯留學生活,在那裡他一定與別的女性革命家有過接觸,也許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她開口說:「你知道吧?我是學生,我不能和男同志交往,特別是和領導。」 他笑著說:「我二十七歲了,有資格找老婆。」 聽到這個詞,她心跳加速,臉頰又開始發燙。好在黑暗遮蓋了她的紅臉。她大膽問道:「你以前工作的時候,有沒有和女同志扮演過夫妻?」 「沒有,不過我經常和女同事一起執行任務。」 她聽說過,特別是在國民黨或軍閥占領的白色恐怖地區,很多革命者們以夫妻的身分一起工作。有人假戲真做,最後真成了伴侶。也有人因此失去了原來的家庭,因為家人們受不了這種工作方式。 「你知道江青嗎?」維世又問。 「不太知道,但她經常來我的辦公室問問題。她很愛學習。」 「她可能喜歡你。」 「也許,但我想和你在一起。她看起來很精明,我不太信任她。」 維世停下腳步,臉朝著他:「昨晚江青找我談話了。她警告我不要和你來往。」 「為什麼?」他氣惱又不解。 「她說因為我是你的學生。」 「就算沒有你,我也不會考慮她。她當然是個優秀的演員。作為同志,我可以尊重她。」 他的回答讓她放心了一些。以後如果非解釋不可,她可以直白地告訴江青這些話。所以,她孫維世不必退讓。他們返回營地的路上,以新在維世的臉頰上親了一下,她也親了回去,不過在他的嘴唇上。她喜歡他身上的男性味道,像新鮮的青草一樣刺激清爽,他的手掌第一次放在她胸口的時候,也讓她激動到有一點顫抖。 兩個星期後,維世萬萬沒想到出現了一個新進展──江青離開魯藝,去毛主席的辦公室當了他的私人祕書。聽說她和最高領導人之間發生了戀情。肯定沒錯。一週前,江青和毛主席一起去看戲了──他們坐在第一排,彷彿想跟所有人宣告他們不同尋常的關係。江青還坐了毛主席私人專用的小麵包車。那輛車是紐約唐人街的移民集資捐給紅軍用於抗日的。這兒的許多其他年輕姑娘也對江青的這個突變感到震驚。她才貌都不算第一,怎麼就迷倒了我們的偉大領袖? 但也有人認為,毛澤東生活中又出現一個新女人在所難免。當時延安有一名激進的美國女作家艾格尼絲‧史沫特萊,還有一個美國醫生馬海德的妻子叫周蘇菲,兩個女人把舞會帶進了延安。延安常見的民居叫「窯洞」,就是在山坡上挖出寬敞的洞穴,開闢成房間給人居住。馬海德夫婦在他們的窯洞裡有一臺留聲機,經常在家裡舉辦舞會,還給大家提供除了酒以外的各種飲料,比如咖啡和汽水。因此,在延安的共產黨領導人中,流行起了跳交誼舞,也是白天工作之後的一種放鬆。毛澤東就是這些舞會的常客,他喜歡一邊跳舞一邊跟姑娘們聊天。任銳說維世還小,不讓她去那種場合跟男人社交,但一些別的年輕姑娘們常去。維世的養父周恩來在領導人中跳舞跳得最好,舞步優雅靈活。周恩來也擅長和舞伴親切地閒聊、關心她們的個人生活。自然,許多女性願意主動邀請他跳舞。相比之下,紅軍總司令朱德跳舞則像行軍打仗,只會進不會退,舞伴很難配合他。不過,總務處還是會事先安排一些女孩陪朱德跳舞,免得朱德感到被冷落。毛澤東的名聲不太好,他不但舞步僵硬,跳舞的時候還喜歡對舞伴動手動腳,有時讓人不適,但女士們不敢反抗。有個姑娘私下對維世說過,要是別的男人在跳舞時摸她的屁股,她會毫不猶豫一個響亮的耳光扇過去。但對於毛主席,她只能低頭沉默,一聲也不敢吭。 江青舞姿嫻熟優雅,引來不少羨的目光,其中包括一些年輕姑娘,想跟她學跳舞。自然而然地,毛主席也注意到她,兩人開始寫信。接著江青去毛澤東住處拜訪了一次,當晚就在那裡留宿,從此被調到毛主席的辦公室,負責處理信函。江青果斷出擊,趁毛澤東妻子賀子珍不在旁邊的機會,兩人很快像夫妻那樣同居了。 延安的人都知道,不久前賀子珍和毛澤東大吵了一架,然後帶著女兒毛嬌嬌(後改名李敏)去了西安。因為史沫特萊有一名年輕的中文女翻譯叫吳莉莉,賀子珍看到主席呆在吳莉莉的窯洞裡,兩人正在調情。賀子珍曾是個女將,帶領游擊隊,槍法精準、脾氣剛烈。當時主席夫人就指著吳莉莉,罵她是「不要臉的婊子」。她還連帶罵了史沫特萊,說她也無恥地勾引中國男人。毛澤東叫賀子珍別鬧,她卻更大聲,毛澤東只好請警衛把她帶出了吳莉莉的窯洞。吳莉莉確實漂亮,英文流利,能輕鬆地引用拜倫、雪萊和濟慈的詩句。在史沫特萊的鼓勵下,吳莉莉和毛澤東開始祕密交往,但吳畏懼賀子珍。史沫特萊曾公開揚言,她就是希望毛澤東離婚,認為賀子珍配不上毛主席,認為自己有責任讓毛澤東接受更多的西方文明。毛澤東讀書不少,年輕時也學過一點外語,時不時能拋出一兩個英文單詞。但史沫特萊還是覺得毛澤東是個土包子,一輩子沒去過外國,對中國以外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 因為這件醜聞,史沫特萊和吳莉莉悄悄離開了延安。賀子珍也去了莫斯科治病,不願回延安。於是毛的個人生活出現了空缺,他的同志們開始擔心:主席沒日沒夜地工作,部署軍事行動和地下活動,跟老蔣鬥智鬥勇,如果有一個女人,理想狀況下是一位妻子,可以照顧好他的生活,那主席的情緒一定會穩定許多,少發很多脾氣。 江青在毛澤東辦公室的新角色不僅讓一些年輕女士們驚奇,一些男性也感到意外,其中就有徐以新。面對這個新情況,他考慮了好幾天。他直覺不能再繼續追求孫維世。他不想激怒江青。他本能地感到,江青報復心強,不好對付,甚至有種摧毀性的力量。於是他決定不再跟維世見面。看起來,江青已經成了一個他必須忌憚的勢力。眼下這件事很清楚:他跟毛澤東的女人是鬥不起的,一場枕邊風就可能改變主席的看法。因此徐以新不再去找孫維世,有人在場時,他甚至不跟她說話。維世注意到了徐以新刻意躲避自己的行為。她明白他的意思,看穿了他內心的膽怯和憂慮,也不主動去找他。但她還是覺得受傷,覺得心裡有一部分被他拿走了。維世為自己的患得患失而苦惱。然而,她知道不管多麼痛苦,她必須要把自己的心從他那裡拿回來。

延伸內容

[哈金]用流暢的文字傳達了北京方面必然會認為是過多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真相……他通過閱讀、想像、共情,以靈巧的筆觸揭示了人物的感情生活……這部小說最非凡的成就是它對普通人的精采而可信的招魂。 ——《紐約書評》 關於共產主義中國的一部史詩級歷史小說,通過一名非凡的真實女性的生活來呈現……一部歷史人物的救贖,其生命終結於政治上的恥辱。 ——《柯克斯書評》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是一部精采的歷史小說,講述了上個世紀3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國政治出現陰影,一名年輕女子敢於追求藝術夢想的故事。小說深刻揭示了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化和政治的親近之情,也對當時手握重權的共產黨領導人進行了深入的挖掘,他們的愛與欲決定了他們身邊人的命運與興衰。敘述語言是哈金標誌性的一貫風格:簡潔卻催眠般引人入勝。從史詩的廣度、強度和重要性上,這部小說讓我聯想到《狼廳》。喜歡歷史和文學的讀者一定會享受這部傑作。 ——戴維娜‧蘭德爾,《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上海最後的玫瑰》和《夜天使》作者。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是一部關於勇氣、信念和韌性的故事,讀來扣人心弦。孫維世曾是一名理想主義的演員,後成為舞臺導演。哈金對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畫,體現了他細緻的研究和豐富的想像力。文化革命期間,孫維世被毛澤東復仇心切的妻子江青纏上。故事緊張動人。 ——瓦妮莎‧華,《紫禁城》作者 《莫斯科回來的女人》是一部內容豐富、引人入勝的史詩級作品,它探尋在政治和社會巨變的時代,藝術可以、也應該是什麼。故事記錄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性跌宕起伏的藝術人生,以及她對自身審美理想的不懈追求,並將毛澤東、周恩來和江青這些高高在上的歷史人物帶到其真實的、甚至水準比普通人還不如的層面。作者哈金在美國以及華人世界都享負盛名,他以其一貫的直白而又充滿想像力的文字,清晰地審視了人性慾望和卑劣的方方面面。 ——金夢,《與鬼和小神的自畫像》作者 哈金已擁有大部分作家只能夢想的那種毫不費勁的敘述掌控力。 ——《紐約時報》雜誌 令人震顫……哈金的語言已成熟到超凡的境界。 ——《華盛頓郵報》 文風樸實無華;冷靜卻抓人;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富有同情心。主人公在與官場、政治以及私人羈絆抗爭的同時,追尋藝術自由和個人成就。這部傑作理所當然地吸引了一群欣賞哈金作品的讀者。 ——《波士頓環球報》

作者資料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2014年獲選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終身院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沉默之間》(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論文集《在他鄉寫作》、《湖臺夜話》。2011年起在臺灣陸續出版中文詩集包括《錯過的時光》、《另一個空間》、《路上的家園》。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八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背叛指南》、《折騰到底》、《放歌》。一部人物傳記《通天之路:李白》。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The Townsend Prize小說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並入圍了普立茲文學獎。該書迄今已譯成三十多國語言出版。《戰廢品》則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入圍2005年普立茲獎。

基本資料

作者:哈金(Ha Jin) 譯者:A T 出版社:時報出版 書系:大師名作坊 出版日期:2025-09-26 ISBN:9786264196932 城邦書號:A2204022 規格:平裝 / 黑白 / 6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