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榮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健康好書推介獎!
名醫傳授的居家復健運動,徹底改善頸、背、腰、骨、手、足、關節,肌肉骨骼神經酸麻疼痛。
.頸椎/腰椎椎間盤突出
.頸椎/腰椎/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僵直性脊椎炎
.骨刺
.骨質疏鬆
.骨折
.肌腱炎
.五十肩
.媽媽手
.網球肘
.高爾夫球肘
.板機指
.腱鞘囊腫
.腕隧道症候群
.髖/膝/踝關節痛
.腳底痛
.顏面神經麻痺
.斜頸或歪脖子
.扁平足
.內、外八字腳
.O型腿
.脊柱側彎
.痛風
序跋
【作者序】出書,只希望對大家有助益!
兩年前寫《鍾佩珍復健教室》是為了想做好一件事,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自我保護和維持健康。一點都沒想過要得獎,所以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無任何跡象或預警下,突然被通知「它」獲得衛生署國健局健康好書的推介獎,錯愕之後接著是內心的歡喜,因為自己的用心被「醫學界的大家長」肯定,不過不論得不得獎,我還是一樣秉持著認真的態度繼續服務社會大眾。有這本書的朋友一定要常常翻閱和應用,因為它是一本與您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書,懂得運用,才會記得如何避免傷害和正確的使用。所以不要只是收藏它。
我的專業是醫師,診治病人是我的職責,寫文章根本不是我的專長,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要寫書,更不用說要出書了。
病人如果是初診,也就是說第一次來找我看病的,我的問診方式很詳細,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一邊問、一邊聽;一邊問、一邊寫;還得一邊不停的打斷病人冗長的陳述,以抓重點,好像很忙但又是忙中有序的樣子,這中間還得不時的忍受著病人投過來不諒解的眼神,甚至有些被問煩的病患居然說:「不看了......」真是讓我一陣錯愕!(可能他以為我是調查局或國稅局的臥底吧!)為此我曾一度懷疑學生時代,老師教導的問診方式是否錯了。還好念頭一轉,我又回到該有的專業態度,繼續保持原則地問下去。
當然,欣賞我這種看診方式的人也不計其數,往往一些被忽略或拖延的病就是這樣「被逼問」、「被分辨」而診斷出來的。對複診的病患,我也不厭其煩地像媽媽在對小孩似的一再叮嚀和囑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要注意這樣、要注意那樣」,就是因為「愛」病友心切,而變得「多話」,但是多話的結果卻讓我曾有過一度「失聲」的病史,以為這輩子再也不能用聲音為大眾服務了,為此我感到傷心欲絕。最後,狠心地丟下工作,不管一切地去休息了一個月,除了讓嗓子休養外,也順便思考、檢討這種看診方式的臨床效益。
古人常云:「百聞不如一見」。應該不無道理的,也就是說,聽一百遍所得的印象,不如用眼睛看一遍來得深刻,基於此,我開始著手用寫衛教文章、寫些小叮嚀送給病人,同時盡量抽時間解答讀者在報章雜誌上所問的一些屬於我本科專長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別的病友身上也剛好有類似的情形,可以順便替他們解答疑惑,讓他們只是看文章跟著照樣劃葫蘆的維護,使病情不繼續惡化下去。因為這樣無心插柳的效果竟事半功倍,真是讓我喜出望外!
正因為周邊友人和病友不約而同希望我整合這些文章出書,而這又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所以一拖再拖,而他們一再催促,我實在拖得有點心虛,最後拗不過,只好趕快著手整理和重寫,如今出書了,不為什麼,只希望能為社會大眾做點事,希望它對大家有點幫助。
面對日常生活會造成傷害的動作,能避免的應盡量避免,萬一發生了,要知道找什麼科診治,找到答案時該如何面對問題,接受它並配合治療,而且平常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持之以恆,除了可減少一些肌肉、骨骼的傷害外,還可以增強肌肉的力量、肌肉的柔軟度、身體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讓日子過得更好、更有品質。
經常從就診的病患口中聽到他照著書中教的內容,自我檢查和做動作,才發現在外面治療了一年以上還未見好轉的疾病不大像是「A疾病」,而是有點像「B疾病」,因此趕快來門診「考」我一下,經過詳細的問診和理學檢查後,果真是「B疾病」,這時他才告訴我他在外面曾接受過治療,但診斷和治療的情形跟我書中說的有出入,因此他想來「考」我一下,幫他找出真正的答案。在經過跟以前不一樣的治療方式、配合改變日常生活的壞習慣、還要照著書中第三章與自己病情有關的動作做運動,一段時日後,就診的讀者很給我面子,很快的便接近了我倆都想要的目標而繼續往更圓滿的結果邁進。
改版後的《鍾佩珍復健教室》,第三章的拉筋運動圖片,我相當滿意、一目了然,讀者可以很快就明白圖片的意思,然後跟著做。也同時鼓勵希望體重減重的朋友參考第四章的正確減重觀念,因第三章的示範女主角就是利用這種正確健康觀念,達到理想的體重而繼續維持著。
自從有了《鍾佩珍復健教室》,看診中遇到與書中相符的診斷時,對我對病患都是好事,邊翻書給他看,邊講解,簡直是事半功倍。可是還是會遇到書裡面沒有提到的一些疾病,還好出版社讓我在增訂版中加入「脊椎滑脫」、「旋轉肌肌腱炎」、「膝關節滑膜發炎」、「鵝掌肌群肌腱炎」等常見專題,讓這本書愈見嚴謹實用,愈貼近民眾的需求,希望讀者真的能受用無窮!
兩年前寫《鍾佩珍復健教室》是為了想做好一件事,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自我保護和維持健康。一點都沒想過要得獎,所以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在無任何跡象或預警下,突然被通知「它」獲得衛生署國健局健康好書的推介獎,錯愕之後接著是內心的歡喜,因為自己的用心被「醫學界的大家長」肯定,不過不論得不得獎,我還是一樣秉持著認真的態度繼續服務社會大眾。有這本書的朋友一定要常常翻閱和應用,因為它是一本與您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書,懂得運用,才會記得如何避免傷害和正確的使用。所以不要只是收藏它。
我的專業是醫師,診治病人是我的職責,寫文章根本不是我的專長,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要寫書,更不用說要出書了。
病人如果是初診,也就是說第一次來找我看病的,我的問診方式很詳細,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一邊問、一邊聽;一邊問、一邊寫;還得一邊不停的打斷病人冗長的陳述,以抓重點,好像很忙但又是忙中有序的樣子,這中間還得不時的忍受著病人投過來不諒解的眼神,甚至有些被問煩的病患居然說:「不看了......」真是讓我一陣錯愕!(可能他以為我是調查局或國稅局的臥底吧!)為此我曾一度懷疑學生時代,老師教導的問診方式是否錯了。還好念頭一轉,我又回到該有的專業態度,繼續保持原則地問下去。
當然,欣賞我這種看診方式的人也不計其數,往往一些被忽略或拖延的病就是這樣「被逼問」、「被分辨」而診斷出來的。對複診的病患,我也不厭其煩地像媽媽在對小孩似的一再叮嚀和囑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要注意這樣、要注意那樣」,就是因為「愛」病友心切,而變得「多話」,但是多話的結果卻讓我曾有過一度「失聲」的病史,以為這輩子再也不能用聲音為大眾服務了,為此我感到傷心欲絕。最後,狠心地丟下工作,不管一切地去休息了一個月,除了讓嗓子休養外,也順便思考、檢討這種看診方式的臨床效益。
古人常云:「百聞不如一見」。應該不無道理的,也就是說,聽一百遍所得的印象,不如用眼睛看一遍來得深刻,基於此,我開始著手用寫衛教文章、寫些小叮嚀送給病人,同時盡量抽時間解答讀者在報章雜誌上所問的一些屬於我本科專長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別的病友身上也剛好有類似的情形,可以順便替他們解答疑惑,讓他們只是看文章跟著照樣劃葫蘆的維護,使病情不繼續惡化下去。因為這樣無心插柳的效果竟事半功倍,真是讓我喜出望外!
正因為周邊友人和病友不約而同希望我整合這些文章出書,而這又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所以一拖再拖,而他們一再催促,我實在拖得有點心虛,最後拗不過,只好趕快著手整理和重寫,如今出書了,不為什麼,只希望能為社會大眾做點事,希望它對大家有點幫助。
面對日常生活會造成傷害的動作,能避免的應盡量避免,萬一發生了,要知道找什麼科診治,找到答案時該如何面對問題,接受它並配合治療,而且平常要養成運動的習慣,持之以恆,除了可減少一些肌肉、骨骼的傷害外,還可以增強肌肉的力量、肌肉的柔軟度、身體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讓日子過得更好、更有品質。
經常從就診的病患口中聽到他照著書中教的內容,自我檢查和做動作,才發現在外面治療了一年以上還未見好轉的疾病不大像是「A疾病」,而是有點像「B疾病」,因此趕快來門診「考」我一下,經過詳細的問診和理學檢查後,果真是「B疾病」,這時他才告訴我他在外面曾接受過治療,但診斷和治療的情形跟我書中說的有出入,因此他想來「考」我一下,幫他找出真正的答案。在經過跟以前不一樣的治療方式、配合改變日常生活的壞習慣、還要照著書中第三章與自己病情有關的動作做運動,一段時日後,就診的讀者很給我面子,很快的便接近了我倆都想要的目標而繼續往更圓滿的結果邁進。
改版後的《鍾佩珍復健教室》,第三章的拉筋運動圖片,我相當滿意、一目了然,讀者可以很快就明白圖片的意思,然後跟著做。也同時鼓勵希望體重減重的朋友參考第四章的正確減重觀念,因第三章的示範女主角就是利用這種正確健康觀念,達到理想的體重而繼續維持著。
自從有了《鍾佩珍復健教室》,看診中遇到與書中相符的診斷時,對我對病患都是好事,邊翻書給他看,邊講解,簡直是事半功倍。可是還是會遇到書裡面沒有提到的一些疾病,還好出版社讓我在增訂版中加入「脊椎滑脫」、「旋轉肌肌腱炎」、「膝關節滑膜發炎」、「鵝掌肌群肌腱炎」等常見專題,讓這本書愈見嚴謹實用,愈貼近民眾的需求,希望讀者真的能受用無窮!
作者資料
鍾佩珍
現任 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醫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學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台大醫院復健部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 耕莘醫院復健科主任 台安醫院復健科主任 醫學專長 肌肉、骨骼、神經等疾病之復健 相關著作:《鍾佩珍復健教室 全新增訂版》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