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別再養育聽話乖小孩:給孩子無懼失敗的自尊,培養有主見、有鬥志但不執著輸贏的成熟個體
left
right
  •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別再養育聽話乖小孩:給孩子無懼失敗的自尊,培養有主見、有鬥志但不執著輸贏的成熟個體

  • 作者:宋周鉉(송주현 SONG JOO HYEON)
  • 出版社:方舟文化
  • 出版日期:2024-01-04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如何建立孩子的自我認同?」 韓國三十年小學教師動人紀錄, 160萬迴響的熱門文章! 你該提供的不是人生的答案,而是陪伴與鼓勵天賦成長 明知故問的孩子…… 把髒話掛嘴邊的孩子…… 將朋友當成競爭對手的孩子…… 希望自己沒有手足的孩子⋯⋯ 這些孩子,真的「有問題」嗎? ◤ 傾聽孩子角度的故事,放下武斷「師長詮釋」 在名為教室的小型社會裡,孩子們開啟了人生第一次的群體生活——為什麼朋友不理解我?為什麼大家都只跟他玩?為什麼別人說我囂張?眾多新生的問題,讓他們感到不知所措和混亂喪氣。 因為小事就生氣與哭泣的低年級、在意朋友怎麼看自己的中年級、在家庭和學校間自我分化的高年級生……,孩子們每天都在往不同的面向成長。然而在這之間,他們「了解自己」的機會並不多。 由於學校與家庭教育常重於「培養會讀書且聽話的孩子」,並充斥著培養學習能力與人性教育的教材和導師,在這樣的世界裡,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性向和個性常常遭到埋沒。 也因此,他們生活中實際遇到的疑惑、煩惱,往往沒辦法很好地表達或向大人請益,導致心裡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微妙情緒逐漸積累,影響了他們的性格展現、情緒管理、自我認同。 究竟該如何適性地帶領孩子建立健全自我認同,並且培養好人際技能呢? 首先,讓我們先放下老師與家長求好心切的立場,從孩子的角度去聽聽他們的故事。 ◤ 每滴眼淚都不容忽視,以衝突和修復累積的小小自我認同 本書作者「宋周鉉」擔任國小班導三十幾年,為了把在教育現場所觀察到孩子「建立自我認同」和「成長」的時刻傳達給更多關心此議題的家長,他開始撰寫文章,分享自己的實作領悟與學習。 在本書中,他將自己近距離與孩子相處的所見所聞,以及對許多學生成長歷程和背景的觀察,寫成了多篇動人、發人深省的現場故事。你可以看到,他如何—— ◆ 讓孩子自由進行話題攻防戰,喚醒內在好勝心 ◆ 悄悄給予消極學習的孩子,能夠發揮長處的機會 ◆ 適度裝傻,讓孩子們自主學會找尋解答和學習楷模 ◆ 善用衝突,培育同理心和情緒控管能力 ◆ 在獎賞、懲罰前,真正理解孩子暴力行為背後的原因 儘管家長們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恭順有禮、自主學習、交遊廣闊的領導者。然而,宋老師認為,當我們把師長的期待強押在孩子身上,不去關注孩子自身的天性與慾望,孩子將難以正常成長。 一個人天生的性格取向不太會改變,大人們所能做,只有透過孩子的每一滴眼淚、每一個怒吼,去引導和理解孩子所遭遇的困境,幫助孩子依照所需調整及建立他對自身的自我認同——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 正視天賦與慾望,打造「不」養育聽話乖小孩的世界 無視孩子的慾望,會讓他逐漸成為「隱藏內心想法且被動」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為了被稱讚是「好小孩」,不斷看著他人臉色度日,未來很可能會變成壓抑且沒有主見的,不快樂的大人。 唯有內心慾望被接納、與生俱來性向受到尊重,孩子才有辦法體悟屬於自己的自我認同,並學會以健康的方式展現自我,養成無懼失敗的自尊,長成獨當一面的大人。 因此,我們要培養的不是乖乖聽話的好孩子、更不是按照家長期望行動的機器人孩子;而是可以誠實展現自身慾望、懂得自我思考,為自己的興趣感到驕傲、不被他人所動搖,既懂得做出自私決定,又擁有同情心的孩子。 為了從旁協助孩子如此健康地成長,宋老師認為大人們必須要有耐心地長時間觀察,拋開腦海中的偏見、放下內心的急躁,仔細傾聽孩子的內心。本書中的十七篇故事,正是為夾在教育和成長之間不安的孩子與家長帶來的一絲希望。這是一堂不急著教育,也不忙於給予訓斥,細心觀察、耐心等待的自我認同課——邀請您一同來體會學習。 生命終究會長成他本該有的模樣。 比起引導孩子,我們更該幫助孩子自己做出選擇。 培養相信孩子的力量, 給自己和孩子自我了解、互相理解的機會。 【金句搶先看】 ‧班導的角色,是在教室裡鼓勵和煽動孩子,讓少數聰明的孩子可以勇敢地爭論。 ‧孩子們互相牽制與防衛的過程中,喚醒了隱藏在心底的好勝心,自然而然開始學習。 ‧想培養稍微有些落後的孩子,要靠的也是其他的孩子。 ‧教師和家長若出面阻止孩子們發生摩擦,紛爭就會減少。但是無條件阻止摩擦,孩子們就會變得乖順嗎? ‧爭吵是展現自己並理解對方的過程。家長應該幫忙協調孩子們之間的爭吵,不讓任何一方處於有利或不利的狀態。 ‧不要禁止孩子們不成熟的異性交往,而應該為他們加油打氣。 ‧我們必須要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沒有羞恥、焦慮、罪惡感的狀態下,願意自然展現自我。 ‧領導力和追隨力並沒有哪一方比較優越,兩者必須相互補足。 ‧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長大。 ‧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本書特色】 ★ 教育現場故事 × 神奇教師的適性教育,養成孩子的自我認同和最佳模式! ★ 韓國Brunch與部落格熱門主題,160萬迴響的國小老師課程日誌。 ★ 傾聽孩子天賦與慾望,培育擁有無懼失敗的自尊又具同情心的成熟大人。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趙胤丞|《小學生高效學習原子習慣》作者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目錄

【目次】 Part1 由孩子帶大的孩子 話題攻防戰,喚醒學習好勝心 適度裝傻,讓孩子自主找到理想楷模 爬樹小子,重獲自信的一瞬間 學長,影響力更勝師長 培育同理心與情緒控管的「衝突解剖」 小牛與童年記憶 負責的姊姊,依賴的妹妹 社會化遊戲,孩子們的小小共和國 孩子戀愛了?教室裡的愛情連續劇 Part2 與生俱來的孩子、逐漸轉變的孩子 接納內心慾望,教育出自私的小孩 天生的領導者,天生的輔佐者 如何督促讀書,才有用? 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貧窮,會為孩子帶來什麼? 校園裡,難以平衡的壓力 再費心操控,子女也不會按你劇本長大 暴力的孩子,背後有什麼原因嗎? 作者的話

序跋

【自序】 作者的話 我女兒現在已經是成人了,下面這件事發生在她還是四歲的時候。 當時我去社區裡的鞋店買了一雙紅色拖鞋給她,那雙鞋在她走路的時候,會發出小雞的叫聲。 她好像很喜歡那雙鞋吧。她幫鞋子取名叫做「啾啾」,說要把鞋子放進寶箱裡面。她的寶箱裡面滿滿都是玩具,我雖然很擔心衛生問題,但禁止孩子做她想做的事情,我心裡又會覺得不太舒坦。所以每當孩子穿著這雙鞋出門回來的時候,我都會在玄關等一會,然後問她: 「多仁,妳把啾啾穿出去外面,一定沾到地板上的東西了吧?爸爸可以把啾啾拿去廁所擦乾淨嗎?這樣寶箱裡面的玩具才不會沾到泥土。」 「為什麼?啾啾沒沾到東西啊!我怕它沾到髒東西,我都只去乾淨的地方。」 天啊,她為了愛惜這雙鞋子,只挑乾淨的地方走,一想到這裡我就覺得她好可愛。但不管怎樣,出了門回來都還是得擦乾淨。 「真的嗎?那還是我們稍微抖一下灰塵,或是沾點肥皂洗乾淨?洗乾淨的話啾啾就會像新鞋一樣哦!」 「真的嗎?那我要用肥皂洗。」 我從孩子手上接下那雙鞋子,拿到廁所用刷子刷一刷,接著再幫她放進了寶箱裡。 當時,我每天下班後、吃晚餐前,都會帶著女兒到前山轉一圈。某天,她說她不想穿球鞋,想要穿啾啾去。 「可是穿著啾啾好像不能去爬山呢?如果腳流汗了,應該會很滑吧!」 「如果很滑走不動的話,爸爸背我不就好了嗎?」 「是嗎?那好啊!」 果不其然,怎麼可能穿著拖鞋去爬山。連入口都還沒到,女兒就已經開始哭鬧著她的腳不舒服。我就像早在等著這一幕發生似的,背著她爬到山上,汗流浹背。 隔天還是一樣、後天也還是一樣,只要女兒想穿啾啾去爬山,我就必須弄得滿身大汗。但到了第四天,她卻突然說自己要穿球鞋去。我問她為什麼不穿啾啾了? 「爬山的時候我不穿啾啾了。」 「為什麼?」 「因為爸爸會很辛苦。」 自從那件事之後,她好像更會思考,自己所做的決定會給他人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了。原本想穿著啾啾爬山,更重視自我中心慾望的女兒,開始有懂得關懷父親辛勞的想法。 是什麼改變了孩子呢?我不會輕易忽視女兒想穿啾啾的慾望,我選擇默默地支持她,但同時也表現出自己在忍耐著不舒服的樣子。假如我當初責備女兒,要求她穿球鞋的話,會怎麼樣呢?她可能就不會再表現出自己的慾望,而是選擇隱藏了吧! 自我認同就是這樣子建立起來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去了解孩子心裡面的每一件小事。 健康的自我認同,會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溫柔、寬容且不受他人控制的人。孩子們每個成長的瞬間,都是自我認同在層層堆砌的過程。 從事班導三十一年來,我接觸過無數次孩子們建立自我認同的時刻。所以我開始撰寫文章,想要讓家長們了解這些成長的光景。 無論如何,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成為成熟穩重,並擁有著堅定自我認同的成人。 感謝金南熙總編輯,把我粗糙的文章潤飾地如此流暢,讓大家可以輕鬆地閱讀。近年來,許多書籍裡都富含著滿滿的信心,相信在書裡,不管什麼問題都能被迎刃而解,但是我寡淡無味且不知所云的文章,若不是有總編輯的提議,是絕對無法出版的。最後,也謝謝在總編輯工作的時候,總是在一旁等待著我們的輝京小朋友。 宋周鉉

內文試閱

★ 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低年級的孩子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懂得很多、很聰明。至於孩子們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聽完他們的言談後,你就會理解了。 「因為我讀很多書啊,我每天都讀三本書。」 「我又跟媽媽一起去白瓷博物館了,我去年也有去。為什麼又去?因為媽媽說,去年逛得不夠仔細,所以還要再去一次。」 「我有去學跆拳道,但有的時候也會在那邊讀書。」 「我有去補習,那邊作業超多的,每天都這樣。」 孩子們也許是因為,現階段的學習量大幅高於他們想做或能做的範圍,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很聰明。「超多」這個詞,來自於他們自己的想法。他們明明已經看很多書了,但還是得再讀更多的書,或二度拜訪已經去過的博物館,「當然」會覺得自己應該懂得很多。 經常聽孩子說這些話的我,漸漸地也開始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了。如果讓孩子們感覺「我現在學的東西太多了」,反而可能會成為他們日後討厭學習的原因。現在的社會,到處都是學習的機會,但已經失去興趣和動機的孩子,卻很難在學習上取得良好成績。 家長們往往認為,懂得多的孩子就是會讀書的孩子,但這個等式並非每次都成立。 懂得多,就只是代表他們腦中的知識量比較多。那麼會讀書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就是指成績好的孩子。如果想讓成績變好,就必須要理解知識,並以結構化的方式記住知識點,而且還要能夠歸納成出題者想要的正確解答。也就是說,孩子們必須要在擁有知識的同時,理解考試的題目。 乍看之下好像並不難,但很多孩子沒辦法把這兩個過程連結在一起,他們沒辦法把知識結構化,並且以正確答案的型態表現出來。他們雖然大量學習,卻沒什麼活動能夠讓他們證明自己所了解的東西。 會讀書代表他們懂得很多,而且能夠證明自己懂什麼,因為他們自己歸納出來的答案,總必須要符合出題者想要的答案才行。如果想要做到如此,就必須要懂得傾聽對方(需要取得答案的人)。為了教育孩子這件事情,我偶爾會出一些雖然很容易答對,但如果想要獲得肯定,就必須要完整聽完整個問題的題目。 「牠是昆蟲,有黃色、白色的漂亮翅膀。身體細長,還有觸角,大多都是在白天和蜂蜜一起飛到花朵上。正確解答是兩個字,這兩個字都沒有收尾音。請把正確答案寫在國語課本第十三頁最右上方的角落。」 孩子們都知道正確答案是「蝴蝶」(出題前的幾分鐘,他們剛學完有關蝴蝶的事物)。也許是因為這樣吧,所有人的表情都充滿著自信,然而影響答題的關鍵在於心急。孩子們因為急著想先寫下正確解答—「蝴蝶」,所以很難聽到我說要把答案「寫在國語課本第十三頁最右上方的角落」。我們班十五個孩子裡面,寫對答案的孩子只有三個人。 天啊!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到?集中精神傾聽原來這麼難。寫錯的孩子們也許是因為覺得委屈,一直要我再出其他題目。 「老師是男生還是女生?請把正確解答寫在國語課本第一百一十頁圖片中的楓樹下方。」 這個問題,所有的小朋友也都知道答案。但是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已經知道答案的時候,他們習慣性地就不太繼續傾聽接下來的問題內容。 結果,聰明(會讀書)的孩子,是那些會把問題聽到最後,或看到最後的孩子。每當我解完一道題的時候,我就會跟孩子們說: 「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類似的問題問越多次,靠近正確解答的孩子就越來越多。舉例來說,「把正確解答寫在國語課本第一百一十一頁最右下方角落的三個數字『111』的最後一個數字上方」,後來,他們就連這樣的問題也能毫無失誤地答對。 這種練習活動對於平時很粗線條的孩子非常管用。小孩通常只會覺得自己懂得很多,但不會認為自己冒冒失失,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體會過什麼叫細心謹慎,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粗枝大葉。但是如果持續答錯這些問題,他們就會開始認為,自己也許是一個不細心的人。 當孩子意識到這件事情,變化就開始了。在孩子了解自己的過程中,會形成自我認同,追根究柢,這項練習活動就是為了建立自我認同。 原本不斷犯錯的孩子,透過幾次問題,累積經驗後,開始會把問題聽完並沉著地寫下答案。他們對於題目的態度不僅變好,自信心也有所提升。 當他們更進一步努力養成字跡整齊乾淨,以端正的姿勢讀書的習慣,就會逐漸成為懂得多而且也懂得怎麼考試的孩子。 等到他們某種程度上,已經適應了用口語出的考題後,就可以開始轉移成用文字出題了。 我讓他們閱讀一篇有孩子、媽媽、爸爸、爺爺登場的故事,要他們找出文章中年紀最大的人(爺爺),並完整圈選出這個單字。孩子若想正確回答這個問題,不僅要仔細閱讀題目,還要準確用圓圈標記出(提升作業的落實能力)。如果作答時「爺爺」這個字,有一個字落在圈圈以外,或是只用鉛筆在上面畫了歪歪斜斜的線,都不能被視為是正解。 我的要求越是嚴苛,孩子們就越是仔細。每當孩子失誤的時候,我都會跟他們說同一句話: 「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 隨著我說出口的次數越來越多,開始有些孩子會跟著我講這句話,他們也認為應該要好好傾聽。 只要用這種方式出十道題左右,日後幾乎所有孩子都可以答對。雖然這只是一個三十幾分鐘的練習活動,以一年級孩子的特性來說,不久之後他們又會打回原形,但是偶爾有這樣的經驗,可以幫助他們提升注意力。 當然,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如願跟上,也有孩子會因為沒辦法答對而生氣,甚至哭泣。他說自己讀很多書,在學校外面也學了很多東西(甚至解題的速度還比其他人快),但是卻沒辦法得到肯定,覺得很傷心,還怪我應該出題就好,為什麼還要求他們寫在「國語課本第十三頁最右上方的角落」。 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給他們相同的答覆:「如果想要寫出正確答案、獲得肯定,就必須要遵循老師(出題者)制定的規則。如果不想遵守規則,就必須承擔答錯的結果。」 我甚至還收過家長傳來的簡訊,告訴我他的孩子到目前為止,在學習的路途上都很愉快,但那一天答錯問題讓他很傷心,問我出題的方式是不是太過嚴苛,他擔心孩子會因為失落而不學習。 家長確實有可能這麼想。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思維方式還非常有彈性,錯個幾題之後,大家就會開始遵守出題者的規定了。所以說,孩子的行為是可以被改變的(不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迎合他人制定的規則)。低年級是最適合運用這種方式練習專注力的時期,當孩子的大腦發育到某個程度(三年級產生自我意識之後),按照教師的方式所進行的引導式課程,效果將會下降(當孩子丟鉛筆說『我不幹了!』就結束了)。 孩子越大,就會面臨越來越多的考試。所有的題目,當然都要求孩子要有堅持聽到最後、讀到最後的能力。除此之外,想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我們也必須要擁有能夠把對方的話聽完的態度。 不把(不是不能)對方話聽完的孩子,究竟是怎麼被教育出來的呢? 這是孩子小時候,在家庭裡被教育出來的。不會注意聽家長在講什麼的孩子,到了學校會把題目聽完嗎?不可能的。孩子們必須累積經驗,聽完熟悉的人在講什麼,才能夠好好去傾聽其他人所說的話。觀察孩子成長過程中與主要養育者的溝通方式,就能夠推測出孩子傾聽與說話的能力。 當主要養育者不是以拓展孩童思考方式的句子與孩子對話,而是以簡答式、命令式等短句,也就是主要以催促或命令的方式來與孩子對話,會發生什麼事呢?聽到這些句子,首先,孩子就會變得心急,因為不快點做完自己就會挨罵,也有可能被禁止玩耍,或是被拿來和其他兄弟姊妹比較,然後傷透了心。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懲罰,因此他們會變得心急,沒有空檔去仔細傾聽。他們習慣大概聽一下前面在講什麼,就趕快行動,因為這樣才不會被罵。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沒辦法成為一位有餘裕聽完他人發言的孩子,而這也是低年級的學業成績和智商無關的原因。 在這種環境下度過幼年時期的孩子,入學後會怎麼樣呢?他們因為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受到老師的指責,所以很焦慮,一直想要快點行動、不要被罵,結果反而成為性急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非常顯眼。 重要的是,要在學期一開始就辨認出這類型的孩子,先讓他們感到安心,相信學習可以慢慢來沒關係,不管發生什麼事,老師都不會責備他。 當孩子相信自己就算慢慢來也不會被罵,他就會擺脫時間壓力,擁有餘裕可以充分地思考。在情緒或行為上沒有特殊狀況的孩子,只要花幾週的時間就會有所好轉,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比想像中更快速,就連家長也會大吃一驚。孩子可以變化如此快速,意味著孩子們會自行等待沉著和穩定的氛圍發生。 除了孩子以外,我還想再跟各位家長說一次。 「懂得多不是聰明,堅持聽到最後才聰明。」想要教育出一個善於傾聽的孩子,身為養育者的家長,也必須要傾聽孩子的聲音並耐心等待。 ★ 接納內心慾望,教育出自私的小孩 我正在培養五年級孩童的自我認同—讓他們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等同於在建立自我認同。雖然每個人都有自我認同,但就算是成人,擁有明確的自我認同、珍惜並認同自己,且擁有高自尊感的人也並不多。 自我認同只能靠自己建立,需要經歷很長時間才能養成,無法仰賴他人(老師或家長)。 對於五年級的孩童來說,自我認同是什麼呢?所謂的自我認同,就是讓他們能在面對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感到舒服或不舒服的氛圍、想做還是想放棄時「做出決策」的關鍵。孩子現階段所建立的自我認同,當然會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所以家長的教育至關重要。 在孩子們已經形成的自我認同中,有健康也有不健康的部分。教師的職責,就是讓孩子們展現出自我認同,培養健康的部分,並且幫助他們放掉或修正不健康的部分。 孩子們的自我認同與他的喜好有關,所以我們應該先讓孩子思考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情。五年級的孩子,本能上已經知道自己的喜好為何,但是卻鮮少有展露自我喜好的經驗。想要知道孩子的喜好是什麼,就必須先詢問他們喜歡什麼。 只不過,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如果稍有差池,很可能導致孩子們開始隱藏自己的喜好,甚或隱藏他的自我認同。一旦孩子下定決心要隱藏自己,日後就不太會再展露出來了。我們必須要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沒有羞恥、焦慮、罪惡感的狀態下,願意自然地展現自我。我們可以利用合適的狀況,提出讓孩子不會感到壓力的問題,營造出對於孩子來說,可以不假思索就回答問題的氛圍。 令人出乎意料的部分在於,家長們都對此感到困難,有的時候在教師面前孩子反而更能放心地表露自我。 我會讓我們班的孩子每週輪流(按照號碼)擔任班上的小幫手,每個孩子每年都會擔任二~三次的小幫手。 「小幫手會幫助老師和大家。當我們班有需要做決定的時候,老師會先詢問小幫手的意見。」 第一週的小幫手是柳英(我們班的一號)。 由於當天是五年級開學的第一天,我先做了孩子們的名牌。我問柳英:「柳英喜歡什麼顏色?」 柳英想了一下,回答喜歡藍色。正在製作名牌的我,聽到柳英的回答後,立刻決定把字體顏色改成藍色。此時,有幾個孩子提出了異議。他們說不要藍色,他們更喜歡紫色或綠色。看到朋友們反對自己的意見,柳英的表情變得有些不悅,因為她喜歡的東西(自我認同)沒有被朋友所接納。 「我收到你們的意見了。但是小幫手柳英說她喜歡藍色,所以這週的名牌要用藍色的。假如輪到你們當小幫手的時候,剛好有做名牌,我也會問你們的意見。」 午休時間到了。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大家不能夠聚在一起玩耍,再加上天公不作美,孩子們早早就進到教室裡坐好了。 這時候我又問了柳英:「柳英喜歡聽什麼歌?」 「蛤?歌……嗎?」 「假如妳一個人待在家裡,突然想要聽一首歌,妳會聽什麼?感覺妳會喜歡率性的音樂吧?老師現在想播音樂。」 「現在……嗎?」 也許是受到說自己喜歡藍色之後,被朋友反駁的經驗影響,柳英顯得有些猶豫—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我想讓班上同學一起聽聽柳英喜歡的音樂,再加上我也很好奇,所以才問妳喜歡什麼音樂。」 「但是……現在嗎?」 「嗯,現在。」 雖然有些孩子可以大方說出自己的喜好,但其實這件事對於五年級的孩子來說並非那麼容易。柳英沒有馬上就說出歌名,但是在老師的詢問之下,她又不能不回答……她很苦惱,而且好像也在觀察著周遭朋友們的反應。 我將柳英暫時帶到了走廊上。 「我覺得妳心裡面應該有想聽的歌吧?」 「有是有,可是……。」 「這週妳可以決定所有事情,說出來沒關係的。妳在擔心什麼嗎?」 「……剛剛有些人不是說討厭藍色嗎?我怕說出來又有人會講什麼。我雖然有喜歡的歌,但是那首是新歌,大家有可能沒聽過……。」 也許大家會想,老師都講說出來沒關係了,幹嘛還這麼糾結?根本不用管其他人說什麼,怎麼連這點小事都要擔心呢?不過大部分高年級的孩子們都是這樣的。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於周遭的反應(評價)很敏感,所以在做選擇的時候,會看身邊其他人的眼色。對於他人評價敏感的孩子們,甚至會輕易放棄能為自己做選擇的既得利益。當這種習慣反覆發生,孩子們就會漸漸失去為自己著想的機會。 要是每件事的決定都在迎合身邊的其他人,這會讓孩子會變成怎麼樣呢?他們將會成為「他律」且「被動」的孩子。在這個時期,許多孩子都會壓抑自我慾望,迎合他人的慾望。 例如: 願意拿自己的手機分享熱點的孩子。 ‧媽媽說不可以喝碳酸飲料,但只要朋友約就會喝的孩子。 ‧美術課上不做自己的勞作,都在幫忙朋友,結果把時間耗盡的孩子。 ‧朋友想要自己新買的筆,就直接送給對方的孩子。 ‧去小吃店,說自己「隨便」吃什麼都可以,把點菜權交給朋友的孩子。 ‧在角色扮演時,放棄演主角,認為演什麼都沒關係的孩子。 ‧花光自己的零用錢幫朋友買零食的孩子。 ‧聽到朋友說:「你連這個都不會嗎?」還裝作若無其事的孩子。 ‧即使朋友霸占自己帶來玩的玩具,依然選擇忍耐的孩子。 ‧明明自己也很熱,但卻幫抱怨天氣熱的朋友搧扇子的孩子。 像這樣子的孩子,每間教室裡都有好幾個。大多數的孩子都認為這樣的孩子是「善良的人」,因為他們懂得禮讓,又不會生氣。 我們形容壓抑自我慾望,迎合他人慾望的孩子是「善良的孩子」,乍聽之下雖然是句好話,但遺憾的是,這些孩子們的身邊往往會聚集不善良的孩子。就像在大人的世界裡,善良的人身邊,往往充斥著想要壓榨和利用他們的人。那些受人誇獎,被說人很好、很善良、講義氣、講人情,但卻獨自吃著悶虧的大人們,也許小時候也都是「善良的孩子」吧! 究竟這類型孩子是怎麼養成的呢?有一半是與生俱來(氣質、個性、傾向),另一半則是後天養成(成長、教育環境)。 假如有一天,家裡拿了一包餅乾給這樣的孩子帶去學校,而朋友們都爭相說自己想吃,情況會變成怎麼樣呢?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最期望看到的大概是「孩子確保自己有足夠的分量,然後把適當的量分送給朋友吃,跟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然而現實會如何呢? 孩子與朋友之間的摩擦加劇了—「這是媽媽要給我吃的餅乾,但他們一直跟我要,真煩人!」、「我分一點給他們吃了,可是他們又一直說還要,那我要吃什麼?」、「把我給你們的餅乾還來哦,裡面一點都不剩了。」 或者讓他們學習到自責和挫折—「我雖然想自己獨享……但朋友想吃,所以我還是得分享啊,結果給了他們之後,就全都給出去了。」、「我本來只想分善圭和藝琳,但一會之後聖恩就回來了,我還跟聖恩道歉說我沒東西可以給他吃了。」 健康的自我認同是保護孩子們的鎧甲。當孩子遇到要做出選擇的情況時,自我認同是可以讓他堅強起來的力量。自我認同會在人生的過程中養成,但是有一半以上的自我認同,在國小時期就會形成,所以這個時期很重要。他們現階段建立的自我認同,會決定他們日後將成為一個怎麼樣的大人。 假如我們班的孩子,以後成為了一個自律性不足的大人怎麼辦?如果他們以後變成「只懂得善良的大人」怎麼辦?不論如何,我都要先讓他們成為一個更懂得自私的孩子。 「老師不想聽其他人喜歡的歌,我想聽妳喜歡的歌。不要擔心,等到其他人哪天當了小老師,我也會請他們說出自己喜歡的歌。」 也許是這段話帶給了柳英勇氣吧,她終於毫不遲疑地說出:「那我想聽防彈少年團的歌,最近他們推出了一首新歌叫做《ON》,在YouTube上就可以搜尋到。」 柳英原本垂頭喪氣的聲線,突然多了一些力量。我決定再更進一步,於是把教室的電視打開,告訴孩子們:「柳英已經決定好她喜歡的歌了,她會直接用老師的電腦搜尋,播給大家聽。」 所有人都看著柳英打開瀏覽器,在YouTube上搜尋歌曲。當他們看到柳英打出「防彈少年團」的時候,孩子們開始有了反應。 「哇,防彈欸!我超喜歡!」 「無言,女孩子就只知道防彈。」 「嗯?不是吧?太瞎了吧,聽別的啦!」 贊成和反對的意見此起彼落。柳英好像很在意其他人的反應,她點擊滑鼠的手有些猶豫,但那個猶豫只是一時的,她最後依然勇敢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歌曲。 螢幕上開始播放起在遼闊水泥空間裡,男女一起跳著群舞的MV。我故意把音量調大,讓教室裡充滿著電音的節奏。雖然有些人覺得很吵,但也有很多孩子覺得開心。音樂持續播放,然而柳英比起音樂,更在意其他人的表情。她也許是很好奇,其他人對於自己喜歡且選擇的歌曲(自我認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音樂播完後,我問柳英:「播自己喜歡的歌給朋友們聽,感覺怎麼樣?」 「我以為沒什麼人會知道這首歌,但是知道的人好像很多。」 「妳擔心大家的反應不好嗎?」 「對,我怕大家會說我怎麼喜歡這種歌。」 「聽完歌之後,妳現在感覺怎麼樣?」 「心情很好,因為好像很多人都知道這首歌。」 五年級,正好是開始擔心自己的自我認同不受他人歡迎的時期。很多孩子都會有這類擔憂,因而企圖掩蓋自己的喜好和慾望。 對於孩子來說,隱藏是舒適的。被問想吃什麼,只要回答「隨便」就行;被問要買怎樣的衣服,也只要回答「隨便」就行—而且這種孩子很好照顧。 但是這種態度,卻很難培養出健康的自我認同。所有的孩子都有慾望,這樣的孩子只不過是不露聲色,把自己的喜好和慾望捆綁起來而已。這種時候,如果有人願意觸碰孩子隱藏的內心,他們就會鼓起勇氣。 當孩子展示出自己的喜好(喜歡的歌曲)並跟朋友分享了,接下來就是要幫助他以健康的態度接受朋友們的反應。朋友們的反應,可能讓柳英對自己選擇的歌曲感到驕傲(正面的自我意象),也可能會讓她責備自己連首歌都選不好(羞愧)。 正如我所料,其他孩子們的反應好壞參半。喜歡防彈少年團的孩子們為此歡呼;但不知道防彈少年團,或討厭防彈少年團的孩子們,就會抱怨音樂很吵,甚至還有孩子對我大喊要我把音量關小。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稍有差池,柳英就會失去正面的自我意象,反而感覺到羞愧,如此一來,原本想要培養自我認同的計畫,就會出現反效果。 我走進教室,對孩子們說:「老師今天也是第一次聽到這首歌。老實說,像老師這樣的大叔,真的很難喜歡上這種歌曲,我知道你們當中一定也有人覺得這首歌很吵。但我們之所以要一起聽這首歌,是因為這是我們班同學柳英喜歡的歌曲。我們該關心一下朋友喜歡哪一種類型的音樂,即便自己不喜歡,我們也不應該排斥,可以試著聽聽看,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個朋友,這正是現在我們所要學習的。」 如果沒有他人的引導,五年級的孩子們很難勇敢地表達自己,有些孩子不管你怎麼問,他都不會輕易展現出自我,甚至還會規避問題,或者乾脆避而不談。 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回過頭來想想,你們是不是也經常聽到下面這類型的話語? 「哎呦,你這種個性,以後要怎麼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生存啊?」(給予孩子負面評價) 「吃穿媽媽都會替你解決,你只要認真讀書就好了。」(否定孩子的慾望) 「你再這樣下去,長大還得了,要靠什麼吃穿?你以為人生這麼簡單嗎?」(對未來加諸過多的恐懼) 聽著如此話語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會表現出低自尊感的狀態。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特別擅長的事情(喜歡的事情),不管做什麼好像都比不上別人,所以常常也會覺得「乾脆就不要開始」。當老師一直問他們喜歡什麼顏色和音樂,他們會感覺很困擾,所以還會拜託我不要再問了。從某方面來說,會有這樣反應是很理所當然的事。 五年級已經是高年級了,在小學裡會受到很多很好的待遇,但是對於家人來說,他們依然是個孩子。家長雖然相信他們已經懂得處理某些事情了,但在某個層面上又感到不踏實,所以有些家長會介入孩子的選擇和決定。對於習慣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要他獨自做決定是件很彆扭的事情。 這種時候,如果稍稍在孩子背後推他一把,你覺得怎麼樣呢? 「我想聽的是你喜歡的歌,不是其他朋友或弟弟妹妹喜歡的歌。」

作者資料

宋周鉉(송주현 SONG JOO HYEON)

江原道國小老師,1992年成為老師後便持續撰寫教師日誌,從2008年開始於部落格撰寫班上孩子的校園生活,以及自己身為老師的感想。作者在擔任一年級班導師的第一年,就以〈我是一年級的班導師〉為題進行文章連載,接觸到許多家長無法對班導坦白的煩惱,在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家長們想了解育兒及教育問題的渴望,和孩子們孤單的成長之間有著深刻的鴻溝。作者認為家長和班導愈是頻繁面談,雙方交集愈深,對於孩子的成長愈有幫助。作者期許能培養出家長相信孩子的力量,為此至今仍持續寫作。著有《我是一年級的班導師》(暫譯)、《家長面談記錄簿》(暫譯)。

基本資料

作者:宋周鉉(송주현 SONG JOO HYEON) 譯者:蔡佩君 出版社:方舟文化 書系:教養方舟 出版日期:2024-01-04 ISBN:9786267291832 城邦書號:A2420169 規格:平裝 / 單色 / 28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