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8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我們收割的男人
- 作者:潔思敏.沃德(Jesmyn Ward)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6-28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我想成為作家,是為了讓弟弟活著回家。
《紐約時報》評選50年來最佳50本回憶錄之一。傷慟文學的新經典。
《蠻骨猶存》《黑鳥不哭》兩屆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
潔思敏.沃德心如刀割的回憶錄
「這是一本哀傷且餘韻無窮的巨作。」──《紐約時報》
作家│房慧真、郭怡慧 專文推薦
這是我的故事,也是那些死去的男人們的故事。他們殺了我的兄弟,但書寫我們的故事的他們會是誰?
哀悼我的五個童年玩伴,他們同葉一命,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訴說。
二○○○年至二○○四年間,作者的五個兒時玩伴,包括自己的親弟弟,接連意外離世,死於毒品、車禍和自殺,他們的死看似毫無關聯,卻令她不禁自問:真的是這樣嗎?直到她動筆逐一寫下自己的告別經過時,她找到了真相。潔思敏.沃德出身貧困,故鄉在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的德萊爾,她是唯一離鄉去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的黑人。「我哪知這將會是我的人生:渴望離開南方,卻永遠被濃烈到窒息的愛召喚回來。」慚愧於自己的盲目,耿耿於懷的她,在弟弟過世後,歷經十年歲月悠悠,終於寫出這本回憶錄。全書文字美麗如詩,極具文學性,傳遞了新聞媒體數據無法傳遞的真實情感,也展現了作者身為黑人女性無比堅毅的精神和決心。
「年輕時,生命曾允諾我不同東西,人生不會這麼困難,我的親友不會連串死去……真實生活裡,我看看爸媽,隱約明白做女孩比較累,男孩輕鬆得多。到頭來,這就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教導:勇敢、堅強、韌性,睜開眼迎接現實,從中創造。做為一個長女的長女,我也剛剛生了女兒,我希望能教導孩子同樣的事情,把母親的餽贈傳遞下去。」
從必須書寫其他友人短暫燦爛的生命,才能寫自己的親弟弟約書亞。從否認、不接受,直到深不可見的創傷記憶核心。
「我寫作是為了用文字尋找約書亞。我愛約書亞。他活過。這就是哀痛。我在左手腕內側刺了老弟的名字,讓他跟著我去兜風。」
他活過。
他教會我愛比死更強大。
傷痛不會消失。我們都需要找到方法度過它。
●《紐約時報》評選50年最佳50本回憶錄之一
●《紐約》雜誌評選本世紀最佳圖書之一
●榮獲中心地帶文學獎(Heartland Prize)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佳自傳獎
我們聽到雨珠落下,可是,那是血滴;
然後我們收割,可是,收刈的卻是死去的男人。──哈莉特.塔布曼
本書書名來自一名女黑奴,後來成為民權鬥士。美國南方女人必須埋葬她們的男人之外,也埋葬了她們的夢。作者在謝辭中感謝自己的外婆、母親、妹妹、外甥女和家鄉社群的姐妹們,這本回憶錄是由女人們撿起碎片、凝聚情感、寫下故事,傳承歷史,不懼不疑,確保往事確實存在。帶著倖存者的愧疚與一身蠻骨,做存活者該做的事,洋溢著美與愛與尊嚴,讓本書成為反映當代美國南方社會最具影響力及感染力的新經典。
獲獎紀錄
●榮獲中心地帶文學獎(Heartland Prize)
●密西西比文藝學會非文學類
●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最佳自傳獎
●入圍赫斯頓與賴特遺產獎(Hurston/Wright Legacy Award)
●入圍戴頓文學和平獎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時代雜誌》年度選書
●《出版人週刊》年度選書
●《Vogue》年度選書
國內好評推薦
「露思.貝哈《傷心人類學》所說的『易受傷的觀察者』,可以用來形容潔思敏‧沃德這本非虛構寫作,與五位死者相互穿插的是『我們』,我們誕生、傷痕累累的我們、我們在看、我們在學習、我們在這裡。」──房慧真,作家
「今日,《我們收割的男人》成為美國與世界各國的讀物,更重要的,成為沃德成長小鎮的高中教材。我很嫉妒老師們擁有這項資源;我當年沒有。學生需要這本書的證詞、輓歌、宣言與詩情。我可以把書放到他們手中,告訴他們『讀』。」──郭怡慧,作家
國際評論
●「潔思敏.沃德為了教育離開家鄉,但是最終被家鄉召喚回來。以一種最令人痛苦的方式哀悼。通過這部作品,潔思敏挖掘出那些已逝的過去,讓它們重新活過來。正是通過這種情感的挖掘,她強迫我們正視地區與種族的問題。整部作品充斥了美、愛與尊嚴,《我們收割的男人》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美國桂冠詩人暨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娜塔莎.特雷塞韋(Natasha Trethewey)
●「潔思敏.沃德是一位煉金術士。她將痛苦與損失淬鍊成金。《我們收割的男人》講述了一個艱辛的故事,但卻展現出密西西比州德利爾人極大的幽默、智慧、溫柔與才華。這群人在文化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分量。」──《穿銀裝的惡魔》(The Devil in Silver)作者,維克多.拉威爾(Victor LaValle)
●「我知道一個人掙扎生活時悲傷的重量……她是現代的威廉‧福克納,她畫出一幅美國從未被揭露的織錦。」──美國導演,李.丹尼爾斯(Lee Daniels)
●「真實寫照、美麗而危險……沃德獨特的聲音並且擁抱自己的憤怒與悲傷,使這部作品在那些有過相似經歷的作品之中獨樹一格。」──《婚姻生活》作者,塔雅莉.瓊斯
●「這本書再次證明沃德的天賦。這是本哀悼之書,也是心靈漫遊之書,飽含對弟弟、青梅竹馬,以及夜間開車探險的想念。」──《紐約時報》
●「一本感人的回憶錄。任何一個出身像美國黑人勞動階級的青年都該讀一讀沃德出色的文字。」──《衛報》
●「擁有豐富的文學技巧和可貴的智慧。」──《時代雜誌》
●「敏銳且美麗。」──《金融時報》
●「哀傷、充滿憤怒,特別勇敢。」──《Vogue》
●「沃德會使你感受到每個失落生命的悲痛、倖存者的愧疚,以及封存的回憶。」──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沃德既是謹慎的觀察者,也是故事中的主角。她刻劃的肖像雖銳利卻充滿愛意。」──《波士頓環球報》
●「這本書提醒我們生活是艱難的,對於那些不得不思考生命的價值是什麼的人來說更艱難……沃德的字句具有分量感,深刻且真誠。這本書全面地審視了黑人英年早逝的現象。」──《芝加哥論壇報》
●「《我們收割的男人》蘊藏著任何社會學報告或專欄文章都無法揭示的真相。」──《金融時報》
●「沃德讓讀者也感受她失去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她讓我們明白這些人很重要,他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書頁》雜誌
●「一個當代對《像我一樣黑》、《寵兒》及其他關於掙扎與救贖故事的回應,悲傷而優美。」──《柯克斯評論》
目錄
序曲
我們可是在狼城
羅傑.艾瑞克.丹尼爾斯三世
我們誕生
戴蒙.庫克
傷痕累累的我們
查爾斯.約瑟夫.馬丁
朗諾德.韋恩.李察納
我們在學習
約書亞.亞當.杜多爾
我們在這裡
推薦跋 《我們收割的男人》之後 文│郭怡慧
推薦跋 傷痕累累的我們,蠻骨猶存 文│房慧真
內文試閱
序曲
每當老媽週末載我們從密西西比海岸區到紐奧良探視老爸,她會說「鎖上車門」。在他們離婚前最後一次分居,老爸搬去紐奧良,我們則繼續待在密西西比州德萊爾。老爸在新月城買的第一棟房子非常簡樸,只有一房,黃色油漆,鐵欄杆窗戶。那是一個叫做什羅斯柏里的黑人小社區,位於南邊,但是往上可延伸到北邊的堤道高架道路。房子北邊緊鄰有圍籬的工業區,南面則是車聲隆隆快速奔馳的高架州際道路。四個孩子中我最大,所以指揮我唯一的弟弟約書亞、兩個妹妹娜蕊莎和查琳,還有跟我們住了許多年的表弟艾爾登,拿出老爸的多餘床單與沙發靠墊,在地板上鋪成薄墊,才有足夠空間睡覺。我那對試圖復合卻終究失敗的父母睡在唯一的臥房。約書亞堅持屋內有鬼,因此當我們晚上躺在沒電視的起居室,看著窗戶鐵條的影子滑過牆壁,等著起變化,等著某個不該在那裡的東西突然動了。
約書亞說:「有人死在這屋子。」
我說:「你怎知?」
他說:「老爸講的。」
我說:「你只是想嚇唬我們。」我沒說的是:很有效。
那是八〇年代尾、九〇年代初,我還是密西西比一所聖公會私校的初中生,白人學生佔多數。我是小鎮女孩,同學也是鄉下人。他們說紐奧良是「謀殺之都」,轉述白人從後車廂卸下雜貨時被射殺的恐怖故事,說是黑幫入會儀式。談話中沒提及的是:這些無情暴力、不受人性禮義節制的幫派分子是黑人。有鑒於有種族歧視傾向的同學不在少數,我還真是訝異他們沒說。他們提及黑人時都會偷瞄我。我是拿獎助金的學生,因為老媽給海岸區一些富有人家幫傭,靠著他們贊助學費,我才能進入這個學校。初中與高中時代,多數時候,全校只有我一個黑人女孩。每當我的同學提及黑人或者紐奧良,努力不看我卻忍不住時,我便瞪回去,並想到我認識的那些紐奧良年輕男人,我老爸的同父異母兄弟。
老爸的同父異母兄弟中,我最喜歡布奇叔叔。他跟兄弟一輩子待在我的同學最畏懼的地方。布奇叔叔最像我幾近一無所知、五十歲那年就中風過世的爺爺。布奇叔叔胸膛厚實像酒桶,笑起來眼睛瞇成線。天氣熱時,他會陪我們走過什羅斯柏里,走向高架通向天際的公路,到街角一個搖搖欲墜的長條屋,記憶中,它是醬紅色的。女屋主在後院賣冰棒。那些冰棒只能說是糖水,熱天裡,一下子便化光。前往她家後院的路上,布奇叔叔會一直講笑話,招來更多孩子,領著我們穿過熱到融化的瀝青路,就像個黑人街坊的吹笛人。當我們的冰棒在紙板盒融化成糖漿,當我跟約書亞舔完指頭與手臂上的甜水,布奇叔叔會陪我們在街上玩耍:躲避球、足球、籃球。足球打到我們的嘴角,又痛又腫,他便大笑到眼睛瞇成一分錢那麼薄。有時他會帶我們、老爸跟他的比特犬到高速路下的公園,在那裡,老爸的狗會鬥其他狗。大熱天裡,觀戰者與哄誘狗兒耍狠的男人都是黑人,跟狗兒一樣渾身油汗。約書亞和我總是畏縮站在布奇叔叔身旁,緊緊抓著他的前臂,頭頂車輛轟隆駛過,橋下狗兒撕咬。之後,狗兒身上淌血,大口喘氣,微笑。我跟約書亞這才放開手,很高興能離開這個陰影世界以及狗兒可能跳出戰鬥圈的恐怖威脅。
我說:「老爸才沒說,沒有人死在這裡啦。」
約書亞說:「有,他有。」
艾爾登說:「你吹牛。」
中學時,我雖無法把傳說中的紐奧良與現實兜起來,但是我知道那話必然有某些事實。因為九〇年代初期,當我的父母尚未離婚只是分居,多年婚姻還讓他們可以輕鬆相處,我們去探望老爸時,他們會在車前座聊槍擊、鬥毆、謀殺。他們給紐奧良的暴力許多名字,我們前去拜訪時卻一次也沒見過。在父親住處,夜無盡延伸,屋外是工業區圍籬的鐵鍊鏗鏘,耳裡是約書亞的鬼故事。
儘管如此,我們知道另一個紐奧良存在。我們爬上老媽的車子,駛過散落此城的紅磚國宅便能瞧見。那些兩層樓房的柱鐵門廊垮塌、建築兩旁巨大老樹如哨兵站崗,女人打著手勢摸著腦袋,瘦小的黑膚孩子在破碎的人行道上玩耍,開心,憤怒,愀然不樂。我看著車窗外的街頭年輕男子。垮褲男人湊頭低語,鑽進街角的「窮小子炸蝦炸蠔三明治」店。我想著他們在聊什麼?他們是誰?過什麼樣的生活?會是殺人犯嗎?因此睡在老爸的起居室,我又問約書亞。
「老爸怎麼說的?」
約書亞說:「某人被槍殺。」
我說:「什麼某人?」
他瞪著天花板說:「一個男人。」查琳整個鑽到我身側。
娜蕊莎說:「閉嘴。」艾爾登嘆氣。
每個星期日離開父親家回德萊爾的家,我覺得難過。我想大家都很難過,就連老媽也是,儘管兩地的距離加上多年的出軌不忠,她還是很想保住這個婚姻。她甚至考慮搬去她討厭的紐奧良。我想念老爸,不想星期一回去密西西比的學校,穿過玻璃門,走向日光燈照明的寬敞教室,看到老舊的課桌,看到踞坐在書桌上、穿著翻領襯衫、卡其短褲、兩腿叉開、眼線亮藍的同學。我不想她們在那兒非議黑人時突然看到我,我得被迫轉移視線,才不被發現我在觀察她們,研究那種「理所當然」為何只像她們身上的另一件衣裳。回家路上我們會經過紐奧良東部、野林島泥淖河口、灰濛呢喃的龐丘特蘭湖、斯萊德爾的告示牌與小型商場進入密西西比。我們轉I-10州際公路經過松樹圍籬的斯坦尼斯太空中心、聖路易斯灣、鑽石頭山到達德萊爾。一旦抵達那裡,我們便離開漫長且坑坑窪窪的公路,穿過杜邦(它也跟斯坦尼斯太空中心一樣被松樹籬密密圍住),穿過鐵軌,穿過蓋在小田野、小沙地的小木屋,叢叢樹木形成一塊塊遮蔭地,馬兒在此嚼草乘涼,山羊啃咬圍籬柱子。
我們家族全來自德萊爾與基督徒隘口鎮,和紐奧良大大不同。基督徒隘口鎮坐落於墨西哥灣的人造海灘旁,與長灘為鄰,背對聖路易斯灣,而德萊爾則擁抱聖路易斯灣背部,朝北部擴展,越往北地形越狹長。酷熱難耐的夏日,這兩個城鎮的街道昏昏欲睡,冬季多數時間溫度徘徊在冰凍程度,兩鎮也同樣昏睡。德萊爾的夏天,有時群眾會在週日聚集公園,因為年輕人會出來打球,座車大聲放送音樂。春日,上年紀的人會聚集當地棒球場,因為南部黑人聯盟的球隊都到這兒比賽。萬聖節時,孩童還是會步行或者坐在皮卡的車斗,沿街挨戶討糖吃。諸聖節時,親人會拎著尼龍與帆布摺疊椅,圍聚已逝摯愛的墳前,清潔墓碑與墓前沙地,擺設菊花盆景,分享食物,一直聊到天黑,升起簍火,揮走秋日最後的蚊蟲。這可不是謀殺之都。
德萊爾的多數黑人家庭世代定居於此,大多住在自己建造的房舍,我家也是。這些小型長條屋與A型框架屋都是每隔一陣子大批建造,最老的那批在三〇年代,曾祖輩蓋的,再來是五〇年代祖輩蓋的,七〇與八〇年代那批則是我們父母聘建商蓋的。樸實普通的房舍如我家通常是兩房或三房,砂礫或泥土車道,屋後有兔籠與斯卡珀農葡萄園。我們是貧窮但驕傲的勞工階級。德萊爾完全沒有社會屋(social housing),卡崔娜颶風之前,基督徒隘口鎮的國宅也不過是幾棟小型雙拼磚房,以及幾個小區的透天厝,裡面住了黑人與一些越南裔。現在卡崔娜過去七年了,開發商在這些十五到二十呎、原本是公屋的長條地蓋起兩房、三房的屋舍,沒多久,裡面便住滿至今仍因颶風流離失所的人,以及選擇留在基督徒隘口鎮、德萊爾家鄉的年輕人。過去好幾年,這種願望不可得,因為卡崔娜颶風摧毀了基督徒隘口鎮多數房舍,德萊爾泥淖河口區十分之一房子都毀了。對我來說,成年後回鄉過活因此十分困難,具體理由之外還有抽象原因。
就像我們小時追逐幽靈時,約書亞說的:有人死在這兒。
從二〇〇〇年到二〇〇四年,我共有五位童年玩伴死掉,看似毫無關連,全是年輕黑人,全是暴力死亡。第一個是我的弟弟約書亞,死於二〇〇〇年十月。第二個是朗諾德,死於二〇〇二年十二月。第三個是C. J.,死於二〇〇四年一月。第四個是戴蒙,同年二月。最後是那年六月羅傑也死了。這是個殘酷的名單,連續,無情。這也是個令人緘默的名單。我就沉默許久。說「困難」簡直輕描淡寫,訴說這個故事是畢生至難之事。但是我無法忘記屬於我的幽靈一度是人。我無法忘懷卡崔娜颶風過後,德萊爾的街頭是多麼冷清,因死亡而又更顯空曠。公園不再傳出約書亞與朋友們的汽車音響聲,我聽見的聲音只有一隻受虐鸚鵡響徹鄰里的尖叫,像受傷幼兒在哭號,那是我一個表親養的,關在小到不行的鳥籠,鳥冠幾乎頂到籠子,尾巴掃過籠底。有時當那隻鸚鵡尖叫釋放憤怒與哀傷,我詫異鄰居們的靜默。我不明白為何以沉默概括了我們累積的哀傷與憤怒。我認為這不對,這個故事必須發聲。
約書亞說,我告訴妳:這兒有鬼。
因為這是我的故事,也是那些逝去男子的故事;是我的家族故事,也是我們的社群故事,因而故事也非線型敘述。講述它,我必須敘述這個城鎮的故事
、屬於我的社群歷史。我必須重訪逝去的五位男子:跟隨他們回到過去,從羅傑的死亡到戴蒙到C.J. 到朗諾德到我的弟弟。同時間,我的敘述必須快轉,因此在我的朋友、兄弟仍活著、仍在說話呼吸的寥寥篇章裡,我必須穿插我的家庭故事以及我的成長過程。我盼望藉由了解我們以及族群的生活,能讓我直抵核心,盼著當我踏出步伐跋涉過去,從現刻回溯既往,我能在中間碰上我弟弟的死亡,進而對這個死亡瘟疫的產生略知一二,了解種族歧視的歷史、經濟的不平等、個人與社群的責任感鬆懈是如何在此地逐漸滋生、擴散,變成苦澀不堪。我也盼著因此明白為何弟弟死了,我卻活著,這個狗屎腐臭故事又為何成為我的負擔。
(待續)
作者資料
潔思敏.沃德(Jesmyn Ward)
密西根大學藝術碩士,目前於杜蘭大學擔任創意寫作副教授,小說作品包括《Where the Line Bleeds》,以及《蠻骨猶存》,後者榮獲2011年美國國家圖書獎;2017年以《黑鳥不哭》二度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她的非虛構作品包括為《紐約時報》所編輯的暢銷文集《The Fire This Time : A New Generation Speaks About Race》,以及回憶錄《Men We Reaped》,該作入圍美國國家書評人獎決選名單。2017年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2018年獲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人物。2022年榮獲美國國會圖書館小說獎。目前與家人居住於密西西比州。 沃德是第一位獲得兩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女性。在頒獎典禮上,她提到自己因身為一位黑皮膚的作家,過去她的作品屢遭拒絕的理由是其故事缺乏普世性,然而,她接著說:「你看著我,以及那些我所鍾愛的人──窮人、黑人、南方的孩子們、女人與男人──你便彷彿看見了自己。你看見了你的哀傷、你的愛、你的失落、你的遺憾、你的喜悅、你的希望。」 回憶錄《Men We Reaped》即將由時報出版。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