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優勢2:安靜發揮影響力!全美最暢銷內向者成功法,建立你的非典型黃金人脈
- 作者:馬修.波勒(Matthew Pollard)
-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 出版日期:2025-07-30
- 定價:430元
- 優惠價:79折 340元
-
書虫VIP價:340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23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人生的五種財富:設計你的夢想人生,時間、社會、心理、身體、金錢財富都豐收
-
自在慢行:人生可以全力衝刺,但也別忘了偶爾放慢腳步(限量親簽版)
-
圖解 邏輯思考入門【暢銷新版】
-
布局九略:你永遠玩不過一個讀通布局九略的人,無局不可布,無局不能成,九大方略讓你布局致勝
-
30個必學的AI行政工作術:搞定會議、行程、簡報、文書、圖表、影音、資料庫,事半功倍,準時下班!
-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
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
-
一看就懂的布林線淘金術:學會布林線,獲利變無限,股神宗哥教你1分鐘掌握飆股趨勢,低買高賣爽爽賺!
-
輝達之道:黃仁勳打造晶片帝國,引領AI 浪潮的祕密
最近瀏覽商品
內容簡介
當個I型人很好……
直到你在工作上有求於人。
內向者的低調成功之道,二部曲!
讓I人擺脫逢場作戲,建立「無負擔」人脈的真誠指南
★各領域創業者、商管暢銷作者強烈推薦,被譽為「最適合內向者的人脈經營書」
★撕掉「社交=浪費時間」的標籤,重新定義人脈積累、建立你需要的深層連結
▍經營人脈怎麼做,才能不心累又有收穫?
顧問界最內向的馬修透過《I型優勢》,化解了銷售的種種難題。但賣出商品後,內向者還有個待解決的最大惡夢:想辦法被更多人看見。敞開內心已經不容易,如何讓社交像銷售一樣,不必依賴即興、閒聊或個人魅力,也能誠實展現自己?
▍To全天下的I人:社交,其實是你的專長!
馬修憑經驗,跌破所有人的眼鏡:社交,才不是「外向者」的專利!他認為,內向者天生具有社交優勢,因為他們更有策略、更有準備、更真誠,還專注於建立更深層的關係。本書用來自各行業的實際案例,向廣大內向者證明:找對自己的優勢,人脈經營就能真正成為你的助力!
經營人脈=有求於人,讓你每分每秒都好煎熬?
讀了這本書,從此告別尷尬的無效社交——
◆ 想找到對的人,廣撒網才有用?訣竅是「忽視大部分的人」
◆ 踏入社交場合,事先投入準備,比臨場發揮更省時間
◆ 說服別人,不需要很多個故事!學會「填補細節」更重要
◆ 熱情這種事,兩個不嫌少?找到真正的那個就剛好
◆ 如何創造「專屬稱號」:介紹不必太詳細,身分才有吸引力
無論你是努力謀生的小企業主、陷入職涯瓶頸的專業人士,或是在銷售、創業或人脈建立方面備受挑戰的人,本書都能幫助你獲得更高收入和更強大的人脈關係。
【本書特色】
經營人脈,也能有方向:本書從「喚醒內在熱情」開始循序漸進,讓你更懂自己的同時,也更了解在社交場合自在掌握焦點的方法!
豐富行業實例×可實踐的方法:銀行主管、中文家教、印刷業者……職場人士與自由工作者都適用,越社交越快樂的人脈經營步驟
目錄
各界好評
推薦序 人脈經營的祕密
第一章 內向者為何更擅長社交
第二章 喚醒你的「超能力」
第三章 目標客群:找到彼此需要的人
第四章 說好故事的神奇力量
第五章 用與眾不同定義自己
第六章 與合適的人交談
第七章 社交場合,該做些什麼?
第八章 隱形步驟:後續跟進聯繫
第九章 建立人脈的回饋工廠
第十章 投身數位領域
致謝
附錄:內向圈專屬邀請函
關於作者
內文試閱
摘自第一章〈內向者為何更擅長社交〉
你寧願接受根管治療,也不願意社交。
不過,你很清楚自己該這麼做,對吧?每個人都在說社交有多重要——能幫助你找到理想工作、拿下新客戶,或和某個能帶領你站上職涯巔峰的高層人脈建立關係。你知道你該這麼做……但那實在太痛苦了。
接著,發生了某件事。或許是你聽說,公司可能要裁員;又或許是你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沒有任何正在洽談合作的客戶。不管這個觸發點是什麼,它都使你極度害怕,害怕到甘願承受這種痛苦、離開舒適圈,走進社交場合。
於是,你下定決心要去社交。你在網路上查到某個即將舉辦的活動,告訴自己:「好吧,我做得到。」你將活動標註在行事曆上,它就在那裡晾了好幾天。內心有個聲音開始抓狂大叫:「不,我不想去!」但接著,又有另一個聲音吼回來:「你非去不可!」
你停好車、不情不願地往會場走去時,內心湧現了莫名的恐懼。你走進活動現場,急切地環顧四周,想找到一張熟面孔。即便你是來拓展新人脈的,但跟認識的人互動,還是比直接跟陌生人搭話不可怕一點。你一邊找人,腦中還不斷想著:「如果沒人喜歡我怎麼辦?這會不會根本是在浪費時間?萬一我說錯話呢?」這種感覺,就像再度回到開學第一天。
沒看見任何認識的人。你只好鼓起勇氣、深呼吸,走向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人。在走近的過程中,你感覺自己越來越緊張。你禮貌地和對方握了握手,露出得體的微笑。接著,你開始那段尷尬的自我介紹:「嗨,我是珍.史密斯。噢,○○先生,很高興認識你。你是做什麼的?」你站在那裡,希望可以從對方口中聽出,他就是你在找的那個人。你很渴望有個新的工作機會(什麼都好),或者一個新客戶(誰都行)。
對方回答:「我也很高興認識你,珍。我是做保險的,歡迎跟我聊聊你的保險需求。」
呃……你可不是來這裡買保險的!「噢,我想目前不需要,但還是謝謝你!」場面再次尷尬,直到對方也開口詢問你的職業。「我主要是做商業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Managed Service Provider)。」
「嗯,但我已經有滿意的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了。」
這時,你心想:「你當然已經有了,我當初為何要做這種蠢事?」然後呢?要試著告訴他你比較厲害嗎?還是想辦法把他從滿意的合作夥伴那裡搶過來?但你又不想搞得像在強迫別人。於是你也許會換條路走,不顧一切地問:「那你還有認識其他可能會需要教練/會計師/託管服務供應商的人嗎?」
對方回答:「我現在一時想不到有誰,不過我會幫你留意的!對了,要不要先給你一張名片,說不定你哪天就對保險感興趣了呢?」
你其實不想要他的名片,但還是出於禮貌收下了。你知道,他不會改變想法,而且他本就不是你真正想接觸的對象。不過,你還是抱持一線希望,幻想這場會面能奇蹟似地變成一個生意機會。
接下來該怎麼辦?你們雙方都已經把場面話說完了,也都明白沒什麼好繼續聊下去的。但誰都不想表現出自己留在這,只是為了尋找下一個商機——那樣太無禮了。所以你們朝對方笑了笑,其中一方編了個藉口,說要去廁所或拿點東西喝,另一方終於鬆了口氣。
然後,當你見到下一個人,又得重新經歷剛剛那套流程。
很多教人建立人脈的書都會叫你設定目標,例如「至少與五個人交談才能回家」。你可能會強迫自己再重複剛才的流程四次,但結果當然都和第一次一模一樣。你開始懷疑:「到底為何大家都說社交很重要?我剛才浪費了大半天的時間!」
經歷了兩小時的折磨後,你回到辦公室調整心情,然後把剛收到的那疊名片,放進你過去蒐集的那堆名片裡——那些你理應跟進,卻從來沒聯絡過的人。你大概早就不記得當時跟他們聊了什麼,唯一確定的是,你並未和真正需要接觸的人建立聯繫,那何必自找麻煩呢?你重新回到工作中,發現進度落後,因為社交花費了你大半天的時間。
我剛剛用了「花費」這個詞,但其實應該說是「浪費」才對。和昨天相比,你業務上的人脈並未擴展。實際上情況還更糟,因為你不僅花了油錢與入場費,犧牲了時間,還把心理和情緒能量消耗殆盡。
你把這樣的失敗歸咎於自己是個內向者。畢竟,你在社交場合看到的那些外向者看起來都應對自如,他們一定總是能談成合作、拿到機會。要是你也能像他們那樣建立人脈就好了。
但你認定,那種事對你來說根本不可能。
所以你說服自己,至少現在狀況是這樣,只能先忍耐一下。
兩、三個月後,情況更加惡化。無奈之下,你心想:「我別無選擇,只能再去參加社交活動了。」你痛下決心,這次一定要做得更好。於是,你上網查了一些人脈經營的訣竅跟策略。
你嘗試了其中一、兩種方法,但社交依然讓人尷尬、痛苦,還勞心傷神。那些專家的建議,並沒有讓這件事變得比較好受。對你來說,社交就像在強迫自己偽裝成其他人。當然,這對外向者而言很容易,但卻讓你感覺被逼著成為外向者。你覺得這一切極其低俗、虛假,更何況你還討厭閒聊!你默默告訴自己:「看來,我就是不適合做這種事。」
我也有過這種經驗。對你我這樣的內向者來說,如果強迫自己這麼做,那社交無異是種折磨。這並非我們選擇這份職業的初衷。我們只是想過上好日子、從事喜愛的工作,同時還能兼顧家庭與生活,而不是不分晝夜、甚至浪費週末的時間硬擠出笑容,來進行這些虛假且讓人筋疲力竭的自我推銷。
我們是怎麼陷入這種混亂的?
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為內向者撰寫的開創性著作《安靜,就是力量》中指出,一七九○年時,美國只有百分之三的人口住在城市。到了一八四○年,比例變成了百分之八,而一九三○年時,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
在人煙稀少的鄉村地區,大家都彼此認識,你的名聲就是一切。但隨著越來越多人搬到都市居住,這種社區的人際網絡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就變得越來越薄弱。如同坎恩指出的,自助書的焦點也從「內在美德」逐漸轉向了「外在魅力」。
同時,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工廠生產的商品數量超出了當地市場的需求,於是這些工廠開始派遣推銷員到全國各地兜售產品。在這之前,銷售通常是在當地社區進行的,所以一般人都認識賣家。不管是商人、牙醫還是其他行業,都承擔不起被認定「不誠實」或「算計他人」的風險。
就如同《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在〈美國銷售員的誕生〉(Birth of the American Salesman)一文中提及的,這些四處遊走的推銷員根本無須擔心自己的聲譽。他們不會和遇見的任何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因為做生意的對象都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們只有短短的時間可以自我介紹、進到客戶家裡、展示商品、成交,然後立刻趕往下一戶。他們可以忍受這種「來了又去」的模式,為了業績能達標,他們甚至會認為這種做法是必要的。這些推銷員也不必擔憂賣出劣質產品,或是有其他問題,因為幾天後他們就會前往下一個城鎮,繼續重複同樣的過程。
那麼,這和社交到底有何關聯呢?
隨著越來越多人從人煙稀少的鄉村遷移到人口稠密的城市,那種「來來去去」的心態在社交場合裡再度顯現。即使是現在,置身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裡,你大概也不會再見到剛剛交流過的那個人。
這也是為何現今大多數人的人脈經營,感覺更像是挨家挨戶推銷,從一個人換到另一個人,只想著盡快賣出更多商品。至於建立真正有意義且長久的關係,往往被視為次要,甚至根本不在考量中。這種普遍的做法,我稱之為「交易型社交」。會讓人覺得虛偽、甚至低俗,也沒什麼好驚訝的吧?
所幸,還是有些人拒絕這種做法,希望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連結。但這些人,往往採行所謂的「漫無目的型社交」。雖然出發點比較真誠,但這種缺乏架構和方向的方法,並沒有比交易型社交更有效。這導致雙方依然花費大量時間閒聊、維持表面關係,卻鮮少獲得實質效益。
難怪內向者如此厭惡這種社交方法,我也不例外!這完全跟我們的行事作風背道而馳。如果必須參加那種交易型社交活動,我恐怕無法忍受那樣的自己。而如果我是漫無目的型社交的人,很快就會發現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然後乾脆就不參加了。
那麼,我們要怎麼跟那些看起來天生魅力十足、能言善道,而且毫不費力就能和他人建立連結的外向者競爭呢?該怎麼在保有真實自我的同時,在人脈經營上取得成功呢?
在這裡,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只要理解兩個真相,內向者就完全有能力超越外向者:
1.內向者獲得成功的方法和外向者不同。我們本就不同,也該學會欣然接受這一點。
2.傳統的人脈經營方式不適合內向者。我們需要某種更巧妙的方法,才能發揮我們與生俱來的優勢。
對內向者來說,有效的人脈經營根本就不像傳統的那樣。根據我的學習、經驗和教學,我發現內向者在真正有效的人脈經營方式上,反而具備天生的優勢——重點不是拚人數、看誰聊的多,而是擁有策略、做好準備、反覆練習,並且懂得如何和社交場合中少數幾個「對的人」建立更深的關係。換句話說,我們依靠的是完全不同的技巧。
這樣的轉變來得正是時候,因為舊有的人脈經營方式正迅速過時。現在的人只要拿出手機,就能了解你的一切:你的背景、你賣的產品評價、你的社群互動、工作經歷,甚至你上週末做了些什麼。我們似乎又回到那個「人人彼此熟識」的時代——或者至少,大家都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一個人的基本資訊。想用交易型的方式應付完就默默退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無論是出於選擇還是迫於無奈,資訊透明化都逐漸成為一種常規,對個人與雇主而言都是如此。
真誠與內在美德,終於重返焦點。
早該如此了。
延伸內容
對任何專業人士來說,這都是必備的。馬修會展示給你看,如何發展能夠改變你生活的關係!
——湯姆.德克爾,IBM 副總裁兼 AA-ISP Lifetime
這是即將改變您生活的網路藍圖,也是由真正實踐過的人編寫而成的、經過驗證的方法。如果您正在尋找真實有效的指南,那就是它了。
——尼爾.帕特爾,NP Digital 聯合創辦人、《華爾街日報》頂級影響力人士、《富比士》十大行銷人員和《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如果你擁有出色的產品或服務,卻沒有人「看得懂」它,那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麥克.米卡洛維茲,《南瓜計畫》、《獲利優先》作者
馬修的指導將框架和標準化的概念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準,為任何內向的商業人士提供了一種在任何領域都適用的有意義策略。
——伊凡.米斯納博士,國際商業網路(BNI)創辦人
正如馬修・波勒精闢闡述的,成功的人脈經營不是要你假裝成別人,而是善用與生俱來的特質,成為那個你本就注定要成為的人。這是給所有創業者的睿智建議!
——麥克.葛伯,《紐約時報》暢銷書《創業這條路》作者
我常說,成功的祕訣就是幫助他人成功,而這正是波勒堅信的理念。對於一想到要在人群中穿梭就退縮的內向者而言,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指南正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解答。請擁抱這套實用且經過驗證的方法,建立強而有力、真誠且互利的人脈連結。
——馬歇爾.葛史密斯,領導力大師、國際暢銷書《UP學》作者
推薦序
〈人脈經營的祕密〉
電話響起時,剛好是我接的。對方在一家非營利機構工作,想找人幫他的團隊進行銷售培訓。
他劈頭就問:「這要多少錢?」
「嗯,為了確定我們是否適合彼此,我先問你幾個問題。」我這樣說道,巧妙地迴避了他的提問。「先從這個問題開始吧:你覺得你現在做的工作,對你來說有什麼特別有意義的部分嗎?」
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分鐘裡,我幾乎一句話也沒說。我聽他陳述與他的熱情、工作及團隊成員有關的事。最後,他說:「聽著,我有這麼多預算,你能幫我嗎?」
我都還沒真正說什麼或做什麼,這位潛在客戶的提問就從一開始的「這要花多少錢」,變成了「請你收下我的錢,好嗎」。
我們內向者具備某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讓我們比外向者更有優勢。
是的,你沒看錯。我,傑布.布朗特(Jeb Blount)——世界級銷售教練與演說家、銷售類暢銷書作者,以及全球銷售大會「OutBound」的共同創辦人,是個內向者。在一屋子的人裡,我無法自然地四處與人握手。我不擅長待在社交場合。我不喜歡人群,也不喜歡閒聊。我喜歡獨處。事實上,我和馬修初次見面時,就曾經開玩笑地說,我們在商場上這樣拋頭露面,私底下卻寧可低調地生活。
在整段銷售職業生涯中,我和客戶總共可能只吃過兩次飯。我從不打高爾夫球,也不和客戶一起觀看體育賽事。我不做任何外向者在做的事,但無論在哪家公司的哪個職位,我都是首屈一指的業務員。我總是能創下新紀錄,其中有些至今仍無人能及。
我們內向者的祕密優勢,究竟是什麼呢?說實話,做銷售和建立人脈一樣,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傾聽,而這正是內向者很拿手的事。
我的客戶之所以不覺得我內向,是因為我並不像一般內向者那樣顯得害羞、不善交際,反而表現出如同典型外向者的輕鬆與自信。在很多人(尤其是內向者)都感到失控的狀況下,我依然可以主導情勢。對我來說,銷售並不是刻意戴上的外向面具,而是一套可以遵循的線性系統。
這就是我一見到馬修,就和他一拍即合的原因:他也是用系統化的方法在做銷售,就像他的第一本書《I型優勢》中說的那樣。儘管成功的內向業務員,其實比大多數人想的還多,但馬修卻是第一個真正挺身而出,為我們內向者發聲的人——我們一直相信,內向者才是最優秀的銷售人才!終於有人說出來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內向者就能和外向者正面對決,而且次次勝出。
這一次,馬修又帶著「I型優勢」系列的第二本書回來了,這次的主題是人脈經營。他再次選擇了一個多數內向者自認難以掌控的領域,並規劃出一套循序漸進的流程,能引導我們發揮與生俱來的優勢,同時克服自身的劣勢。這是種截然不同的人脈經營方式,從內向者的視角出發,不強迫我們偽裝成另一種模樣。他也沒要求我們壓抑自己內向的特質,或「弄假直到成真」。他只是提供一種方法,讓我們保有本色,同時在社交場合中掌控全局。對無數內向者來說,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消息啊!
我最欣賞馬修這套方法的地方在於,他證明了一個人能否成功,靠的並不是表面功夫,例如話說得比別人大聲、肢體語言最得體,或掌握跟人握手的技巧。就如同他在第一本書裡說的,關鍵其實在於系統。你不必生來就魅力十足、能言善道。重要的是你使用的方法,以及你社交活動背後的那套架構。
雖然經營人脈的成功很重要,但這本書探討的遠不只如此。對我來說,幸福並不是某種狀態,而是追尋的過程。人生苦短,不該悲慘地活著。《I型優勢2》是少數能教你如何把「你重視的事」和「讓你實際賺到錢的事」結合起來的書。它不僅能讓你成為厲害的社交高手,同時也確保你樂此不疲。
人們花錢,讓我指導他們我最喜愛的事,而我希望所有人都能體驗這樣的生活。這本書,會教你如何做到這一點。
——銷售員培訓平台「Sales Gravy」執行長、《超級業務員的終極成交術》(Inked)作者,傑布.布朗特
作者資料
馬修.波勒 Matthew Pollard 國際知名顧問、頂尖業務、傳奇演說家,也是連續創業者。從小因內向吃過不少苦頭,但他憑藉自創的銷售系統,30歲前就創造5個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業成功案例。2014 年,馬修從澳洲移居美國,從零開始建立人際網絡,也因此決定為內向者創建社交系統,目標是讓經營人脈變得簡單、有趣又有收穫。 馬修的客戶名單包含多間《財富》500強公司,但他真正熱愛的是幫助小企業主擺脫壓力、成功擴張。擁有國家演講者協會授予的最高級別認證,主題涵蓋加速業務成長、銷售系統化、網路策略、內向者的真正力量等領域,廣受跨國公司乃至小型企業協會的好評。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