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
-
基督的奧秘:一個被遺忘的事實,如何改變我們所見、所信與盼望的一切
-
記憶的社會框架(百年經典首次繁中引進、法文直譯,收錄專文導讀及生平年表)
-
建築的面龐the Face of Architecture:現代主義之後的立面設計
-
世界來過台灣:從荷蘭、美國、西班牙、大清、日本到中華民國,一覽他們來過台灣的足跡,解鎖課本沒有教的歷史彩蛋!
-
裝潢工法全能百科王【暢銷典藏版】:選對材料、正確工序、監工細節全圖解,一次搞懂工程問題
-
國之荒原: 金權政治、貧富差距、體制失能、族群對立,理解美國人憤怒的根源
-
遊戲人生72變 2:跨越心界線──引導思考‧促進交流,活化教學心技法
-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
有趣的聖經故事:只要兩小時,原來讀聖經這麼簡單!
內容簡介
延伸內容
總策畫 序:讓圖片說話,還原歷史真相
◎文/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一九八六年,我為了籌辦臺灣經濟影像回顧展,需要一些臺灣的老照片,而到了中央社的照片資料庫,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央社的圖片庫。
當我踏進中央社的大門之後,我看到了中央社豐富的照片檔案,除了有四九年遷臺之後,在臺灣早期的照片之外,我更發覺從中央社成立以來,一九四九年以前,在中國拍照留存的各種歷史檔案照片:從歷史新聞事件、人物照片到八年抗戰隨軍拍攝的照片,當然還兼及整個社會經濟、民生的照片。
我一方面震懾於圖片庫的豐富、多元及珍貴,一方面就埋下了終有一天,我要將這些珍貴照片公諸於世的心願,不要讓這記錄了中華民國成立以來的寶貴影像,一直埋藏在檔案櫃之中。
一九九六年,我們創立了城邦出版公司,從那時起,我離這個讓中央社寶貴的照片問世的願望就近了一些。可是這十幾年來,我雖曾嘗試接觸中央社,試圖出版這些照片,但一直未能如願。
一直到二○一二年,城邦已成長成臺灣第一大出版集團,我們有更大的實力實現此一願望,我再度嘗試敲開中央社的大門。
我們做出了一套完整的出版計畫,準備出版一套《影像.中國》的套書,以涵蓋一九一一年中華民國成立,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播遷來臺至六○年以前戰後臺灣的歷史,完全用影像說故事,以最真實的照片描述這一段歷史,而主角就是中央社典藏的照片檔案。
經過幾次的接觸之後,獲得中央社董事長陳國祥的初步認可,我們有機會與中央社經營團隊坐下來仔細商議出版的可能,經過不斷的討論之後,我們終能獲得出版共識,而進入實務的編輯作業。
進入實務的編輯作業才是真正困難的開始。面對中央社典藏超過百萬張的照片庫,我們要如何去挑出有出版價值的圖片,而這些圖片又要用何種出版架構呈現,都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還談不上對這些歷史悠久、可能已經變質的老照片必須要仔細修片才能使用的問題。
經過不斷的反覆探索之後,我們最終決定全套八冊的出版架構,四九年之前六冊,四九年遷臺之後兩冊,另加兩冊介紹性的主題別冊,這就是此一套書最終呈現的樣貌。
我之所以心心念念此一套書的出版,除了要讓中央社這些媒體記者前輩的心血能為世人所見,以彰顯他們記錄歷史洪流的巨變之功外,我更想藉此一套書來還原那一段歷史的真相。
自從政府遷臺以來,近代中國歷史變成海峽兩岸各說各話的局面,臺灣與大陸各有一套論述,也都各自採取對自己能自圓其說的論點,彼此並沒有明確的交集。
而中央社的攝影記者們,在歷史變動的第一現場記載了整個巨變的過程,用一張張的照片記錄了每一個變動的瞬間,這應是最寶貴、最接近事實的見證。因此,如果能把這些照片,用歷史的線性記錄出版成冊,絕對可以還原歷史的真相。
除了見證那一段歷史之外,在此次出版的套書中,也有許多民國初年人文、社會、經濟、文化的圖片,可以讓現代人了解當時的生活樣貌──文化、經濟、金融、實業,以及體育等各種面向,這是最直接且完整的記錄。
除了用照片做為全書的主要架構外,針對每一冊的主題,我們也邀請當代的歷史專家,分別寫一篇導讀,以便讀者能對全書的主題,有一個提綱挈領的理解,以增加此一套書的權威性及完整性。
回溯這一套《影像.中國》套書的出版,從起心動念到真正付諸執行、編輯、策畫、出版,凡廿餘年,對我個人而言,一圓了幾十年的心願。而對所有的讀者而言,也有機會把儲存在歷史檔案中的珍貴歷史圖片,讓它重新問世,讓中央社歷代前輩記者先進們的心血,能用更方便、友善的方式與讀者見面,這應是令人興奮的一件大事。
中央社社長 序:豐收
◎文/樊祥麟(中央社社長)中央社非常獨特,民國13年誕生,到今年已90歲了。它不僅僅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肩負國內外傳播的重任,與國家發展同步前進;同時,它在大陸發跡,茁壯於臺灣,面向全球五大洲,更是唯一擁有如此寶貴經驗的新聞媒體。
自成立以來,中央社在各個領域的採訪報導都有傑出的表現,所累積的資料非常多。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擁有158萬張新聞照片:民國13年至39年大陸時期約10萬張,民國39年迄今臺灣時期約148萬張,現仍陸續增加中。
新聞工作者都知道,每一張新聞照片,報導了每一則新聞。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新聞照片轉換為檔案後,這張照片就敘述了一段歷史。而一張又一張的照片串連起來,加上簡要的文字說明,就成為各界解讀過往的絕佳視窗。
這158萬張新聞照片,可說是中華民國從民國13年以來的歷史縮影,有官紳名流的樣貌,有市井小民的百態,也有城鄉聚落、經濟建設等情形,不一而足。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些照片全部數位化,典藏在中央社的影像空間內。
國內外訪賓參觀中央社,看到影像空間裡的照片,無不讚嘆其內容之豐富,以及難以估算的價值。正因為如此,不光是新聞媒體同業,連國內外學術單位、研究機構也對中央社的照片充滿了興趣,紛紛前來取材鑽研。
記得一位歷史學者參訪中央社後,對民國39年之前大陸時期的照片看了又看,愛不釋手,並對這些照片都已數位化,更是豎起了大拇指。他強調,中央社的照片,既是新聞,也是歷史,能保存如此的好,真是不容易。
的確,早期的新聞照片是由藥水沖洗出底片,再由底片沖洗出照片,這些照片若存放不當,很容易退色、沾黏、刮傷等,就無法使用。因此,中央社花了很多的時間、費用及人力,將這些照片掃描、建檔、儲存,重現當年風華。
近年來,中央社積極規劃典藏照片的運用,除了在重大歷史事件上,或特殊紀念日時,接受政府部門、民間業者的委託辦理相關展覽之外,也尋求自行或合作出版書刊的機會,期能透過照片的影像來呈現歷史的原貌。
當城邦出版集團前來洽談合作出版事宜時,聆聽何飛鵬執行長宏觀的構想、編輯人員仔細的規劃後,中央社很認同。雙方往來磋商數回後,中央社與城邦出版集團就決定合作,以典藏照片為本出版《影像‧中國》套書。
城邦不僅是臺灣第一大出版集團,擁有各類型書刊的出版經驗,同時出版品也行銷海內外,了解全球各個地方的發行通路,是華人出版界的翹楚。更重要的是,何執行長對歷史關注的情懷,為理想而奮進的努力,令人折服。
畢竟,中華民國的發展軌跡,特別是1949年之前在大陸的階段,中央社的新聞照片都可以為證,絕不容青史盡成灰。而將這些照片集結成書,以影像來讓各界了解史實,也正是中央社與城邦出版集團一致的願望。
於是,將典藏的照片交由城邦出版這套影像書籍,中央社非常放心,全力配合。而這也是新聞媒體與出版業者的跨業合作,雙方各展所長,互惠雙贏的具體表現。這次合作,對中央社、對城邦出版集團而言,都是豐收!
總論:鏡頭下凝結的歷史瞬間長
◎文/黃克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本套書由中央通訊社記者親臨歷史現場所拍攝的照片編輯而成,這些照片具有非常珍貴的史料價值,編輯團隊從數百萬張影像資料之中精選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依照主題分為八個單元,來呈現中國近代歷史中的諸多面向,同時為了使讀者更容易掌握其內容,出版社又委請專家學者撰寫導讀,並對每一幅照片加以說明。《影像‧中國》一至六冊為民國38年(1949)之前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軍事與外交等主題,七至八冊則為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政經、教育與外交等方面的發展。這一套書讓我們得以跟隨著中央通訊社記者的足跡,親臨歷史現場、還原歷史真相。
書中影像所捕捉到的歷史,含括了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這一時期的中國在共和革命、軍閥混戰、帝國主義入侵與國共內戰的交織下動盪不安。此時期的中國充斥著動亂、血腥與暴力,照片之中所呈現的辛亥革命、北伐、抗戰與國共內戰,尤其可以讓人深刻感受因人禍而導致的災難。但在暴力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希望與尋常百姓之日常生活。在辛亥革命之中,人們企求推翻專制、建立共和;在軍閥混亂之中,人們希冀國家統一,而國民黨的北伐成功終於帶來了國家的統一與建設,如新生活運動即象徵著對於現代國家、國民之追尋;另一方面,共產運動的支持者則秉持著平等、正義、破除階級剝削的社會理想。
上述希望的追求又種下了毀滅的種子。1937-1945年中國面臨了日本的侵略。在面對外患的同時,中國內部因為意識型態的分歧而分裂為二,一個陣營為蔣中正與他所領導的國民黨,以繼承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號召;另一個陣營則是毛澤東所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此一分歧在抗戰期間逐漸顯著,而愈益加深,日本的入侵又給予中共發展製造了很好的機會(難怪毛澤東要感謝日本人)。國共對峙的情勢也因帝國主義國家的涉入而變得更為複雜,國民黨的一方企圖依賴美國,共產黨的一方則倚賴蘇聯(共產國際)。
以上大致是1945-1949年國共內戰出現的重要背景。內戰期間,蔣中正所領導之國軍本來具有軍事上的絕對優勢,然在戰略上、外交上卻不如共軍來得靈活,加上國內知識界與國際上要求國共和談的聲浪,蔣中正反而受到諸多牽制。1949年在內戰之中國軍節節敗退、部分將領倒戈投共,終至丟掉了整個中國大陸。此後政府遷臺,兩岸分治。遷臺初期,中華民國政府痛定思痛,逐漸站穩腳跟、重起爐灶。
這半個世紀之間的歷史與今日海峽兩岸的處境有密切的關係。其中有許多深具歷史意涵的一些議題頗耐人尋味。例如辛亥革命之後為何無法建立平穩的共和政府,中國反而陷入混亂?中國與日本兩國號稱「同文同種」,為何所有和平的努力都歸於失敗(包括汪精衛的努力),必須走向兵戎相見而導致生靈塗炭?抗戰期間國民黨、共產黨如何面對「安內」、「攘外」等議題,其分合的原因何在?影響國共內戰之結果的關鍵因素為何?這些問題都沒有完全清楚的答案。
本套書的影像資料可能無法完全解答上述的歷史議題。其中一個原因是書中照片均來自中央通訊社的單一視角。該社在1924年成立以來就與中國國民黨有密切的關係,開始時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通訊社」,負責發布政府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重要文告和各種官方消息。其後經過多次改組,並擴充組織,陸續在各地設立分社、派駐通訊員、建立通訊網絡等。1934年,中央社耗費巨資到國外購買新式機器,增強發報能力,開始與路透社、哈瓦斯社、合眾國際社等國外通訊社簽訂交換新聞協議,從而控制了新聞來源渠道,並得到無線電發布新聞的專利權。中央通訊社因而在中國新聞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國民政府的宣傳機構。
這樣的地位使該社一方面累積了大量的新聞照片,另一方面他所「製造」出來的照片都是從中央政府立場出發而展示出的場景。此一情況在戰爭相關的照片尤其明顯,無論是對日戰爭或國共內戰所呈現的都是「我方」觀點。這是在閱讀本套書時需要注意的。同時,如果讀者能夠配合其他類似照片集,例如日軍隨軍記者和外籍新聞記者所拍攝的照片,乃至中共方面的影像材料,或許可以得到一個更多元的歷史視野。不過即使如此,本套書所展現的影像仍是非常豐富與罕見的,這些凝結的歷史瞬間顯示出中國人的堅忍與苦難,是二十世紀中國歷史中的重要篇章。經由影像所述說的各種各樣感人故事,在我們掩卷之後仍將縈繞心頭。
作者資料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 簡稱「中央社」,英文名為The Central News Agency,簡稱CNA,成立宗旨是以正確、領先、客觀、翔實的新聞專業,為國內外大眾媒體及各界人士提供最新、最快的國際及國內新聞訊息服務,並且擴大與國際新聞通訊社的合作,增進國際新聞交流。 1924 年在中國廣州成立的中央通訊社,原隸屬於當時的國民黨宣傳部;1996年7 月1 日改制為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後,逐漸蛻變為公眾所有、獨立經營的公共媒體,不僅是台灣傳播史上的珍貴資產,也是國家民主化的可貴表徵。 2002 年7 月之後,中央社進行全新改革計畫,以「提升資訊品質」、「強化業務能量」、「改善組織體質」為三大改造重點,將中央社由一個「公務型」的財團法人轉變為「企業型」的財團法人,並且重新確立以「華文通訊事業的領導品牌、台灣新聞媒體的價值標竿」為使命,在新時空、新環境下,期許發展成為數位時代「媒體中的媒體」。 相關著作 《影像.中國:1911-1960/國共分合》 《影像.中國:1911-1960/外交》 《影像.中國:1911-1960/實業與金融》 《影像.中國:1911-1960/對日抗戰》 《影像.中國:1911-1960/從遷臺到戰後臺灣Ⅰ 1950-1960》 《影像.中國:1911-1960/從遷臺到戰後臺灣Ⅱ 1950-1960》 《影像.中國:1911-1960/文化思潮與社會運動》 《影像.中國:1911-1960/民國》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