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套書館 > 人文藝術
漫遊歷史套書組 3 (巴黎變奏曲+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left
right
  • 書已絕版已絕版,無法販售

內容簡介

《巴黎變奏曲:地鐵慢遊穿梭法國古今2100年(圖文版)》 讓巴黎人重新認識巴黎的一本書 一個你不知道的巴黎,一段不一樣的法國歷史 巴黎,去過的永遠想再去一次, 沒去過的總想著要再去一次。 這一次,請跟隨巴黎地鐵節奏, 來一趟深度法國歷史之旅! 法國演員、作家與製作人羅杭.德奇,此番扮演一個導遊的角色,帶領讀者深入巴黎不為人知的一面。從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以二十一個巴黎地鐵站為中心,前往一些巴黎罕為人知、甚至連巴黎人也不清楚的古蹟景點,用奇聞軼事與精美圖片,深入淺出的敘說一段不一樣的法國史,連巴黎人也不得不感嘆: 原來巴黎鐵塔是其高盧先祖戰士的長眠之所; 兩千年來巴黎居然升高了七公尺; 司法宮所在原來竟是朱利安皇帝的居所; 路旁某塊不起眼的石頭居然是拿破崙埋骨聖赫勒拿島時的墓碑; 某個街角原來是法國大學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地而《神曲》作者但丁也曾在此處出沒; 巴黎中央市場的昔日與今日面貌如此不同; 傷兵院教堂中堂的一塊玻璃居然是用來區分皇室和平民使用的分隔線; 某處廢墟原來是法蘭克王國城堡的遺址; ……而西堤島原來竟不是巴黎的起源地?! 書內豐富的圖片與精彩的內容,讓自認熟稔巴黎的人也不得不讚嘆:原來這個地鐵站附近居然有這樣的歷史景點與古蹟! 【本書特色】 ◎法國暢銷書,文字版與圖文版銷售超過2000000冊! ◎依據法國第五台與巴黎交通局拍攝之紀錄片而來。 ◎超過500張影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張按圖索驥的超級尋寶圖…… ◎諸多古地圖:可與今日的巴黎市兩相比較,還有局部放大的小地圖為您開啟一段意想不到的絕妙邂逅…… ◎21幅豐富的文獻引證插畫:既幽默又有教育意義的描繪了不同時期下巴黎的演變……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從西堤島到新凱旋門,縱橫法國古今2100年》 識一個巴黎人也不知道的巴黎 法國暢銷超過120萬冊,在法國排行榜上超過100週 巴黎人可能不知道巴黎起源地呂特斯並非在西堤島,而是在南泰爾; 巴黎人可能也不知道被羅馬人屠殺的最後高盧戰士安息在艾菲爾鐵塔之下; 巴黎人或許也不知道在第五區一棟現代房屋的停車場,可以看到巴黎第一座大教堂的遺跡; 巴黎人恐怕也不知道伏爾泰和薩德侯爵曾被關在巴士底監獄; 《神曲》作者但丁年輕時也曾出沒於巴黎、而畢卡索的〈亞維儂的少女〉其實是在巴黎畫出來的…… 作者以大家熟悉的巴黎地鐵站,一站一站為大家揭露更多與地鐵站相關的「巴黎人也不知道」的法國史與巴黎史! 法國演員、作家與製作人羅杭.德奇,此番扮演一個導遊的角色,帶領我們逐次發現從前的兌幣橋,這是證券交易所的祖先,接著來到一家小餐館,餐館老闆將酒瓶堆在逃過一劫的巴士底牢房,以及那些讓你意想不到的珍貴街道。 這是一場迷人的散步之旅,我們會看到聯盟的爵爺、反叛的親王,以及所有形塑法國的人物。我們會看到城牆被建蓋起來,抵抗侵略者;教會在騷動;商人樹立權威;藝術家在掙扎;大學安置在莫貝廣場的乾草堆上;巴黎民眾起義——暴力、血腥、充滿象徵——如此構成了整個法國歷史。 原來巴黎鐵塔是其高盧先祖戰士的長眠之所、日耳曼人曾經差點成為法國人的祖先、巴黎原來不是法國國王的首都首選、司法宮所在原來竟是朱利安皇帝的居所、某個街角原來是法國大學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地而《神曲》作者但丁也曾在此處出沒、喀爾文的革命性思維是因為被追捕而逃離巴黎到瑞士才出現的、巴黎中央市場的昔日與今日面貌如此不同、某處廢墟原來是法蘭克王國城堡的遺址、巴士底監獄原來是個堡壘,伏爾泰和薩德侯爵曾被關在這裡、畢卡索的〈亞維儂的少女〉是他在巴黎時受到啟發而畫成……而西堤島原來竟不是巴黎的起源地?! 書內豐富精彩的內容,讓自認熟稔巴黎的人也不得不讚嘆:原來每個地鐵站居然有如此不為巴黎人所知的歷史起源! 【名家推薦】 「一條令人驚豔的博學之路。」 ——《新觀察家周刊》 「一種從巴黎觀點解構法國歷史的描述,一抹介於普羅大眾與博學之士間的氣息。」 ——《自由報》 「讓人想套上最好的球鞋跑遍這座城市。」 ——《世界報》 「這本書博學卻低調、風格活潑緊湊,書中洋溢的熱情充滿感染力,是為所有愛慕法國、巴黎、美麗故事的讀者所寫的書。」 ——博洋(台灣法國文化協會主任Yann BOUCLET)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所以有些特別的價值,正在於以交織地鐵路線,帶我穿梭歷史古今,從第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一點一滴地品味與印證巴黎人文精神。」 ——楊子葆(前駐法代表) 「翻譯《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讓我透過作者博學卻不艱澀的生花妙筆,以及生動的說書技巧(腦子裡響著他那高亢快速的說話節奏,彷彿在急切地對我耳提面命),惡補了一課法國大歷史,也溫習了我自己跟巴黎地鐵的小故事。」 ——李桂蜜(本書譯者)

目錄

《巴黎變奏曲》(圖文版) 作者序 一世紀 西堤島站 :凱撒的搖籃 二世紀 義大利廣場站:條條大路通羅馬 三世紀 田園聖母院站:聖德尼的殉道 四世紀 聖馬丁站:巴黎,帝王之居 五世紀 羅浮-喜佛里站:巴黎,法蘭克之都 六世紀 聖米歇爾聖母院站:墨洛溫王朝,教會的嫡長子 七世紀 聖傑曼德佩站:從一座修道院到另一座…… 八世紀 聖德尼聖殿站:眾王之終極奢糜 九世紀 夏特雷-中央市場站:伯爵們的清算時刻 十世紀 夏貝爾站:卡佩王朝的勝利 十一世紀 工藝技術站:西元千年的末日傳說 十二世紀 菲利普.奧古斯特站:巴黎,法國之都 十三世紀 莫貝路-互助會館站:大學體制起飛 十四世紀 市政廳站:第三階級的誕生 十五世紀 文森城堡站:危難巴黎 十六世紀 王宮-羅浮宮博物館站:文藝復興的光明與黑暗 十七世紀 傷兵院站:偉大世紀的代價 十八世紀 巴士底監獄站:來自市郊的怒火 十九世紀 共和國站:五幕戲與突如其來的戲劇性轉變 二十世紀 香榭麗舍-克里蒙梭大道站:權力之道 二十一世紀 防衛城拉德芳斯站:歸本溯源 附錄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前言 穿越之前 第一世紀 西堤島 :凱撒的搖籃 第二世紀 義大利廣場:條條大路通羅馬 第三世紀 田園聖母院:聖德尼的殉道 第四世紀 聖馬丁:巴黎,帝王之居 第五世紀 羅浮宮-喜孚里:巴黎,法蘭克之都 第六世紀 聖米歇爾-聖母院:墨洛溫王朝,教會的嫡長子 第七世紀 聖傑曼德佩:從一座修道院到另一座…… 第八世紀 聖德尼聖殿:眾王之終極奢糜 第九世紀 夏特雷-中央市場:諸伯爵的清算時刻 第十世紀 禮拜堂:卡佩王朝的勝利 第十一世紀 工藝技術:西元千年的末日傳說 第十二世紀 腓力‧奧古斯都站:巴黎,法國之都 第十三世紀 莫貝-互助會館:大學體制起飛 第十四世紀 市政廳:第三階級的誕生 第十五世紀 文森城堡:巴黎罹難 第十六世紀 王宮-羅浮宮:文藝復興的光榮與黑暗 第十七世紀 傷兵院:偉大世紀的代價 第十八世紀 巴士底監獄:市井之怒 第十九世紀 共和國:五幕劇與急轉直下的劇情 第二十世紀 香榭麗舍大道-克里蒙梭:權力大道 第二十一世紀 拉德芳斯:歸本溯源

內文試閱

《巴黎變奏曲》
說說緣由
  有時,巴黎的歷史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轉折……為了介紹我的書《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為了與讀者們相遇,我離開首都,從北到南行腳法國。   「如果我們對巴黎不熟悉怎麼辦?如果我們住在外地怎麼辦?」一名年輕女子伊莎貝兒,在南特(Nantes)一間書店舉辦的座談會上問我。   其他人則追問我更多細節,要找出某座被遺忘的鐘塔、那塊藏匿在城牆下的碎片、或那座掩蓋在停車場下的首座巴黎主教座堂。   巴黎的過往與整個法國宿命是如此緊密相連,所以在細數了巴黎的奇遇之後,我難道不該點出這動人編年史的遺址、展示這二十一個世紀以來形塑了我們國家的遺物?   透過這本《巴黎變奏曲(圖文版)》,我首先關切的是要指出一些線索、提供一些地址、揭露某些祕密、解開某些謎團……我的目的是要讓您能輕易找回那段尚可探索的過去,一段我們以為永遠深埋、卻不盡然如此的過去。   我的童年老友赫努文(Cyrille Renouvin)以他趣味及圖像化的視野,在章回與章回之間,幫我們重現了巴黎不同的面貌。攝影師蘇頌(Greg Soussan)則和我一起捕捉了這條路徑在時空背景下的諸多見證……於是,當刺眼的現代數位密碼大門阻擋了您的旅途,他的照片便在那裡,讓您看到那背後的真相。   因為這些都是真實的,歷史仍舊活在昔日事件發生的現場,它正對著我們述說、正召喚著我們,而我們到來,以撫觸這些向我們描述了那麼多故事的老建築的表體,作為對歷史的回應。   當人們已經遺忘之際,石頭們,正兀自記憶著……   羅杭.德奇(Lorant Deutsch)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十八世紀  巴士底監獄Bastille:來自市郊的怒火
  巴士底地鐵站努力回到大革命時期,搖動微醺的巴黎人的懷舊情緒,這樣的努力是很值得鼓勵的:一幅五顏六色的壁畫追溯了法國歷史的重要時刻,一些舊影像也讓人想起曾經矗立在此的堡壘。不過,更重要的是,在五號線的月台上會看到發黃的石子……這些是巴士底一座牆的基礎!這些石子在一九○五年出土,當時正在開挖地鐵隧道。接著,在布東大道(boulevard Bourdon)轉角的地鐵出口,還可以看到另一塊堡壘的牆。   幸好還剩下這些不起眼的遺跡,因為一旦踏上通往地面的階梯,就沒有大革命的紀念物了。今天的巴士底變成歌劇院!這座沉重的碉堡由玻璃與石板構成,提早老化,疲憊的龐大身軀俯視這座廣場。它是被蓋來慶祝攻占巴士底監獄兩百周年紀念,如今已經在風化,無疑甚至不需要革命,便會自己消失。   若是要找出一些歷史遺跡的話,往歌劇院那邊去是沒有用的,也不需要朝巴士底那座矗立在綠柱上的鍍金自由之神(Genie)去。最好是站在亨利四世大道(boulevard Henri IV)與聖安東路(rue Saint-Antoine)轉角,然後看著地面:一塊棕色鋪面清楚標示古堡壘的確切位置。在廣場三號的建築牆面上有一張圖,讓我們想起堡壘的龐大身形。朝塞納河的方向,兵工廠碼頭(port de l’Arsenal)讓人想起古城牆的城壕,其中有些舊石子是這座軍事建築的遺跡。最後,在亨利四世大道盡頭,始終朝塞納河方向,自由塔(這是巴士底八座塔樓的其中一座)的基底在興建地鐵時露了出來,後來被搬到亨利─嘎利花園廣場(square Henri-Galli)。   再回到巴士底,它並沒有等到一七八九年才糾集民怨、市民反抗以及貴族對抗專制王權的野心。一四一三年時,巴黎人便已經起義攻占過巴士底了。   後來,在一六五二年,當親王加入投石黨,試圖從年幼的路易十四身上奪權時,巴士底又再度出現在歷史上。七月二日,貴族暴動的首領孔代親王率兵在巴黎行軍。天剛亮,聖安東城門便發生激戰。大孔代(Grand Conde)的軍隊對抗王家步兵的強大火力,屍橫遍野。火槍四處噴火,房屋一棟棟燒毀。很快的,保皇黨的軍隊、投石黨的士兵以及市民陷入混戰。國王的堂姊外號「大小姐」的奧爾良的瑪麗─露易絲(Marie-Louise d’Orleans)出現在巴士底前,大門打開,眾人向她行禮。她登上通往各塔樓的階梯,用一根望遠鏡觀察四周。   遠方,朝班尼歐雷(Bagnolet)的地方,她看到陽光下有王室軍隊藍紅相間的制服。她下了命令,巴士底沉重的大砲便轉向戰場,然後開始發射。可怕的聲響震動堡壘的牆壁,高聳塔樓的雉堞有片刻時間被嗆鼻的煙霧所掩蓋,砲彈呼嘯而過,擊中王室軍隊,也隨意打死了一整排的騎兵。巴士底的大砲對著國王的人馬發射,達到了效果:路易十四忠心耿耿的元帥紛紛落馬,暫時放棄攻擊。巴黎暫時被暴動的親王所控制……   所以早在歷史上為人所熟知的七月十四號之前,巴士底已經變成一個該攻占或摧毀的象徵。大家不是很清楚發生什麼事,不過它代表一個專制之地,令人生畏。   一般說來,囚犯人數從來不超過四十幾,有時甚至更少,他們通常會受到禮遇。當然!因為被關的經常是與人鬧翻的年輕小貴族,他們有權享受還算親切的監禁方式:為了舒適,他們會命人搬來自己的家具、設宴款待客人,有時還可在白天離開監獄,只要晚上回到監獄睡覺即可。   伏爾泰由於寫了觸怒王室的抨擊文章,一七一七年時曾被監禁在此十一個月。獲釋時,他從攝政王奧爾良的腓力(Philippe d’Orleans)手中獲得一千埃居的膳宿費……   「感謝殿下願意照顧我的飲食,不過請求殿下不要再負責我的住宿,」他回答。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可獲得這樣親切的待遇……檔案資料還是讓我們看到一些可怕的罪行。「我將F送到你們那邊。他是個相當惡劣的臣民。將他禁閉八天,之後再將他除掉」,警察總長安東.德.薩汀(Antoine de Sartine)在一七六○年左右寫了這樣的信給巴士底典獄長貝納.德.洛奈(Bernard de Launay)。在同一份文件上,言聽計從的典獄長記下:「將F送入監獄,到了約定的時間,請示薩汀先生希望用什麼名字將此人埋葬。」   這些橫行霸道的行為已經被聖安東區的稠密居民感知、猜測、想像到。監獄灰色高牆的影子清晰顯現在這些街道上,這裡住著一群隨時準備表達不滿的工匠……   雖然堡壘消失已久,我們還是可以在聖安東區散步,在仍有手工活動的最後幾個後院走來走去,嗅聞完美工藝裡的亮光漆與光滑木頭的味道……到廣場二號附近的達摩阿步道(cour Damoye),這是這附近最典型的巷道。夏杭路(rue Charenton)轉角的屋子也是這個熱鬧街區的美麗遺跡:一八四八年的革命時,這裡設立了一座巨大路障,擋住街區入口。   一切顯然快速變化,老家具工廠變成了時髦的餐廳,在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這一區可是相當潮呢!這裡的居民已經不再是住在歪斜老屋、屋樑外顯的公寓裡的工人了,而是年輕的布波族,他們將城市的真實性變成生活的藝術。   ***   十八世紀時,聖安東區還不完全像其他區。自路易十四的時代起,這裡便是窮工匠最喜歡的地方,他們有權在這裡自由工作,遠離職業組織。高級細木工、木工、鞋匠、鎖匠、帽匠比鄰而居,店面同時也是工作室,它們跟隨這一區蜿蜒曲折的地形,擴張至侯克特路(rue de la Roquette)、夏宏路(rue de Charonne)、夏杭通路……之外。   一整天,路上的推車與驢子絡繹不絕,拉車的是郊區的農婦,她們來到這裡賣自家農場生產的蛋、牛奶、蔬果;拉車的還有在堤岸附近開伙、經營露天食堂的婦女;此外還有大批賣魚婦,她們因為暴力且粗俗而令人生畏……這群貧苦的人雖然來自外地,卻是這一區的日常風景,總是一副動不動就要發怒的樣子!就是這群人,為了嚴重的流行病、歉收或是額外的稅,便帶領工匠走向抗議與反叛的危險道路。   一七八九年四月二十七日,這一區鬧得沸沸揚揚。爭訟的對象是尚─巴蒂斯特.黑維庸(Jean-Baptiste Reveillon),他是壁紙工廠的老闆,在蒙特伊路(rue de Montreuil)有大片地產。黑維庸對他的三百五十名工人表現得頗為慷慨,幾天前,他在巴黎提出一系列建議,以對抗貧窮問題。這位臨時當起經濟學家的先生,認為自己已經全盤了解民族以及窮人的命運,所以他提出的計畫便是要改變社會的命運 !這位好心的黑維庸,與其說他睿智,不如說他是空想家,與其說他有洞見,不如說他充滿幻想,他建議刪除對進城商品所徵收的稅,這樣便可以將商品賣便宜些。這一點是很好,可是他也建議減薪,因為所有價格都會降低 !根據黑維庸的改革方案,一天賺二十蘇的工人今後只能賺十五蘇……   左岸的聖馬塞爾區最早爆發對「讓人餓死的黑維庸」的不滿。   「有錢人該死!」朝格赫弗廣場行進的民眾如此大喊。   在市政廳前,人們焚燒一個由抹布做成的人偶,那是黑維庸的芻像在燃燒!遊行隊伍又繼續出發,抵達聖安東區。三百五十名被動員的警衛在夜間尚能維持秩序,可是一大早,聖馬塞爾的鞣革工與聖安東的工匠衝向蒙特伊路。黑維庸跟他的家人早就逃走,不過壁紙工廠被破壞殆盡,每間廠房被洗劫一空,地窖裡存放的好酒都被拿光。   好幾個小時後,警衛隊重新集結,增援到了,他們試圖擊退劫掠者。鬧事者從屋頂上投擲石塊,槍聲四起……很快的,警衛隊便有十二人死亡,暴動分子當中則有將近一百名死者。人們扛著工人屍體在整個街區遊行,哭聲中夾雜著民眾起義的呼喊。大家都還不知道,不過世界已經在搖晃:大革命正在進行,它剛剛經歷了最暴力的一天,儘管之後還會有可怕的暴力事件發生。   在聖安東市郊路一百八十四號的對面,仍可看到一座十七世紀初的小噴泉。這座噴泉大約位在黑維庸工廠所在的地方,用舊制度的語言來說,它位在這股「激情」的中心。這樣的激情終究造成一百多名受害者!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被關在巴士底七樓的薩德侯爵呼籲民眾起義……他岳母指控他傷風敗俗,在其煽動下,透過國王的祕密逮捕令,絕妙的侯爵被監禁在此,寫下《索多瑪一百二十天》,他在這份手稿中鉅細靡遺地寫下他騷動靈魂的所有卑劣行徑。當他在紙上寫膩了之後,便拿起一條白鐵做成的長管子,這條管子的一端有漏斗,是一個可攜式垃圾管道,目的是方便他將垃圾排到下方的壕溝裡。薩德侯爵將這個工具拿來充當擴音器,對著街區群眾發表長篇大論……   「他們在宰殺巴士底的囚犯!好心的同胞們,快來救我們!」   路上經過的行人相當重視這些絕望的呼嚎,大家一想到這些厚牆後方正在進行的恐怖行徑,便不寒而慄……然而親愛的侯爵在監獄裡卻是排場闊綽:他的住處相當舒適,擁有兩間牢房,以安放他的家具及私人圖書室,他甚至吃得很好,以至於變得大腹便便。

延伸內容

《巴黎變奏曲》(圖文版) 每年關於巴黎的文化書寫,簡直汗牛充棟。可是這本地鐵旅者一出版就造成法國書市少見的轟動與熱銷,蔚為近年法國出版界的奇觀。以過去千年為時間縱軸,以地鐵線為橫軸,潛入每一個巴黎幽暗神祕的角落,以古今交錯的文字和圖片呈現時空對比的閱讀趣味。一本讓巴黎人重新發現巴黎的作品。 ——《慢食》、《慢食之後》作者謝忠道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文/Yann Bouclet(博洋)   跟許多法國人一樣,我以前所知道的羅杭.德奇是演員,是個才華洋溢、充滿熱忱、辯才無礙的劇場工作者,而且還是位出色的足球員 !跟許多法國人一樣,在《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中,我驚訝地發現另一個羅杭.德奇,他醉心於歷史、好奇且執著地探查古蹟,而且說故事說得很精彩 !   許多演員、樂手、藝術家會寫書(或是請人捉刀) ,通常是寫一些關於他們自己的書……而且經常寫得很差……   因此羅杭.德奇的書寫有雙重優點 :   .他寫的不是他自己   .他寫得很好   但這還不足以讓一本書變得有趣。然而羅杭.德奇的作品卻的確引人入勝!我必須說,我自己對歷史相當感興趣,也一直很喜愛巴黎,而且跟作者一樣,我也是在薩爾特長大的。不過這還是不足以解釋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   我想《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如此特殊且迷人的魅力,是來自於本書創意十足的編排方式 :讀者從一個地鐵站漫遊到另一個地鐵站,而在巴黎漫遊是很棒的 !漫遊時,我們會在某個庭院的一角、某棟建物的地窖、某座停車場的深處,發現意想不到的寶藏,向我們揭露法國首都上千年歷史的秘密 :這裡有一小段腓力.奧古斯都的城牆,那裡有一根高盧羅馬時期的柱基……   其實,《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帶點旅遊指南的成分,不過卻是一種新類型的旅遊指南,借用左拉的話來說,小說化的另類敘事風格,描繪了「透過作者的性格所看到的」都市風景,帶領各位到觀光客(以及巴黎人 !)永遠不會去到的地方……   同樣熱愛巴黎的羅杭.德奇像個精明的警探,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出古蹟,他的文筆清晰、精確、諄諄善誘,帶領我們重返重要的歷史時刻,從高盧到後來的法蘭西,從呂特斯到後來的巴黎。《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在我們面前攤開一張都會的地圖,將我們帶進四度空間的導覽,包括被埋沒、遺忘的巴黎在沉睡好幾個世紀後,重新顯現的有形三度空間,以及歷史那由時間構成的豐富、深入、迷人的第四度空間。   造就法國歷史的不同民族先後登場、下台,包括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維京人……朝代更迭:墨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在這當中,我們與顯赫人物錯身而過 ,有凱撒大帝、聖珍維耶芙、查理曼大帝、聖路易、凱薩琳.德.梅迪奇……   這本書博學卻低調、風格活潑緊湊,書中洋溢的熱情充滿感染力,是為所有愛慕法國、巴黎、美麗故事的讀者所寫的書。   另外還需補充的是,《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的圖文版已在台灣出版,圖文版是後來的版本,該書呈現大量地圖、相片、文獻影像,是原初版本的補充。而各位現在手上拿著的,是作者最早的版本,以文字為重點,相較於圖文版,本書的文字內容顯然豐富許多,而此時便可看出譯者的才華 !我很高興能因為此書出版計畫而結識李桂蜜─一位譯筆精湛、獲獎無數、嫻熟法文與法國文化的譯者,我由衷感謝她的邀請,讓我有榮幸撰寫這篇短文。相信她必能以中文重現此書的所有優點,光是因為這一點,我便遺憾不識孔子的美麗語言 !   台灣民眾崇尚法國事物,熱愛文化、知識、異國情調,我深信他們一定會相當享受閱讀這本出色的作品。祝福《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文字版在台灣也能像在法國及其他國家一樣,獲得熱烈迴響。
巴黎人文精神新地圖
◎文/楊子葆 巴黎,這座蔣夢麟筆下「世界都市之都」的偉大城市,曾有許多中外文人雅士企圖描繪它的形象,譬如說,在《城市的精神》(The Spirits of Cities, 2011)裡,就稱巴黎為「浪漫之城」,並補充說明是「未經巴斯德消毒法消毒過的浪漫」。   但在細細讀過,然後闔上《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後,我腦海裡浮現的居然是兩款法式點心:一是多孔的硬質乳酪「古居耶爾」(Gruyere);另一則是據說由十七世紀著名大廚德拉瓦倫(Francois Pierre de La Varenne, 1618-1678)所創、層層疊疊的的千層酥(Mille-feuille)。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   因為在漫長歷史裡,許多巴黎偉大建築所需要的大量石料都是就地取材,這片花崗岩所構成的地塊之下,星布著廢棄的採石礦場,很多地方都被挖空了。尤其現在的花都底下到處都是各式管線通道,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區四通八達的地鐵路線,如蛛網密密織就,將這座城市的地底情景具象化,不正像一塊古居耶爾乳酪?   而千層酥則是抽象歷史的積累。大約西元前四五○○年即有人類在巴黎活動,後來成為高盧蠻族的重要根據地,然後曾被羅馬人征服。法蘭克人繼羅馬人之後統治這座城市,命名為巴黎,並定都於此。所有的歷史痕跡都一層一層地砌疊,然後夯實壓平,就像我們一層一層地擀著千層酥的麵皮。   作者羅杭.德奇在書中曾為我們講述一項史實:一七一一年,為集中安置巴黎總主教的墳墓,巴黎人在聖母院祭壇下方開鑿墓穴,意外地發現高盧人的重要圖騰「擺渡人石柱」。原來儘管信仰不同,聖地始終是聖地,從未移動。「擺渡人石柱」從巴黎聖母院的地基裡被發掘絕不是巧合,而巴黎聖母院一直是巴黎人進行天主教禮拜之最重要地點亦非偶然:塞納河上的西堤島,曾豎立過高盧人最早的神廟,這些廟宇後來變成羅馬人的神殿,而在神殿的基礎上,法國基督徒建立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哥德式大教堂。   這就是偉大城市的魅力所在。因為關於城市的欣賞與理解,終究得反映在品味與印證之上,品味什麼?印證什麼?人文精神者也。   這話說得一點也不誇張。舉例而言,我們欣賞藝術品,特別是古藝術品,除了體驗藝術感染力之外,主要目的之一更在於「文化印證」--古藝術品之所以珍貴動人,固然是因為時光無法倒流,歷史不可能複製重現;但更關鍵的是製作者的心神沉浸與心力投入,以及整個文明傳承賦予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它所承載那業已逝去、但確實存在過的文化訊息,對於今天有不可磨滅的啟發意義。因此對古藝術品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這種彷彿虛無飄渺的紋理印證其實是器物最微妙的精髓,也是「真古」與「仿古」兩者之間,再精巧功夫、再高明科技也作偽不來的關鍵差別,無以名之,姑且稱為「人文精神」。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所以有些特別的價值,正在於以交織地鐵路線,帶我穿梭歷史古今,從第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一點一滴地品味與印證巴黎人文精神。   但羅杭.德奇終究不是裝模作樣、自命價值中立的蛋頭學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這座城市的真實看法,他在結尾批評道:「,二十世紀對巴黎毫不留情:蒙帕納斯大樓、中央商城、沿河道路、河畔大樓區、龐畢度中心、巴士底歌劇院、密特朗國家圖書館……首都的毒瘤數量可觀且驚人。一九八九年,新凱旋門將它的拱形建築強加在凱旋門的視野裡,延長了惡劣的品味。」讓人直接連結到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十九世紀末的吶喊:把我關進巴黎鐵塔吧,那裡是巴黎唯一看不見醜陋鐵塔的地方!   這樣很好,不是嗎?如同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名言:「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瞥。」   那麼,羅杭.德奇獻給世人的,無非就是從古居耶爾乳酪到千層酥,讓我們深刻體驗巴黎人文精神的時代新地圖。

作者資料

羅杭.德奇(Lorant Deutsch)

1975年生,法國演員、作家、製作人。 在〈阿瑪迪斯〉中演出莫札特,在電影片中扮演拉芳登(Jean de la Fontaine), 在電視節目中演出哲學家沙特後,再扮演畫家富凱(Fouquet), 這位多才多藝的喜劇演員,是個熱愛歷史的人,也是個瘋狂迷戀巴黎的人。

基本資料

作者:羅杭.德奇(Lorant Deutsch) 譯者:段韻靈李桂蜜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映像紀實系列 出版日期:2014-12-11 ISBN:4717702088736 城邦書號:BU5018S 規格:平裝 / 全彩 / 608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