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醫療保健 > 家庭照護
關於長期照顧,三十、四十、五十歲最該關心的九件事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關於長期照顧,三十、四十、五十歲最該關心的九件事

  • 作者:商業周刊
  • 出版社:商業周刊
  • 出版日期:2016-03-24
  • 定價:320元
  • 優惠價:79折 253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53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4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老並不可怕,重點是做好準備 一本陪你以及父母,做好預防的實用指南 「長照只有少數老人家需要。」、「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失智、失能會發生在我身上。」…這些都是離譜的錯誤觀念! 老,是一個即使你不想面對,也會到來的現實,不管是父母、或是自己,只有提早做準備,才能因應。台灣高齡化時代來臨,30、40、50世代該如何面對?「長期照顧」是什麼?為什麼要關心這個議題? 根據調查,超過九成受訪者認同未來可能面臨長期照顧需求,其中七成五不會主動搜尋長照資訊,且六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不需要、也不做任何準備。 別以為現在自己年紀還輕、父母的身體也健康硬朗,就完全沒有必要了解長期照顧這個議題,其實以下議題已經逼近眼前: 1. 人口急速老化,扶老比大幅攀升 2. 年齡越大,失能失智問題日益嚴重 3. 一旦需要長期照顧,平均時間約七.三年 4. 失能後須有人照顧,花費成為不可承受的重 5. 照顧人手嚴重短缺,外籍看護緩不濟急 6. 失能,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利 7. 在危機來臨之前,預先做好因應措施 8. 自助人助,先從自己做起 本書提出面對長照危機,三世代該具體準備的九件事,更建議三十、四十、五十歲世代積極因應: .三十歲預作準備:8個觀點建立警覺性、培養正確長照認知。 .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長輩萬一倒下,如何挑選長照機構? .五十歲要會自救:教你聰明買長照險、沒買也能自救的絕招。 本書披露實際面臨的現實和狀況,提出最實用的建議與協助。從建立基礎觀念到著手預作規畫,帶你檢視政府資源、評估三大長照類保險,以實用案例提供認識長期照顧的新角度,教你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 談長期照顧不用太沉重,越早準備越輕鬆,未來就不難面對了。 【名家推薦】 蔡誾誾(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副司長) 沈政男(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生) 「跟團旅行有導遊,自助旅行則需靠旅遊手冊;名叫長照的人生最後一段旅程不可能有導遊,但有沒有旅遊手冊可看,避免走冤枉路或浪費錢?答案是肯定的,這本書就是一本陪伴所有人踏上長照之路的旅行指南。」 ——沈政男(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生) 「此書以三十、四十、五十,三個世代的觀點與需求,搭配實際案例,提出在老化的生命過程,可能面臨的失能失智風險和因應之道。 它具有連結長照使用者、服務者、民間團體及政府政策的意義,提供了長照體系發展的正向推力,是媒體發揮正面社會影響力的開始。」 ——蔡誾誾(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副司長)

目錄

推薦序 人生最後一本旅行指南 沈政男 推薦序 台灣社會安全的一塊重要拼圖 蔡誾誾 十個快問快答,搞懂長期照顧 Part1 三十歲預做準備 三十歲的你,別以為用不上 八個理由告訴你了解長照有多重要 第一件事/關心時間銀行:健康時當志工儲存時數,老了再提領 在高齡化及少子化的雙重壓力下,人口快速老化的大海嘯難以避免,要有效減輕龐大照顧負擔,在年輕時儲存志工時數,等年老再提領的「時間銀行」,成為助人自助最佳途徑。 第二件事/關心遠距照顧:二十四小時雲端監控,在家就能管理健康 家裡就可以通過數據的監測了解身體及疾病狀況,透過遠距照顧,就像是個駐家的二十四小時看護,隨時待命為你做好健康管理,透過數據的分析與判讀,由專業醫療團隊提供最佳的健康醫療諮詢建議。 Part2 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 四十歲的你,擔心長輩萬一倒下 靜、問、思、議四口絕,助你一臂之力 第三件事/關心居家服務:讓照顧者得以喘息的服務 家中一旦有長輩失能或失智時,當事人痛苦,負有照顧重擔的人也很辛苦。而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就是提供辛苦的家庭照顧者,一個可以暫時喘息與休息的機會。 第四件事/關心社區托顧:延緩爺奶失能的必知服務 根據政府所推動的十年長期照顧計畫,在目前所提供的長期照護服務項目裡,屬於社區式的長照服務,主要包括了日間照顧、社區復健,以及社區安寧照顧….等。 第五件事/關心長照機構必問四重點:費用、地點、口碑和環境 專家提醒,一般民眾在選擇長照機構時,即便「預算」是最主要的考量,也還是應該參考1.費用2.可近性3.評鑑與口碑4.現場環境標準,找出最符合被照顧者與家人的需要 Part3 五十歲要會自救 五十歲的你,為退休提早準備 社會保險、商業保險如何補足缺口 第六件事/關心殘扶險:所有年齡都適用,符合殘障標準就理賠 殘扶險:當被保險人不幸發生符合「殘廢等級表」所列的一定級數,保險公司就會開始給付保險理賠金。殘扶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七件事/關心特定傷病險:適合特定疾病危險群,做定期扶助金 特定傷病險:當被保險人罹患「契約條款所列的疾病」之一,且符合一定的「生活無法自理狀態(失能)」時,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定期給付一筆保險金,做為當事人需要長期看護時,各項定期費用支出的財源補貼。特定傷病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八件事/關心長期照顧險:不是失能就賠,醫師診斷握理賠大權 長期照顧險:當被保險人符合「長期看護狀態(生理與認知功能障礙)、生活上無法自理(失能)或失智符合一定量表標準時,保險公司就會開始定期給付保險理賠金。長照險的定義、理賠、選擇標準。 第九件事/關心保險不足又沒錢買?快學舊保單活化 舊保單活化術:手上沒有餘裕,卻想投保長照險,該怎麼辦?當保險公司推出保單活化,可把壽險保單變年金險、健康險,一般保戶應該轉換嗎? 結語:專家告訴你,不同世代的心理準備 附錄 全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總表

內文試閱

專家告訴你,不同世代的心理準備
  「長期照顧是一座幽暗空谷,深不見底,有可能會拖垮一家子人」,長期輔導長照家庭,看盡許多「久病床前無孝子」人生百態的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生沈政男感嘆,「照顧失能失智的家人,有兩成想自殺、每六人有一人想殺人。」要如何避免長照悲歌不斷上演,不管你現在是三十、四十或五十歲哪個世代,預先做好準備,對於自己與家人,都是一種慈悲。   在保險公司擔任業務主管的楊瓏元,在二十八歲那年,父親中風倒下,一病就是十八年,期間經過三次小中風,進出醫院無數次。他最怕聽到暗夜電話聲響,因為,電話那頭一定是母親從醫院急診室傳來的急切聲音:父親又住院了。幾度從鬼門關搶救起父親,他常想:這樣擔心受怕的日子,到何時才是個頭?   身為獨子的楊瓏元,背負傳宗接代的壓力,前後也交過兩任女朋友,但是,當女方得知他家中有一位需要長期照顧的中風父親,就紛紛打退堂鼓,楊瓏元表示,他到三十多歲都還不敢想結婚,因為光父親一個月的醫藥費,就是一大筆開銷,如果結婚生子,經濟壓力將更為沉重。雖然有母親照顧,但長年下來,他也擔心母親撐不住病垮了。在經濟、家庭因素的考量下,直到父親過世之後,他才敢娶妻生子,開始正常的家庭生活,這時,他已經四十六歲。   沈政男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失能失智平均照顧的時間為十年,頭五年從輕度到中度,後五年則是重度到臨終,「照顧的家屬不崩潰不算正常。」他感嘆地說。   像楊瓏元這樣的狀況,並非特例,台灣有七十五萬五千個家庭陷入長期照顧的困境,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其實,面對長期照顧議題,不應該被動的等著發生,而應該主動提前因應,在人生不同階段,三十、四十及五十歲三個世代,都有應該做、必須做的準備工作,只有預先做好心理、財務等準備,才不至於臨到之際,「驚慌失措」、「困頓無助」,這才是最重要的。   專家分別針對三十、四十、五十歲世代,提供了以下的心理準備與具體建議:   三十歲世代:預先做好保險規畫及對老化的認知   三十歲世代,剛好是投入職場約五至六年,可能已經晉升公司小主管與準備結婚的階段,一般而言,此一族群的父母親大約才五、六十歲,剛好進入「準退休期」。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張淑卿表示,人的身體狀況在二十五歲時到達顛峰,並開始逐漸走下坡。為了能夠延緩老化時間,她認為要趁著年輕,就應該強化對「老化」的認知。   首先,要先培養對老年人身體退化能力的警覺性,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身體狀況是否已經開始退化,例如,體力是否大不如前,常常坐著看電視就睡著;是否常忘東忘西,整日悶不吭聲。應適時多予關懷,鼓勵父母走出家庭,培養正當的休閒生活、多參加老友聚會,甚至參與社會活動(如志工、社區活動、廟會等宗教活動)等,避免假日多待在家看電視,少了人際關係的互動與刺激,如此才能延緩老化的速度。   另一方面,因為此一階段的族群已具備經濟能力,不妨幫父母或自己規畫長期照顧保險,一般而言,年紀越輕,長照險的保費越便宜,現在三十歲,二十年期繳滿期之後也才只有五十歲。至於父母親,則檢視一下保單,特定傷病的保障是否足夠,如果不足,建議可加購殘扶險或長期照顧保單,以備不時之需。   以台灣平均壽命為七九.八四歲計算,離三十歲的年紀還有兩倍半之多,一般人可能認為距離「老年」還早,根本無須顧慮,然而,根據衛福部統計,十五歲以上身心障礙失能率均超過兩成,身心障礙者使用到長期看護的可能性不比老人低,及早準備,才能無後顧之憂。   四十歲世代:安排長輩老年住處   對於四十歲世代來說,除了三十歲世代必須注意的事外,此一世代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父母與自己的「房事」問題。因為四十多歲族群多屬於「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三明治族群」,經濟較為穩定,同時會面臨與父母共同居住或自行購屋的不同選擇。   不少人會想換大房子,甚至是透天厝,享受三代同堂的天倫之樂。然而張淑卿引用日本經驗指出,這個年紀其實不應換大坪數房子,若有換屋需求,反而應該考慮退休或老化的需求預作準備。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表示,由於台灣有許多從南部離鄉背井來台北打拚的外鄉人,雖然在北部事業有成,但父母都仍住在鄉下,限於父母年事已高,常常會陷入兩難局面,她建議幾大考量方向:   一、跟父母商量,是否願意北上同住,如果願意,為避免生活上的摩擦及保留彼此的居住空間,可以考量與兄弟姊妹及父母居住在同一棟樓或社區,一方面保有自我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互相照料,若是父母身體有恙,也能就近照顧。   二、由於父母的年紀漸大,因疾病或老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未來可能有輪椅或行動輔具的需求,如果是公寓型住宅,建議買在一樓,方便出入,也可以讓父母與鄰居互串門子,增加良好人際關係。住宅周邊緊鄰市場、公園、醫院,交通便利、生活機能佳是最好不過了,讓父母親感覺與住在鄉下的生活並無太大改變,並能享受較好的醫療照護。   三、坪數不宜太大,家具不要過於複雜,應保持好的動線,因為長輩年紀大,體力逐漸衰退,最怕跌倒。尤其遇到年度大掃除,更為累人,如果父母親兩人居住,只需三十坪左右的空間,容易清潔與打掃。平常時各自開伙,假日時可以相約共同餐敘,享受三代同堂的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四十歲族群的子女大約是國中小、青少年的階段,平時就應灌輸子女應對祖父母提供關懷與照顧的觀念,並身體力行示範給子女看,例如,讓孩子學習幫祖父母量血壓,叮嚀醫囑按時吃藥,甚至大一點的孩子,也能協助帶長者去醫院看病等,讓孩子有參與感,將來也能共同分擔照顧之責。   五十歲世代:為退休做好各項準備   五十歲世代,父母大多已年邁,自己也將邁入「空巢期」, 「老化」問題無可迴避,也必須主動積極因應。此一世代應注意的三大課題為:   第一、學習斷捨離,調整自己過簡約生活。現年八十歲的吳伯伯,因為電視購物盛行,他閒來無事就喜歡看電視買東西,家中兩間儲藏室裝著滿滿的物品,因為年紀大健忘,他常常忘記還有一大箱衛生紙放在儲藏室的一角,趁著促銷價又買了一箱。許媽媽用了二十年的陶鍋,蓋子都摔破了還捨不得丟,院子裡瓶瓶罐罐、陳舊的鍋碗瓢盆、報紙佔據一大角落,這些都是每個家庭或多或少會發生的場景。   斷捨離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及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人往往會陷入「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要改變父母,先從自己力行簡約生活開始,少逛賣場、少買東西,盡量減少物慾的需求。   可以趁著幫長輩大掃除的機會,一邊進行「懷舊」(回憶)治療,強化老年人的認知功能,減少父母失智的機率。另一方面,理性溝通說服父母將無用的物品丟棄,評估後覺得真的是「非必要」的物品,可先暫時擱在一旁,等待適當時間丟棄,切忌當著他們的面處理,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   一旦生活簡單,吃的、用的不需要這麼多時,自然清心寡慾,快樂長壽。   第二、仔細思考自己希望過怎樣的退休生活?包括休閒生活、財務及健康上的充分準備,並多了解更年期、老年癡呆症等老年疾病。在美國,估計有五百四十萬的人被確診為老人痴呆症,這個數字著人口老化還在迅速增長。多鼓勵父母親接觸人群,多跟家人聊天,或是參考國外做法,運用算數與閱讀,讓老年人「動動腦」、活化腦細胞,均能有效延緩失能失智的發生。   第三、預先安排「身後事」與「安寧照護」。傳統中國家庭都忌諱談論死亡,認為子女提此問題就是不孝,但這非但不能避免,更要主動及早討論,以預做準備。包括了遺產分配、身後事的處理、要不要採取插管急救等,能夠事先溝通交代,就能減少後輩的慌亂與紛爭。如果子女不方便談,也可以委託專業人士代為溝通說明。如果長者真的很避諱談,就不要勉強,暫停溝通,可透過戲劇或新聞事件有關子女爭產、長年臥病插管的案例加以引導。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老老照顧」問題,將成為重要議題,坊間常發生老人本身多病,又要長年照顧父母或配偶,在身心俱疲下,狠心殺害被照顧者,造成照護殺人的人倫悲劇。這都是照護的對象跟自己都逐漸衰老,看不到人生的出口,生活陷入貧困,或自己體力不支等,照護者撐不下去,才會淪為照護殺人。事實上,若能及早尋求社會資源協助,或可有效防範類似不幸事件的發生。   別寵壞長者,自力支援是王道   除了以上必須特別注意的三大項課題外,台灣有許多「假性需求被照顧者」,也就是被照顧者還未達失智失能的階段,能夠透過復健或自力支援的方式重新站起來,才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原本在貿易公司擔任會計工作的李小姐,因為母親膝關節開刀,又有長年糖尿病,傷口必須好好護理,不得不留職停薪在家照顧,然因為母親依賴性重又怕痛,生活起居都需要別人打理,復健效果也不佳,造成照顧上的困難。   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理事長涂心寧表示,像李小姐類似的案例非常多,主要是家人認為:長者不能動、不想動就算了,不該勉強他們。也有些是子女寵父母,不忍心看他們受苦,就不勉強他們進行復健。事實上,以膝關節鏡手術而言,必須利用行動輔具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持續復健,才能重新站起、自由行走。若因為怕痛而不動,恐怕永遠都站不起來了。   因此,不管是照顧者或被照顧者都要有正確思維,要透過自力支援,運用各種輔具協助照顧者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   所以她認為,在面對「長期照顧」這個議題時,一定要謹記「自力支援」的態度;她舉一個很好的案例,現年八十二歲輕度中風的黃爺爺,因為下半身無力,一開始是坐輪椅去日間照顧中心,經過評估之後,協會認為他能透過一連串團體活動而自立,另搭配復健及算數、寫字等認知性活動,可以復原。果然,不到半年的時間,黃爺爺就能擺脫輪椅,自行站立與行動。   一般而言,中老年長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病,但涂心寧提醒,不要把自己當病人,與慢性病和平共處,仍然可以過著正常、愉快的生活。但最重要的還是,要積極預防,延緩自己失智失能的時間,避免落入需要被長期照顧的可能性,若人人都能在自三十歲開始就提前認知老化、預防老化,並採取因應措施,不僅讓自己的老年生活過得有品質,也不會成為家人的負擔。
Part2 四十歲善用政府資源
  第五件事/關心長照機構必問四重點:費用、地點、口碑和環境   五十七歲的陳先生,當初在幫六十三歲嚴重腦中風的哥哥選擇護理之家時,當然也聽從不少朋友的推薦。最後挑上目前這間新成立不久的護理之家,主要是離醫院近,而且評鑑為「甲等」。   而像陳先生這樣,因為自己無法照顧,需要幫家人找到合適「機構式」長期照顧服務,卻完全不了解醫療及護理專業的民眾,多半也能按照機構遠近與政府評鑑資料,再透過親朋好友的打聽來作為決策依據。其中,最大的關鍵因素,恐怕就是在「預算」(個案詳見一○○頁)。   所謂「機構式」照顧服務,是指二十四小時皆有照顧人員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包括護理之家、養護機構、安養機構等長照機構。   除此之外,還有需要特別依照特定身分或是特殊疾病(例如失智),才能入住的機構,像是需要具有退輔軍人身分的「榮譽國民之家」(簡稱「榮民之家」),以及失智症的團體家屋(見表七)。   可讓老人選擇的機構式服務,除了包括「生活自理長者」可以入住的「老人住宅(例如各種老人公寓、養生村、銀髮族飯店與老人會館等)」,以及「自費榮家安養中心」;也同時包括「收住失能或失智長者」,分別由各縣市社會局、衛生局與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管的各種長照機構。   只不過,多位專家不忘提醒民眾,一般民眾在選擇長照機構時,即便「預算」是最主要的考量,也還是應該參考以下的幾項標準,才能找出最符合被照顧者與家人的需要:   一、費用要透明:只看最低價,小心貴在耗材費   瑞光健康事業集團的董事局主席應堃煇表示,目前大台北地區的養護機構收費,每月約二萬七千元到三萬五千元,大約有一○%的價差,中、南部的收費則較低。至於護理之家每月收費約二萬八千元到四萬五千元,會因提供服務的內容與參與服務的醫療人員多樣化,且困難度高,而有收費上的差別。   通常包含房間的住房費、照顧費、膳食費、特殊護理費;其次則是依實際耗用量計費的耗材部分,像是衛生紙、尿布;再者,有些會針對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的管灌飲食,再收所謂的「營養費」。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淑卿,則建議有預算上限制與困擾的民眾,至少不要堅持「選最低價」。而且在參考價格時,應該特別注意:一般機構報給主管機關核備的價格,並非完全等於實際報給入住者的價格,想要入住的人一定要問清楚相關細節。像是在固定月費之外,包括管灌、抽痰等,是否按次收費,並不包含在固定月費中;因此,在評估比價時,應該要把這些費用都一併列入考量。   最好拜訪前先做點功課,了解收費的項目,更別忘了索取書面資料,事後可當作評比的參考。   二、地點要方便:離家近,最好能二十分鐘內轉診   把親人送到機構接受照顧,是不得已的決定;但是為了日後訪視、就醫方便,機構與家人、醫院的距離,也是要考量的重點。張淑卿認為「可近性」是選擇機構時的考量重點,如果所選地點就在社區內,以利家人下班前、下班後就近探望。   至於「醫療後送」的問題,張淑卿表示,最好要選擇「有合作醫院可在二十分鐘內就近轉診」的機構。   儘管主管機關對機構的評鑑,都已將「就醫方便性」納入。但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唐心北就不忘提醒,合作醫院是直接派醫師到機構看診(例如一週一次或一月一次)?還是機構自行用救護車,直接送往合作醫院呢?他認為其中的前者較優。   三、口碑要夠好:低於甲級就別選,私下多打聽   目前內政部與衛福部分別會針對「老人福利機構」與「護理之家」進行評鑑(每三年一次,都是找外部委員),每年也還會進行一次查核與督考(有內部及外部委員),提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家人參考。   張淑卿認為,如果評鑑低於「甲級」,建議可以不用考慮;而唐心北則建議,評鑑最好只當參考,家人可以私下多打聽一下實際入住者家人的口碑好壞,或詢問之前的醫院護理人員專業意見。   四、環境要安全:像買屋,要觀察現場四大重點   不管再怎麼蒐集資料,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就像買房子一樣,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親自走訪,只有現場觀察環境,才能真正知道到底這個機構中心的好壞。至於觀察的重點,多位專家建議如下:   用眼睛看「環境」   「機構是否合法立案」、「餐飲服務」、「生活環境」與「安全設備」四大面向,這是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建議的觀察重點。   唐心北建議,在觀察「生活環境與設施」時,可以多注意一下裡面「住民」的各種狀態,例如多少人住一間?床位的安排是否過於擁擠?活動及走動空間是否足夠?廚房以及廁所乾淨嗎?採光如何?牆壁會不會看起來像是醫院一樣呆板,讓人覺得就像是住在醫院裡面一樣。   還有是否安裝自動灑水及滅火系統、並且更新,走廊與浴室的安全設備、緊急呼叫鈴、室內使用防火建材;是不是在樓梯間或走道堆放物品、雜物,讓輪椅無法通行?這些可能影響入住「安全」的設備部分,都要仔細看清楚。   專家建議最好親自訪視兩次,而且須安排在不同時間,且不要預先告知機構,這樣才能夠真正了解其實際狀態與服務品質。   用鼻子聞「味道」   想想,如果是我們居住的環境,充滿著刺鼻的消毒藥水或尿騷味,是不是很想捏著鼻子離開,更何況是已經需要照顧的老人或病人,如果必須天天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不是更痛苦?   除了要記得聞聞看空間內有無異味外,唐心北也表示,衡量一家機構是否保持乾淨,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地方,就是換洗衣物間,在那可以了解衣物處理的情形,看是不是有殘留異味或尿騷味。   用心去「感覺」   當你一走到機構裡面,所遇到每個人,包括服務人員與老人,如果能夠主動親切打招呼,或者帶著快樂微笑,是不是讓人覺得很舒服,也能感受到他們的好心情。   這就是張淑卿所謂的「第一印象」,「雖然失能老人反應不如一般人靈敏,但如果他們受到很好的待遇,心情好、住得舒服,當然就會有笑容。」她說。   其次,要注意住在機構裡的老人們,穿衣及髮型是否相同?張淑卿解釋,基本上每位老人家的審美觀念都不相同,但如果機構內老人的衣著與髮型都一樣,那就是機構為了統一管理方便而做的。   用嘴巴問「問題」   親人必須入住長照機構,就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一旦發生身體不適狀況,機構人員的處置方式,更形重要。   應堃煇便提醒,可以問護理師或照服人員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像是萬一遇到老人家或病患發燒、腹瀉時,會如何處理?了解其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與處理態度。甚至,也可以和住在長照機構的老人家聊聊天,更能夠第一手了解住在機構裡的真實生活狀況。   最後還有一點,唐心北提醒,雖然預算高低很重要,但選擇時,最好能夠了解機構設立的理念,以及可以照顧到何種疾病狀態與嚴重的程度?如此一來,才能避免預期與受照顧狀況間,產生落差。

作者資料

商業周刊

創立於1987年,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以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事蹟與全球產業趨勢,傳遞給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基本資料

作者:商業周刊 出版社:商業周刊 書系:藍學堂 出版日期:2016-03-24 ISBN:9789869283526 城邦書號:5BWB0163 規格:平裝 / 雙色 / 208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