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台灣的「愛的守護者」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台灣的「愛的守護者」

  • 作者:盧俊義
  • 出版社:啟示
  • 出版日期:2018-07-05
  • 定價:350元
  • 優惠價:7折 245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245元,贈紅利12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32元
  • (更多VIP好康)
  • 購買電子書,由此去!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內容簡介

「我的生命已經獻給了在這裡的人。 將來我只有一個願望:大步走到永恆時,我還在工作。」 令人難以想像的犧牲奉獻與真情大愛 民視《台灣學堂》觀眾感動好評! 本書收錄了25個精彩、感人的故事。這些人留給台灣的是永遠的生命記憶,也是我們永遠不能忘懷的真誠之愛。希望藉著這本書,將他們的無私與大愛一代代地傳遞下去。 ◎高齡84歲的饒培德修女,省吃儉用地照顧貧苦病人,有人想幫忙劈柴,她卻說:「這工作很危險,我們修女受傷了沒有關係,你們的青年受傷了,就不好。」 ◎40年前,范鳳龍醫師遠從斯洛維尼亞來到台灣,從此沒離開過醫院一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還強忍病痛為病童開刀。 ◎來自美國的劉建仁神父,在幫助小兒麻痺病患時遭到感染,又慘遭截肢,即使如此,他愛台灣的心一點也沒有改變,繼續為殘障人士的權益而奔走。 ◎奉獻一輩子照顧獨居年老病人的葛玉霞修女說:「我已經老了,行動也不方便,我不想麻煩台灣人,我要回瑞士去。但我要感謝台灣人,你們都不嫌棄我年老,還願意接納我去家裡為病人服務。」 很多人不知道,像這樣默默為台灣奉獻一生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有些來自遙遠的異國,有些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一顆無私大愛的心。 他們當中,有的行醫,有的辦學校,有的關懷孤苦,有的照顧原住民……盧牧師一一記錄了這些感人的事蹟,這其中,有些人是盧牧師親身接觸過的,有些故事則是盧牧師探訪而來。 【感動推薦】 洪山川│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台灣有許多歷史的痕跡,可以成為教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就有許多可以作為共同教訓的歷史遺跡。本書作者發表了許多替這種人立傳的故事,這是台灣的「創世記的故事」。這本二十世紀的台灣偉人,使得我對二十世紀又多了另一種認識!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我很慶幸有盧牧師這位友人,很高興他寫這麼一本有意義的書。但願這本書激發更多人活出勇敢和美麗的生命,使我們台灣社會,相互連累受罪承擔苦果的事少,彼此托福享受善果的事多。 ——陳南州,前玉山神學院副院長 近年來臺灣有句小確幸:「最美麗的風景是人」。看了這本書,我終於知道最美麗的身影是誰了!原來是這些簡樸無私、孜孜矻矻、堪稱為臺灣守護天使的外方傳教人士;他們的事蹟會讓人感動到落淚!雖然哲人已遠,仍望能透過本書傳達在夙昔的典範,給現在的臺灣社會帶來些許振聾發聵的感召或反省。 ——何飛鵬,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

目錄

專文推薦 勇敢和美麗的生命 陳南州 專文推薦 台灣的創世記故事 南方朔 作者序 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的「這些人,這些事」 01 為我們的年輕人找出路——錫質平神父 02 台灣後山的白髮天使——慈愛修女會 03 用生命挽救痲瘋病人——畢嘉士醫師 04 帶來光明與溫暖的蘭嶼之燈——魏克琳宣教士 05 改變農民生活的大恩人——工程師八田與一 06 澎湖人永遠的生命記憶——白寶珠阿嬤 07 布農族的福音開拓者——胡文池牧師 08 拿到天堂的門票——范鳳龍「大醫師」 09 截肢也不能停止對台灣的愛——劉建仁神父 10 翻山越嶺來愛你——魏海蓮護理師 11 讓孤苦無依的人有家可歸——乞丐之父施乾 12 奔走在聖功醫院的旋風醫生——方懷仁修女 13 守護雲林人的畢阿公——畢耀遠神父 14 台灣痲瘋病治療之父——戴仁壽醫師 15 讓心智障礙的孩子抬起頭來——甘惠忠神父 16 為弱勢孩童提供溫暖的家——瑪喜樂女士 17 為埔里人打拼的杏林夫妻——徐賓諾阿公、紀歐惠阿嬤 18 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美——秘克琳神父 19 台灣第一份報紙的創辦者——巴克禮牧師 20 永遠與苦難者同在一起——潘爾溫神父 21 向病人學習生命的可貴——謝緯醫生 22 貧困家庭的守護天使——黎安德修女 23 憾動阿美族的靈魂——博利亞神父 24 讓孩子的生命「聽」得見——倪安寧女士 25 為貧病者而戰的聖墓騎士——李智神父

內文試閱

  台灣後山的白髮天使——慈愛修女會      很多人聽過台東關山非常有名的「親水公園」,還有聞名的「關山香米」,但我想跟大家介紹的,是來自瑞士「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的修女們所創辦的「關山療養院」。      這群修女們在一九五五年五月五日來到台灣,最早來的四位,分別來自瑞士與奧地利,她們是跟瑞士白冷會的神父們一同到來的。      這些修女們都學有專長,特別是醫療服務上都學有專精,因此,她們開始在台東海岸線的新港、大武鄉的尚武村、達仁鄉的森永村,以及關山鎮設立了診所,服務當地的居民。      一開始,她們買了一間簡陋的日式木造房子,她們親自整修,粉刷到如同新建的房子一般,然後開始服務關山地區的病人。經過兩年後,她們發現有很多病人是從南橫公路走下來就醫,而且有的病人確實需要入院治療,所以修女們做了決定:將木造日式房子的小診所拆除,改成鋼筋水泥建造的兩層樓小醫院,有二十張病床可收容病人。醫院規模雖然很小,但真是所謂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但有X光室,也有檢驗室,還從瑞士和歐洲各地徵求醫生,以「志工」的方式來協助。所謂的「志工」只有微薄的待遇,但從當時一直到一九八五年,都不曾有醫生短缺過。      醫院創辦之初,醫生都來自瑞士或荷蘭、德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也因為醫院設備齊全,所有徵募而來的醫師幾乎都是「全科」醫師,開刀、治療、外科和接生一手包辦,而且醫院所有經費都來自瑞士天主教會信徒的捐款,所以在一九八五年之前,這些修女從沒有向外募款過。      她們都受過非常嚴謹的訓練,在物質生活上也秉持著她們在瑞士修院的精神:守貧。她們知道六○年代的關山鎮,大部分民眾都是燒柴火或是稻草,所以她們也一樣自己劈、鋸木頭。她們也徵募原住民女青年來協助醫療服務的工作,但她們訓練的方式非常特別,不僅是訓練醫療護理工作而已,也訓練她們知道如何維護醫院的清潔、怎樣洗滌病人用過的床單被服,以及廚房的烹煮工作等等。經過修女們的嚴格訓練後,這些原住民助手可說個個都是醫院裡各種工作的老手。      這些修女更特別的地方,就是甚少將醫院的工作外包,例如醫院牆壁油漆、病床輪椅器材修繕︙︙等等,幾乎都是親手去做,從當年的關山醫院到現今的關山療養院都是如此,從來沒改變過,即使現在她們年紀已經過了八十歲,還是這樣做。      有一次,我看見今年已經八十四歲的饒培德修女在劈木柴,就告訴她說:「我回台北找教會青年來劈,一次劈半年的分,存放著用。」她竟然回答我說:「盧牧師,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會劈木柴了,這工作很危險,我們修女受傷了沒有關係,你們的青年受傷了,就不好。」聽她這樣講,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醫院後面有個大院子,種有香蕉、木瓜和薄荷樹,她們讓病人免費享用台灣最棒的水果,也自己製作薄荷茶給病人喝。院子裡有曬衣場,她們將洗好的衣服和被單拿到曬衣場曬太陽,曬乾之後,一定要熨斗燙過才使用,即使是尿布也不例外。有一次,台北和信醫院的護理主任和企劃室主任帶幾位護理師去造訪,看見醫院訓練出來的護理人員在燙尿片,然後將燙好的尿片一片片擺放整齊,驚訝到不行,說:「從來沒有看過連尿片也要用熨斗燙平後才使用的!」      ◆請給我們修女!      醫院二樓有一間小小的祈禱室,修女們每天清晨四點半就起床,會用一個小時的時間祈禱、靈修。她們告訴我說:「我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一定會向上帝祈禱。因為這是每天工作力量的來源,就是有得到天主的賜福。」然後,每天下午大約在六點左右,她們會在教堂再次相聚,將每天工作的結果,透過祈禱獻在上帝面前。      她們說:「沒有祈禱,生命就不會有力量。也只有這樣的靈修、祈禱,才會使自己知道需要倚靠上帝,也會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心靈,知道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在回應上帝揀選的愛。」      因為醫生都是來自歐洲德語區(大部分來自瑞士),因此,她們訓練了一位台灣布農族的原住民修女,名叫「邱山美」,她會說一口流利的德語,也會講台語、華語、布農語、阿美語,讓所有病人在看醫生時都沒有語言上的問題。而這位來自瑞士或歐洲的醫生,除了在關山天主教醫院看診外,每個月也要開車去新港、尚武、森永等地出診。      有很多時候,她們也會接到南橫公路山上,布農族部落的警察檢查哨打來的電話,說有人病了,無法下山就醫。修女們就會趕緊開車載醫生到山上出診,若是需要入院治療,她們就會將病人載運下山來住院。她們知道原住民在經濟上的困境,所以都不計較費用,直到一九八○年代都是如此。      她們對原住民充滿悲憫的心,因為知道這些原住民還要搭車回到山上部落,每次都只收台幣五元的費用。有時過了中午,她們會請這些原住民在醫院用過午餐之後才回去。若是黃昏接近下午五點了,知道已經沒有車子可回山上時,她們也會讓這些原住民留在醫院過夜,等天亮之後再搭早班公車回去。      時間過得很快,當初她們來到台灣時,年紀都只有三十出頭。當年在關山天主教醫院的瑞士修女,最多的時候曾經多達十五名,但漸漸地,有的因為身體有問題而回到瑞士,有的因為老邁而被瑞士修會調回去,經過這六十二年時間,到現在還留下來的,就只剩下三位修女了。      其中,二十八歲時來到台灣的饒培德修女,如今已經八十四歲,在台灣已經超過五十六年。而馬仁惠修女也已經八十五歲,在台灣待了四十九年。最年輕的一位是裴彩雲修女,她也是這群修女中第一位考上台灣護理執照的護理師,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她是奧地利人,和其他修女同屬於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她們可說是把一生的生命都奉獻給台灣,在後山照顧貧困的病人。另有一位葛玉霞修女,她在二○一五年回到瑞士,結束了長達五十年的醫療服務奉獻。      這位葛玉霞修女原本也在關山天主教醫院服務,馬偕醫院在台東市開設分院時,葛修女和另一位布素曼修女改到新港的小診所去為當地的病人服務,特別是阿美族的年老病人。她們並不是等病人來小診所,而是只要知道有病人無法來,她們就騎著摩托車去訪視這些年老病人,一直到有一年,布素曼修女因病回天家,剩下葛修女一人。      後來她某次騎摩托車時,為閃避從巷道中闖出來的小孩而摔倒在地,導致肩胛骨折斷,腳部受傷嚴重,雖經過手術治療,仍無法繼續騎著摩托車到各村落去服務病人。然而,她卻堅持用走的方式去探望那些無人照顧的獨居年老病人,她就這樣一直忙碌著,沒有停止。直到二○一五年初,她自覺身體已不再能行動自如而決定要離開台灣。我試圖挽留她,她卻這樣跟我說:      「盧牧師,我已經老了,行動也不方便,我不想麻煩台灣人,我要回瑞士修會去,那邊有人照顧我。但我要感謝台灣人,你們都不嫌棄我年老,還願意接納我去家裡為病人服務。」      這段話也是她臨行前,在高雄小港機場面對記者採訪時所說的話。      我每年都會有幾次去關山探望她們,每一次我在離開之前都會說:「若是有需要什麼幫忙,請一定要讓我知道,不用客氣。」裴彩雲修女就這樣回答我:「盧牧師,請給我們修女!」聽起來很像是在開玩笑,但也說出了她們心中的憂慮。原因是瑞士「聖十字架慈愛修女會」總會認為台灣經濟已經非常好,台灣人應該會自己負起這種醫療工作,所以希望差派更多的修女到更需要她們的地方,特別是像非洲這種醫療貧乏的地方,去照顧有需要的病人。      ◆從來沒改變過的愛      一九八三年,關山天主教醫院的修女們聽到馬偕醫院要在台東蓋分院的消息後,就決定將原本的小醫院,改換成專門照顧最棘手的病人、也是台灣人最不想做的事,就是將醫院改成「療養院」。      於是,這些修女們用兩年時間準備,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將原本的醫院改變為現今的「天主教關山療養院」。她們堅持只照顧貧窮的植物人病患,這種堅持以及她們一開始來台灣投入醫療服務所懷抱的理念和愛,直到現今都沒有改變過。修女們說,這是她們對上帝「許的願」,這樣的「願」是不能改變的,只能堅持守住。而能這樣堅持下去的動力,就是前面有提過的,培養心靈的飽足,每天向上帝祈禱,這樣的信仰功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唯有如此,才能使人在投入這種冷僻地區關心生命問題時,能維繫著當初「獻身使命感」的熱情而不會衰退。      修女們花了不少錢,將醫院改造成療養院。設置專用的電梯,並擴增病床,從過去只有二十張病床,增加到可收容四十名病人住院。因為堅持只收低收入戶,修女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過去在照顧原住民病人時,她們有過很多經驗,即使她們收的費用已經非常低,還是會遇到有些病人家屬因為貧窮而繳不出費用,往往會將親人丟在醫院,甚少或是完全不去探望,後續的費用也從不繳納。但修女們把這些都承受下來,一句怨言都沒有說出口,只會說「但願上帝憐憫這個病人的家屬」。她們希望那些家屬可以來探望病人,不要忘了他們,特別是自己的父母。      為了節省療養院的開銷,修女們堅持不使用紙尿布或紙褲,除了認為對環境污染嚴重外,也因為花費實在是太重,況且她們所照顧的病人全是低收入戶,要讓家屬買紙褲確實是極大的負擔。因此,她們都是用大醫院淘汰下來的病床被單,將之修剪成為尿片褲之用,在換洗後,就在曬衣場曬乾,經過熨斗燙平之後才會用在病人身上,這樣一來,所有的病人都說非常舒服。她們也會有紙尿褲讓大家在夜晚睡覺時使用,可以讓病人獲得良好的睡眠,也讓負責照護的工作人員可以休息。      修女們說瓦斯很貴,因此,她們除了裝太陽能外,還是繼續燒木柴,必要時才會使用瓦斯。現在已經很少有鄉下人還在燒木柴了,關山鎮的民眾知道修女們還用木柴燒熱水,來為病人擦拭身體或洗澡之用,所以,經常有關山鎮民去山上工作時,會設法將枯死的樹幹帶下山來給這些修女,而修女們就會用電鋸鋸木頭(以前她們年輕時,還會用斧頭劈)。關山的鎮民知道修女們對貧困同胞的愛,所以往往會主動贈送各種食物,特別是米、麵條等物品,好讓她們多少可以減輕負擔。      一般療養院或醫院,只要進去,都會聞到一股刺鼻的消毒味或藥品味。但在這間療養院裡,卻是連一點點這種味道都沒有。更特別的,是她們將瑞士人那種愛好乾淨的習慣帶入了療養院,也因此,這些貧困的植物人病患的身體和醫院環境保持著完全相同的氛圍——非常乾淨!      ◆帶植物人去「遊街」      有一年,我在台北醫學大學為醫科五年級生上「醫療典範」的課。學生們聽我介紹這些修女在台東關山所做的醫療服務工作,在深受感動之餘,有將近四十位學生特地利用寒假期間前去訪問,並且詢問修女們有什麼是他們可以做的。      修女們反問他們可以做什麼,他們想了想,可以替醫院刷油漆。修女們問他們要停留幾天,學生們回答「一天」。修女們告訴這群學生,刷油漆要先將舊漆刮掉,凹凸不平的地方要先補土,等乾了之後才可以上漆,這樣至少要一個禮拜。      學生們沒辦法停留那麼久,後來他們提出要替修女們鋸木柴。修女們問有哪位學生過去有鋸木柴的經驗,結果都沒有。修女也問他們是否有人使用過斧頭,也是一個都沒有。      於是,饒培德修女跟這些學生說:「你們還年輕,用電鋸鋸木頭,或是拿斧頭劈木柴都很危險。我們年老了,不小心若是鋸斷了手指,或是傷了身體,都沒有關係,但你們還年輕,以後要當醫生,絕對不能讓身體受傷。」      饒修女的這些話,讓這群學生感動到不行。他們開會討論,無論如何一定要替這些修女做些事才可以。經過討論之後,他們問修女有沒有輪椅,修女說:「有,每個病人都有一台輪椅。」這些學生告訴修女,要將療養院中的病人推到關山鎮的街道上繞一圈。修女們很驚訝學生們有這樣的構想,這是修女們從來沒做過的事,便同意讓他們去做這件很有創意的事。就這樣,這些學生放下他們身上的物品,去病床抱出三十八名植物人病患,然後很整齊地推出輪椅,有如「車隊」一般,讓這些植物人也可以去「遊街」。      關山鎮民看見這些植物人坐在輪椅上出來遊街,而且都不是外傭在推輪椅,而是一群看起來就像學生的年輕人在推,都感到相當好奇,有人跑出來問這些推輪椅的學生是什麼單位,有的人問他們打從哪裡來。學生們感到相當振奮。就這樣花了大約一小時,在鎮內街道繞了一圈後回到醫院。結果他們發現每個病人雙手都緊緊握住輪椅不放,經過裴彩雲修女和這些病人對話和解釋之後,才知道這些病人希望能再繞一圈,於是這些北醫醫科五年級學生就再把病人推到街上去繞一圈,大開了關山鎮民的眼界。      這些學生沒有向校方說這件事,是我去探望這些修女時,她們告訴我的。我回到台北後,將這件事轉告給當初設計「醫療典範」課程的蔡尚穎教授,他相當驚訝學生有這種「身體力行」的決心,之後他才要學生將這件事寫成心得報告。其中一位學生這樣寫著:「有一天,我也要下鄉去好好照顧貧窮的病人,我要讓盧牧師知道,不是只有外國修女才會做這種疼愛貧窮病人的事,我也會!」看到這樣的心得,確實讓我好受感動。      修女們最喜歡的一節聖經經文,就是:「我為了福音的緣故做這些事,目的是在跟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      確實,她們把生命的愛分享給我們,而且是毫無保留的分享。這些修女所做的,其實就是在實踐耶穌在〈約翰福音〉中給予門徒的教導:放下自己的身段,替別人洗腳。      真感謝她們,真感謝上帝的愛。透過這群來自瑞士、奧地利的修女,將上帝的愛奉獻在我們台灣的後山。如今這些修女都已經老邁,而現在關山天主教療養院非常需要有證照的護理人員去協助。若是你有這樣的證照,且願意奉獻兩、三年的時間,不計薪水的多寡,可以考慮去那裡協助這些年老的修女,讓她們可以好好地在台灣享受生命最後幾年,替我們台灣人向她們說:「謝謝妳們愛我們,換我們來報答你們。」不用很長的時間,就能讓這些修女感受到台灣人濃濃的愛。

作者資料

盧俊義

高雄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者。 1974年自台南神學院畢業,陸續在台東關山、嘉義西門、台北東門等三間教會牧會,2013年2月退休,也曾任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玉山神學院、新竹聖經學院、台灣浸信會神學院等兼任講師。 此外,他擔任過高雄少年感化院、台東武陵外役監獄的教誨師,以及台灣長老教會《教會公報》主編,並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主持節目。曾與佛教釋昭慧法師、天主教王敬弘神父共同成立「關懷生命協會」。 他主持過的節目眾多,包括:民視電視台《台灣學堂:這些人,這些事》、《創世記的故事》、《邁向十字架之路》、《耶穌門徒傳福音的腳跡》,i聽聽的podcast節目《盧俊義牧師講箴言》、《盧俊義牧師講路加福音耶穌的故事》、《盧俊義牧師講創世記》。 目前擔任台北和信醫院宗教師、倫理和安寧委員,以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倫理委員,並主持信義之聲廣播中心《奉獻生命之愛的這些人》。帶領六個查經班,喜歡文字工作。 相關著作:《攏是為了愛:30則以生命書寫的深情告白》《箴言智慧書:一天一篇,90天掌握一生的處世智慧》《預約50+好日子: 25堂心靈必修課,找回五十後的自在》《伸出你的手:為生命灌注愛與意義的33堂課》《這些人,這些事:用生命疼惜台灣的「愛的守護者」》

基本資料

作者:盧俊義 出版社:啟示 書系:智慧書 出版日期:2018-07-05 ISBN:9789869507097 城邦書號:1MD012 規格:平裝 / 單色 / 29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