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親子教養 > 教養/育兒
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
left
right
  • 已售完,補書中
    貨到通知我
  • 情緒界線:孩子人生必備的競爭力

  • 作者:賴宇凡
  • 出版社:如何出版
  • 出版日期:2018-11-01
  • 定價:410元
  • 優惠價:9折 369元
  • 書虫VIP價:36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50元
  • (更多VIP好康)

內容簡介

學校沒教的人際力,更要趁早學習! 樹立良好的溝通模範,建立健康的溝通習慣,孩子一生受用無窮。 ◎成績好、學歷佳,不如會溝通 現代家長往往只知道擔心孩子的成績,覺得除此以外都是小事。可是,往往正是這些「小事」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心情和作息。孩子能否管理自己在家庭、學校的人際關係,甚至會長遠地影響到孩子進入社會以後的各種能力,包括競爭力、合作力與領導力。 ◎設立情緒界線,孩子未來才有可能出線! 孩子跟父母、兄姊、弟妹的相處模式,在學校會平行轉移成為與老師和同學、在職場則會成為與老闆、同事和下屬相處的模式。爸媽如果能教孩子學會設立情緒界線,有效而健康地管理人際關係,知道如何與在上位、平位、下位者交往,未來才有追求快樂與成功的技能。 ◎當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 你會在這本書裡看見,如何當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如何引導孩子不卑不亢的肯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尊重他人的界線,為往後他在職場中奠定良好的基礎。 特別單元: ‧「選選看」情境練習題:提供各種情境下的實戰技巧,幫忙你看清自己的教養盲點。 ‧「給成年子女的你」:身為父母的你,同時也是成年子女,這個單元幫助你看清自己的困擾,往往來自童年養成的不良溝通習慣。 本書特色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職場發展,超乎你想像的重要! 你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將會左右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 只有懂得如何守衛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界線,孩子才能在人際關係中不欺人也不被人欺,儲備未來的強大競爭力!

目錄

前言 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 第一章 與上位相處 1 孩子不是被老闆所擁有的:情緒界線分離,擁有不叫愛 2 孩子可以不必忍受老闆霸凌:沒有內在權威的人,就很容易招惹霸凌 3 孩子跟老闆沒大沒小,遲早會被開除:爸媽沒有情緒界線,孩子就不懂得如何與外在權威相處 4 別讓孩子誤以為跟老闆是朋友:有技巧的與外在權威相處 5 別讓孩子習於忍受無理謾罵的老闆:從攻擊式溝通,改為有建設性的溝通 6 別讓孩子總是猜想上司的想法:拒絕做一個被動式溝通的人 7 你一定不希望孩子做錯,老闆不教卻直接懲罰他:怎麼對付習慣被動攻擊的人 8 希望孩子有個不罵人也可以把事情說清楚的老闆:清楚而有氣勢的肯定式溝通 9 讓孩子成為懂得管理老闆的人:管理方法三步驟 10 別讓孩子變成一個罵也罵不動的人:孩子只罵不罰就不會有動力 11 這樣做,孩子不會夾在兩個老闆中間,不知所措:夫妻管教不一致,老人加入管教亂成一團 12 讓孩子樂於接受反饋:肯定式溝通,就是不帶人身攻擊的反饋 13 這樣做,孩子能夠肯定自己:情緒界線的肯定,不需要別人核准 第二章 與平位相處 1 這樣做,孩子不會與同事惡性競爭:守衛情緒界線,避免挑撥離間 2 孩子不是只有霸凌同事或被同事霸凌兩個選項:接納別人的情緒 3 別讓孩子變成那種雞婆越界的同事:別跨越他人的界線 4 別讓孩子變成總是貶低人、凶別人的同事:避免攻擊式溝通,才能雙贏 5 別讓孩子變成鄉愿、懦弱、濫好人的同事:被動式溝通,受害最大的是自己 6 孩子不該是那種背後捅人的同事:被動攻擊式溝通,對關係造成莫大傷害 7 孩子有能力可以改變同事對待他的方式:管理關係,才能和平相處 8 這樣做,孩子就不會被同儕壓力壓垮:培養孩子的內在權威 第三章 與下位相處 1 幫助孩子當個啟發動力的主管:情緒界線分離,才會自動自發 2 這樣做,避免孩子當個霸凌別人的主管:教孩子尊重別人的界線 3 千萬別害孩子將來被下屬騎在頭上:守衛和肯定自己的界線 4 幫助孩子當個不只會罵人的老闆:攻擊式溝通,常是無效管理 5 避免孩子做一個指令不清的老闆:被動式溝通,下屬永遠猜不到你要什麼 6 避免孩子做一個不教只罰的老闆:被動攻擊式溝通,只會傷害合作關係 7 這樣做,孩子就能當個值得人尊敬與服從的老闆:肯定式溝通,是管理的良伴 8 讓孩子做一個懂得尊重專業的老闆:肯定員工界線,就是尊重專業 9 讓孩子能夠當個輕鬆帶人的老闆:帶人,就是關係管理 諮商實例 1:孩子管理與父母的關係 諮商實例 2:父母管理與孩子的關係 後記 家最大的功能依舊是避風港 感謝

序跋

前言   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 古早的美國教育界發現,學生擁有知識,並不代表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們發現老師教的是知識,但沒教學生要如何才能走向適合自己的行業。學生即使各科都學得很好,還是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適才適用,因此美國學校心理諮商師這個行業應運而生。學校諮商師活用各種心理學檢測工具,為學生找到適合的行業,這是為什麼美國學生選課,向來都是學校諮商師在輔導的。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申請大學,常需要學校諮商師寫推薦函。 後來,美國社會變動快速,家庭結構面臨瓦解,孩子開始在學習時出現了焦慮、憂鬱、自殺等各種心理症狀。老師無法用學科知識給予協助,也因此心理諮商師的工作和職訓進入了大型改革。此後,美國學校心理諮商師除了輔佐就業取向外,他們也開始擔當心理輔導的重任。我就是在美國諮商師職訓改革後,在很偶然的機會下,被召喚進入這個行業的。   那時我除了做一般的學校諮商師工作外,由於對情緒領悟特別深,所以被不同學校招聘為情緒諮商師(emotional counselor)。在我的情緒諮商室中,我發現多數孩子的學習狀況不理想,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情緒出問題。會干擾孩子情緒的,並不是只有父母離異和被霸凌這種大事,諸如老師偏心、同學拿了橡皮擦不還、男女朋友不回電話、總是被兄弟姊妹取笑、覺得爸媽管得太多、同組同學都不做事、老師很凶、被朋友占便宜等事,都能嚴重影響孩子的情緒。當孩子不會管理這些情緒時,情緒就會變質變壞,開始影響孩子的生活與學習。   由於在學校裡諮商時,我常需要與家長深談。我發現,家長都只知道要擔心孩子的成績,覺得孩子面對的其他問題,都不值得費心教育。可是,孩子的成績偏偏都是這些家長覺得不值得費心教育的「小事」搞砸的。   除了在學校做心理諮商師外,我在私人門診也有客戶,而他們都是成人。這些成人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勝任自己的工作,他們都是因為情緒問題,而開始干擾到工作效能。我發現,成人的情緒問題,其實跟學校裡孩子的差不多,像老闆偏心、同事借了錢不還、伴侶總是已讀不回、老是被兄弟姊妹貶低、覺得爸媽還是把自己當小孩管教、同事明明不做事卻被稱讚、老闆總是講話很難聽等。跟孩子一樣,成人不會管理這些情緒,所以情緒就變質變壞,開始影響生活和工作。   由於同時面對家庭、學校、職場,我開始發現,我們窮盡一生取得專業知識,卻沒有人教我們要如何處理「老師偏心、同學拿了橡皮不還、男女朋友不回電話、總是被兄弟姊妹取笑、覺得爸媽管得太多、同組同學都不做事、老師很凶、被朋友占便宜」這些「小事」。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很少被工作能力拖垮,卻常常被這些像「老闆偏心、同事借了錢不還、伴侶總是已讀不回、老是被兄弟姊妹貶低、覺得爸媽還是把自己當小孩管教、同事明明不做事卻被稱讚、老闆總是講話很難聽」的「小事」癱瘓。   我還記得有個小學生升上三年級後,換了很嚴肅的男老師,他一、二年級的老師都是那種講話輕聲輕語、滿臉笑容的女老師,所以他一上三年級就開始出現問題,成績狂掉,家長來我的諮商室劈頭要求換老師:「這個老師太嚴肅了,臉太臭了,不適合我的孩子。」孩子的媽媽是小兒科醫生,她說:「我們的孩子都是在愛的環境下長大的,我和先生工作再累,回家也是笑臉迎人,這個老師必須換掉!」我回他們:「如果你們能保證將來孩子不喜歡老闆,你們也能幫孩子換老闆,我現在就幫孩子換老師。要不然請容許我教孩子如何管理他與老師之間的關係,這樣將來他才能夠管理他與老闆之間的關係。」   是的,孩子跟父母、老師的相處技能,就是他們將來跟老闆相處的依據。一個人跟爸媽相處的模式,會平行轉移成為與老師和老闆相處的模式,這就變成了這個人與上位相處的習慣,他將來能不能有效管理老闆,就看他在家養成了什麼習慣。而一個人跟兄姊相處的模式,通常會平行轉移成為與同學和同事相處的模式,這就變成了這個人與平位相處的習慣,他能不能有效管理同事,就看他在家養成什麼習慣。最後在家裡與弟妹相處的模式,會平行轉移到與學弟妹與下屬相處的模式,這就是這個人與下位相處的習慣,他將來能不能有效管理下屬,就看他在家養成了什麼習慣。   那個學生覺得在家時爸媽都是笑臉迎人,所以在學校時老師也該笑臉迎人,當他碰到了一個嚴肅老師時,他就無法運作。如果這時做家長的不教育孩子於學校克服這件事,將來要是他又遇上一個臭臉老闆怎麼辦呢?現在這個孩子在校成績再好、在工作上表現再高,也無法解決他害怕與臭臉老師和老闆相處的困難,就算薪水或職位再高,他依舊會不快樂。   我有一個同學,從小被父權霸凌,到了學校只要遇上強勢一點的男老師,他那科一定當掉。最後進了職場,他只要遇上強勢一點的男老闆就必須辭職,最後空有一身才華卻無法發揮。我還有一個客戶,從小就嫌妹妹太小太笨,家長沒有指正教育。他上學後成績一直很好,求學過程最讓他覺得失敗的事,是有一次學校要他帶學弟妹布置公告欄,最後公告欄沒做好,學弟妹還集體寫信給教官告他這個學長濫職。最後他在公司裡與下屬相處,永遠都顯現出對下屬的嫌棄,部門業績一直帶不起來。有些家長以為罵小孩就是管教,只罵卻不教不管,所以孩子變得很耐罵,到了公司老闆怎麼罵都可以當耳邊風,最後老闆受不了了請他走人。 就因為有這樣的平行轉移,所以家庭教育就是職場教育;就因為有這樣的平行轉移,所以學校不應只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它其實該是職場的演習地。做爸媽的如果能成功的教孩子有效的管理與父母、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再讓孩子帶著這些技能進入學校演習,在一旁指導修正,這樣的家庭教育,便能造就出成功的職場教育。如此一來,孩子長大進入學校和職場,也才可能有追求快樂的技能。   沒有「內在權威」,進入職場就好像沒有穿防彈衣上戰場一樣 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劇,嚇醒了很多華人父母。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有人際界線,才可能有健康的關係。但是,往往我們因為投資太深,覺得孩子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因而介入插手過多。當我們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當我們沒有與孩子分離界線,當我們幫孩子把事情都做了,把該想的都想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權威就被抹滅了。   內在權威就是一個人為自己界線內的事做決定:他有什麼感覺、他是怎麼想的、他的決定是什麼,全都是他的事,所以由他決定。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把孩子的內在權威抹滅了,那孩子會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不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所以不懂得要守衛,就很可能被霸凌。沒有內在權威的人,也可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想,因此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界線、不懂得如何守衛界線、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讓一路很會考試的孩子,在職場中感到困難重重。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能不把我的孩子當我的孩子呢?界線到底是什麼呢?它在哪裡呢?那做父母的要不要有界線呢?它又在哪裡呢?我們要如何才不越孩子的界呢?那如果是孩子越了別人的界呢?到底該怎麼做,孩子才能了解自己的感覺,同時也有情商了解他人的感受呢?這些問題,在這本書裡都將有答案。你會在書裡看見,你該怎麼教,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老闆,孩子在與你互動中,他要學會什麼才能懂得管理自己的老師和老闆。在書裡,你同時可以看見,孩子在與同輩、同學相處時,你要如何引導,孩子才能不卑不亢的肯定自己的界線,同時尊重他人的界線,為往後他在職場中與同事相處,奠定良好的基礎。   這是一本講「怎麼做」的書,目的不是為了要審判父母、嚇唬父母,而是為了要把有效新工具教給父母而存在的。我做諮商師多年,發現人要有動力去做根本的改變,需要的不是說教、不是指認錯誤,而是要有勇氣去做改變,要有實用可行的方法,以及不離不棄的陪伴。有方法,才可能談得上享受過程。希望這本書,能在這個巨變的時代裡,陪伴你們享受做父母的樂趣,為我們的孩子創建更快樂的未來。

內文試閱

1-1 孩子不是被老闆所擁有的(情緒界線分離,擁有不叫愛) 文豪剛畢業時,被學長召進了他所創的公司。工作兩年後,學長的公司開始穩定成長,文豪覺得這個行業並不適合自己,而且工作時間實在太長了,他總是睡眠不足,所以他開始跟朋友打聽別的工作。消息傳到學長的耳裡,學長震怒!他跟文豪說:「你這人太沒有道義了!你剛畢業連履歷都不用遞,我就給了你一個好工作。現在你拿的薪水比你哪一個同學少?你怎麼可以背叛我去找別的工作呢?」文豪想想也覺得對不起學長的賞識,因此打消了轉行的念頭。 靜惠是一個乖巧的大二學生,系主任要她幫忙做研究,她受寵若驚。由於做研究常會忙到很晚,系主任總是會買晚餐給她吃。有一天半夜,她離開系主任辦公室時,發現整棟樓都空無一人,她感覺有一點不對勁了。那以後,系主任要求她入夜後留下來做事,她都婉拒了。她第三次拒絕時,系主任就對靜惠說:「靜惠啊,你知道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了,我對你有很深的期望。我這麼嚴格要求你的研究工作,是為了你往後的學業著想。我覺得你有潛力變成博士生,希望你盡量把晚上時間安排好,可以多做一點研究工作。你不要忘了,我留下來工作到那麼晚,其實也是為了要栽培你哦。」靜惠心裡雖然還是很毛,但不想讓如此賞識她的系主任失望,因此她還是在入夜後留下來工作。系主任與她愈坐愈近,她每一次想保持一點距離,系主任就把對她多賞識、多用心栽培這種話拿出來講。最後有一天,系主任就性侵了靜惠。即使如此,系主任還是告訴靜惠他有多喜歡她、多愛她,讓這樣的事情延續了兩年,一直到靜惠畢業了,她才敢告訴家人這件事。 靜惠和文豪都有什麼才是對自己好的直覺,是這些感覺讓他們覺得該保護自己了,但是,是什麼阻止了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繼續往危險前進呢? 大偉是獨生子,父母都是醫生,非常關心他的學業。他準備升學時,希望選文科,遭到父母反對,他們威脅他要斷絕經濟援助。大偉向來很乖,但這次他反彈很大,在離家出走前對父母說:「你們可不可以給我一點空間,不要一直越我的界,你們能不能讓我喘口氣?!」 一般人都知道,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一定要保有人際「界線」。但很少人覺得親子之間應該有人際界線,因為孩子從母體而來,大家都覺得跟孩子愈沒界線就是愈親,也就是有種「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概念。其實,親子關係在母體裡就有界線,那個界線就是胎盤,媽的血歸媽的血、孩子的血歸孩子的血,沒有了這個界線,母子都會有危險。可以說,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界線,這個界線負起了保護我們的責任。 孩子從小一切都是靠父母,父母讓他吃什麼,他就吃什麼、父母讓他穿什麼,他就穿什麼。等到孩子大了,就會開始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意見、自己想做的決定,如果這時你強迫他、想改變他,他就會生氣。我們總是不喜歡見到孩子有情緒,但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什麼要有情緒? 情緒感覺與身體感覺一樣,它們的功能都是為了保護我們。如果有人掐我們,身體就會痛,這個感覺是為了警告我們:身體界線被侵犯了。就好像有人說了什麼話惹我們,我們會生氣,這個生氣的情緒是為了警告我們心理界線被侵犯了。這個情緒界線就是大家說的人際界線。一個城市不想讓外敵入侵,它必須有堅強的城牆。 城牆是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但人際界線摸不著、看不到,無影無形。雖然界線無影無形。但是,當別人侵犯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出現情緒,所以情緒就是我們城牆上的警報器。情緒=人際界線。當別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時,情緒就會作響。 那我們的情緒界線裡有什麼呢?如果我們把情緒界線想像成腳下的一個圈圈,而這個圈圈裡放的就是我們的價值觀、偏好╲喜好、意見、夢想、用意、決定,就是那些我們腦子裡的事。腦子裡的事看不見,所以就必須有情緒來守衛它們,不被他人侵入。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能成功的把自己的情緒界線與孩子的情緒界線分離。 當孩子開始長大了,父母喜歡吃的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歡吃的、父母喜歡的衣服不再代表是孩子喜歡的衣服、父母希望孩子念的科系不再代表那是孩子喜歡的、父母希望孩子加衣不代表他冷、父母希望孩子多吃點不代表他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他自己的情緒界線,如果父母想要擁有孩子的那個界線,就像母子之間沒有胎盤一樣,親子關係會面臨危機。父母的責任,並不是霸占孩子的情緒界線,而是要協助孩子認識他情緒界線裡的喜好、夢想,或幫助他依自己喜好塑造他的價值觀、意見、決定。 很多父母會說,孩子哪懂,我們幫他選是為他好、關心他、愛他,他有什麼好不高興的?問題是,如果現在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那個人不是你,是他的老師或老闆呢?然後孩子被強迫了還以為老師和老闆是愛他、關心他、為他好呢?靜惠和文豪不就是這樣? 靜惠和文豪的父母很相似,他們都是對孩子的教育關心有加,孩子想要獨立擁有自己界線時,他們從沒放手過。靜惠想要上自己喜歡的才藝課,父母覺得才藝課對學業沒幫助,不准,幫她選了別的課後輔導。文豪想要選自己喜歡的科系,父母覺得那科賺不了錢,要求他上一個未來錢賺得比較多的科系。然後,父母不停的告訴他們:「我們是為你好、我們是關心你、我們是愛你才這麼做的。」父母不與孩子的情緒界線成功分離,孩子會弄不太清楚到底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喜歡的。等到孩子離家在外面與上位的人相處時,他們也會很容易就把別人違背自己意願、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事當作一種愛和關心。他們會把越界,當作是一種親近而不是侵犯。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認為,他是被老師或老闆擁有的,那你最好也不要一直不停的讓孩子覺得,他是被你擁有的。畢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我有一個讀高中的學生,半夜出去約會被爸媽抓到。後來,爸媽就規定孩子每晚睡在夫婦倆中間。孩子覺得很丟臉,那麼大了還要跟父母睡,所以睡不好,精神狀況很糟,到諮商室來求助。我把父母找來,仔細問詳情,說明了孩子的感受。爸媽跟我說:「她半夜跑掉呀,我們緊張呀,怕不知道她什麼時候又會跑掉,所以才要她睡我們中間啊。我們這樣是為她好,是要保護她呀。你知道,她跑出去約會,難保不會被男生侵犯。老師,我們是愛她的呀!」我了解父母心急,但他們這樣做是會有後果的。 我問學生的爸媽:「你們這樣做,是不是怕她的身體被侵犯?」爸媽很高興我聽懂了,笑著用力點頭。我繼續問:「那你們現在把她身體放你們中間睡,是不是違背她的意願?」爸媽承認女兒是很不情願。我說:「你們違背她的身體意願,然後告訴她這是因為你們愛她。那往後有男生跟你女兒說,他違背她的身體意願,也是因為他愛她。你想,你女兒會怎麼想?」 選選看:理清情緒界線 *由於我們和孩子原本的情緒界線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在學習分離時會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試著想一想,這些事情,到底是在你的圈圈裡,還是在孩子的圈圈裡? 1孩子想不想學鋼琴 2父母是否希望孩子學鋼琴 3孩子大學想修什麼主科 4父母願不願拿錢給孩子修主科 5孩子冷不冷、想不想添衣服 6父母擔心孩子會冷 7孩子喜不喜歡喝可樂 8父母願不願拿錢買可樂 9孩子的貸款 10父母的錢拿去捐給慈善機構 11孩子的錢交給配偶管理 12父母的債務 13父母為孩子舉債 14孩子欠錢還不了,父母為孩子著急 15孩子為父母還債 16父母讓孩子覺得不幫忙還債有罪惡感 有一次我在做親子關係演講時,有一個爸爸問:「你說要尊重孩子的界線,那如果我的兒子喜歡喝可樂呢?我明知它不健康還是要給他買嗎?」我就問:「買可樂的錢是你的,還是孩子的?」爸爸說:「我的。」我就說:「那有衝突嗎?孩子可以喜歡喝可樂,你也可以不願用你的錢買可樂。」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說:「可是我不買給他,他就在大庭廣眾吵鬧,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我問他:「孩子在大庭廣眾吵鬧,應該是他不好意思,怎麼是你不好意思呢?那如果你因此而不好意思,這又是誰的事呢?」爸爸很不確定的回答:「我的?」我說:「當然是你的,你的情緒,當然是在你的情緒界線裡!既然是你的,就歸你負責處理。」爸爸很不服氣的說:「但那是我兒子害我有這個感覺的。」我說:「那是他向你情緒勒索,而你接受勒索,是你的事。」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情緒勒索會存在,就是因為界線混在一起,沒有分離。分清楚的界線,情緒很難被勒索。在一個家庭裡,如果界線成功的分離了,那這類衝突就不可能產生。因為孩子很了解什麼是他界線內的事,也很了解什麼是父母界線內的事。所以孩子喜歡喝可樂,父母不會越界去說:「可樂有什麼好喝的?」或是「你不准喜歡喝可樂!」但同時,孩子也會尊重父母覺得可樂不健康,尊重父母不願拿錢買可樂的決定。 如果父母和孩子界線沒有成功分離,一個小小的家,也能弄得像大宅門那樣複雜,因為所有的線都纏在一起。如父母心疼子女還不了債務,幫忙付了,付完了以後又不甘心,不停的說自己多麼辛苦,年紀那麼大了還要幫孩子還債等。孩子不幫父母還債覺得有罪惡感,用力舉債後,卻眼淚汪汪的到處訴說自己的不幸。兒子買了薏仁回來要媽媽煮給他吃,媽媽煮了幾天把兒子吃胖了,兒子又怪媽媽把他餵胖了,媽媽回頭罵兒子不懂媽媽心意真是不孝。情緒界線不分離,這些戲碼就會時常上演。 父母給了子女生命,如果兩方情緒界線能分離,這個家就能夠豐盈彼此的生命。但是,如果兩方情緒界線不能分離,那這個家,只會扼殺彼此的生命。 如果你應該一起幫忙還債。這就是情緒界線沒有成功分離的後果,一個家像毛線一樣糾纏在一起,亂成一團。 如果你想要與父母的情緒界線成功分離,也可以做上述理清情緒界線的功課。當那件事不在你的圈圈裡時,你不應覺得自己應該置評或插手介入,如果那件事不在你的圈圈裡,那你也無須覺得自己應當負責。但是,相反的,如果那件事是在你的圈圈裡時,你有權不讓他人介入或置評,而那件事如果是在你的圈圈裡時,那你則不應該要求他人為你負責,因為它是你的責任。 宇凡的悄悄話—看到孩子的情緒好似看到血 大家都以為我是做諮商的,對自己孩子的情緒,一定很能接納。面對大家的情緒,我是真的很OK,這是我能夠走進諮商領域的原因。就好像醫生不怕血,所以能行醫。但是,我對自己孩子的痛苦情緒是很害怕的,就像有人看到血就會暈眩一樣。 人對自己懼怕的東西,都會下意識閃躲,或是想抹滅。就像怕血的人看到血,要不就是躲開,要不就是想趕快把它移除。我對自己孩子的痛苦情緒,也會有同樣的下意識動作,而這樣的動作,常常就是越界,要不就是不耐煩。別人有情緒,我可以好好聆聽,但是我的孩子有痛苦的情緒,我都想趕快解決,如果沒有解決,我就會開始不耐煩。有時,如果我預測孩子做了什麼事,可能會帶來痛苦的情緒,我也會很雞婆的用力讓她們改道。比如,兩個孩子在溝通時講話方式不對,我怕她們吵起來感情不合,就會很嚴厲的要求她們馬上改變溝通方法。 每一個人覺得重要的事情不一樣,有些父母可能覺得功課成績很重要,害怕孩子成績不好、考上不好的學校,未來會受苦,因此很嚴厲的盯孩子的功課,或是想控制孩子念什麼科系。我覺得溝通很重要,害怕孩子因為不懂得有效溝通,將來影響工作或親密關係,因此很嚴厲的盯著孩子怎麼說話。嚴厲的心情,常會使得我們對孩子所犯的錯不寬容或是過度越界。雖然我們這麼做是愛他們、關心他們,但是其實孩子會受苦。 這些我都明白,但我還是很害怕她們會有痛苦的情緒,那怎麼辦?對我最有效的方法,是深呼吸,然後跟自己說:「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她們是老天寄養在我家的。我盡力,老天對她們自有安排。」只有我把自己與孩子分離一點、區隔一點,我才不會看到她們有痛苦情緒時,像怕血的人看到血那樣想昏倒。 只有我記得「我的孩子不是我的」的時候,我才能夠真正把自己的界線與她們的分離,不對自己有過度的要求和期盼。我們也才可能因此而有尊重對方,以及各自呼吸新鮮空氣的空間。

作者資料

賴宇凡

美國NTA認證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美國加州大學學校心理諮商碩士,美國傅爾布萊特學者(Fulbright Fellow),家庭主婦、母親。 出生於台灣,原本為心理健康從業人員,曾任職美國加州大學心理諮商講師,中國華東師範大學特約心理諮商師及講師。曾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現了糖尿病之後,在調養的過程裡,發現了血糖與身心健康密不可分的關係。 並在任職心理諮商師期間,發現心理及情緒問題與食物有緊密的關連,因而轉換跑道投入自然醫學領域,成為美國僅有二千名的NTP自然醫學營養治療師。 已著有五本暢銷書:《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身體平衡,就有好情緒!》《吃出天生燒油好體質》及《瘦孕、順產,讓寶寶吃贏在起跑點》《【超圖解】慢卡路里讓你瘦》。 於2015年、2016年榮登博客來年度百大華人暢銷作家第二名、第五名。 每本書一出版即刻空降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健康類排行榜。 YouTube影片更高達單支影片點閱率四百萬人以上的佳績。 賴宇凡的官方網站及YouTube頻道「Sara的健康自己來」,是她把取得健康力量回饋給讀者的園地,在這裡能問問題、找到她與客座作家所撰寫的文章、觀賞她所製作的教學影片,並認識解決問題的產品。

基本資料

作者:賴宇凡 出版社:如何出版 書系:HAPPY FAMILY 出版日期:2018-11-01 ISBN:9789861365213 城邦書號:A460163 規格:平裝 / 全彩印刷 / 352頁 / 17cm×23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