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雙11寵粉購物節
目前位置:首頁 > > 人文藝術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
left
right
  • 庫存 = 3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集體倦怠:沒有熱情、沒有夢想、沒有未來,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殘酷世界

  • 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
  • 出版社:高寶
  • 出版日期:2021-09-15
  • 定價:380元
  • 優惠價:79折 300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0日止
  • 書虫VIP價:300元,贈紅利15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85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人生煩惱聊天室,忘憂466折起!
  • 高寶暢銷展7折起!

內容簡介

大家都說要做熱愛的事,但沒說出口的是: 你還是要一輩子工作到死,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不要再叫我努力了 #我們光是活著就已用盡全力 ★《時代雜誌》精選2020必讀的100本書 ★美國亞馬遜網站編輯精選最佳圖書 ★LinkedIn、《哈潑時尚》、《娛樂周刊》、《商業內幕》、《財富》雜誌選為2020秋季最佳書籍 待辦清單上永遠有做不完的事,累到只能無意識地瀏覽FB或IG,覺得像是再也不可能快樂起來。聽起來熟悉嗎?這就是千禧世代生活的真相。 我們必須學得更多、做得更快、跑得更遠;卻可能賺得更少、活得更累、摔得更深。所有人都覺得我們是越來越好的那一代,但我們的生活最終卻走向更壞。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努力公式 .努力唸書、做個認真的好學生→考上好大學,邁向成功 .努力上班、尋找自己熱情所在→找到好工作,邁向成功 .努力賺錢、付出全心全意照顧→擁有幸福家庭,邁向成功 他們都說,你要先付出足夠努力,才能享受生活。 可是明明已用盡全力卻仍一無所有,真的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嗎? 事實上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只是個空洞且令人沮喪的幻想。 倦怠是我們這個世代的關鍵字, 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發現自己失去了幸福與自由。 ◎為何我們活得如此倦怠? .一畢業即負債的就學貸款 .為了夢想服務,讓無薪或低薪被合理化 .更多的派遣工作,更少的升職機會 .高額的房租,更高額的房價 .更普遍的數位社交焦慮 .沒有成功是因為不夠努力的普遍氛圍 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至少在目前的社會環境就是這樣告訴我們。我們被要求要有使命感、要熱愛工作,但工作從來不曾報以同等回饋。這個悲慘的預言對仍在工作中苦苦掙扎的戰後嬰兒潮世代也同樣適用,而且對Z世代來說只會更加糟糕。造成集體倦怠的不只是單一世代的破產或混亂,而是瀕臨崩潰的所有人類世界。 ◎想要改變,就要先正視自己的倦怠 社會讓我們跌跌撞撞,一再受傷。本書為你提供一個鏡片,讓你清楚看見自己和周圍的世界。所以,看看你的生活;看看你對工作的想法;看看關於你和孩子的關係;看看你的恐懼、你的手機和你的電子郵件帳戶。正視你的疲勞並提醒自己,沒有任何應用程式、或自助書籍、或飲食方案可以解除它。 我們不該活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裡。 本書將帶你透視整個千禧世代的困境,並喚醒改變的可能。 共同推薦 Jenny ∣ JC財經觀點 NeKo嗚喵 ∣ YouTube說書人 江湖人稱S姐 ∣ 女力學院校長 洪仲清 ∣ 臨床心理師 黃益中 ∣ 公民教師 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 作家 歐陽立中 ∣ 暢銷作家/知名講者 蘇予昕 ∣ 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作者 (按姓氏筆畫排序)

目錄

作者的話 前言 1 我們倦怠的父母 2 成長中的小大人 3 不計代價上大學 4 做你所愛的事,而你一輩子仍會每天工作 5 工作如何變得如此糟糕 6 為什麼工作一直如此糟糕 7 科技使一切運轉 8 週末是什麼? 9 精疲力竭的千禧世代父母 結尾:燃燒殆盡

序跋

作者的話
「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這是安妮.路萊(Annie Lowrey)報導的標題,寫於大流行期間被隔離的數星期中,報導內容詳細指出千禧世代在各種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她寫道:「千禧世代進入職場的時間點剛好是自經濟大蕭條後最糟的經濟衰退。背負著債務、無法累積財富,同時受困於低薪、沒有前途的工作,他們從未獲得像他們父母、祖父母,甚至是年長手足所享受到的財務安全感。」而現在,當我們應該達到所謂的「收入高峰期」時,我們卻面對著「比經濟大蕭條更嚴重的經濟災難,幾乎可以確定他們將是現代美國史上第一個最終會比他們的父母更貧窮的世代」。 對許多千禧世代來說,類似路萊的文章給他們的感覺更像是一種確認,而非被揭露的真相:確認自己很糟糕,而且是自己多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即使在二 一 年代後期股市上漲、官方失業數目下降的所謂太平經濟(halcyon economy)時期,我們也只有非常少數人感受到近似安全的感覺。實際上,我們只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困境、下一次的衰退,無論你想選擇哪種比喻來形容這種僅僅勉強達到財務或工作保障之類的感覺,心裡也同時確信它可能且將會消失。這種感覺與你工作得多認真或工作多久、致力且關心於工作的時間有多長都無關。你會發現自己回到了那個孤獨又令人恐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納悶著為什麼為你設定好的、承諾如果你這樣做便會抵達那裡的路線圖,可能會被證明錯的一塌糊塗。 但是事實再一次證明:只有少數千禧世代對此感到驚訝。我們不期待工作或提供它們的公司會永久存在。我們之中有如此多人活在債務風暴中,而這些債務隨時有可能將我們吞噬。試圖為了我們的孩子、人際關係和財務生活維持某種平衡的工作使我們筋疲力盡。我們已經習慣於不穩定性(precarity)。 對於數百萬美國及全世界的人民和社區來說,不穩定性早就是數十年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像是生活在貧困之中或作為難民而生活。然而差別在於這並非千禧世代,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白人自我推銷的故事。正如我們的前幾代,我們在菁英與例外主義之下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充滿了潛能,而要活化這些潛力只需要辛勤工作和專心致力。假如我們努力工作,不論目前生活狀態如何,我們都將能夠擁有穩定的生活。 早在COVID-19大傳播之前,千禧世代就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故事是多麼空洞、沉痛與令人沮喪的幻想。我們瞭解人們持續告訴他們的孩子和同儕、持續在《紐約時報》社論以及基本指南書籍中這樣講述,是因為一旦停止就等同於承認破碎的不僅是美國夢,而是整個美國。我們想恢復的——我們是充滿機會的土地;我們是仁慈的世界強國——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領悟,但卻是那些沒有以白人、中產階級或公民身分的特權生活在我們世界的人們早已明白一段時間的真相。有些人現在才剛開始意識到破碎的程度;其他人則是已有所瞭解並用一生去哀悼它。 在流行病期間寫這本書是因為COVID-19明顯變成出色的澄清劑。它使你清楚看見生命中什麼和誰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必需、哪些是想要;誰有想到他人、誰只想著自己。它揭露出被視為「必要的」工作者其實是消耗品,並且使數十年來的系統性種族主義以及因此導致對疾病的脆弱性留下難以去除的痕跡。它強調出我們目前聯邦領導人的無能、長期對科學的不信任所帶來的危險,以及允許醫療設備生產像企業一樣以利潤高於一切來經營的後果。我們的醫療系統、救助計畫與檢測能力皆已無法負荷。美國已經崩壞,我們也一起跟隨它而衰弱。 當COVID-19一開始在中國流行時,我剛結束本書的最終編輯。當城市開始封鎖,我的編輯和我開始疑惑我們該如何應付伴隨疾病傳播而來的情緒、經濟和生理上的變化。但是我不希望將評論硬是插入每一章節,假裝自己是在此一來會更困難,同時也感覺更怪異、更虛假。大流行期間寫下這些新的轉變。因為如相反地,我希望邀請讀者一同思考本書中的每個論點、每則軼事、每個對於改變的期待(如:誇大和鼓勵)。之前工作是不重要和不穩定,現在是更不重要和更不穩定。為人父母之前讓人感覺精疲力竭與不可能;現在是更精疲力竭與更不可能。工作永遠無法結束的感覺也是一樣,新的循環扼制了我們的內在生活,而且我們累到無法擁有任何類似真正休閒或休息的事情。未來幾年的影響不會改變千禧世代疲累不堪與助長此結果的不穩定性之間的關係。若有,也只是會在我們的世代身分中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但是不必一定如此。這也是本書會不斷重複出現的論點。不可否認地,也許我們都需要根據那種感覺去採取行動:這不僅是反思的機會,還是從這次流行病帶來的挫折與沉澱中建立起一個不同的規劃、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機會。我並非在談論烏托邦之類的理想國度,我是在探討一種思考工作、個人價值和收益獎勵的不同方法,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而且實際上必須且值得從不穩定的情況下獲得照顧與保護的根本想法。不是因為我們有工作的能力,僅僅是因為我們是個人。如果你認為這個想法過於激進,那麼我不知道該如何讓你關心他人。 的確,如同路萊所指出的,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至少在目前的系統中是如此。不過這麼悲慘的預測對於大部分的X世代和戰後嬰兒潮世代也同樣適用,而且對Z世代來說只會更加糟糕。此流行病揭示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單一世代的破產或混亂,而是系統本身。「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這是安妮.路萊(Annie Lowrey)報導的標題,寫於大流行期間被隔離的數星期中,報導內容詳細指出千禧世代在各種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她寫道:「千禧世代進入職場的時間點剛好是自經濟大蕭條後最糟的經濟衰退。背負著債務、無法累積財富,同時受困於低薪、沒有前途的工作,他們從未獲得像他們父母、祖父母,甚至是年長手足所享受到的財務安全感。」而現在,當我們應該達到所謂的「收入高峰期」時,我們卻面對著「比經濟大蕭條更嚴重的經濟災難,幾乎可以確定他們將是現代美國史上第一個最終會比他們的父母更貧窮的世代」。 對許多千禧世代來說,類似路萊的文章給他們的感覺更像是一種確認,而非被揭露的真相:確認自己很糟糕,而且是自己多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即使在二 一 年代後期股市上漲、官方失業數目下降的所謂太平經濟(halcyon economy)時期,我們也只有非常少數人感受到近似安全的感覺。實際上,我們只是在等待下一次的困境、下一次的衰退,無論你想選擇哪種比喻來形容這種僅僅勉強達到財務或工作保障之類的感覺,心裡也同時確信它可能且將會消失。這種感覺與你工作得多認真或工作多久、致力且關心於工作的時間有多長都無關。你會發現自己回到了那個孤獨又令人恐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納悶著為什麼為你設定好的、承諾如果你這樣做便會抵達那裡的路線圖,可能會被證明錯的一塌糊塗。 但是事實再一次證明:只有少數千禧世代對此感到驚訝。我們不期待工作或提供它們的公司會永久存在。我們之中有如此多人活在債務風暴中,而這些債務隨時有可能將我們吞噬。試圖為了我們的孩子、人際關係和財務生活維持某種平衡的工作使我們筋疲力盡。我們已經習慣於不穩定性(precarity)。 對於數百萬美國及全世界的人民和社區來說,不穩定性早就是數十年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像是生活在貧困之中或作為難民而生活。然而差別在於這並非千禧世代,尤其是中產階級的白人自我推銷的故事。正如我們的前幾代,我們在菁英與例外主義之下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充滿了潛能,而要活化這些潛力只需要辛勤工作和專心致力。假如我們努力工作,不論目前生活狀態如何,我們都將能夠擁有穩定的生活。 早在COVID-19大傳播之前,千禧世代就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故事是多麼空洞、沉痛與令人沮喪的幻想。我們瞭解人們持續告訴他們的孩子和同儕、持續在《紐約時報》社論以及基本指南書籍中這樣講述,是因為一旦停止就等同於承認破碎的不僅是美國夢,而是整個美國。我們想恢復的——我們是充滿機會的土地;我們是仁慈的世界強國——是錯誤的。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震驚的領悟,但卻是那些沒有以白人、中產階級或公民身分的特權生活在我們世界的人們早已明白一段時間的真相。有些人現在才剛開始意識到破碎的程度;其他人則是已有所瞭解並用一生去哀悼它。 在流行病期間寫這本書是因為COVID-19明顯變成出色的澄清劑。它使你清楚看見生命中什麼和誰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必需、哪些是想要;誰有想到他人、誰只想著自己。它揭露出被視為「必要的」工作者其實是消耗品,並且使數十年來的系統性種族主義以及因此導致對疾病的脆弱性留下難以去除的痕跡。它強調出我們目前聯邦領導人的無能、長期對科學的不信任所帶來的危險,以及允許醫療設備生產像企業一樣以利潤高於一切來經營的後果。我們的醫療系統、救助計畫與檢測能力皆已無法負荷。美國已經崩壞,我們也一起跟隨它而衰弱。 當COVID-19一開始在中國流行時,我剛結束本書的最終編輯。當城市開始封鎖,我的編輯和我開始疑惑我們該如何應付伴隨疾病傳播而來的情緒、經濟和生理上的變化。但是我不希望將評論硬是插入每一章節,假裝自己是在大流行期間寫下這些新的轉變。因為如此一來會更困難,同時也感覺更怪異、更虛假。 相反地,我希望邀請讀者一同思考本書中的每個論點、每則軼事、每個對於改變的期待(如:誇大和鼓勵)。之前工作是不重要和不穩定,現在是更不重要和更不穩定。為人父母之前讓人感覺精疲力竭與不可能;現在是更精疲力竭與更不可能。工作永遠無法結束的感覺也是一樣,新的循環扼制了我們的內在生活,而且我們累到無法擁有任何類似真正休閒或休息的事情。未來幾年的影響不會改變千禧世代疲累不堪與助長此結果的不穩定性之間的關係。若有,也只是會在我們的世代身分中變得更加根深蒂固。 但是不必一定如此。這也是本書會不斷重複出現的論點。不可否認地,也許我們都需要根據那種感覺去採取行動:這不僅是反思的機會,還是從這次流行病帶來的挫折與沉澱中建立起一個不同的規劃、一種不同生活方式的機會。我並非在談論烏托邦之類的理想國度,我是在探討一種思考工作、個人價值和收益獎勵的不同方法,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而且實際上必須且值得從不穩定的情況下獲得照顧與保護的根本想法。不是因為我們有工作的能力,僅僅是因為我們是個人。如果你認為這個想法過於激進,那麼我不知道該如何讓你關心他人。 的確,如同路萊所指出的,千禧世代根本沒有機會。至少在目前的系統中是如此。不過這麼悲慘的預測對於大部分的X世代和戰後嬰兒潮世代也同樣適用,而且對Z世代來說只會更加糟糕。此流行病揭示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單一世代的破產或混亂,而是系統本身。

內文試閱

前言 「我想妳太累了,正處於倦怠之中,」BuzzFeed的編輯在Skype上非常好心地建議:「妳可以休幾天假。」 那時是二○一八年十一月,坦白說,我感覺被這個想法所侮辱。我回他:「我不累,我沒有倦怠。我只是試著釐清接下來想寫些什麼。」 至少就我印象所及,我幾乎從未停止工作,從身為研究生開始、然後是教授,現在是新聞工作者。整個二○一六和二○一七,我追隨著政治候選人到全國各地、追逐故事,通常一天撰寫好幾千字。十一月的某一週,我從採訪德州大規模槍擊事件的倖存者開始,直奔猶他州,在那裡的一個小城鎮待了一星期,聆聽數十名逃離一夫多妻制教派婦女的故事。這份工作很重要且令人振奮,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感覺如此難以停下來。此外,選舉後我才休假過,我應該已經煥然一新。我發現自己每次和編輯交談都會哭泣的事實絕對與工作毫無關聯。 不過,我還是同意在感恩節後多休幾天的假。你們知道休假那幾天我做了什麼嗎?試著寫出一本書的提案。不是這本書,而是一本更加困難、更急迫的書。很明顯地,那並沒有使我感覺更好,因為我只是做了更多工作。但是在那時,我真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睡覺沒有幫助;運動也是。我去按摩和做臉一次,它們很舒服,但是效果出奇短暫。閱讀算有助益,但是我感興趣的讀物大部分與政治相關,反而使我繞回令自己精疲力竭的主題中。 我十一月時的感受也不是第一次。好幾個月以來,每當我想到要去睡覺,就會為了從沙發走到床邊的那幾步感到驚慌。度假一點都無法激起我的興趣,或者更精確地說,度假只是我待辦事項中的其中一項。我同時怨恨又渴求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但是當我從紐約搬到蒙大拿州後,我拒絕花時間去真正結識新朋友。我感到麻痺、無動於衷……像顆完全洩了氣的皮球。 事後證明,我當時絕對是荒謬地百分之百燃燒殆盡了,但是我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因為我感覺到的倦怠狀態與我聽過的描述不符。沒有戲劇化地熄火、沒有崩潰、沒有在海灘或孤立的小屋中逐漸恢復。我以為倦怠像是得了感冒,你會從中恢復,這就是為什麼我完全判斷錯誤的原因。我就像是一堆灰燼,悶燒了好幾個月。 當我的編輯說我太疲勞,已經倦怠時,我猶豫了:如同其他A型成功者,我沒有經歷撞牆期,我使用替代辦法避開了它們。精疲力竭與我到目前為止對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身為一名記者的瞭解完全背道而馳。然而,即使我拒絕稱它為倦怠或精疲力竭,證據卻顯示我的內心有某些東西已經全然崩壞:我的待辦事項(尤其是後半部)只是不斷地從這個星期延遲到下個星期,像是一疊整齊堆放的恥辱。 這些工作沒有一項是真正必要的。它們只是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但是無論我怎麼做,我都無法強迫自己把刀子磨利或把最喜愛的靴子拿去換鞋底、或是完成文書工作和打電話,以及帶我的狗去註冊。好幾個月來,我的房間角落有個裝著禮物、等著我把它寄出的紙箱;我的長桌上放著一張隱形眼鏡的退款單。所有這些需要付出高度努力、卻只有低滿足感的工作似乎都不可能完成。 此外,我知道這種抗拒待辦事項的人並非只有我一個:網路上充斥著人們無法強迫自己搞懂如何註冊投票、提交保險理賠,或處理網路退貨的故事。如果我不能釐清工作上想寫些什麼,至少我可以撰寫關於我開玩笑發明的名詞:「差事癱瘓(errand paralysis)」。我從整理大量文章開始,大部分是由千禧世代所撰寫,而且大多數發表在以千禧世代為客群的網站上,文章主要是針對「成年」的日常壓力,這個字被用來形容我們父母有關、使我們感到恐懼(進行)或驕傲(完成)的任務。像是一篇文章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現在的千禧世代將成年期視為一系列的行動,而不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成年因此變成一個動詞。」而成年的一部分代表著把你後半部的待辦事項完成,即使它們很難。 當我閱讀這些文章時,愈來愈清楚實際上有三種類型的成人任務:一、很煩人,因為你從未做過(報稅、結交學校圈以外的朋友);二、很煩人,因為它們代表身為成年人必須花錢在一點都不有趣的事情上面(吸塵器、割草機、剃刀);三、超級煩人,因為它們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不必要的曲折過程(找尋一位治療師、遞交醫療報銷單、取消有線電視服務、退出你的健身房、統一你的助學貸款、搞懂如何申請國家支持計畫)。 成年——延伸到完成你清單上的所有待辦事項——很難,是因為活在現代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但卻又異常複雜。在此架構內,可以清楚瞭解為什麼我逃避自己待辦清單上的每項任務。每一天,我們都有一張必須完成的清單,也就是我們的心智能量必須首先分配的地方。但是那種能量是有限的,而當你不斷假裝它是無限的,那就是精疲力竭要來臨的時刻。 但是我的精疲力竭不僅是未完成事項的累積。如果我對自己誠實,以會使我感覺不自在的方式真正誠實的面對自己,那些待辦事項就只是更大痛苦的明確徵兆。我的日常生活中不只是有錯誤,而是在我大部分的成年生活中,出現愈來愈多的錯誤。 事實是,所有那些任務都將取代我的最終任務,以及許多其他千禧世代的任務:我們隨時都在工作。我在哪裡學到要無時無刻工作呢?學校。為什麼我一直在工作?因為我害怕找不到工作。自從我實際找到一份工作後,為什麼我仍一直工作?因為我害怕失去它,還有因為我身為工作者與身為人的價值已經交織在一起。我無法擺脫不穩定的感覺(那種我工作得來的一切可以突然消失),或者安於從我是個孩子時就圍繞在我身邊的想法:只要我夠努力,一切都會順利進行。 所以我列了一張閱讀清單。我讀了關於貧窮與經濟不穩定會如何影響我們做決定的能力,我探索學生債務與房屋所有權的具體趨勢,我發現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規劃栽培(concerted cultivation)」的教養趨勢與從自由、無組織的比賽轉變成組織活動和體育聯盟之間的關係。一種架構開始產生,而我直接以此架構來檢視我的生活,強迫自己重新思考我本身的歷史,以及我曾經敘述過它的方式。我與我的伴侶一起走了很長一段路,他不像我是「老千禧世代」,他成長於千禧世代的高峰,是學業與經濟競爭更大的環境。我們比較了雙方的筆記:我的童年和他的童年那幾年之間發生了什麼改變?我們的父母如何塑造並促進工作是一切的觀念?我們內心認為「休閒」的目的是什麼?研究所時期,發生了什麼事加重了我這種工作狂的傾向?我在聖誕假期中撰寫論文時為什麼感覺很棒? 我開始書寫,嘗試回答這些答案,而且無法停止。草稿迅速膨脹:三千、七千、一萬一千字。我一天寫了四千字,但卻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寫。這種狀況已經變得如此熟悉、無所不在,以至於我不再意識到它是一種狀況。它就是我的生活。不過現在我正在收集描述它的語言。 這不僅是關於我個人的工作或差事麻痺或倦怠的經驗。這是關於我所成長的世界所特有的工作倫理、焦慮及疲憊;我申請大學並試圖找到一份工作的環境;生活於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崩潰,還有數位科技和社交媒體的迅速傳播與普及。總而言之:它是關於身為一個千禧世代的一切。

作者資料

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

安妮是一位專攻文化研究的作家與記者,擁有德州大學媒體研究博士學位。她長期擔任BuzzFeed的資深文化撰稿人,並負責撰寫有關文化、名流、女權主義和西方觀點的文章。

基本資料

作者:安妮.海倫.彼得森(Anne Helen Petersen) 譯者:陳莉淋 出版社:高寶 書系:BREAK 出版日期:2021-09-15 ISBN:9789865062248 城邦書號:A52A975 規格:平裝 / 單色 / 336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