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9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留白工作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擺脫瞎忙,做真正重要的事
- 作者:茱麗葉.方特(Juliet Funt)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23-02-21
- 定價:420元
- 優惠價:79折 33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1月26日止
-
書虫VIP價:332元,贈紅利16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15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
職場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葳老闆」周品均的30道職場辣雞湯(限量菁英透明資料夾版)
-
遠距成交女王銷售勝經:打破框架、不停成交的線上線下實戰攻略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全新完整譯本)【暢銷紀念版】
-
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
記憶力,最強的商業技能!:教你做好「記憶管理」,精進學習力、理解力,讓工作和學習更高效
-
賺錢,也賺幸福(修訂版):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
-
稻盛和夫 愈挫愈勇(暢銷紀念版):親筆自傳
-
致富邏輯:變有錢的32個富練習
-
超前部署賺好股:報酬是靠耐心等待出來的,用16年獲利58倍
-
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
內容簡介
▶▶▶你不需要更多時間,而是需要更多空間。◀◀◀
比爾.蓋茲等企業領袖都在親身實踐──
利用策略性停頓,減去一天中的瞎忙,
挪出空間給有意義的工作。
當你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窒息,
就為自己保留白色空間,
替過度忙碌的人生注入氧氣。
◤我們急切地點燃自己,卻沒有足夠的氧氣燃燒。◢
你生過火嗎?在生火時,木柴之間需要空隙,若沒有空間,就沒有足夠的氧氣,也就無法點燃火花;但我們在人生每一個領域,卻忘了這項自然法則。
身處過勞時代,我們永遠忙個不停,終日疲於奔命。諷刺的是,我們忙到沒時間想辦法降低忙碌程度,卻在凌晨三點焦慮到失眠,獲得一天之中唯一沒安排行程的思考時間。
我們的行事曆密密麻麻,腦中的事多到滿出來;我們劃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急切地想要點燃自己;我們帶著自己獨特的火苗去工作,卻沒有足夠的氧氣能夠餵養火苗。
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丁點的喘息空間。每個人都需要一分鐘的時間思考、呼吸,以點燃洞見與創造力。幸好,我們仍能主動為自己創造白色空間,在喘不過氣的工作與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給自己白色空間。
✦「白色空間」是什麼?
人們整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但只要嘗試策略性停頓,便能進入「白色空間」;
作法是在一天之中挪出一段時間,好好思考、反省、休息與發揮創意。
✦跨國企業知名領袖都在用的「留白工作法」──
.比爾.蓋茲每年前往與世隔絕的森林小木屋,度過他著名的「思考週」。
.奇異公司前執行長傑克.威爾許每天會安排一小時「看著窗外的時間」。
.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在自家客廳裡,會指定一張專門用來做白日夢的椅子。
.LinkedIn執行長傑夫.韋納刻意安排「沒事」的時間,他認為行事曆上的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白色空間」能為窒息的你補充氧氣──
.多項研究證實,暫停有利於表現、創意與耐力。
.許多成功的領袖認為,「思考時間」是他們能成功的要素。
.策略性停頓可以恢復精神、做減法、反思或增加建設性。
.在任務與活動之間插進白色空間,能有效保持鎮定,想好了再做。
✦如何創造「白色空間」?
.見縫插針:在兩個活動之間插進白色空間,便能爭取到一瞬間的思考與計畫時間。
.揪出時間小偷:幹勁、卓越、資訊與行動力是四大時間小偷,你必須從自動回應變成想好再做。
.簡化大哉問:利用四個問題去蕪存菁,便能掙脫情緒束縛,奪回時間與專注力。
.校準緊急程度:在「黃名單」暫存待辦事項,以控制衝動,大幅減少不必要的通訊。
.決策沙漏:沙漏能溫和但堅定地帶你走過決策流程,明白何時要拒絕、何時可以答應。
無論你是想建立有意義且人性化的工作流程,或是想要創建高效率的團隊,又或是要為組織打造深思熟慮的企業文化,本書都能引導你運用留白工作法,經由白色空間走到終點。
◤你一輩子只會活這麼一次,每個今天也只有一次,記得把握真正重要的事。◢
齊聲推薦
Esor/《防彈筆記法》作者、電腦玩物站長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怡辰/國小教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劉宥彤/新創與職涯專家、永齡基金會執行長
(以上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國際讚譽
「你一定會想把這本書借給朋友和同事,但在你這樣做之前,請先花點時間自己閱讀。方特在創造空間這方面的智慧是無價之寶。」 ──賽斯.高汀,《重點不是創意》作者
「茱麗葉.方特提供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證明了一種至關重要、卻又經常令人痛苦地忽視的策略:策略性停頓。如果你時常對工作感到不知所措,請讀這本書!」──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紐約時報》暢銷書《沒有Email的世界》和《深度工作力》作者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關於該如何解決過度忙碌,這是我讀過最引人入勝、最切題的方法。在接下來十年的混合工作模式中,我們會渴望暫停,也想變得更有效率、更富創造力,而茱麗葉充滿活力的風格和實用的洞察力將發揮關鍵作用。」──安吉拉.阿倫茨(Angela Ahrendts),Apple零售部前任資深副總裁、Burberry執行長
「很少有作家能寫出如此直接切題、至關重要的事,這平衡了我的生活和日常工作實踐。閱讀本書是一項投資,能夠最大化地利用我們最寶貴的商品──時間。太棒了。」──尼可拉斯.德雷克(Nicholas Drake),Google全球行銷部副總裁
「這本聰明有趣的商業書充滿了實際可行的工具。這必定會讓任何團隊變得更強大。」──派屈克.蘭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The Table Group總裁、《紐約時報》暢銷書《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作者
「本書不僅是一流指南,有助於你完成更多、更好的工作;對於忙碌的虛假誘惑和暫停的持久力量來說,這也是十分強大的冥想。本書是瘋狂時代的必備讀物。」──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根據我在生產力領域數十年的經驗,我會說,你不需要更多的時間──你需要更多的空間。你需要有創意、有策略性的空間,以及當你在做任何事時,都能騰出來的空間。茱麗葉帶來了明確且易於遵循的指南,說明我們要如何到達那裡。太棒了。」 ──大衛.艾倫(David Allen),國際暢銷書《搞定!》作者
「像許多人一樣,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堅信忙碌等於有效率,這就是我多年來餵養自尊的方式。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終於完全理解亞里斯多德所說的:『生活的品質取決於其活動。』」──布萊德利.普雷伯(Bradley J. Preber),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Grant Thornton LLP)執行長
「許多人都被消耗、埋沒,我們忙碌且不知所措。本書將使我們自由,進而把每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對現代職場文化來說,本書是必要且深入的進階工具。 」──羅利.魏登(Rory Vaden),《贏在拖延術》作者、爆紅TEDx演講「如何加乘時間」(How to Multiply Time)的創作者
「茱麗葉.方特是時間管理大師,她認識到有必要以報復的方式應對忙碌。我很高興你能探索她關於這個主題的書,這樣你就可以重新評估你的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以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你能做。」──克雷格.葛洛契爾(Craig Groeschel),《紐約時報》暢銷作家、Life.Church的牧師
「真希望寫出這本書的人是我。」──約翰.克里斯(John Cleese),喜劇傳奇人物
目錄
前言 沒有終點線的狂奔
第一部 永遠嫌不夠的文化
第一章 缺席的元素:我們偷偷渴望空間
第二章 信奉忙碌的偽神:工作到底哪來這麼多事
第二部 白色空間法
第三章 策略性停頓:讓每一天出現空間
第四章 時間小偷:找出與我們作對的力量
第五章 簡化大哉問:去蕪存菁
第六章 緊急的幻覺:擺脫現在文化
第三部 實務應用
第七章 忠犬變狂犬:擊退電子郵件
第八章 最佳團隊的說話方式:提升溝通能力
第九章 更理想的會議:集思廣益的好處
第十章 白色空間團隊:一起創造新常規
第十一章 工作以外的人生:別錯過了
尾聲 石灰岩山下
謝辭
注釋
序跋
前言 沒有終點線的狂奔(節錄)
我這個人不適合開視訊會議,畢竟我平日工作最重要的戒律,就是在別人講話時,麻煩自己務必閉上嘴,但視訊會議很容易七嘴八舌。我沒在說笑,這方面我真的無可救藥,就是忍不住要插嘴。多年來,我修正這個毛病的簡單方法,就是要自己閉緊嘴巴。我真的不是因為沒禮貌才喜歡打斷別人,只是腦筋轉得太快,話會不小心從嘴裡蹦出來。
過去二十年間,我的專題演講特色,就是在台上說話有如連珠砲。我講話總是十萬火急,有如誇張的卡通片,整天不是火燒屁股,就是火燒眉毛。每個人都訝異我的講話速度怎麼有辦法那麼快,但對我來說,我只不過是把腦子運轉的速度讓外界看到而已。
如今回想起來,我語速快是動作快的結果。我的另一個毛病,就是很難正確判斷一天究竟能做多少事。正常情況下,我永遠試著塞進多到不合理的事。有一次,在某段特別忙碌的時期,我有太多事要做,一個不小心,被捲髮器燙傷手臂內側,因為我一隻手在弄頭髮,另一隻手又伸過來塗睫毛膏。接下來,在事情爆滿的同一週,我又扭傷腳,拐杖正好會壓在手臂那個小燙傷處,根本無法走路。就這樣,我終於被迫取消所有的事,癱坐在沙發上,真正停下來。直到今天,我還記得那一刻有多美好,我終於可以放棄,就坐在那裡,停下來幾分鐘。
說到這,各位應該能夠明白,我天生不是那種能暫停一分鐘、挪出時間來思考的人。一天之中,我甚至連停個三秒都辦不到―對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來說,實在很諷刺。主要是因為我自己很難辦到,所以才要想辦法讓時間能夠留白。
然而,我每天都需要空檔,你也一樣。
我們正處於史上最喘不過氣的年代,永遠忙個不停,終日疲於奔命。全球的勞動力累壞了,水深火熱都不足以形容。我最愛的T恤上印的字,很能形容我們的生活有多麼地過勞、多工與離不開螢幕:「別叫我井井有條,跳井自殺比較快。」
我後來發現解決辦法是「白色空間」(white space),也就是在一天之中挪出一段時間來思考(以及呼吸、反省、計劃、創造)。後文會再說明,這個詞彙源自看著紙本行事曆沒填滿的地方,接著發現那些小小的空格、那些紙上沒墨水的地方,將是替一天增添心流、心平氣和與驚人創意的關鍵。
在平面設計的領域,白色空間是指頁面上沒內容的留白。在銷售領域,則是尚待搶攻的市場白地。在我的公司,我們則定義為「沒分配任務的時間」。那是一塊沒指定要做什麼的開放時間―或長或短、事先挪出時間或剛好有空。我們在排滿活動的生活中,策略性地停下腳步,給自己白色空間。我發現,不管走到哪,人人缺乏白色空間,人人需要白色空間。缺乏白色空間是倦怠如影隨形的始作俑者,高成就者永遠在想辦法把能力發揮到極限。
每當人們發現或許能有白色空間,幾乎都能聽到他們鬆了一口氣。人們謝天謝地時,你也會跟著高興。我在私下的對話、工作坊,以及全球最大型的領導力活動上,有幸能與成千上萬人分享白色空間的妙用。全球運用白色空間概念的人士,從全美各地、德國、澳洲,甚至是盧安達等地寄來感人的信。寫信的人說,在他們當地也一樣:人們需要心智空間,需要一分鐘的思考時間。由於十年前,企業客戶開始請我們推廣這樣的概念,我們的顧問公司就此問世,目前合作過的品牌包括谷歌(Google)、寶僑(P&G)、范斯(Vans)、絲芙蘭(Sephora)、耐吉(Nike)與Spotify。
本書集結多年的教材與測試,包含無數小時的顧客調查、研究與觀察。你將得知的重要概念,包括如何計算忙碌的隱藏成本,以及四種「策略性停頓」(Strategic Pause ;進入白色空間的途徑)。此外,我將提供各種應用工具,例如:「簡化大哉問」(Simplification Questions ;協助你隨時擺脫浪費,重新集中注意力)、「沙漏」(Hourglass ;溫和但堅定地帶你走過決策流程,釐清何時要拒絕、何時可以答應),以及「黃名單」(Yellow List ;這項工具將助你大幅減少電子郵件與干擾)。
本書的第一部〈永遠嫌不夠的文化〉,將介紹我們的忙碌生活缺少的元素,這個元素能讓工作變得容易,帶來更多滿足感。此外,你會得知我們未能堅守這項元素的原因。第二部〈白色空間法〉,將介紹一套循序漸進的作法,協助你意識到是哪些影響力逼著你忙碌,你又將需要哪些心理習慣,才能獲得自由。第三部〈實務應用〉會協助各位熟練使用相關工具,改善工作流、團隊溝通、會議、電子郵件、公司文化,以及工作以外的生活。
我替平日輔導的人士寫下這本書。他們之中有的是小主管,在該吃飯的時候,窩在辦公桌前吃花生醬了事,因為有空外出用餐,宛如另一個年代的民間傳說。另外,也有公司高層連續四年取消休假,因為他們看不出如何能毫髮無傷地跳下移動中的火車。此外,我輔導的客戶有些當了爸媽,他們一手推鞦韆,另一手在回覆電子郵件,因為「兩件事都很重要」。
套用白色空間後,你工作起來會更順利,不再舉步維艱,更能水到渠成。我強烈建議,可以的話,二至多人一組,一起探索這個領域;因為孤掌難鳴,但要是大家一起成為白色空間的大使,團結力量大,人人都能受惠,不必再被忙碌壓垮。
做出改變的時刻到了,現在就做。我們必須開始奪回創意,戰勝忙碌,在最佳的狀態下工作,趁過勞年代進一步榨乾我們之前,就先屏棄讓我們不堪負荷的價值觀。我們是卡通裡的威利狼,衝向山谷,吊在半空。若是選擇懸崖勒馬,還有機會退回安全的地方,但時間不多了。
我照樣容易衝過頭,做太多事,但我學到有可能停下,我祝福各位也能迷途知返。首先,處理你自身的挑戰。接下來加入我,一起為使命奮鬥──我們的工作型態,正在讓好人懷疑人生。我們是戰士,我們要反抗永遠停不下來的工作模式。我最大的心願是對你的忙碌自我而言,本書提供的點子與工具,將有如濕毛巾敷在發高燒的額頭上。如果我成功了,你將感到本書的友善方向是可行的,你會在心中燃起希望,相信真的有可能換個方式工作。
很高興能在這裡見到大家,出發吧。
內文試閱
第一章 缺席的元素:我們偷偷渴望空間(節錄)
我小時候一直沒學會生火,畢竟那不是紐約曼哈頓人的核心技能。我是否學會在萬聖節搭電梯,一樓一樓玩「不給糖就搗蛋」?這還用說。我能否熟練折疊 Ray’s 披薩,在大快朵頤前,先讓所有的油流到餐巾紙上?三歲就難不倒我。還有,中央公園的垃圾桶與髒雪堆之間,那個五呎高的斜坡,我當然學會了靈巧滑下。然而,對於住公寓的小孩來講,除非真的快要世界末日,要不然你永遠沒機會學生火。
我在成長過程中,仍然沒學會這項技能。我交過熱愛戶外活動的男友,一度嘗試在海灘或營地與篝火為伍,但不曾掌握讓火燃起的能力。多年後,我生了三個小孩,有一次和先生帶著兒子,住進大熊湖旁的小木屋,地點離我們在洛杉磯的家不遠。
那次的小木屋值得特別驅車前往,屋子有著巨大觀景窗,藏在一片美麗林子裡。此外,屋內有一個城堡般的石頭大壁爐,如果不燒點什麼,感覺實在太浪費。幾個孩子想到可以生火,興奮極了,跳上跳下,但不幸的是,我們沒木柴,也不懂生火,我先生又去鎮上了,也因此我和都市人一樣,碰上任何不懂的領域時,解決之道是找教練。
三隻小熊之家鋪著蕾絲墊的桌上,放著一個小小的說明牌:如需柴火,請寄簡訊!十分鐘便送達。我立刻拿出手機,想不到居然有訊號,我寄出簡訊,接著就像變魔術一般,柴火瞬間出現。我們都懷疑,服務人員是不是就躲在角落待命。查理敲了敲門,一身裝扮像是伐木工,神態則很像天塌下來都不怕的衝浪愛好者。查理告訴我們母子,生火的時候堆成一層一層,最容易成功:先在壁爐裡放一點紙、一些乾松針,再來是幾塊火種,再加兩種木材──軟木很容易起火,硬木則燒得久。三個孩子點頭如搗蒜,複誦流程,摩拳擦掌,準備好要生火了。然而,查理忘了提到一個關鍵元素:生火需要空間。
我們小心翼翼架起柴火,把世上能燒的每一種東西全放進去,接著丟入一根又一根的火柴,但二十分鐘後,火還是燒不起來,接著我先生回來了,瞄了一眼密密麻麻的木炭後,和善地抽走我手中所剩無幾的火柴,重新設計我們的火堆。他鬆開松針,撥了撥火種,接著把柴火堆成三角帳篷形狀,好讓氧氣得以自由流通,助長火勢。接下來,我先生只劃了一根火柴,火就燒了起來。孩子烤完一整包的棉花糖,我也學到寶貴的一課。
燃料之間要留空間,否則火燒不起來。
空間讓柴堆得以著火,一直燒下去。然而,我們在壁爐外的人生每一個領域,全都忘了這條自然的法則──工作上尤其忘得離譜。我們的行事曆塞得密密麻麻,毫無空隙,有如俄羅斯方塊破關後的最終螢幕畫面。我們腦中多到滿出來的事,流向數十個記不全的備忘錄app,缺乏讓火燃燒的氧氣。我們劃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急切地想要點燃自己,盡情燃燒。然而,如果要提升工作,我們真正需要的資源,其實是一丁點的喘息空間。
要是少了空間,我們便無法持續燃燒自己,無法拿出最佳的工作表現,也因此錯過改變全局的突破性點子。那樣的點子不曾大駕光臨,因為忙碌擋住了門。此外,我們錯過人生的緣分,沒機會認識別人,因為根本不存在交流的時刻。
如果要完整了解我們的損失有多慘重,可以想像元素週期表少了一兩格。假如氮或鈉莫名其妙消失,植物將失去顏色,萎靡不振,世上的每一根薯條也將永遠不完整。光是失去一樣東西,就會引發漣漪效應,整個世界都會受影響。這種事其實已經發生。隨著我們永遠強迫自己多做一點,便失去了自由的彈性時間,一天之中的緩衝時間被剝奪。開放時間的元素消失了。
▌過勞的年代
由於缺乏留空,我們讓自己在生產力幻象中奮力衝刺完每一天。我們不去管每件事究竟有多少重要性,反正就是得做,整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有空隙的每一秒都塞進工作,甚至和票一樣「超賣」,大部分的時間不只安排一件事。我們在非得馬上去做的催促下,承受四面八方的日常壓力。然而,我們似乎不可能找出時間,解決事情多到做不完的問題。就是這麼可笑,我們忙到無法想辦法減少忙碌程度,接著在凌晨三點焦慮到失眠,獲得一天之中唯一沒安排行程的思考時間。
典型的職場工作日缺氧情形,一般像這樣(請下背景音樂〈大黃蜂的飛行〉):手機鬧鐘響了,那是起跑的訊號。我們跳下床,一邊收信和瀏覽社群媒體,一邊差點踩到家裡的小狗或小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有時間坐下來吃早餐。殘酷的現實是你一手抓了能量棒,另一手抓鑰匙,就出門了。接著一邊用膝蓋開車,一邊找播客節目,一邊趁紅燈停下時,檢查副駕駛座的小桌子上、當天第一場會議的PowerPoint投影片。下車後,衝進辦公室,加入壓力、恐慌與文書工作已經在跑的人流。即便在家工作,通勤時間較短,只需要從廚房移到工作的小房間,但不曉得為什麼,我們和其他的上班族一樣,依舊每天體驗著相同的瘋狂生活。
一天之中,有八小時、九小時、十小時(或是十二小時!),我們被大量的電子郵件、會議、訊息、報告與干擾所轟炸。只要停下一秒鐘,心中就會湧出不確定的感受,渾身不自在又焦慮。行事曆上有空白時──天啊,怎麼可以──我們塞進更多的待辦事項,堅定不移地認為,沒規劃行程的時間是一種浪費。我們整天忙得團團轉,最後奄奄一息走回停車場時(或是回到住處),發出靈魂拷問:「今天忙了一整天,所以呢?」
「忙得要死」到底帶來了什麼,我們通常毫無頭緒。我們每天早上醒來後,很努力要大放異采,但卻缺乏讓火大旺的空間。我們在潛意識深處想著:「要是能三思而後行就好了。」「要是開口前先動動腦就好了。」「要是再度上工前,能先休息一下就好了。」然而,我們辦不到,因為現代工作在我們耳邊擺著大聲公,催促我們往前走,只要中間稍微出現銜接的空檔,例如搭電梯或等電腦開機,我們就會拿起手機做別的事,填滿那個時間。你是否曾疑惑,為什麼加油站的機器要裝電視?因為加油站認為,萬一你在等加滿十二加侖的油時沒電視看,你會無聊到死。
此外,還有罪惡感的問題。我的客戶來自各行各業,不論其職稱或位階是什麼,有毒的莫名罪惡感都啃食著他們的心。我們感到內疚,居然還沒解決自己過忙的問題。我們內疚,誤以為只有自己長期進度落後。我們內疚太愛用3C產品,抱歉沒能阻止海嘯。我們不停反芻思考,認為自己忽略了家人,也擔心弄壞身體。我們感到恐懼,因為這輩子不斷努力跑在前面,卻沒什麼成就,前方是漫長又空虛的未來。
敏蒂正是這種模式的受害者,我幫她取了「花生醬經理」的綽號。
典型的辦公室用品清單上不會有花生醬,但是對敏蒂來講,那個能隨手拿起的方正罐子,和耳機一樣不可或缺,因為敏蒂不吃午餐。這位雙眼炯炯有神的女性熱愛工作,她是頂尖的銷售員,販售營養針給無法進食的病患。敏蒂因為突破銷售目標,獲得升職的獎勵,但她卻告訴我,升官讓她的人生降級。
敏蒂的行事曆,先前只是風風火火,如今變成分秒必爭,否則會被土石流活埋。套用她的話來講,吃午餐像是「浪費時間的愚蠢行為」。敏蒂的辦公桌上,開始永遠擺著一罐花生醬,以免血糖過低。(太諷刺了,她的工作內容就是全力協助終端的使用者獲取所需的必要營養素。)
接下來,缺乏喘息空間明顯影響到敏蒂本人,她帶的團隊也受影響,與客戶交涉時開始出錯;敏蒂的健康亮紅燈,永遠在頭痛和失眠。團隊也一樣,明明奮發向上,擠出能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沒日沒夜地隨時在工作,但不管拚成什麼樣子,績效最多也就那樣。
皮特也一樣。皮特絕對懂火焰與氧氣的互動關係,他可是緊急救護技術員,受過急救服務的訓練,和火打了三十年的交道。此外,皮特精通壓力管理辦法,平日負責執行「壓力免疫訓練」,協助現場急救人員逐步適應愈來愈困難的關卡,準備好接受生死一瞬間的任務。皮特也把相關技巧用在自己身上,認為就算碰上「會完全擊垮別人的複雜議題,自己照樣能挺過難關。」
然而,一間大公司買下了皮特擔任區域主管的小公司。新老闆帶來的龐大壓力,讓這個強大的男人也撐不住了。皮特開始一天收到兩百封電子郵件,緊迫盯人的上司會在星期日晚上十一點寄信,而且必須秒回。皮特表示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如洗牌一樣」,和家庭生活整個混在一起,最後因為壓力過大,呼吸困難,被送進急診室。我在輔導時,總會問相同的最後一個問題,而皮特的回答令我鼻酸。「你還有想補充的嗎?」皮特想了想後問我:「我只想知道一件事,這種日子有盡頭嗎?」
我遇過成千上萬的敏蒂和皮特。他們忙到爆,不管走到哪,都會一下子耗盡所有的空氣,一有空就塞更多事。這樣的人士,甚至大都不認為自己碰上問題,還以為工作一定就得那樣,心甘情願地接受。各位朋友,那就是最大的問題所在:我們同意這麼做,自己加害自己。
▌策略性停頓
敏蒂、皮特,以及世上每一位疲憊的工作者,你們缺少的元素是白色空間,或「沒指派任務的時刻」。那是一段讓我們有辦法再度呼吸、沒安排行程的開放時間──或長或短,事先安排或恰巧有空。白色空間一詞,源自看著日曆中未寫上事情的空間。你明白行事曆上那些沒被占據的時間,代表著那一天有多少可以開發的潛能。
我們永遠需要美好但違反直覺的白色空間──這樣的需求其實一直存在,卻因為日曆上排了太多事,收件匣又爆滿,再加上有壓力逼我們多做一點,因此我們一直無法留出那樣的空間。你可以稱之為空檔、緩衝、忙裡偷閒或預留寬裕的時間。如果能讓永遠在做東做西的生活出現白色空間,每件事都能好轉。
選擇中斷活動一陣子的策略性停頓,將能促使白色空間出現。停下我們正在做的事,白色空間就會湧進來。然而,停下來不是我們的強項,前進才是,而那正是問題所在。
要是沒有策略性停頓協助我們進入白色空間,敏蒂與皮特一族的日子會像是圖1。如果他們允許自己暫停,則像是圖2。接著,他們便能有時間,利用暫停的時刻從事思考活動(圖3)。一切看來言之成理,既健康又聰明(就連綜合格鬥場上凶狠的職業選手,也能在每回合之間喘息一分鐘)。然而,其他的事會擋路,填補那些空隙。我們選擇或被迫用無窮的活動,塞滿關鍵的開放空間(圖4)。
不論是身為個人的我們,或是我們的組織,那些填塞時間的活動變得根深蒂固,導致我們忘了起初有白色空間。如同皮特所言:「我太習慣一天的行事曆是滿的,只要看到有五分鐘空檔,心中就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叫我趕快填滿。」
想一想從車庫中清出的雜物,能讓人多麼心曠神怡。你絕對會在一堆節日裝飾品與紀念品中挖到寶,不過,你也將找到一項遠比其他都珍貴的東西―空間本身。站在剛清空的空間裡(或是剛處理完所有事的時候),你會立刻對一切的可能性感到興奮。寬敞的美好空間能釋放我們的能量,但太多人缺乏這樣的空檔。儘管如此,不代表永遠都得缺乏空間,我自己就碰巧找回來了。
作者資料
茱麗葉.方特(Juliet Funt)
知名專題演講家、《財星》雜誌500大企業的顧問、培訓公司茱麗葉方特集團(Juliet Funt Group)的創辦人暨執行長。曾接受過《富比士》(Forbes)和《快公司》(Fast Company)的專題報導。 方特是一名傳道者,藉由將人才從繁忙工作中解放出來,以釋放公司的潛力。由於她熱情親切的態度和實際可行的內容,使她贏得全球最大型領導力活動中的最高評分。她曾與眾多國際企業合作,包括Spotify、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Anthem、Vans、亞培(Abbott)、好市多(Costco)、Nike、百事可樂(PepsiCo)、富國銀行集團(Wells Fargo)、絲芙蘭(Sephora)、Sysco和ESPN。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