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2024周年慶
目前位置:首頁 > > 文學小說 > 世界經典文學
少年維特的煩惱(三版)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少年維特的煩惱(三版)

  • 作者: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4-08-06
  • 定價:230元
  • 優惠價:79折 182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9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182元,贈紅利9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172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2024周年慶/新書歡慶登場
  • 城邦6折優惠全年專享,快搶好康/月暢銷新品
  • 城邦6折優惠全年專享,快搶好康/文學類

內容簡介

人生在世除了愛情,再無其他更重要的 讓每一時代青年都捧在手心的文學經典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本人致青年愛情的告白,具有高度自傳性色彩。全書大部分以書信體寫成:青年維特致信摯友威廉,陳述他替母親處理遺產來到小鎮瓦爾海姆,深深愛上當地自然風光與樸實民情,也愛上了法官的女兒夏綠蒂。兩人心靈十分契合,但綠蒂已有婚約在身。失戀的痛苦不斷啃噬維特易傷感的心,於是他黯然神傷心地離開綠蒂,在使館履行公職。個性耿直的維特本就與世俗格格不入,世人虛偽的價值觀讓他罷職而去,逃回心中的桃源瓦爾海姆,再次面對愛情的煩惱。維特終於明白,他與綠蒂兩情相悅不會有結果,遂決定自殺,以擺脫愛情的痛苦。 名人推薦 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鄭芳雄 專文導讀 詩人 鯨向海、作家 楊佳嫻 專文推薦 這部小說在歐洲文壇之所以引起極大的共鳴與震撼:它凝聚了天才詩人的熱情與血淚,道盡了十八世紀歐洲青年多愁善感的心聲,響應了狂飆時期非理性主義的浪潮。從詩人赤子之心所湧現的真情和崇高思想,匯成了一支澎湃的洪流,沖毀了當時自私、虛偽、冷酷的理性主義及封建社會所築成的堤防。 ──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鄭芳雄 維特在十八世紀時的地位,就像是現在西方哈利波特還是東方武俠小說界的郭靖、楊過一般,不但是暢銷書小說人物,也非常適合拍偶像劇。各國文學界皆把他當成青少年戀情的「典範」;即使他已經自殺了,他的愛情對於人類的歷史來說,仍永遠像是「剛剛發生的事」,這也使得他成為史上最老的青春偶像劇之一。 ──詩人 鯨向海 少年時代的失意與激情,或將隨時間而淡去,成為昨日朦朧的窗景,但是已然成為文學長廊重要風景的夏綠蒂和維特,卻是從歌德的生命中誕生而又超越了他,活在每一代青年心中了。 ──作家 楊佳嫻

目錄

導  讀 詩僧真情生活的告白──鄭芳雄教授 專文推薦 維特的自殺風險評估──鯨向海 專文推薦 卻誤入維特的墓地……──楊佳嫻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內文試閱

一七七一年五月四日 我走了,我多麼開心啊!摯友,人心究竟是怎麼回事!我親愛且形影不離的朋友,離開你竟然如此快活!我知道你會原諒我。我在那兒剩下的人情牽絆,不皆是命運所擇選,為了擾亂我這樣的心靈嗎?可憐的蕾奧諾勒! 但我是無辜的。她妹妹任性刁蠻的魅力促使我與她們相談甚歡,以致無意間在這個可憐的心裡點燃了激情,難道這是我的過失嗎?然而──我全然是無辜的嗎?我不曾滋養她心中的情愫嗎?難道我不曾覺得天性的真情流露十分逗趣,使得我們經常為此開懷大笑,雖然它本身毫無可笑之處?我不曾嗎──啊,人究竟是怎麼回事,竟然一昧自責!我願意,親愛的朋友啊,我答應你,我會改過向善,不再像以往一樣一再反芻命運帶給我們的一丁點不幸;我要享受當下,將過往的視為過往。的確,你是對的,摯友,如果世人不再汲汲不倦地運用想像力喚起過往不幸的記憶──為何世人會這樣做,只有上天才知道!──而是承受這無關緊要的當下,傷痛肯定會舒緩些。 順道一提,我在此處很自在。這地方宛若天堂,孤獨正是滋潤我心靈的良藥,青春洋溢的季節則以其富饒,溫暖我易寒顫的心。每棵樹、每道樹籬皆成繽紛的花束,而我願變作金龜子,在這芬芳大海裡四處倘佯,覓取一切的養料。 城市本身並不討喜,周圍卻環繞著無法用筆墨形容的自然美景。這片美景促使已故的M伯爵在一座山丘上修築花園。一重重山丘在此儀態萬千地交錯,形成了一個個秀麗的山谷。花園本身簡單樸實,甫踏入便能感覺到,建造藍圖不是出自專業的園藝師,而是一顆善感的心靈,有意在此享受美好時光。在傾頹的小樓閣裡,我已為亡者灑下許多淚水,這是他最愛逗留之處,也是我鍾愛之地。不久,我將成為這座花園的主人;僅僅幾天功夫,園丁已對我產生了好感,他不會因此感到不適意。 五月十日 有種不可思議的歡暢占據了我整個心靈,好似我全心全意享受的甜美春晨。我獨自一人,因這地方的生活而喜悅,此地正是為我這樣的靈魂所造。我是多麼幸福,我的摯友啊,全然沉浸在寧靜中,以致於荒殆了藝術創作。我現在應當無法畫畫,一筆皆無法,然而在此時此刻,我卻是位更勝於以往的偉大畫家。當周遭可愛山谷的霧氣蒸騰,正午陽光停歇在濃蔭的森林之上,僅有數道光束偷偷潛入林中聖地,我便躺在淙淙溪邊的茂草中,更貼近泥土,千般萬樣的小草成為我眼中的奇珍異物;當我的心更貼近地去感受草莖間微小世界的熙攘、無數不可思議的小蟲與蚊子,便感到全能者降臨,是祂以自身形象創造了我們,便感到博愛者的氣息,是祂背負與托持我們,讓我們飄然於永恆喜悅之中,我的朋友啊!當眼前暮色漸深,世界與蒼穹好似情人的嬌軀一般,整個在我的靈魂裡休憩,──我遂常滿懷渴望並心想:啊!要是你能忠實傳達,要是你能將心中的飽滿與溫熱灌注於畫紙上,那將會是反映你心靈的明鏡,就像是你的心靈是永恆神之明鏡!我的朋友! 但我徹底失敗了,我完全懾服在這恢弘壯麗景象的威力之下。 五月十二日 我不知道是否有魅惑人的精靈在此處盤旋飛舞,抑或是我心中溫暖美妙的幻想,讓我覺得一切宛若天堂。就在前頭有一泓清泉令我著魔留連,就像水妖梅露辛妮與她的姊妹一般。你走下一座小山丘會發現前面有道拱門,由此再步下約二十級石階,就會看到清澈的泉水從大理石岩間湧出。上方有道低矮石垣構成井欄,四周大樹參天,綠蔭掩蔽,此地特別泌涼;既引人入幽,又令人心怯。沒有一天我不在那兒待上一個鐘頭。城裡的女孩會來那裡汲水,做這最平凡卻也最必要的工作,從前甚至國王的女兒們也會挽袖親自動手。當我倚坐在那兒,古代宗法社會的理念儼然栩栩如生地,歷歷在目,見到眾先祖在泉邊結識並締結婚約,還有好心的精靈繞著石井與清泉盤旋飛舞。哦!誰若是不能對這一切感同身受,必定未曾體驗過在炎炎夏日長途跋涉之後,於泉邊飲水納涼、精神煥然一新的美妙滋味。 五月十三日 你問,是否要寄書來給我?親愛的,求你看在神的面子上,讓我擺脫書的束縛吧! 我不想再受他人引導、鼓舞,與激勵,我這顆心單靠自己就夠洶湧澎湃了;我需要的是搖籃曲,而在我心愛的荷馬那裡可以找到不少。我常常低吟,安撫自己激昂的血液歇止下來,你一定未曾見如此心神不定、變動難安的心吧!親愛的!這還需要我來告訴你嗎?你不是經常憂心地目睹我從憂傷轉為放浪,從沉溺於甜蜜的憂鬱轉為敗德的激情嗎?我還將自己的小小心臟看作一位病童;滿足他的每個願望。此事別告訴別人;會有人為此見怪我。 五月十五日 此地的小老百姓皆已認識我,並且喜愛我,尤其是孩童們。不過,我已然悲傷地認清一個事實。起先我加入他們的行列,友善地無所不問,有些人卻認為我意圖取笑,甚至以粗暴的言語打發我。但我並不因此心情不快;只是再次切身體會先前屢屢意識到的:某些中上階級人士始終冷淡地疏遠普通老百姓,好像認為接近他們會失了身分;再就是難民與愛惡作劇的不良分子,他們面對貧窮百姓的態度就像是紆尊降貴,如此一來更尖銳地讓人感受到他們的傲慢。 不久前我又來到泉邊,看見一位年輕的侍女將水罐放在最低一級的石階上,正環顧四周,看是否有女伴前來幫她把水罐放上頭頂。我走下階梯,兩眼注視著她。 「姑娘,我可以幫妳嗎?」我說。她頓時滿臉通紅。「噢! 不,先生!」她道。 「不要客氣。」她把頂環扶正,我幫了她一個忙。她向我致謝,然後爬上階梯。 五月十七日 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卻還未找到一位同伴。我不知道該挑剔這些人什麼;他們很喜歡我、依戀我,如果在生命旅程中僅能與他們並肩走一小段路,那真令我難過。如果你問我這裡的人如何,我只能告訴你:就像世界各地的人一樣!人類真是從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啊。多數人為了謀生花去了大半光陰,剩下來一點點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卻令他們惶惶不安,因而想盡辦法來擺脫自由。噢!人類的宿命! 但有一些真是良善無比的小老百姓啊!我有時候忘情自我,與他們共享人世間的歡樂,在鋪設雅致的桌邊坐下,坦率真誠地談笑風生,或駕車結伴出遊,適時舉辦舞會等等,對我皆有裨益;只要不去想起尚有許多其他力量蟄伏在我體內,那些因無用武之地而腐朽、必須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力量。啊!我整顆心都為此糾結了。沒錯!被人誤解是我們這類人的宿命。 唉,我少年時代的女友去世了!啊,她曾是我的知交!我會說:你是個傻瓜!你在尋找世間遍尋不著的東西!但我曾經擁有她,我曾感受到她的心、她的偉大心靈,在她面前我彷彿變得更高尚,因我達到我能到達的極限。仁慈的神啊!在我心靈中可曾有股力量始終未派上用場?在她面前,自然賦予我心的美妙情感能不展露出來嗎?我們交往不總是由最細膩的感受、最伶俐的幽默交織,甚至變本加厲以致荒唐胡鬧,這些不是全蓋有天才的印記嗎?而現在呢!唉,她只比我年長幾歲,這幾歲竟讓她比我還早進了墳墓!我絕不會忘記她,絕不會忘記她堅定的性格與天神般的寬容大量。 我認識了一位正派的紳士,他是侯爵的法官,為人真誠坦率。聽說看著他與他的九名子女相處實屬賞心悅目;大家尤其愛談論他的長女。他邀請我到他府上,我打算盡早登門造訪。他住在一座獵莊裡,距離此處有一個半鐘頭路程,妻子過世後他獲准遷居到那裡,因為繼續住在城裡的官邸會令他觸景傷情。 除此之外,我還撞見一些怪模怪樣的人物,他們渾身上下都令人討厭,表露出慇勤示好的姿態最是讓人無法忍受。 再會了!這封信裡寫的盡是紀實,一定能契合你意。

延伸內容

〈導讀〉詩僧真情生活的告白東吳大學德文系教授 鄭芳雄 《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1774)是歌德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它的魅力凌駕其同時期推出的名劇《格茲》(Götz, 1773),甚至其畢生巨著《浮士德》名氣都沒它響亮。這部小說在歐洲文壇之所以引起極大的共鳴與震撼,原因很簡單:它凝聚了天才詩人的熱情與血淚,道盡了十八世紀歐洲青年多愁善感的心聲,響應了狂飆時期非理性主義的浪潮。換言之,從詩人赤子之心所湧現的真情和崇高思想,已如維特五月二十六日信上所說,匯成了一支澎湃的洪流,沖毀了當時自私、虛偽、冷酷的理性主義及封建社會所築成的堤防。就整個歐洲的人文思潮來看,歌德這本書十足反映當時由法國盧梭和英國小說家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所營造的時尚—一個強調人性反璞歸真的感情世界。而這個感情世界的代言人就是維特—歌德、及其同僚耶路撒冷和無數青年的化身。 整體而言,這部小說彰顯歌德文學的特色,正如他在其自傳《詩與真實》裡所說:「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我人生大告白的片段」。具「詩僧」本色的歌德在其作品裡所表達的都是有血有肉的生活感受,絕不像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對莎士比亞的批評所言:「在莎士比亞的作品裡,只看到蓄意賣弄技巧,瞧不出他認真的一面,只有在玩弄文字而已。」 整部小說大部分由書信組合而成,這些書信據作者聲稱,是維特寫給一個名叫威廉的摯友所留下來的遺墨,經由這位摯友編輯發表,呈獻給讀者。此種布局讓讀者覺得,彷彿不是在讀一篇虛構的故事,而是親臨其境其人,手攬一封封真實的書信,直接聆聽一顆高貴靈魂的愛情自白,及其對自然宗教、人生社會、藝術的言論,並參與知識青年維特由熱戀而失戀、置身腐敗的封建社會中懷才不遇、一事無成,終因無法與情人結合而舉槍自盡的心理變化過程。而實際上,在全書總共分成三卷中的前兩卷裡,維特就是歌德本人,整部小說乃根據他一七七二年在威茲勒與夏綠蒂.布芙之間的戀情,再於第三卷裡融入當時他一位朋友因失戀而自殺的史實報導,穿插揉合而成。欲瞭解此部小說「詩」與「真實」的分野,以及作者寫這部小說的美學經驗背景,實應參較上述歌德在威茲勒法院實習期間的生活史實,這方面歌德在其自傳《詩與真實》,尤其第十二、十三篇中曾做詳細的描述。 就小說的主要素材而言,維特和夏綠蒂及其夫婿阿爾伯特之間的三角關係,大皆反映作者與其情人夏綠蒂和其朋友凱斯特涅(Kestner)—即夏綠蒂的丈夫之間的關係。當然,歌德為了滿足美學的要求,或提升夢寐以求而無法得償的愛,主觀上難免將他與女主角之間的戀情做某種程度的美化,描寫得比實際更為淋漓悱惻,譬如根據考證,夏綠蒂本人長的原是一對藍眼珠,小說中卻換成了瑪西米安娜5人的的黑眼珠;相反的,詩人卻將那位博學多才、對待熱情的少年歌德頗為誠懇體諒、並為他撰寫、報導有關耶魯撒冷失戀自殺經過的朋友—夏綠蒂的丈夫凱斯特涅,當作情敵來處理,在小說中予以疏離,被描寫為既迂腐又冷漠的扁平人物。儘管如此,大致而言,小說中的情節:夏綠蒂的家境、維特頻頻來訪並和小孩(綠蒂之弟妹)嬉戲的場面,以及兩人相偕出遊、探訪老弱病人的情景,甚至如八月二十八日情人致送維特粉紅色蝴蝶結及荷馬詩集做為生日禮物的細節和日期(歌德生日即為八月二十八日),都與作者的傳記史實吻合,而且一一對景。 縱觀歌德一生作品,無一比《維特》這部小說更具自傳色彩,難怪此書一出,不僅遭到女主角綠蒂之丈夫凱斯特涅強烈抗議,抗議其隱私曝光。就是歌德本人也深怕再重讀,甚至不喜歡人家當面提到。平常輕鬆愉快的談話中,話題一旦轉向《維特》,他往往立即表情嚴肅,常不屑地說:「這類的東西,一個健康的人是不會寫的。」話中口氣,恰與近代小說家托馬斯.曼透過托尼歐.克雷格(Tonio Kroeger)反諷詩人創作行為的病態,如出一轍。歌德為何以異於對待其他作品的常態,規避此部成功的世界名著?晚年他自己解釋道:「一讀到它,我心裡就感到惶恐,深怕重新感受到當初醞釀這部作品的種種病態心理。」 歌德撰寫《維特》的動機乃出自生活的危機,因無法與綠蒂結合而感傷個人處於封建社會之際遇,悲痛人性真情、兩情相願之慾望與理想不能見容於理性的現實世界,對人生社會感到幻滅,甚至萌生厭世輕生。面對生活的衝擊,作者回首抓住詩人的筆桿,藉撰寫此部心靈小說,取代自殺行為。將自身生活之煩惱當作純粹觀賞的客體和文藝創作的題材,以求透過生活之靜觀達到認知和心靈上的解脫,從這個觀點來看,歌德確實成功地擺脫了多愁善感的心態和生存的危機。至於他讓小說主角自盡,也象徵多情彷若昨日死—暗喻感情的償還和自我醒惕超脫之雙重意義,心態酷似曹雪芹之撰寫《紅樓夢》,讓主角遁入空門,而自己卻置身斷瓦頹垣、晨夕風露的困境,回首昔日繁華紈褲的前塵,遍述前世為情所困、「半生潦倒之罪」,無非假借「夢、幻」之情節,以闡示「醒悟」之真諦。 將失戀乃至生活的痛苦客觀化,使成為觀賞的對象和藝術的造型,這是歌德展現在《維特》小說中一種自我提升和化解生活煩惱的美感經驗。他這種經驗其實得自於自小即已養成的寫作態度—將文藝寫作當作生活直觀和自白的一種習慣,他在《詩與真實》中說:「任何令我快樂或痛苦的事,乃至所從事的工作,我都可望將其轉變成文字意義、化為圖像、化為詩,藉此對自己做個了結,不只為了報導外在事物及對它的瞭解,也為了求得內心的安寧。」康德和叔本華的美學哲學,乃至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透過酒神與阿波羅精神所闡述的藝術救贖功能,基本上可用歌德的一首詩來概括:「生活中令人苦惱之事,吾人於圖像中樂見之。」此詩句為叔本華所引述,用以解釋美學的認知與感受乃在於走出物我利害關係(生活之慾),而進入純粹的觀賞。王國維評紅樓夢,也跟著引用歌德此詩句,而於中國傳統文評的「神韻」、「妙悟」的說法之外,加入西洋文學認知,和康德、叔本華的美學理論,成為首位以西方美學觀點批評中國詩學的文評家。 《維特》全書共分三卷,第一卷敘述維特為了料理母親的遺產,來到一個名叫瓦爾海姆的小鎮,不僅為當地絢麗的鄉村自然風光和純樸的農民風情所吸引,同時愛上了法官的女兒—已有婚約的夏綠蒂,為她美麗賢慧的氣質所傾倒,雖與他未婚夫之間保持誠摯的友誼關係,然失戀的痛苦一直啃噬著他,最後不得不黯然離開。第二卷描寫維特到了使館工作,雖暫時忘卻煩惱,但他耿直的性情、崇高的思想,與迂腐、虛偽的官僚階級格格不入,處處受到挫折,最後被迫離職,重回瓦爾海姆,再度陷入愛情的煩惱,這其間綠蒂已和阿爾伯特結婚,維特覺得他與綠蒂之愛是超越婚姻形式的心靈結合。綠蒂既愛他又同情他,然顧及倫常道德的規範,勸他少去找她,但維特越陷越深,在最後一次情人之會面,為綠蒂朗誦他所寫的《莪相》譯文,唸到激動處,兩人不禁相擁而泣。維特最後瞭解彼此愛情結合無望,決定以死成全情人的婚姻,於是藉口遠行,託僕人向綠蒂的丈夫借用手槍,於深夜舉槍自盡。小說結尾由編輯者出面敘述維特臨死的悲慘場面。 全書情節始自一七七一年春天(維特第一封信為五月四日),終結於一七七二年寒冬歲末,在短短的一年半的歲月中,主角由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步向自取滅亡的悲劇下場,其命運幾乎為一股大自然沛然的生命力所支配,瓦爾海姆也由春天欣欣向榮的山谷,轉變為嚴冬凋萎破落的世界,甚至維特快樂和憂傷的心境與遭遇,也反映在大自然四季的變遷。 此書不僅是描寫一個不幸的戀愛故事,還充分表達了德國狂飆時期(Sturmund Drang,1767-1785)文學革命的精神,以自然的情感,結合天才的創造力對抗理性的社會。理性之所以遭到唾棄,乃因他長期為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主義社會所濫用,已經僵化為桎梏人類天性、扼殺心靈自由的世俗規範,甚至成為遂行貴族統治、自私貪婪的護身符。維特鄙夷此種世俗社會,不媚流俗,不在乎自己外在世界的利害得失,只重視內在心靈生活的充實與滿足,不僅反抗貴族的蠻橫欺凌,更以中產階級的身分,表現出對工人、農奴等低下階級的關愛與同情。 事實上,維特在五月十日之信上,描寫自己陶醉雲蒸霞蔚的山谷中,視天地萬物為心上愛人的倩影,而感覺自己的心靈反映永恆的造物主,在那一剎那,實已表露出他那民胞物與的心態,這與他八月十八日信上所說:「一次最無害的散步也會奪去成千上萬個可憐蟲蟻的生命,一舉足,便會毀滅螞蟻們苦心經營的窩。」悲天憫人的自然情懷,前後一致。他對窮人不斷周濟與體恤,甚至他對夏綠蒂的熱愛與成全,可說是此一心態的反射。因此在行為上,他排斥虛偽和階級的分界,可望以自然的熱情和真實的自我,與他人結合,然他所處的世俗社會不允許如此,無法遂其心志。是故,如一般批評界所言,維特與其說是因情場失意而死,不如說是無法突破社會的束縛而亡,而歌德敢冒社會倫常之大忌諱,讓小說主人翁以自殺做為結局,似隱含向卑躬屈膝的時代挑戰之意。 維特之造型反映了作者當年所經歷的德國「傷感主義」文化(Empfindsamkeit)。作者自身擺脫小說人物維特的悲劇下場,也意味著歌德本人超越了當年多愁善感的病態心理,寫作成為作者尋求自我解脫的過程。維特的「傷感」,可用小說男女主角初次會面時的一段著名的情節做為註解:六月十六日信上記載,維特和綠蒂在舞會中,外面突然雷聲大作,大雨傾盆,雨霽時,兩人憑窗眺望,這時,綠蒂將手擱在他手上,淚眼盈眶,脫口說出「克羅普斯托克」,只唸出這位十八世紀傷感詩人的名字,便喚起了雙方情感的共鳴,一起領略克羅普斯托克《春頌》詩中的意境,儘管小說作者在此處隱含諷刺,然這對情侶在瞬間,透過對詩人、自然和神的景仰體認,無疑坦承了彼此之愛,水的隱喻似乎將兩人之意識情感交融在一起。 與傷感心態伴隨而來的是書中人自戀、自憐的症候,這是維特心靈世界的一大特色。他說他對待他的心,就如同對待一個生病的小孩,凡事都得順其心,稍遇挫折便自怨自艾,而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境,這是他只重視內在主觀的情感,而忽略外在客觀事實所致。他描寫的大自然,如情人、如慈父,有時像優美的牧歌,有時像可怖的怪獸,其實都是由主角維特主觀心境幻想出來的。所謂服膺自然,即是順乎其心性。他既是敏感的天才藝術家,也是現實世界的無能者。這位主角正是作者歌德在維特五月十日之信中用一種浪漫反諷的方式所諷刺的感傷詩人:維特沉溺於觀賞山川風景,折服於壯麗的大自然景物,內心充滿澎湃的情感,卻無法重現於畫紙上。主角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故其書信中常出現濃烈的悲調。所謂命運,其實正如維特自己所說,乃由其個性上的弱點所造成。他那純真的天性毋寧與孩童之心靈最為親近,故他臨終時,最悲痛者,除綠蒂外,是他平日所疼愛的小孩。 《維特》表達了詩人自身的懺悔,描寫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和一個純粹感情世界的幻滅。不僅以優美的文字刻劃出德國在建國(一八七一年)之前德國民族性的軟弱與病態,也反映青年人面對時局的無力感,以自殺的方式為十八世紀的歐洲封建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批評。歌德在其自傳的第十三篇裡描寫其《維特》小說的影響力:「有如一顆炸彈,在讀者圈中爆炸開來。」一時不少年輕人穿起維特裝(鵝黃色的褲子、藍色的燕尾服),甚至仿效他去自殺。拿破崙也因喜愛這部小說,於一八○六年攻占德國時,急於認識作者,特地在艾爾福(Erfurt)召見歌德,稱許他是個男子漢(Vous etes un homme!),似乎為印證此部小說在法國大革命之前所造成德國狂飆文學的革命威力。5

作者資料

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德國文學史上最才華洋溢的詩人、劇作家。除了文學領域外,還研究過化學、色彩學、地質學、解剖學、礦物學等,可謂是名全能通才。享譽世界文學史的作品不可數計,其中包括《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愛的親合力》,以及其自傳《詩與真實》。 相關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

基本資料

作者: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譯者:唐際明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商周經典名著 出版日期:2024-08-06 ISBN:4717702125028 城邦書號:BU6041Y 規格:膠裝 / 單色 / 192頁 / 15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