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腎臟病低蛋白‧低鹽飲食全書:這樣吃就對了!40組健康餐X151道常備菜
-
1個人的超有感按摩:物理治療師圖解教學 1個動作從根源搞定全身痠痛
-
細胞比我更愛我自己:細胞的神性決定生命的意義
-
不被束縛的晚年——自立支援照顧,讓長者脫離臥床、自理生活、自由行動,減輕照顧者負擔,實踐高品質的長照
-
纖維力飲食 破解腸道與健康密碼,以植物基飲食啟動減重、逆轉疾病、優化免疫力的健康革命
-
【限量簽名版】ICU重症醫療現場3:當個更有溫度的人
-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
科學漢醫的養生:後疫情時代健康常見的盲點(限量隨書附贈臺灣益謙經脈血壓計個人版九折優惠券)
-
科學實證 人人適用:百變211 終極瘦身密碼
-
癌症飲食全書【16週年暢銷修訂版&附別冊64頁《全面啟動抗癌自癒力》】
內容簡介
《老子》,是中華文化的古籍經典閱讀上,演譯版本最多的一本書,而「老莊思想」的時代閱讀,隨著歷史的前進腳步,總是一波又一波地掀起思想風潮與波瀾。從于丹到蔡璧名的暢銷書推動下,近十年的閱讀社會,瀰漫著道家思想浸潤的氛圍裡。
儒、釋、道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內涵。而「三教之道,聖道而已。儒曰『至誠』,釋曰『真空』,道曰『金丹』。要皆太虛一氣,貫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三教的內涵都是道,儒家、佛家、道家的言論,都離不開道的範圍,目的都在探究天、地、人之間的關係。而貫穿天、地、人的介質即是「太虛一氣」,因此,探究中華文化的根本與掌握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之鑰,即在瞭解「太虛一氣」為何物。
很可惜,到了現在,「道」成了玄奧難解的形上學,道在人們的心目中也無具體的概念。在此情形下,研讀儒、釋、道的書籍或文獻的時候,對於文中涉及「道」的內容,常常是滿頭霧水無法理解,依據字面的意義妄加臆測,對於祖先的著作不免會有曲解原義的情形。
另外一方面,近一、二百年來,科學進步飛速,尤其二十世紀的前半期出現了量子的概念之後,許多物理學家將量子力學視為瞭解和描述自然的基本理論,因量子力學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波耳(Neils Bohr)和湯川秀樹(Hideki Yukawa),更是推崇道家思想與量子力學的契合。呼應了《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真知灼見。
本書作者,有三十多年的道家實證修煉經驗,同時廣覽古籍與科學群書,期能貫穿古今整理出現代人能看得懂的「道」理。本書名為「修道與養生」,內容包括上篇「修道隨筆」及下篇「養生漫談」兩部分。「修道隨筆」是作者長期閱讀、修煉所體悟的一些心得;「養生漫談」則是針對多類的養生方法提出淺見,以供讀者追求健康之參考。
《莊子.大宗師》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句話的涵意是:中華傳統文化,必須親身修道、體驗之後才能完全瞭解;期待作者的修煉心得能成為國人進入「道的殿堂」的入手處,同時也藉著本書的整理而在身心靈健全上獲得助益。
目錄
自序
上 篇 修道隨筆
01 靜的力量
02《黃帝內經》是醫書,也是道書
03 賢人隱山中,能知天下事
04 尊師,也要重道
05 老子所言「柔、弱」的涵意
06 我讀《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07 道家典籍中揭示的修道SOP
08 氣功與丹道之異同
09 修行的目的
10 給修煉拙火瑜伽者的幾點建議
11 孟子養氣論充滿道家思想
12 守竅的作用
13 莊子鼓盆而歌所傳達的生命真相
14 解開莊子「真人之息以踵」之謎
15 莊周不是夢蝶,而是化蝶
16 瀕死經驗的啟示
17 修行的次第
18 開穴的原理及功用
19 管子是法家,也是道家
20 打太極拳如何有氣?
21 紅遍歐洲的道家經典《太乙金華宗旨》
22 讀《丹道薪傳》有感
23 你打通任督兩脈了嗎?
24 談「精氣神合一」
25 天啟派與修煉派
26 氣功與科學
27 新世紀的「新道派」
28 氣功「零售店」與「互聯網」
29 促進道教文化科學化的一點建議
下篇 養生漫談
30 談「抗老化」
31 治未病與治已病
32 氣功養生原理
33 何謂「氣感」?
34 如何增強免疫力?
35 莊子「緣督以為經」養生說
36 營養學面面觀
37 養生的正確觀念
38 健走的困擾──談退化性關節炎
39 道家養生原則
40 治療失眠的要訣
41 身體痠痛怎麼辦?
42 讀〈道教養生學的近代價值〉的省思
43 尋找養生之道的科技新貴
44 漫談排毒養生
45 上班族應有的保健觀念
46 健康產業方興未艾
內文試閱
01 靜的力量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道德經》
《清靜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它的涵意卻不容易理解;若以一九七一年宣化上人在舊金山的演講為例,宣化上人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如果能夠保持清靜,天地都歸回到我自己這裡了。」聽了上人的話,相信大家還是霧煞煞,無法明其究竟。
不過,清靜能夠「天地悉皆歸」,可見得「靜」含有某種神祕的力量;文殊菩薩也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同樣指出,「靜」的力量很宏大。同時,西元前三百多年的莊子就說「靜然可以補病」,現代科學家也證明了靜坐的確可以治療許多慢性病,顯示老祖先早已發現「靜」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目前,全世界的各個角落,靜坐的人不計其數。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靜坐?則人人各有目的:有的人為了養生,有的人為了解除壓力,有的人為了修道。靜坐的功能如此多,關鍵在於「靜」的狀態產生了作用。在「靜」的情況下,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詳加探究。
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老子認為,在萬物蓬勃生長的現象中,其生命的能量來自本根,只有在虛靜的狀態下,才能尋得本根,讓生命重獲生機。
現在,我們就試著根據「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句話進一步說明「靜」的內涵。最能夠直截了當呼應老子這句話的,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這段文字。「天地悉皆歸」的天地,並非一個天覆地載的物體,而是指天地的能量。將《清靜經》與《黃帝內經》這兩句話對照來說,老子所說「人能常清靜」即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而「天地悉皆歸」即與「真氣從之」同義。「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及「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這兩句話,改換成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人在清靜的狀態下,天地的能量即可進入我們身體。」
腦波依頻率之不同可分為四大類:β波(有意識)、α波(橋梁意識)、θ波(潛意識)及δ波(無意識)。前台大校長李嗣涔在《氣功的科學觀》中發表實驗結果,用儀器證明了氣功師父在冥想入靜時,腦波開始產生變化,產生α波。一九五四年德國物理學家舒曼(W. O. Schumann)發表一項「舒曼諧振」(Schumann
resonance)的理論,認為距離地面約一百英里的天空有一層環電離層,頻率為8∼10赫茲,相當於大腦的α波,我們冥想時大腦可以接收舒曼波,等於經常在充電,自然精神飽滿、身體健康。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句話,《西昇經》解釋為:「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也就是說,「道自歸之」的狀況必須具備一個條件才會發生:在心地清靜的情況下,我們的腦波才能與天地能量相應。《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句中的「為道日損」,即是要我們逐漸拋棄紊亂的思想與欲望,才能進入清靜無為的境界。
腦波即是腦部的電流脈衝,依照大腦不同的入靜程度可以產生不同頻率的電流脈衝。腦波有多層的頻率,同樣的,天地能量也有多層的頻率,當兩者頻率相同時就能產生共振,進而產生人體能量與天地能量連通交流的現象,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通天下一氣耳」。在此情況下,人體就能吸收源源不絕的天地能量,讓我們健康長生。這就是道家養生之道的基本原理。
古代道書常用「炁」這個字,炁即無火,心在五行中屬火,入靜即是息心熄火,「炁」就會逐漸產生,故「得道」即是「得炁」。炁是天地的能量(磁場),莊子說,得炁的人能夠「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得炁,表示修行的進階受到阻礙,身體的氣無法產生變化,當然也無法與天地相通。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總之,老子的道,來自致虛守靜,虛靜至極,道乃出現,因為得道,老子才能觀察萬物運作的自然法則。天地萬物的本質是氣的運動和變化,人的生命也是氣的聚、散現象。修行的目的,即在將「人體的封閉能量系統」改變為「天地人相通的能量系統」,老子的「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即在印證此一現象,這是中華天人合一文化的根源。
有一回,我們幾個師兄弟陪著師父到郊外踏青,走著走著,師父突然端立不動,說:「整座山跑到我身體裡面來了。」大家聽了覺得相當好奇,但功夫不到,難以體會其中的奧妙。
09 修行的目的
通三才者,一炁耳。——保一真人李少微
許多人都在修行,若問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最流行的回答是「降伏煩惱,調伏自心」,但這種說法比較像「性情的修養」,而「修行」顧名思義是「修煉的行為」,修煉行為有其目的:修佛要成佛,修道要成仙。
成佛、成仙即是「超凡入聖」,以科學的語言解釋,就是「空間的轉換和維度的變更」。為什麼追求空間轉換和維度變更是修行的目的呢? 因為人與佛、仙最大的不同,即在所處的空間與維度不同;人們活在世上,只約七、八十年的壽命,人死了之後,變為靈魂,必定要轉換空間、變更維度。莊子說:「氣聚為生,氣散為死。」人生只緣於氣的聚散,終究會消失,它只是一個幻相,故人生為「假」;而靈魂長存不滅,故靈魂為「真」。修道又名「修真」,即是利用有限的人生,追求靈魂的永恒,此謂之「藉假修真」。
人們活在世上,並不知道「空間的轉換和維度的變更」是怎麼一回事。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是愛爾蘭哲學家,與約翰.洛克和大衛.休謨被認為是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的三位代表人物,美國加州的柏克萊市、柏克萊大學即是以他而命名的,他說過一句話:「人們只能感知其所感知的。」人們只知眼前所見,無法得知生命另有其他的存在形式。易言之,人們並不明白生命的真相,只是在短暫的人生中渾渾噩噩地活著。
我們所在的三度空間,是以物質的形態存在,而異次元的其他空間,則是以能量的形態存在,透過修行,可以溝通物質及能量之間的不同空間。修行的次第分為許多階段,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將自身能量與宇宙能量連通」。現代社會,瑜伽甚為風行,我們就以瑜伽修行為例,在《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中》一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大師們運用能量的情形;此外,長生學的創始人達夕拉.那諾達(Dasira Narada)也曾提供他的修行經驗,他於一八四九年生於錫蘭,是錫蘭的望族,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從政府機關退休後便進入深山潛修,於靜坐中領悟了宇宙能量進入人體、對人體產生共振的原理。
他體證了宇宙電能與人體電能相結合的現象,人們即可藉由深呼吸與靜坐吸收宇宙能,將之轉化為身體的生物能,並打通身體穴道,使人體成為宇宙能的導體,不但可以自醫自療,也可以為他人治病,因而發明了「長生學」,推展至世界各地。
達夕拉.那諾達認為宇宙是一個有無限能量的大磁場,人體則是個小磁場,此一主張與道家所說的「天地大吾身,吾身小天地」不謀而合。透過修煉達到一定的境界,宇宙能量便可直接進入人體,使人體成為宇宙能的導體。禪宗六祖說:「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唐朝道士施肩吾說:「天人同一炁,彼此感而通。」同朝保一真人李少微也說:「通三才者,一炁耳。」三才即是天、地、人,當人的能量轉化成為與天地相同的能量時,便能與天地連成一氣,達到天地人合一的境界。
達夕拉.那諾達之所以得道,在於他「進入深山潛修」,在《大師在喜馬拉雅山》這部書中,該書作者即曾在叢山之間參訪了一百二十餘位印度大師。中國古代的修道人大都也是進入深山修煉,例如王重陽於終南山自鑿「活死人墓」獨居其內,其七真弟子也都有進入山洞修煉的經歷,最小的孫不二是女生,因為不方便住山洞,只好在家裡用高牆把自己圍起來。現代人生活忙碌,入山修行已不太可能,但瑜伽大師說:「小房間也可做為修行的岩洞。」我住五指山,自一九九五年退休之後,每個月只下山繳帳單、購物一、兩次,其餘時間足不出戶,把書房當岩洞,清靜修煉,幾年下來,悟出了不少功夫。
《黃帝內經》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是由陰陽兩氣合成的,但陰陽合成的結構會隨著成住壞空的演變而瓦解,修行即在改變此一現狀,《太上養生胎息氣經》說:「無極在太極之先。太極雖有一炁,無陰陽動靜,所謂鴻蒙未判之時也……未分陰陽動靜也。是名道炁,亦名先天炁。」人們如果懂得修煉,將身體的能量變化成與天地同一性質的先天炁,即可源源不絕補充生命的能量,擺脫成住壞空、陰陽瓦解的趨向,而獲得長生。
《華盛頓郵報》科學作家倫斯伯格(Boyce Rensberger)在《一粒細胞見世界》一書裡就提到,在「不斷引入外界能量」的條件下,細胞是可以不死的。練氣的人如能變化自身的能量,與宇宙能量連通共振,全身細胞得能不斷充電,此種「餵養細胞」的方法,即可不斷延長細胞的生命。
達夕拉.那諾達所體驗的宇宙能,即是道家經典所說的「先天一炁」。風行全世界的超覺靜坐(TM),被認為是一種能使人增加能量、促進健康的鍛鍊方法,該會的美國分會負責人麥克.費屈曼(Michael Fischman)寫的《永恆的快樂》(Stumbling Into Infinity)一書中,敘述了他跟隨上師古儒吉修煉的經過。古儒吉的上師是瑪赫西,瑪赫西的上師是古魯德夫,根據書中的描寫,這幾位一脈相傳的上師都具有超乎常人的振波及能量。可見瑜伽的奧義,與佛家、道家的修煉殊途同歸,離不開能量的修煉。
總之,人體的能量性質必須與天地同一,才能成為宇宙能量的導體。如何將身體能量變化為磁場呢?中國道家即利用各種「心法」加以鍛鍊,循著「練氣化精、練精化炁、練炁化神」的步驟,一步一步轉化、提升身體的能量。
葛洪在《抱朴子》說:「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即使在古代,想要遇明師聞真道,都要靠福分,何況在廿一世紀的現代?而且,真道有時候聽起來不怎麼「科學」,唯有敞開心靈,拋棄成見,才不致錯過改造人生、超凡入聖的機會。
41 身體痠痛怎麼辦?
形勢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黃帝內經》
有一天早上,我突然接到一通來自高雄的電話,打電話的人我並不認識,對方說,他讀過我的書,問我能不能為他查看一下膏肓疼痛的症狀。我答應了,他倒是迫不急待,掛了電話立刻搭高鐵北上,到了下午,我們就在台北的一家咖啡廳見了面。
原來他是岡山一家私人診所的院長,多年來受盡膏肓疼痛之苦,走訪各地求醫,試過西醫、中醫、針灸、推拿都不見效,他看到我的書中有一章談及按摩的要訣,所以急於聽聽我的意見。一面喝著咖啡,我在他的背上檢查了一下,果然發現他右邊的膏肓結了一個硬塊,我當場幫他按摩了十幾分鐘,硬塊便軟化了。他驚奇地說,酸痛已大為減輕,感到如釋重負,並一再向我道謝。
「病入膏肓」一詞源於《左傳》的一段典故。晉景公患了病,太醫診斷後說:「病入膏肓,藥物已無濟於事。」後來景公不治而亡,後人常以「病入膏肓」指為病重難治,藥王孫思邈《千金方》說:「灸膏肓,百病無所不療。」像院長這樣的症狀相當普遍,不只是上了年紀的人常患此症,年輕人也很常見。膏肓阻塞除了疼痛之外,並會造成供應心肺的電能不足,產生「呼吸困難」的現象,呼吸不足就會導致體能衰弱,長期以往,還有可能發生「漸凍人」的病症。
根據統計,到醫院求診者以感冒者占大多數,而「身體痠痛」排第二。在美國,有一半看醫生的人是因為身體疼痛,人數約達四千萬。身體痠痛的症狀很多,包括頭痛、背痛、肩痛、頸痛、腰痛、手痠手痛、膝關節疼痛等。中醫稱身體痠痛為「痺症」,分為風痺、寒痺、濕痺、熱痺等數種,除了《黃帝內經》闡述了痺症的原因之外,北宋時期的醫學全書《聖濟總錄.諸痺統論》也對五臟的痺症有詳盡的解說。
身體痠痛的病人進了醫院,經過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神經傳導及肌電圖等項目檢查之後,往往顯示並無異常,故無從治療,只有服藥以阻止症狀惡化。但長期吃西藥的結果是產生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許多人只好轉求中醫。身體痠痛的症狀尤以肩膀痠痛的患者居多。一位旅美的中醫師說:在美國,多數病患出現在中醫診所,一開口總是說:「我的肩膀痠痛!」因此,他每天僅是治療肩膀痠痛就應接不暇。
治療肩膀痠痛,中醫大都施以針灸,或者按摩,但是患者往往幾天內又再度回到醫院來,因為痠痛又復發了。一般醫生都認為,肩膀痠痛很難根治,大部分的患者,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返回醫院進行一個星期的療程。
西醫認為,只做「按摩」的動作就能消除疼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肩膀痠痛利用按摩是有可能治癒的,道理很簡單,「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只要打通患部阻塞,讓氣血通行順暢,痠痛就可以治癒。阻塞的原因包括受傷、受寒、沾黏、筋硬、氣瘀、小血管硬化等、必須仔細分辨,才能對症施術。
按摩的技術除了仔細分辨造成痠痛的原因之外,還須利用各種手法以及補、洩等技巧加以治療,中醫專業手法有所謂「撥筋.理氣.整骨」的按摩技術,用以打通經絡。撥筋尤其是治療身體痠痛最主要的手法,撥筋術是一套更深層、更有效的按摩方式,能深入肌肉筋膜組織周圍,將產生氣阻與筋膜沾黏的地方給予散結去瘀,廣為中醫所採用。少林寺也有「少林撥筋法」,因為撥筋才能理氣,氣通了整骨才有良效。
但是施術者必須有強力的手勁,甚至手上有氣,才能針對病灶加以解除,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現代醫學的復健治療只見肌理不見能量,對消除身體痠痛並無良策,比方說,坊間可以買到艾比.艾爾斯沃斯(Abby Ellsworth)博士的《按摩解剖書》,書中載有鉅細靡遺的全身肌理解剖圖片,讓你清楚地看見在雙手下方正在按摩的肌肉結構,但是有了這本書就可以解決痠痛問題嗎? 恐怕未必。
許多人手臂抬不起來,梳頭、穿衣樣樣難,俗稱「五十肩」,五十肩又稱為「冰凍肩」,清代名醫程國彭《醫學心悟》云:「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五十肩的病因大都因為受寒,醫學上稱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好發於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和操持家務的婦女,醫生認為這是長期姿勢不正確,或長時間從事某種固定動作所造成。中老年人固然是血氣衰弱所致,但是婦女同胞不論年紀大小,十之七八肩上都扛著一個「寒氣包」,寒氣包大小硬軟程度不一,原因是婦女愛穿露肩衣服,肩膀常受寒風、冷氣、雨水的侵襲,外感風寒濕邪而造成阻塞,這才是名副其實的「冰凍肩」,必須揉散寒氣包才能治癒。
此外,筋膜(fascia)是一種結締組織,當身體因為持續勞動與壓力緊繃,或是受傷、感染時,細胞的代謝物會逐漸累積在筋膜層,形成「筋膜沾黏」現象,讓我們身體痠痛、疾病連連。美國物理治療師凱洛.馬漢(Carol J. Manheim)寫的《肌筋膜鬆弛術》強調肌筋膜的拉伸技術,物理治療師利用肌筋膜釋放的方法,鬆弛不平衡而受傷的筋膜,即可治療身體的各種痠痛。
以中醫的觀點,筋膜是氣的通道,凱洛.馬漢醫師所說的「筋膜釋放」,即是去除筋膜的瘀塞。日本醫學大師村上晉一先生發明一種「鋼絲療法」,利用24號白鐵線做成線圈,用透氣膠帶貼在患處可解除或舒緩痠痛,其原理也是「筋膜釋放」的另一種形式。
當我們身體某部位氣血循環不佳時,會造成混亂的磁場,使病毒及壞磁場聚結為一個「病態能量阻塞點」,讓細胞膜的「電位」升高,造成酸、痛、麻等症狀。一位婦人後頸疼痛多年,當我觸及病灶的那一刻,她突然跳起來,感覺好像觸了電,顯示病灶積留的電位非常高,必須利用按摩手法將電位釋放,才能改善病情。
《黃帝內經》云:「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肝主筋,上了年紀的人肝氣衰弱了,致使筋絡發硬發緊,氣血通行不良,是導致身體痠痛的主要原因;骨盆不正、脊椎側彎也會造成肩膀傾斜而痠痛。此外,長久不動的身體部位肌肉萎縮無力,也常會出現「軟組織」沾黏而血氣不通。上班族竟日伏案工作或長期使用電腦,由於久坐不動,亦容易引發各種痠痛。此外,情緒壓力也會造成肌肉緊張,致使筋肉僵硬、血氣不通而導致痠痛。
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將疼痛定義為:「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身體痠痛會大大影響身心的健康,除了要避免風寒侵襲、肢體受傷之外,平日應該多運動或練習氣功,暢通氣血,去瘀散結;平時也可以學些按摩技術,以便自醫自療,這才是消除身體痠痛的治本之道。延伸內容
【推薦文一】攤開本書作一次訪道之旅
◎文/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兼任研究員)
這本隨筆集收錄了七十五篇養生心得談,按照性質分為上下兩篇,都代表了一位養生家的實踐經驗。不同於作者先前所寫的大作,比較屬於規劃性質,此本主要在匯集讀丹經所得。一般來說,凡對修道、養生有興趣的,總會搜尋各種丹經古籍,想要從中汲取一些經驗法則,並印證自己的修煉心得。這是古今許多方家常做的,唯真要達到此一目標乃是有條件的:其一自古以來道經、煉丹秘籍繁多,如何選擇方能適為己用,其實是一門學問;其二縱使是大家公認的丹經要籍,怎樣才能讀出其中秘妙,就有賴真修實練的經驗印證;其三古代道經丹籍特多隱語,縱使有些並不艱澀,卻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者有意強作深解,到底如何才能使現代人也可理解,就亟需現代知識(通常指科技新知),所作的詮釋才契合現代知識。從這三個條件閱讀上下兩篇,採用隨筆方式就是一種方便法,既可和有經驗者分享,也可引發初學者的興趣,就可避免一些閱讀養生秘笈常見的障礙,以為面對傳統丹籍就必須在字裡行間作戰!
作者既然是深於此道的行家,本身融合了實修與閱讀,他所閱讀的範圍頗廣:上篇較多中國古典和史籍,都選擇從仙道修煉者的視角切入。這些隨筆大多要言不煩,篇幅雖然不長,也不大量引經據典,不過實修者讀後,不管贊成與否,都可莫逆於心。對於剛想開始閱讀修道典籍者,是一個良好的指引,原來古今讀物可以如是解。下篇則是作者長期接觸的當代新知,現代人有許多養生實踐,一般都會要求符合科學,這些隨筆都是興之所至,其養生經驗聯接了養生和新知。他將這些經驗談公開與有緣者分享。在臺灣坊間已有各種養生書,作者依據個人的閱讀興趣,反映同一年齡層所關心的問題:諸如抗老化、退化性關節炎或排毒養生等。諸如此類問題,認真實踐者不少,然則效果如何?隨筆就是言簡意賅加以論述,雖然每個人都會同中有異,無疑在此本書作者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
如果不想花費太多心思,面對大部頭古籍或科學知識,這種不大不小的養生隨筆集,應是一個聰明的選擇;不必擔心負擔太重,可以一篇一篇依序讀去,也可以先看題目擇其有興趣者,重要的是讀後就可放下,想想自己的經驗又是如何?在上海時期圓頓子陳攖寧先生首開風氣,借由新媒體形式分享養生經驗,使得仙學風氣曾經盛極一時。現在面臨數位化時代則可採用網站,大家交流心得分享經驗。作者這個世代正是面對時代丕變,曾關注這樣的新交流平台,但無論如何,這些經驗能夠結為一集,總是便於集中閱讀,而非零散的讀法。在此建議嗜好此道者,將其作為平台分享個人看法,丹道本來就是「道法千百門,各執一苗根」,師承不同,入門有異,但這也無坊,就將攤開此書作為一次訪道,如此在紙上交談各有領會,這也是修道者的一種趣味吧!
【推薦文二】將修道術應用在養生的寶典
◎文/羅錦興(前中山大學醫科所所長、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
養生祛病是全世界健康追求的目標,過去醫學不昌明,治病就依賴醫學的日新月異,但沒想到的是醫學發達不一定換來健康的身體,壽命的增長也不意味著健康生命的拉長,以至於層出不窮的病症隨著壽命增長而增多,使得醫學疲於奔命地研發,而健康保險也一直瀕於破產邊緣。
湛老師秉持中華文化道統,推動修道養生不餘遺力,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道的妙用,尤其推崇莊子,直指以「炁」養生的重要性,來貫串道家練炁養生兼修道的千年歷史。更舉出範例,說明修道如何對治病症與日常養生的應用。對於修道者而言,本書是將所修道術應用於養生的寶典;對於非修道者而言,可引發健康追求方向的省思。
道之最深在於「恬靜虛無」,以獲得強大能量於養生(真炁從之的意思)。若難以入靜,則守竅和炁沉丹田也可練氣化精和練精化炁而獲得能量來養生。道之淺可與太極拳連結,使得大家可以透過正確的太極拳運動,得以容易地體驗到炁沉丹田和意守丹田的能量感覺。
由於道能尚無標準量測指標,縱然有千百修煉道能的技術,還是無法有一套標準公式,使得每一個人可以複製經驗,導致信者恆信而不信者恆不信。但是面對現代醫學在健康維護上,越來越力不從心之下,那麼我們不管信或不信,就是要去體驗修道的感覺。
各式各類的儒道武術書籍有關炁能的描述文字,都是親身體驗的成果,因此光從文字去辯解或釐清,是越辯越模糊,導致歷代理學大師也會自己無體驗而落入世智辯聰的會錯意了。
個人略懂佛學而能淺講經典,以佛入道主要從太極拳下功夫,《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有如看不懂的天書,就盡量天天看,天天練太極拳來比對書本內容,歷經二十多年才漸漸看懂鄭大師的珠璣言語,也才了悟大師惜言,因為言中皆是體驗珍品,非體驗到家,逐一拾級而上,永遠不瞭解中華道學的玄奧。
理雖越辯越明,但道能非辯能解,唯有體驗或發明量測儀器才能辯能解。現代道能的標準量測儀器尚未發明,那麼面對科學昌明仍然對養生健康無法得到滿意的時代,本書提供淺而易顯的體驗方式,各位不妨嘗試深入體驗,也許您就能掌握養生的鑰匙,開啟越老越健康的旅程,享受越長壽越仙風道骨的人生。作者資料
湛若水
(1949~2019.04.19)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氣功聯誼會會長,修練氣功30餘年,博覽道家典籍,探討氣功理論,嘗試以科學的語言促進氣功之現代化。長年致力於氣功的推廣,期望社會大眾瞭解氣功、學習氣功,增進身心的健康。 著有: 《氣的原理(暢銷紀念版)》 《內經呼吸養生法(暢銷紀念版)》 《健走功(改版)》(均為商周出版) 相關著作:《內經呼吸養生法:《黃帝內經》的內涵與實用(暢銷紀念版)》《健走功【改版】:適合現代人的氣功健走,每天30分鐘,走出好健康》《內經呼吸養生法:《黃帝內經》的內涵與實用(修訂版)》《氣的原理(暢銷珍藏版)》《健走功:適合現代人的氣功健走,每天30分鐘,走出好健康》《圖解氣的原理》《內經呼吸養生法》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