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商管理財 > 經濟/趨勢 > 趨勢
競爭之死:高度壟斷的資本主義,是延誤創新、壓低工資、拉大貧富差距的元凶
left
right
  •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 耳邊說書79折,兩本75折!再享全館滿額折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經濟類選書 ★亞馬遜經濟類暢銷第一名 ★全球重量級人士推薦—— ▎麥可.史班斯(Michael Spence)/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這次不一樣》作者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歐萊禮媒體創辦人暨執行長 ……等人好評推薦 #當各行各業都被少數公司壟斷時,我們以為的自由選擇只是假象 沒有競爭的資本主義,不是真的資本主義。號稱擁抱資本主義的美國,各產業都被少數大企業壟斷,過去20年,美國超過75%的產業都變得更集中化: ▎Google主宰90%網路搜尋市場; ▎臉書(Facebook)占有社群網路市場近80%; ▎亞馬遜(Amazon)在電商市場具有壓倒性地位; ▎手機作業系統由iOS與安卓(Android)把持; ▎威士卡(Visa)及萬事達卡(MasterCard)占據信用卡支付市場; ▎美國的天空被四大航空公司控制; ▎五間銀行握有全美近半的銀行資產; ▎美國牛肉市場被四間公司鉗制; ▎美國國內運輸業被優比速(UPS)與聯邦快遞(FedEx)寡占…… 從科技業、金融業、運輸業,到食品業甚至殯葬業,族繁不及備載。然而不單單美國如此,舉世皆然。 #壟斷的惡果和我們的生活日常息息相關 「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與「市場失靈」並非與我們無關、只是出現在新聞或教科書中的名詞,而是會真真切切、每天都影響甚至形塑我們生活的實際存在。 壟斷的企業巨獸會透過遊說和關說,影響到每個人支付藥品、機票、有線電視帳單、銀行乃至智慧型手機的價格。壟斷的利益只獨厚少數富可敵國的寡頭,後果卻由其他人承擔…… #極具份量的著作,而且來的正是時候 本書以輕鬆的筆調、紮實的數據與圖表說明,為何壟斷橫行、缺乏競爭的資本主義,會造成物價高漲、工資停滯、貧富差距擴大、創新貧乏、生產力不振等惡果。 作者更直言皮凱提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數據與結論都是錯的,皮凱提認為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是(經濟)成長緩慢,但諸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等組織的研究卻不支持這樣的論點。作者認為,不均等之所以惡化正是因為市場變得集中,缺乏競爭,才讓富人愈富。 作者的分析一針見血,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現實與矛盾,有不同以往的全新洞見,並提出強而有力的建議,讓我們得以扭轉弊端,回到更高的經濟成長、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薪資和人人都可公平競爭的時代。

目錄

前言  待你如垃圾,只因你別無選擇 一家企業讓消費者濺血,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只因消費者別無選擇。如今「資本主義」與我們所認知的競爭市場相去甚遠,壟斷橫行。資本主義若少了競爭,就不算是資本主義。 第一章 巴菲特和矽谷億萬富豪都同意的事 ——追求壟斷 巴菲特生活儉樸,數十年來教導民眾投資的好處,大家都說他是個老好人,骨子裡卻是個壟斷者。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挑具強大「護城河」的企業,要有很高的訂價能力,說穿了就是壟斷。 第二章 劃分地盤 ——占地為王,聯合壟斷 爭奪地盤不利於生意,黑手黨深知這一點,企業何嘗不是如此。企業狼狽為奸操縱供給與價格的情況,遠比你想的還氾濫,從安全帶、海產、貨物空運,到電腦螢幕、起重機和蠟燭,被查獲的僅有二成。互相勾結的企業甚至不必對話也能串謀,賽局理論告訴我們,默契性聯合壟斷的行為,在高度集中的市場裡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三章 壟斷的惡果 ——物價上漲、工資下滑、所得不均惡化…… 兩家企業合併後,效率理應提高,仰賴規模經濟的優勢,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給顧客。將省下來的成本分享給消費者,是很美妙的說法,但不是事實。研究顯示,企業合併後的營運效率未見提升,反因產業集中、競爭者減少,而提高價格。講白一點,企業利潤增加不是因為經營績效有多好,而是他們漲價。 第四章 壓榨勞工 ——勞動市場的買方壟斷 矽谷之所以能大放異彩,其中一項主因在於加州沒有「競業禁止條款」的束縛。然而現在的蘋果、臉書、Google等科技公司,卻承諾互不挖角。連速食連鎖店都赫見這類條款,煎漢堡的員工能掌握多少營業祕密?這類規範的唯一功用是限制勞工流動,削弱他們對資方的議價能力。 第五章 矽谷這樣侮辱人 ——避稅、關說、詐欺,絞殺新創 2006年,拉夫夫婦創辦線上比價網站Foundem,可篩選出哪個網站會變相收取運費,哪個網站的標價最低,用戶在測試階段就蜂擁而至,Foundem在Google的搜尋結果名列前茅。但正式上線後短短兩天,訪客量突然急遽下滑。在Google的搜尋結果掉到第十五頁,訪客從Google流失。Google這麼做的原因不難理解:他有自己的產品搜尋網站要推。 第六章 強盜逼收買路財 ——從牛奶、媒體、藥妝店到殯葬業 每當你忙著張羅日常生活所需,購買麥片、啤酒、肉類、牛奶、軟性飲料、手機,還有每次上網的時候,切記你正把自己薪水的一部分,奉送給壟斷者。所得與財富不均為何如此嚴重?因為你生活必經的收費道路,幾乎全被富人把持。 第七章 托拉斯與納粹 ——權力集中化 在政治上,將權力無可挽回地授予某個獨裁者或威權政體,是不牢靠的。同樣地,在經濟上,允許某個私人企業取得專制權力,也是不牢靠的。美國軍方認為,大型獨占企業與卡特爾是希特勒能重整軍備的關鍵。 第八章 管制與化療 ——遊說、進入障礙與利潤 殺死癌細胞的難處在於找到一種選擇性毒物,能夠消滅癌細胞,又不會殺死患者。化療的基礎,就是讓宿主服用份量剛好的毒物,以確保宿主存活,而寄生物死亡。大企業把新創公司視為攻擊它們的癌細胞,以至於不介意忍受管制造成的痛苦,甚至樂見管制存在。管制造成的負擔足以殺死小公司,但又不夠嚴重到能殺死大企業。 第九章 壟斷千層糕 ——市場被少數業者壟斷,少數業者的股份又被更少數幾家巨頭壟斷 在健康的經濟體中,企業會競相提供更好、更便宜的產品與服務給消費者。但在水平持股的狀態下,原本相互競爭的公司要取悅的是相同的股東,故而會心照不宣、彼此共謀,與其在價格或品質上競爭,不如漲價,增加自己的獲利率就好了。 第十章 沒人注意到的環節 ——市場集中化與貧富差距的關係 過去三十年,各國普遍出現不均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方面皮凱提是對的,可是他沒能搞懂「為什麼」。導致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的罪魁禍首,不是低度成長,而是市場的集中程度升高,競爭已死。 結語  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 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我們可以擁有民主,或是我們可以讓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不過,我們無法兩者兼得。 致謝 附注

內文試閱

  第一章 巴菲特和矽谷億萬富豪都同意的事:追求壟斷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受美國人還有世界各地資本家崇拜的偶像。數十年來他年年發表公開信,教導並教育美國人投資的好處。從多方面來看,巴菲特儼然已成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化身。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是由他親自掌舵的投資公司,每年的股東大會被他稱為「資本主義慶典」(Celebration of Capitalism);股東會舉行地、巴菲特家鄉奧馬哈(Omaha),封為「資本主義搖籃」。然而巴菲特是站在資本主義的對立面。      巴菲特生活簡樸,讓他成了民族英雄。即便貴為美國第二大富豪,他始終住在同一棟房子,對豪奢的生活方式避而遠之。巴菲特海賺數十億美元,倒不是因為他齷齪貪婪,而是他真的熱愛工作。各類關於他的著作,好比《股神巴菲特的神諭:不做會後悔、或做了好後悔的致富語錄》(Tap Dancing to Work),都捕捉到他快活熱情的一面。      身而為人,巴菲特很明顯始終如一,這反映在他每天的飲食,早餐必吃巧克力碎片冰淇淋,一天要喝五罐可口可樂,還狂嗑洋芋片,他的投資行為就和他的飲食習慣一樣貫徹始終。數十年來,他都只推薦擁有強大「護城河」、沒受到什麼競爭威脅的企業,作為買股首選。      這幾十年來,美國人從巴菲特那兒學到一件事,競爭不是好事,對那些不靠投資及資本支出就無法生存的企業敬謝不敏,美國基金經理人把他的原則奉為圭臬,照單全收。      巴菲特愛壟斷不愛競爭。巴菲特在他的投資會議上這麼說過:「資本主義的本質是,一旦你得到一間好公司,總是有人處心積慮要把它從你手中奪走,然後讓它好上加好。」巴菲特在他的致股東年報中,曾心有戚戚焉地引述另一投資大師彼得.林區(Peter Lynch)的話:「競爭原來會危害人類財富。」那真是再貼切不過了。對壟斷者有利的,便不利於資本主義。巴菲特與他的事業夥伴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一向盡量挑具壟斷地位的公司投資。巴菲特在波克夏.海瑟威年度股東大會上被問到,什麼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企業,他主張要有「很高的訂價能力,說穿了就是壟斷。」這釋出的訊息很清楚:如果你投資的是加入激烈戰局的公司,就是犯了大忌。      這麼多年來,巴菲特奉行他的投資哲學,專挑競爭少的產業收購。如果他買不到獨占事業,就會退而求其次買雙頭寡占,就算買不到雙頭寡占,也會安於寡頭壟斷。      巴菲特的投資歷史說明一切。他是穆迪公司(Moody’s Corporation)最大股東之一,這家信用評等機構與同業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實際上共享雙頭寡占地位。(你可還記得就是他們給了有毒次級垃圾債券3A頂級信評光環,導致美國經濟崩潰。)巴菲特和他的助手買進全美最大腎臟透析服務商德維特(DaVita)的股份,這家公司在腎透析業具雙頭寡占地位,握有哄抬價格的訂價優勢。(他們付了數億美元,來擺平所有非法收取回扣的指控。)巴菲特並持有威士卡(Visa)及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股票,信用卡支付市場由這兩家公司雙頭寡占早已成形。他在富國銀行(Wells Fargo)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也有持股,這兩大金融巨頭把持美國許多州的銀行業。(富國銀行爆出虛設數百萬個存款帳戶與支票帳戶,藉此向儲戶收取更多費用。)二○一○年,巴菲特全面收購柏林頓北方聖塔菲(Burlington Northern Santa Fe)鐵路公司,該運輸業者在那個階段就壟斷當地市場。他還入手垃圾處理商合眾服務集團(Republic Services Group)的股票,這家業者併購它的最大競爭對手,坐實了廢物處理的雙頭寡占地位。全球最大快遞業者優比速(UPS)也在巴菲特的持股組合,優比速與同業聯邦快遞(FedEx),在美國國內運輸業聯手打造雙頭寡占局面。美國航空業經過一番整併,演變成四大航空把持的寡頭壟斷市場後,巴菲特將這四大航空的股票一網打盡。之後,他又入股壟斷地方市場的公用事業公司。      要我們繼續列舉巴菲特投資的豐功偉業不成問題,但看到這裡或許你就注意到他的模式,他真的不喜歡競爭。大家都說他是老好人,骨子裡卻是個壟斷者。

延伸內容

【推薦序】
坦伯與赫恩寫了一本令人驚豔且重要的著作,透過他們自身與眾多學者的研究,記錄美國產業供給面集中化加劇的現象,導致競爭減少,市場生態丕變,政治權力從消費者和勞工轉移到資本所有者身上。這些後果進而衍生為社會不平等,生產力成長減緩,監管模式轉為偏袒企業。過去零星可見這類企業擴張型態的描述,唯獨本書將其整合起來,期盼能發揮影響力,顯然也名副其實。 ——麥可.史班斯(Michael Spence),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經濟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當今美國資本主義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對菁英階級有利,卻對其他每一個人有害?問題出在不平等嗎?坦伯與赫恩說服我們相信,不平等是一種症狀,不是疾病。問題不在競爭過度,而是競爭太少。兩位作者的論述可讀性很強又極具說服力,再佐以大量近期的數據與研究,讓人充分掌握本書精要。 ——安格斯.迪頓爵士(Sir Angus Deaton),普林斯頓大學,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坦伯在這本《競爭之死》中寫道:「資本主義若沒了競爭,算不上是資本主義。」他說的一點也沒錯。除非消費者因哄抬價格而受害,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將反壟斷行動斥為多餘沒有必要,就這樣過了數十年,我們慢慢警醒到壟斷資本主義復辟的事實,即便壟斷企業的核心產品免費(Google、臉書正是代表性例子),還是具殺傷力。但扼殺競爭的元凶不光是科技巨頭,坦伯在他引人入勝的筆戰論述中,點出航空、銀行、牛肉、啤酒、醫療保險、網路服務乃至殯葬業等產業,都有過度集中的問題。若你想了解社會日益不平等的真正原因,且把皮凱提(Thomas Piketty)丟一旁,改看坦伯的著作,適合這個很難做跨黨派訴求的時代。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米爾班克家族資深研究員(Milbank Family Senior Fellow)、《金錢崛起》(The Ascent of Money)作者 過去四十年來,獨占和寡頭壟斷毫不留情擴張的現象,本書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分析。坦伯令人信服的論述證明,當代出現最麻煩的總體經濟趨勢,包括社會不平等加劇、生產力趨緩,根源於政府未能遏阻科技巨頭與企業巨獸擴張。本書淺顯易懂,但也咄咄逼人指稱,壟斷者只從資金角度思考的草率想法,已讓體制的各個層面腐化,從政界、主管機關到學界無一倖免。 ——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哈佛大學公共政策Thomas D. Cabot講座教授暨經濟學教授,《這次不一樣》(This Time is Different)作者 經濟成長趨緩,社會不平等惡化,對西方經濟體造成雙重毒害,顯然美國也不能倖免於難,如今這雙重毒害威脅到自由民主自身的生存。發生的原因何在?有人歸咎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氾濫。在這本研究透徹、文筆清晰的著作,作者證明事實恰恰相反。過去四十年有問題的並非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以掠奪成性的壟斷形式橫行。資本主義者偏好壟斷,唯有國家政府介入才能恢復我們需要的競爭,但也得靠知悉內情的大眾指引才能成事。這確實是本重要著作,可以閱讀、學習,然後行動。 ——馬丁.沃夫(Martin Wolf),《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我們面對亞馬遜、臉書、Google這類企業勢力所引發的疑慮,以歷史知識自我武裝不失為明智的做法。本書以輕鬆活潑的筆調講述獨占、雙頭壟斷、寡占的理論與實務,讀起來興味盎然,為一重要論點奠定堅實基礎,即當前經濟的諸多弊端,都要歸因於權力集中在愈來愈少數的大企業身上。 ——提姆.歐萊禮(Tim O’Reilly),歐萊禮媒體(OReilly Media)創辦人兼執行長 坦伯與赫恩的分析一針見血,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現實、矛盾和神話,有不同以往的全新洞見。他們也提出多項具說服力的政策措施來促進競爭,這會在整個政治光譜和社會引起迴響。只要是對改造我們經濟體系有濃厚興趣的決策者及世界公民,本書值得你們關注:應顧及多數人的福祉,不是少數者的財富。 ——陸克文(Kevin Rudd),第26任澳洲總理,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總裁 如果你關心美國資本主義的未來,應讀讀《競爭之死》。每位國會議員,還有見鬼的所有選民,都該看看這本書,才知道我們的經濟變成什麼樣子,壟斷企業及寡頭企業是如何形塑我們的生活。 ——約翰.墨爾丁(John Mauldin),與強納森.坦伯合著《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Endgame)及《Code Red紅色警戒: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Code Red) 金權政體(corporatocracy)的觸角迅雷不及掩耳四處延伸,資本主義的掠奪型態引發毀滅性衝擊,本書對這些現象有深入的剖析。掠奪型資本主義阻撓競爭,賦權給極少數分子(富可敵國的寡頭),摧毀資本主義仰賴的資源,下場是弄出一個失敗的全球經濟體系,成了死的經濟。本書助我們了解到,以本身是可再生資源的制度,也就是活的經濟,取代掠奪型資本主義有多重要。 ——約翰.柏金斯(John Perkins),前首席經濟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經濟殺手的告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man)、《經濟殺手的告白2:美利堅帝國陰謀》(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mpire)作者 坦伯與赫恩提出充分理由讓我們相信,美國經濟與資本主義漸行漸遠,對生產力成長產生不良後果,也加劇社會不平等。在他們的故事中,壟斷和寡頭扮演反派角色,諸多例子顯示,是政府政策助長這股惡勢力擴張,不是對產業日趨集中視而不見,就是主動幫一把,立規鞏固這種現象。在滿腔熱情驅使下,他們舉的事例生動活潑,儘管以詳實並帶分析性的筆觸呈現,仍讓人享受到閱讀樂趣。更重要的是,本書沒給人絕望的藉口,反倒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以供身體力行。 ——傑森.佛爾曼(Jason Furma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2013-17) 反托拉斯究竟怎麼了?作為限制賣方壟斷力與買方壟斷力手段的反托拉斯法,在美國其實已擱置不用多年。對一家只能向單一供應商進貨的公司來說,網路購物也無濟於事,對消費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從眾多品牌中挑選商品,這些品牌竟都歸在同一家大企業麾下,勞工想另謀高就或換老闆沒那麼簡單,美國產業集中度升高是無可爭辯的潮流,這或許是勞工收入在國民所得占比趨於下滑的主因。這本文筆動人的著述,以一套強而有力的提議做總結,好扭轉當前趨勢,讓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恢復正常運作。如此重要,非讀不可。 ——理查德.波提斯(Richard Portes),曾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倫敦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創辦人兼榮譽主席 坦伯與赫恩在他們扣人心弦且深入探討的論戰中,描述市場機制已經崩壞,漸漸地不將競爭的好處傳送給所有人,反倒讓壟斷的利益獨厚少數人。監管機關與政府政策面對市場集中,居然舉白旗投降,導致生產力大受抑制,促成社會不平等,不單單美國如此,舉世皆然。他們呼籲將市場從民間獨占者及寡占者手中解放出來,這句口號應可讓世界各地的左派和右派分子團結在一起。 ——查爾斯.肯尼(Charles Kenny),全球發展中心資深研究員,《漸入佳境》(Getting Better)作者 這本經過精心研究的著作極具份量,而且來的正是時候。坦伯本身是成功的企業家,他深知何謂「理想」的資本主義。現行體制被市場濫用、統合主義、裙帶主義、管制俘虜買通,致使社會不平等惡化,弄得群起憤慨,實在亟須改革。若不是由市場信徒來做,就會被非市場信徒搶走改革主導權,那對人人來說都是噩耗。坦伯心知肚明,我要向美國國會諸公推薦這本書。 ——保羅.馬歇爾爵士(Sir Paul Marshall),馬歇爾衛斯避險基金集團(Marshall Wace Hedge Fund Group)董事長 坦伯與赫恩指出,倘若當前的趨勢不加制止,隧道盡頭看到的光,其實是壟斷者和寡占者駛來的列車,只有少數特權分子才買得起票上車。壟斷利益者的論述會轉化成遊說和關說,影響到我們全體所付的藥品、機票、有線電視帳單、銀行乃至智慧手機的價格。監管官員、學生以及凡是與美國前途有利害關係的人,都該拜讀這本《競爭之死》。 ——J.凱爾.巴斯(J. Kyle Bass),海曼資本管理(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投資長 無論你是不是熊彼得的信徒,資本主義始終是壟斷巨獸與新創公司之間的達爾文適者生存遊戲,可怕的是,我們周遭的壟斷帝國正在摧毀民主根基。壟斷企業在現代社會施展權力和影響力,要找出相關的經驗性證據,坦伯的新書是不可或缺的來源。 ——雅尼斯.瓦魯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希臘前財政部長,DiEM25共同創辦人,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書專文探討競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涵蓋層面廣泛且發人深省。這場重要的競賽,在公平、不平等、整併和分散的力量運作下成形,也從市場到地緣政治各方面形塑我們的人生。 ——喬許.沃爾夫(Josh Wolfe),拉克斯資本(Lux Capital)創始合夥人兼常務董事 我們正快步朝向少數主人底下有數百萬奴隸的經濟模式。坦伯的《競爭之死》,殘酷地道出隱藏在壟斷者行為背後的真相,那些未加修飾的鐵一般事實是,當今的企業驅使社會不平等、危害消費者,並侵蝕美國資本主義的傳統定義。 ——史考特.蓋洛威(Scott Galloway),行銷學教授暨連續創業家 本書透過資本主義的忠實信徒,拆解我們現今口中所稱的「資本主義」。坦伯與赫恩寫了封情書,表達對自由市場的愛意,還是有人嗤之以鼻。當有人的職稱出現「資本家」字眼,若我們還想給更多人更多機會,提供我們全體更優質的產品服務,我認為必須將好幾十年來企業家精神淪喪的趨勢扭轉過來。本書針對我們受過的訓練方式提出修正建議,指引你一條明路重燃對市場的愛意。 ——羅伊.巴哈特(Roy Bahat),創投家,Bloomberg Beta主管 坦伯與赫恩陳述:「雖說已有多本探討資本主義及不平等的著作,左派和右派未必一起讀過。有研究人員對購書進行分析,發現幾乎沒有一本政治類或經濟類書籍,是左右兩派都選讀過的。」兩位作者期盼《競爭之死》能彌合左派和右派的分歧,替兩派找出共通立場,我對此目標深表贊同。在美國國會與全美立法機關都存在離譜的黨派偏見之際,公共政策很迫切需要形成共識,來創造就業機會,催生新產業,制定全新的經濟與政治自由準則,選出能幫美國人及世界和平公理扎下更穩定基礎的政治領袖。我要向作者的睿智和魄力致敬,他們對過往的經濟政策提出值得深思的批判,對未來開出了不起的處方。 ——已故美國參議員理查.魯嘉(Richard Lugar) 本書立論清晰,是傳統定義上優秀的政治經濟作品。嚴謹分析政府的作為如何嘉惠壟斷型企業,這類公司誘之以利,獲取更多政府的偏愛,結果讓他們穩居經濟食物鏈的頂端。更重要的是,坦伯將個人專長與我們的日常經驗連結在一起。假如你曾遭航空公司暴力相待,被有線電視公司漠視,或被銀行騙了,你會發現自己一切的不幸,根源於反托拉斯法執法鬆散,這裡才會將缺席的監管者記上一筆。經濟學入門課程應將本書列入必讀書單,以了解現代經濟的真正本質。 ——法蘭克.帕斯奎爾(Frank Pasquale),馬里蘭大學法學教授 如果今天你有意在美國創業,或只是想知道我們國家出了什麼差錯,《競爭之死》是很好的起點。坦伯與赫恩給了一目了然又非常有用的指引,讓我們充分了解美國的壟斷問題,還有經濟過度集中帶來多大的傷害,而且日益嚴重。社會不平等、政治失常、機會受阻、大到不能倒企業興盛,本書證明種種問題主要是壟斷造成的。最棒的是,作者明白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體制內,產業集中化不是像自然力量那般不可避免,而是政治決策的結果,就從今天起我們能扭轉乾坤。 ——貝瑞.C.林恩(Barry C. Lynn),開放市場研究所(Open Markets Institute)董事,《新壟斷資本主義》(Cornered: The New Monopoly Capitalism and the Economics of Destruction)作者

編輯推薦

【推薦序】原來,資本主義不等於自由競爭?——關於《競爭之死》
◎文/商周出版編輯部   也許很多人都覺得,諸如「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和「自由競爭」這樣的詞,只是出現在教科書或新聞中、某些人用來炫耀知識的艱澀名詞,和一般人的生活相距甚遠。《競爭之死》這本書,用平易近人的寫作方式告訴讀者,這些詞是非常貼近庶民的,會影響到我們的收入和支出,無形中塑造或控制我們每天的生活。   一談到「資本主義」,很多人大概會立刻聯想到「自由競爭」。的確,在資本主義與市場正常運作時,每個人都可以開店或創業,推出新穎的產品或服務給消費者,以此獲利。但《競爭之死》告訴我們,現在的市場並不是這樣。   作者透過自身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不止在美國,全世界有很多產業都被壟斷了。當一個產業的主要廠商只剩下少數幾家時,他們就不會彼此競爭了。賽局理論告訴我們,這些公司會聯合壟斷、互相配合,甚至不用碰面、不用對話也做得到。   市場被壟斷後,企業巨獸會提高商品價格、限制勞工流動以壓低薪資、會減少投資的金額,還會透過遊說和關說影響政策,利用管制措施打壓新創,為大企業築起高牆。造成物價高漲、薪水停滯、經濟成長趨緩、所得不均擴大等後果。   這樣的現象出現在航空業、金融業、科技業、食品業、實體零售業、電子商務市場、信用卡支付市場,甚至殯葬業,其實就是各行各業。   作者以輕鬆的筆調、巧妙的譬喻、多不勝數的實例,搭配精彩的圖表,將資本主義的矛盾、壟斷的慘況呈現給讀者。同時提出改善的方法,讓我們能回到人人都可公平競爭的時代。

更多編輯推薦收錄在城邦讀饗報,立即訂閱!GO

作者資料

強納森.坦伯(Jonathan Tepper)

倫敦總體經濟研究機構Variant Perception的創辦人,該機構的服務對象為避險基金和高資產客戶,坦伯曾任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自營交易部門副總裁。 坦伯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分別以最優異及優異成績取得歷史系和經濟系學士學位。他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取得當代史碩士學位,且為羅德獎學金得主(Rhodes Scholar)。 坦伯是《Endgame終結大債時代》與《Code Red紅色警戒:危機下的財富生存之道》兩書的共同作者。

丹妮絲.赫恩(Denise Hearn)

Variant Perception公司業務發展部主管。她擁有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國際研究學士學位和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ïd Business School)企管碩士學位,曾在學生團體「社會影響力牛津商業網」(Social Impact Oxford Business Network)擔任共同主席。目前和丈夫定居於西雅圖。

基本資料

作者:強納森.坦伯(Jonathan Tepper)丹妮絲.赫恩(Denise Hearn) 譯者:吳慧珍曹嬿恆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業周刊叢書 出版日期:2020-01-02 ISBN:9789864777631 城邦書號:BW0729 規格:平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