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聖誕月‧最後加碼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鑽石心態 : 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
left
right
  • 庫存 = 5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鑽石心態 : 運動心理學教你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跨越比賽與人生的難關

  • 作者: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23-01-05
  • 定價:480元
  • 優惠價:79折 379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31日止
  • 書虫VIP價:379元,贈紅利18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60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內容簡介

比賽勝負關鍵 在於心理素質而不只是體能 向頂尖運動員學習 想贏的渴望、堅持到底的心理素質 「本書會讓你用全新視角看待耐力運動,費茲傑羅的研究,也會幫助你成為自己的運動心理學家。」 ——知名耐力運動教練喬・福瑞(Joe Friel) ★美國亞馬遜網站超過800則書評、4.5顆星好評 面對比賽,想贏的渴望、堅持到底的心理素質,往往超越體能,成為比賽的致勝關鍵。 本書作者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是一位運動作家,身兼記者、教練、運動營養學家等身分,已出版超過二十本書。他蒐集並分析實例,並結合科學研究,幫助讀者向頂尖運動員學習,進而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 作者爬梳運動表現的「心理生物學」模型,探討運動員如何運用強大心理素質克服體能極限。他引用鐵人三項、自行車、馬拉松、划船和游泳等耐力比賽的實例,帶領讀者回到無比刺激的賽事現場,重新檢視科學對於運動員內心的研究,以及一般人如何能打造強健的心理素質,順利跨越運動與人生的難關。 他認為,頂尖運動員看似具備神人的能力,但無論他們的技巧多高超,天賦、體能仍有侷限。最困難的賽事往往同時考驗著選手的身體與心理,藉此強迫我們面對失敗、痛苦或改變的恐懼。 這本書不僅可以當成運動傳記閱讀,也提供實用建議,提醒我們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心念、情緒和行為,提升心理素質,就能跨越極限、提升表現!

目錄

【推薦序】追求卓越表現,從打造心理韌性開始  文/蔡志浩|認知心理學家 【推薦序】以運動心理學揭開化逆境為優勢的祕密  文/張育愷|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兼副系主任 【推薦序】比賽,從心開始:向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學習  文/薩姆勒‧馬拉科(Samuele Marcora)|義大利波隆納大學生物醫學與神經動作學系教授 前言 第一章:比賽就像過火儀式 第二章:做好心理準備 第三章:時間與你同在 第四章:放下之道 第五章:繞路效應 第六章:失敗之禮 第七章:今日弱點即明日優勢 第八章:答案就在自己心裡 第九章:團體效應 第十章:期望反映潛力 第十一章:熱情不分年齡 第十二章:這一切值得嗎? 致謝

內文試閱

  前言      我的人生首次耐力賽是在新罕布夏州鄧恩(Durham)牡蠣河小學(Oyster River Elementary School)田徑場上跑了兩圈。那場比賽是運動會(Field Day)活動的眾多比賽項目之一,堪稱小學生的畢業典禮。我像大多數十一歲孩子那樣,曾參加過當地社區許多比賽,但先前都是短跑。除非有成年人的督導,否則孩子不會參加長跑比賽。在那場運動會後,我才明白真正的原因。      當時我們這群孩子都搞不清楚狀況,離開起跑線就全速奔跑起來。跑了六七十公尺左右,我雙腿出現類似得了流感般的無力感。每跨出一步,我的體重就好像增加了半公斤,食道像浸泡在鹽水中的開放式傷口般灼痛,頭皮出現一陣陣刺痛,意識成了一團微弱的火焰,在不祥的風中飄搖。我腦海中剩下的少數念頭既零碎又驚慌:「我的身體到底怎麼了?」「這樣正常嗎?」「其他小朋友也這麼難受嗎?」      我跑完了第一圈,不顧內心想要放棄的強大誘惑,開始跑第二圈。有名男生還跑在我前面,他是傑夫.伯頓(Jeff Burton),班上唯一和我一樣瘦的同學。我明白自己當時的處境:更拼命地追上傑夫,但代價是身體承受更大的痛苦;或是把痛苦設下停損點,讓傑夫贏得勝利。但第三個選項出現了:傑夫後繼無力。我看到他愈跑愈慢,接近最後一個彎道時便超越了他,接著衝過終點線贏得勝利,不過當下累癱了,只能在心裡默默慶祝。      從那次經驗中,我領悟了耐力運動的一大真相。雖然我的雙腿和肺讓我勝券在握,但其實真正把我推向頂峰的是我的心智—特別是我對於全新感受所帶來衝擊的吸收能力,以及我願意為了贏得勝利吃點苦頭。我明白,長跑比賽最關鍵的關卡存乎一心。      運動會上獲勝的三年後,我因為踢足球弄傷了左膝。幫我縫合傷口的外科醫師建議我從事其他運動。受傷前,我本來就兼差擔任牡蠣河中學田徑隊的一英里(約一點六公里)跑者,表現得算是可圈可點。因此,我決定把全副心力投注於跑步。      當時是一九八五年,膝關節重建手術後康復與復建的過程仍不大先進。手術後,我整條腿打了六個星期的石膏,然後又穿了六個月的護具。於是,我高中時期室內田徑第一個賽季中,都無法擺脫與克維拉合成纖維(Kevlar)和魔鬼氈的累贅。隔年春天拆掉護具時,我覺得重獲新生。在室外賽季,我七度參加一英里賽跑,其中六次締造了個人最佳成績。      秋天,我帶領越野校隊奪下新罕布夏州三大校際體育賽事之一的州冠軍。一星期後,我在「冠軍爭霸賽」(Meet of Champions)上獲得了個人獎項第十名,該決賽由三項賽事中名列前茅的隊伍和個人一較高下。我在高二賽跑組別中排名第二、高一組別中排名第一。畢業前,我很有希望成為新罕布夏州最厲害的高中跑步選手。      但這個目標終究沒有實現。第一個失敗跡象,是在我在分區越野州錦標賽中取得重大突破的那一刻。那場比賽在曼徹斯特的德里菲爾公園(Derryfield Park)舉行,堪稱全美最困難的高中越野跑道,起點是一條滑雪坡道底部,得一路往上跑到坡頂再下來。我登頂時位居第二,僅落後尚恩.利文斯頓(Sean Livingston)這名完全屬於另一個次元的天才型高三生。我當時沒有多想,直到我們跑出樹林,女友一看到我就朝著站她旁邊的人大喊:「噢天哪!他第二耶!」我這才發覺自己超猛。      但僅僅數秒後,我就被來自史蒂文斯學院同樣就讀高二的勁敵塔德.蓋爾(Todd Geil)超越了。在山腳下,他還在我前方十到十五公尺;但最後得克服一段高難度上彎,跑道才會再度平坦直通終點。我比塔德更擅長跑上坡(當初也是這樣才領先他),便開始急起直追。      我們同時跑過最後一個彎道。塔德踮起腳尖加速,我也一樣,此刻耳畔傳來雙方父母、教練和隊友高分貝的加油聲,我們倆幾乎是齊步衝向終點線。      然後我就放棄了,直接投降,不想跑了。萌生此念頭的當下,塔德又把速度拉高一個檔次,進行最後一搏。我永遠也不會知道我能否跟上他的速度、能否把速度再提升一點,因為我甚至連試都沒試。原因很簡單:太痛了。我內心有一部分好像在問:「你有多想贏?」另一部分則回答:「再想贏也比不過那傢伙。」我覺得塔德並非比我更有天賦或更有體力—實際上,接下來在我們高中生涯的五次冠軍越野賽跑中,我兩度都跑贏他。但那天我們倆的差別在於,他願意跑得更賣力。      十一歲時,我首次體驗到耐力賽伴隨的痛苦,內心遭受的衝擊自此揮之不去。我熱愛跑步,也愛培養更強健的體魂、更敏捷的身手,但我討厭比賽時必須承擔的痛苦。剛開始接觸跑步時,我對於這項運動潛藏的黑暗面雖然排斥,但還算應付得來,內心抱持的期待也不高。但我達到選手的水準後,才發現居然比以往更痛苦,而為了奪冠還得忍受更多痛苦。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過去雖然也很痛苦,但仍待在相對的舒適圈中,自以為拿出超越「百分之百」的表現就所向披靡。      但那並不是我的選擇;我反而成了被心魔所困的典型例子。每到比賽當天,我就會遭到無盡的恐懼感折磨。我的胃部不斷翻騰、心臟劇烈跳動,滿腦子都是即將面臨的痛苦。假如比賽是在星期二,我整天上課就會呈現恍神狀況,聽不到老師說什麼;假如是在星期六,我只能勉強吃下蜂蜜堅果口味的喜瑞爾麥片,然後出門與隊友會合,一起搭巴士前往賽場任人宰割。      大三時,我開始對比賽敷衍了事,假裝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其實內心明白只有百分之九十五。我跑步展現的認真程度不多不少,沒有人知道我在打混。即使如此,我仍然偶爾有成績亮眼的時刻,像是在一九八七年冠軍爭霸賽中獲得第六名,但我更常跑完步後感到自我厭惡,深知自己並沒有全力以赴。      這樣的狀況愈來愈糟。有次在波士頓的戶外田徑賽中,我參加兩英里(約三點二公里)的項目,結果才跑到一半便假裝腳踝扭傷,倒在地上故作痛苦地扭著身體。數星期後,我又假裝沒聽到另一場兩英里賽事起跑線就位的廣播,所有參賽者起跑後獨缺我一人。我的高三越野賽季結束後(我最後在冠軍爭霸賽中表現極差,僅排名第十七,勁敵塔德.蓋爾則奪下第二名),我放棄跑步了,輸給內心的懦弱。      一九九五年,我已從大學畢業兩年,仍然認為自己與跑步無緣,於是搬到舊金山。我的目標是接下一份像樣的文字工作。結果,最後的工作機會來自比爾.卡托夫斯基(Bill Katovsky),他在一九八三年創辦了《鐵人三項運動員》(Triathlete)雜誌,當時正準備推出全新的耐力運動雜誌《多項運動》(Multisport)。我當然大可接受《嗨翻時代》(High Times;按:提倡大麻合法化而惡名昭彰的雜誌)的工作邀約,但命運使然,我日後所處的工作環境充滿了熱愛健身、追求體魄與速度的選手。      該來的躲不掉。我再度受到訓練和比賽的召喚,起初只是當跑者,後來更成為鐵人三項選手,簡直愈陷愈深。我愈來愈投入這類嗜好,也愈來愈有雄心壯志。兩大內在動機相輔相成,促使我後半輩子又回鍋當耐力運動員。最重要的理由是,我想成為當初本來有機會可能成為的運動員。但我明白假如想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得克服第一次導致我放棄的內心弱點;我想要徹底剷除心魔。      我從未真正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運動員。事實證明,我真正的弱點是不聽話的脆弱身體,只要我說出「足底筋膜炎」這個詞,跑起步來就會跛腳(這個弱點在我小時候就有跡可尋,包括十四歲時左膝關節斷裂)。但就算我當不了理想中的運動員,至少能拖著有缺陷的身體盡力做到最好。我終於克服了心魔。      假如我在分區越野錦標賽衝刺階段讓塔德.蓋爾超前那一刻,代表了我喪失身為運動員的誠信,那二○○八年矽谷馬拉松其中一刻則象徵了我的救贖。我在距離終點線大約三英里(約四點八公里)時,我萬分痛苦地經過一對站在路邊的年輕情侶,他們可能在等朋友經過。我超過他們十來步時,聽到那名女子脫口而出:「哇!」      這聲驚呼的背後也許能用不同方式來解讀:也許那位小姐很佩服我跑得很快,但那場馬拉松比賽的第一名(我最後獲得第三名)比我早四分鐘通過,所以想必不是如此;說不定她是在欣賞我漂亮的跑姿,但我並沒有漂亮的跑姿,當時步伐看起來很可能糟到不能再糟。      其實,我認為那名說出「哇!」的女子,是被我「悽慘」的模樣,以及無比吃力的動作所嚇到。在她眼中,我想必像是困在及腰的水中艱難地跋涉。我也確實覺得如此辛苦,一定還張著嘴流口水。那位陌生人的語助詞是在敬佩我的努力,肯定我寧願承受折磨、也要達成在特定時間內完賽這項毫無意義的目標。      但在那場馬拉松上,我並沒有實現個人時間目標,因為先前再度負傷,訓練時間只得縮短,導致我無法達標。可是我獲得更了不起的成就感:我知道自己這次在比賽時真的拼盡全力了。      二○○八年矽谷馬拉松的第二十三英里(第三十七公里),至今仍是我身為運動員最珍貴的時刻。不僅如此,我還認為這是這輩子數一數二美妙的時刻。當然,這只是一場比賽,但運動與生活並非互不相干,運動員的身分與個人也是一體兩面。我克服了對於比賽中遭逢痛苦的恐懼,因而更加敬佩自己,內在的力量協助我迎接其他難關,而且是運動場內或場外皆然。

延伸內容

【推薦序】比賽,從心開始:向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學習
◎文/薩姆勒.馬科拉(Samuele Marcora)|義大利波隆納大學生物醫學與神經動作學系教授      進行研究來了解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因素,不僅僅是一項學術工作而已,還影響到耐力運動員的測試方式、訓練方式與備賽方式。綜觀運動生理學發展的前一百年,一般認為耐力之所以受限,是因為能量耗盡引發肌肉疲勞,或氧氣輸送不足、伴隨運動肌酸化等。因此,耐力運動員在訓練時佩戴心率監測器,還要扎耳採血以測量血乳酸,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使用長期困擾著自行車運動和其他耐力運動,賽前還得食用大量麵食與米飯。運動生理學影響耐力運動員生活的例子還不只這些。      在1990年代末期,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教授提出了中樞控制模型(Central Governor Model,CGM)。這個模型主張,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內一個潛意識的智慧系統(中樞控制器),該系統掌管運動肌的徵召,讓比賽中維持的速度/功率輸出量,不致超過身體抗衡耐力運動壓力的能力。這個模型的基本假設是,假如這個安全系統不存在,耐力運動員在運動時可能會超出自身生理能力,出現熱休克、心肌缺氧和屍僵等危及生命的症狀。      CGM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許多運動生理學家因此相信,限制耐力運動表現的器官正是大腦,而不是心血管系統和疲勞的運動肌。隨後的研究,包括我們2010年那項貢獻了本書副標題的研究,都證實了這個不再具有爭議的觀念。然而,一大問題在於:假使耐力運動表現受限於大腦潛意識的智慧安全系統,耐力運動員又可以怎麼辦呢?答案是只能像過去照表操課地訓練,提升身體對耐力運動產生壓力的能力。實際上,CGM對於耐力運動員的訓練和備賽方式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幸好,沒有證據顯示我們大腦內部存在中樞控制器,而且耐力運動員對於自身表現也有相當大的掌控。另一個用來說明大腦調控耐力運動表現的模型,稱作心理生物模型(Psychobiological Model),主張在耐力運動比賽中,大腦會有意識地做出配速或放棄等決定,這些決定主要是依據對於運動難度和強度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辛勞感知」(perception of effort)。      我有許多運動生理學的同事難以接受心理生物模型;感知如此飄渺又主觀,何以可能對於耐力運動表現有龐大的影響?可以客觀測量的事物(例如心臟大小和運動肌內有多少肝醣)的影響想必更大才對。假如把耐力運動表現單純當成缺乏意念和情感的生物機器輸出,上面的結論也許就合理了。然而,我認為耐力運動表現屬於自我調節的行為,意念和情感可能會有深遠的影響。酷刑的痛苦(一種感知)可能會迫使士兵背叛自己原先犧牲奉獻的國家;強烈的飢餓感(一種感知)可能讓文明人變成食人族;意念和情感也可以導致恆定狀態最終踏上死路:自殺。因此,對於辛勞多寡的感知(以及相關念頭)可能會限制耐力運動表現,我們不必感到詫異。感知無比強大。      體育記者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率先見識到這個心理生物模型對耐力運動員的潛在影響。我還記得,我們倆在2009年發表了一份開拓的研究報告,探討心理疲憊(mental fatigue)對於辛勞感知和耐力運動表現的影響,後來用訊號極差的手機頭一次聊天。當時,我人在義大利參與一場田徑主題的會議,麥特則待在美國的家中。我們大聊特聊了一個多小時,充分展現我對於跨領域研究的熱情(當然義大利人天生就多話!),麥特則對於最新科學發展求知若渴,這說不定也對他的眾多讀者有正面的影響。我們倆的「遠距離友情」持續了好多年,我針對耐力運動表現進行更多心理生物學研究,麥特則負責翻譯內容,透過發表文章和出書把知識傳遞給社會大眾。      本書中,麥特蒐羅了令人欽佩的真實案例,說明辛勞感知和其他心理因素如何影響耐力運動表現。這些案例均取材自各項耐力運動的頂尖運動員生活,再巧妙融入相關的科學研究摘要,豐碩的成果集結成書:不僅可以當成運動傳記來閱讀,同時也提供了實用建議,教導你成為自己的「運動心理學家」,提升耐力運動的表現。希望這有助耐力運動員與教練更加廣泛地應用心理學原理與技術。實際上,耐力運動中尚未充分運用心理學的力量,而心理生物模型實務上的一大建議,就是有條不紊地付諸實踐。      然而,正如麥特所指出,這並不意味著贏得耐力運動比賽單純是「意志力」的問題。有意識地自我調節念頭、情緒和行為,可以大幅影響耐力運動的表現,本書提到的真實案例都是很棒的佐證。但遺傳學、體能訓練和營養(例如碳水化合物的攝取與咖啡因)也發揮很大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對於辛勞感知有深刻的影響。潛意識的大腦也可能影響辛勞感知,我們近來也運用潛意識的視覺訊息證實這點。而如何避免部分潛意識刺激的負面影響,同時利用潛意識力量來提高耐力運動表現,勢必會是心理學應用於耐力運動的未來趨勢。      我們目前在研究一項新型的訓練,稱作腦耐力訓練(Brain Endurance Training),結合了體能訓練與耗費腦力的練習,藉此刺激負責自我調節的大腦區域,提升對心理疲憊的抵抗力。這十分值得期待,因為心理生物模型正催生提升運動表現的創新策略,效果超過傳統上按照心血管/肌肉疲勞模型所開發的策略。   因此,請密切關注麥特的研究。我敢肯定,本書只是初試啼聲,後續還會有一系列大獲好評的書籍,探討耐力運動員如何精進這個大有可為的領域。

作者資料

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

著名的耐力運動作家,身兼記者、教練、運動營養學家等身分。著有暢銷書《與體重賽跑》(Racing Weight)、《身心跑法》(RUN: The Mind-Body Method of Running by Feel)、《跑者大腦訓練》(Brain Training for Runners)和《飲食教》(Diet Cults)。他的著作《鐵人戰爭》(Iron War),入選2012年威廉希爾年度運動選書(William Hill Sports Book of the Year)。 麥特也是《男性健身》(Men’s Fitness)、《男性健康》(Men’s Health)、《戶外》(Outside)、《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自行車》(Bicycling)、《跑步時代》(Running Times)、《女性跑步》(Women’s Running)和其他運動健身相關刊物定期撰稿人,目前定居加州,固定練跑;作者網站:https://mattfitzgerald.org/。

基本資料

作者:麥特・費茲傑羅(Matt Fitzgerald) 譯者:林步昇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書系:經營管理 出版日期:2023-01-05 ISBN:9786267195109 城邦書號:QB1179 規格:膠裝 / 單色 / 384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