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七個習慣打造幸福家庭
- 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23-10-31
- 定價:450元
- 優惠價:79折 356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5日止
-
書虫VIP價:356元,贈紅利17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338元
- (更多VIP好康)
分類排行
內容簡介
家庭,你最重要的事業
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
以7個習慣指引你建立美好、有效能的家庭願景
國際暢銷書《與成功有約》作者、領導力專家史蒂芬.柯維堅信,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更是個人內心充實的最大源頭。他以九個孩子的父親身分,與讀者分享如何以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家庭幸福美滿:
唯有「主動積極」,才能發揮影響力,帶動家庭文化變革;
凡事「以終為始」,才能超越情緒,提升思考層級;
實踐「要事第一」,從「我」的角度換到「我們」的立場;
懷抱「雙贏思維」,讓家人之間建立良性互動模式;
願意「知彼解己」,家庭內的溝通才會暢通、有效率;
講究「統合綜效」,才能根除錯誤的行為模式,扭轉家庭文化;
持續「不斷更新」,家庭跟個人的成長及滿足才有可能。
我們的心力應該奉獻給家庭、朋友,
以及與所愛的人一起經營的豐富關係。
這種對家庭永恆的愛和奉獻,
在我的生命中永遠高居第一位,推動我繼續向前。
──史蒂芬.柯維
◆成功家庭三大要素◆
家庭希望的源頭,是「擁有願景」、「規畫」和「不斷返回軌道的勇氣」。本書的目的,就是讓你在理智和情感兩方面,都把「保有希望」視為第一要務,同時幫助你培養能讓自己和家庭不致偏離軌道的三種能力:
找到明確的目的地──與家人一起建立「家庭使命宣言」,統整與強化全家人共享的願景與觀念。
擬定飛行計畫──訂定「導向目的地」的計畫,即便途中遇到風雨、氣流、人為疏失和其他變數,也能讓自己和家庭不致偏離軌道。
攜帶羅盤──人類獨有的五項稟賦化為「羅盤」:自覺、良知、想像力、自主意志、幽默感,搭配運用,帶動個人與家庭的改變。
(原書名:與幸福有約)
目錄
給中文讀者的話
作者序 家庭,你最重要的事業
導言 「當下」,是最好的開始
前言 偏離軌道
習慣一 主動積極
Be Proactive
習慣二 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習慣三 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習慣四 雙贏思維
Think “Win-Win”
習慣五 知彼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習慣六 統合綜效
Synergize
習慣七 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結語 生存、安定、成功、意義
From Survival...
To stability... To success... To significance
序跋
家庭,你最重要的事業
我一生當中從未像撰寫這本書時一樣,感受到強烈的熱情──因為我最關心的領域就是「家庭」。
把書中所提的七個習慣應用到家庭是極為自然的。事實上,我就是從家庭生活中歸納出這七項心得。當你從書中讀到各個家庭分享自己了不起的生命經歷,陳述他們如何運用七個習慣,進而獲得美好成果時,你就會了解這一點。
我要和讀者分享自己和家人的許多經驗。每個家庭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從許多層面來看,也有相似之處。我們都面對許多相同的問題,日復一日因應生活的挑戰。
撰寫本書時,有一點讓我很為難──我不確定是否應披露許多家庭的生活。一方面,我不願擺出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另一方面,我也不想隱瞞真心的感受或領會,我想跟讀者分享七個習慣的驚人影響力。
全書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是我們自己的故事。雖然這些經驗僅僅是個案,但原則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你會發現,這些原則與自己有切身的關係。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帶給你新的體認,對你的處境有所幫助。最重要的是,我盼望這些經驗能為讀者帶來希望。我希望讀者相信,這種思考方式真的有效、真的適合自己。我願與你分享經驗,提出強而有力的方法,使你在這個瘋狂、動盪、不利於家庭的世界裡,順利達成目標。
我堅信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是個人內心充實的最大源頭,人生最重要的「事業」是家庭。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Barbara Bush)對衛斯里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的畢業生演說時指出:
做為醫生、律師或企業領袖,你的職責儘管重要,但再怎麼說你仍是一個「人」。人與人的關係──配偶、子女和朋友──是你最重要的投資。在生命的盡頭,你不會後悔沒有通過某次考試、沒有贏得某個案子,或者沒有做成某筆生意,而是會遺憾沒有花時間陪伴丈夫、孩子、朋友或父母……美好的社會仰賴的不是白宮,而是你的家庭。
我深信,人們若只在生活的其他層面努力而忽略家庭,社會將面臨嚴重危機。這麼做,跟在將沉沒的鐵達尼號上拚命修理甲板上的躺椅沒有兩樣。
內文試閱
從獨立到互賴
本書的主旨在於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什麼是家庭的「效能」?就是「美好的家庭文化」。
這裡的「文化」指的是家庭的精神──家庭的感覺、反應、細微的變化和氣氛。它是家庭的個性──家人關係的深度、品質和成熟度;它是家庭成員建立感情的方式和對彼此的感覺;它源於集體行為模式的精神和感受,是家人互動的特徵。這些東西來自家庭成員內心深處共享的信念和價值觀。
我明白,「美好」的定義因人而異。我用「美好」來形容一種滋養人心的文化。在這個文化裡,家人深刻、誠摯、真心的享受共處的時光。他們共享信念和價值觀,依據掌管生活各層面的原則,有效的互動及採取行動。這是一種從以「我」為核心轉為以「我們」為核心的文化。
家庭是一種「我們」的經驗、「我們」的心態。從「我」變為「我們」──從獨立到互相信賴,是家庭生活最具挑戰性、最艱難的轉變。儘管美國文化顯然把個人自由、立即回饋與效率控制放在第一位,但是,沒有什麼比豐富、互相信賴的家庭生活更令人喜悅、滿足的了。
當你的快樂主要來自於他人的快樂時,你的立場已經從「我」轉變為「我們」,你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會隨之改變。但是,直到你把家庭列入優先考慮,你的心態才會真的轉變。婚姻之所以往往淪為「兩個住在一起的單身貴族」,就是因為雙方的心態未由獨立轉為互賴。
美好的家庭文化重視「我們」。它會讓人一起努力,選擇並走向共同的目的地。它讓你們對社會或其他家庭有所貢獻,同時能夠面對將家庭拋離軌道的強大力量──我們身處的文化、意外的經濟變化、突發的疾病、爭鬥、缺乏溝通、批評、抱怨、計較等等。
(摘自〈前言:偏離軌道〉)
著眼於「目的」
有位年輕的父親談到他妻子如何以主動積極的態度面對兒子:
前幾天我下班回家,三歲半的兒子布蘭頓在門口迎接我。他臉龐發亮,興奮的告訴我:「爸,我是勤勞的人喔!」
稍後我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事。稍早前,我太太在樓下做事,布蘭頓從冰箱裡拿出水罐,把冰水灑得滿地。我太太忍住發脾氣的衝動,耐心的詢問:「布蘭頓,你想幹什麼?」
「我想幫忙做家事,媽。」兒子驕傲的回答。
「你想幫忙做什麼家事呢?」
「我想幫你洗碗。」
「哦,那你為什麼要用冰水呢?」
「因為我搆不到水槽。」
我太太恍然大悟,環顧四周後說:「下次這樣子好不好?你叫媽媽一聲,我拉張椅子讓你站在水槽前面洗碗?」
「好啊!」布蘭頓快樂的喊道。
妻子把經過描述給我聽時,我明白她的做法有多重要。她能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留下空間,做出主動積極的選擇。她先想到終極目標,所以才能如此冷靜。在這個時刻,重要的不是保持地板乾淨,而是教養子女。
試想,這位女士的態度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她若聽任自己衝動行事,小孩會覺得難堪、有罪惡感。如今孩子受到肯定與欣賞,他的善意增強了,也學會用更好的方法幫助別人。這位女士深深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地板乾淨不乾淨,而是教導小孩。她看清了自己的終極目標,並據此採取行動。
習慣二──以終為始。它的目的在於創造明確的願景,讓你和家人知道該前往何方。若你心中明確知道目的地為何,沿路的所有決定都會受影響。
這個習慣立基於「願景」。願景的力量強大無比,研究發現,兒童就是因為看得到願景,才有高昂的成就動機。在社會各個層面,願景都是推動人與組織奮發向上的重大力量。
(摘自〈習慣二:以終為始〉)
柯維的家庭使命宣言
我們從行動中學到家庭使命宣言的力量,接下來就跟你分享這些經驗。
你要是問珊德拉和我:「在你們的家庭生活中,哪一件事影響最深?」我們會毫不遲疑的回答,是「創造家庭使命宣言」。
我們的第一項使命宣言是在婚禮上建立的。第二項宣言則是在往後的十五年慢慢形成的。這些年來,使命宣言使得目的地和旅程成為家人的常識,也成為家庭文化和家中社會意志的象徵。
我們結婚的那天,婚禮一結束,珊德拉和我到一處公園散步。我們並肩而坐,談到婚禮的意義、談到彼此的原生家庭,還討論了在新的小家庭中,想延續或改變哪些事情。
我們對彼此做了全面、永恆的承諾,並決定將原則置於彼此和家庭之上。這個決定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能夠道歉、原諒、表現慈愛,一次次返回正軌。
愈是注意這些原則、把它們當成生活的核心,就愈能夠獲得智慧和力量。若是沒有做出這項決定,我們會更仰賴彼此的情緒以尋求安全感,而不是依據內心的操守。重視原則會使人賦予事情妥當的優先順序,讓我們透視生活的全貌,意識到要對自己的作為負起責任。
某天,珊德拉和我談到生小孩的事,我們列出了教養子女的原則。往後數年,我們常自問:「孩子要具備哪些能力,長大後才能做個成功的人?」
經過討論,我們想出了數種至為重要的能力,例如:工作、學習、溝通、解決問題、悔悟、原諒、服務,以及玩耍享樂等。我們有一個願景,就是希望每天吃晚飯時,大家聚在一起,一同歡笑、共享經驗、建立感情、討論彼此的價值觀;我們希望孩子互相喜歡、欣賞。這個願景為家中許多活動指引出方向,我們依據它規劃家庭活動。
我們也關心教育的價值,希望孩子在學校扎實的學習,而不是走捷徑、光想著得高分和拿文憑。除了關心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我們也給孩子機會,讓他們把學到的東西教給父母。
這些年來,「以終為始」的做法對我家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逐漸了解,所有成功的組織都有使命宣言,晚近的研究發現,誠懇的宣言不僅攸關公司的成功和生產力,對員工的快樂和滿足感也很重要。
家庭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基本的組織,也是社會的基石,可是現實狀況是:家庭成員大多沒有共享的願景與實現家庭意義的觀念。然而共享的願景和價值觀正是家庭文化的精髓,我們必須創造願景,指出我們希望這個家發展成什麼模樣、根據什麼價值觀過活、支持什麼信念。
我們開始創造使命宣言,為孩子安排活動,幫助他們發揮四項稟賦;我們讓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腦力激盪;我們逐漸提出更廣泛、更深入的議題。
我們問家人:
我們想建立什麼樣的家庭?
什麼樣的家能讓你喜歡帶朋友回來?
家裡什麼事會讓你覺得難堪?
家中有什麼事使你感覺自在?
家有什麼力量會讓你想回家?
有什麼力量會吸引你接近父母、接受父母的影響?
你有什麼力量,使父母願意接受你的影響?
我們要孩子說明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開放的討論,並思考這些特質。我們一起討論每一份宣言。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我們終於寫好使命宣言,連我母親都參了一腳。
(摘自〈習慣二:以終為始〉)
誤解是家庭痛苦的核心
誤解是大多數家庭痛苦的核心。前不久,有位父親跟我分享他的經驗。這位父親常因兒子離開他的視線而懲處他,可是小男孩屢犯不改,終於,某次懲處後,男孩淚水盈眶的看著父親問:「爸,視線是什麼?」
凱瑟琳(女兒):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總是搞不懂,為何三歲大的兒子不肯到朋友家玩。他的朋友每週都會到我家好幾趟,彼此處得很好,也會邀兒子到他家玩,他家院子有大沙堆、鞦韆和綠色大草坪,每回兒子都說會去,可是走到一半,便紅著眼眶跑回來了。
我試著聆聽兒子說話,探究他的恐懼。之後兒子終於敞開心扉,坦言因為不知道朋友家的浴室在哪裡,怕自己會尿褲子,才會如此。
我牽著兒子的手,帶他到朋友家,跟對方母親談,她告訴兒子浴室在哪裡、門又怎麼開,還說如果有需要,都可以找她。兒子鬆了一大口氣,便決定留下來玩,之後就再也沒問題了。
鄰居念小學的女兒也有類似經驗。他們的其他孩子都課業頂尖,因此女兒數學不好令夫妻倆很訝異。父親決定找出問題癥結。他仔細解釋減法的觀念,並讓她試做幾道題目,結果她還是無法融會,一頭霧水。
鄰居很有耐心的用實物示範,他拿出五顆蘋果排成一列,然後拿走其中兩顆。突然間女孩小臉一亮,恍然大悟說:「噢!原來減法就是『把東西拿走』嘛!」面對年幼的孩子,我們必須了解他們的背景和想法,因為他們通常不會用文字解釋。
家庭成員的錯誤大部分都不是出於惡意,只是未能真切了解、未能看清對方的心思所致。如果整個家庭能培養開放的胸襟,那麼,多數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摘自〈習慣五:知彼解己〉)
作者資料
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哈佛大學企管碩士、楊百翰大學博士,國際知名教育訓練機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FranklinCovey Co.)共同創辦人。 《時代》(Time)雜誌稱譽柯維為「人類潛能的導師」,並獲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在領導理論、家庭與人際關係、個人管理等領域素負盛名,以深刻且直接的引導,畢生致力於向大眾證明,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柯維的其他重要著作,包括:《成功哪有那麼難》、《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與生活有約》、《與幸福有約》、《與領導有約》、《第8個習慣》、《柯維經典語錄》、《漫畫讀通柯維成功學》、《第3選擇》及《讓好工作找上你》等。 柯維於二〇一二年七月過世,但他在領導力、時間管理、效能、成功,以及愛與家庭關係等領域的卓見,留傳後世無與倫比的精神資產。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