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2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終活筆記ENDING NOTE,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
恰如其分的孤獨:在關係中自由進退,獨處不孤單,群處也不落寞
-
【限量親簽版】有底氣,無所畏:當責找到自我價值,發揮影響力
-
什麼都不是的人才是快樂的:克里希那穆提寫給年輕人的24封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冒牌者症候群: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暖心金句卡增訂版)
-
了凡四訓【白話插圖.暢銷紀念版】:南懷瑾、李叔同、稻盛和夫一致推崇,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立命、改過、積善、謙德,東方第一勵志奇書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家庭系統評估與會談:在社會脈絡下探索家庭,掌握評估與會談的技巧
內容簡介
如果相遇是因為愛,
為何在愛情裡的我們,卻會那麼寂寞?
親愛的,為什麼我們不再親密?為什麼我總是愛上爛人?
愛情裡,你真正想拯救的人是誰?
如何戒掉有毒的依戀關係?你的愛情,其實是在回應你的自卑感?
沒有完美的愛情,
當然也不會有完美的情人。
坦然面對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才能脫離渴求與失落的惡性循環。
我們因為害怕孤單,所以渴望愛情。然而,越是渴求愛情降臨來拯救空虛乏味的自我,結果卻往往越是寂寞。
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累?為什麼愛常讓我們傷痕累累?
這是因為我們的生命都深深受到童年時期家庭關係的影響,這些心理創傷的烙痕就像是埋藏在心裡的未爆彈,等到愛情來敲門之後,才不停地被觸發、引爆開來,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愛情,其實源自於一場幻覺,這個幻覺是一個從小渴望完全被愛的孩子,所投射出來的對於理想愛情的想像,期盼有那麼一個完美情人,能夠義無反顧地永遠無條件接納我,給予我最安全的依靠和愛的保證。
然而每個人都不完美,當然也不會有所謂的「完美情人」。但我們卻還是無法放棄對完美情人的期待,甚至開啟一段段如輪迴般的愛情遭遇。
在愛戀的苦痛中,先願意保全自己,不把自己推向毀滅邊緣,我們才能真的自救,往自我療癒的方向求生。我們最終都要能夠洞察,愛是從自己內在而生的真理。外求的愛,甚至控制強迫而來的愛,都容易讓我們處於依賴狀態,並不會讓我們真實感受到愛。
只有在愛情的依戀中,真正地與自己相遇,學會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試著成為自己最義無反顧的支持者及關愛者,也才有機會遇見最美好的愛情。
目錄
自序 如果是愛情,為何我們還是寂寞?
完美情人在哪?
為何你無法放棄期待完美情人?
你愛上的,是哈哈鏡情人嗎?
內在的分裂,讓人成為偏執的情人
爛人為何會存在?
你的愛情,是回應你的自卑感而來?
你真正想挽救的人,是誰?
在愛情關係裡,看見原生家庭的依戀之傷
早年情感依戀缺乏,對人的影響
戒掉有毒的依戀關係模式
那些愛情關係中的移情和投射
真實的愛,不會讓人越來越憔悴和焦慮
老日子來臨,我們的愛去了哪裡?
親愛的,為何我們不再親密?
愛情的意義
不懂愛自己的人,會在關係裡耗竭彼此
成人的愛,是離開自我中心
莫把伴侶當永不疲倦的「假媽媽」
停止讓人生設定,成為親密關係的絆腳石
沒有人「應該」愛你,除了你自己
事過境遷之後,才終於看清楚當年的「我們」
愛情中的傷,是懂得真正完整療癒自己
失去愛情後,找回再相信愛的自己
我們都不完美,所以才需要彼此
序跋
如果是愛情,為何我們還是寂寞?
人,因為害怕孤單,所以渴望愛情。然而,越是因為害怕孤單,渴求愛情的降臨,來拯救空虛及乏味的自我,那求來的結果,往往卻是越寂寞。
「為什麼我們愛得那麼累?為什麼愛常讓我們傷痕累累?」現代人們心中,對愛情的感覺,是如此地又愛又怕,既期待又恐懼受傷害。
說到愛情,你最早最早對愛情的想像和渴望是什麼呢?是從童話故事所建構的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幸福快樂版本,還是從浪漫唯美到完全失去現實感的偶像劇裡,得來的絕美想像?
無論那最早的完美愛情概念是從何而來,我們終究都逃離不了現實世界的殘酷打擊。所有的人性,都必然具有醜陋的一面、黑暗的一面,即使在愛人們充滿愛意的心窩裡,仍是藏有人性的嫉妒、怨恨、敵意、欺騙、冷漠及暴戾存在。
其實不是愛情太複雜,而是人性太複雜。人性的複雜,來自天生的基因和後天的塑造,還有那再也說不清楚的生活經驗,對一個人的衝擊和影響。而在一個人身上,不只有來自父親家族的基因,還有來自母親家族的基因,同時,這兩者(父、母親)的結合,為這一個人帶來了足以影響一生的兩性關係經驗,以及情感依戀的模式。
很多情況的發生及演變,在我們尚未清楚意識到它發生之前,它已經發生。像是對愛相不相信?對自己的存在有沒有安全感?另一個人的存在是不是可以信任的?我會不會被拒絕和討厭,甚至被拋棄?
這些問題,在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都已經發生,但我們不知道,照顧我們的大人也不知道,所以並未留意,但這些問題卻在我們開始感覺到愛情敲門之後,陸陸續續地引發,像是深埋在心裡某處的未爆彈,不停地被觸發,不停地被引爆開來,稍不留神,就被炸得粉身碎骨。
在我親身走過愛情戰役,也聽見許多人在愛情關係中的心碎故事,我開始意識到「愛情」其實是起源於一場幻覺,這個幻覺是一個自小渴望完全被愛的孩子心靈,所投射出來的完美理想愛情想像,期盼有那麼一個完美情人,義無反顧,無比忠貞地「永遠」不背離我、不嫌棄我、不拋棄我,給我最無條件的接納和完全無失誤的照護。在方方面面,這個完美情人都有著比我更大的胸懷、更高雅的氣度、更安穩的情感,給予我最有安全感的依靠和愛的保證。基本上,就是被一個神般的人,愛著、恩寵著。
這樣說來,只要有現實感,也明白這個真實世界是怎麼一回事的人,就知道這些天真幻想的滑稽感和不切實際之處在哪。可是,我們幾乎都是從這樣單方面的想像和天真中,去虛構愛情的模樣,然後,在真實帶些殘酷的愛情戰役中,學會因應、調整、明白,學會在每一次的經歷中,試著理解究竟愛情是怎麼一回事兒。
這一本書,是我回應許多男男女女在愛情起落中的震驚與疑惑,為何相愛容易,相處卻這麼難?為什麼明明愛情的開始是這麼甜美,為何後來卻如此猙獰?而如果相遇是因為愛情,為何在愛情裡頭的我們,卻會那麼寂寞?
這些情感問題的大哉問,在我們的社會人人都在談論,也不乏有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許多見解,我也試著以我的心理觀點,及協助一些在愛情中受傷的人,從驚恐中慢慢心理回魂的經驗,提出我對現代愛情問題的解析及看法。
而能夠成書出版,首先要謝謝《皇冠雜誌》於二○一七年二月,開闢了一個專欄,邀約我執筆。我以當時我所關注的兩性情感現象及有興趣的主題,開始了我為期一年的專欄寫作,這本書的雛形就是發表在這專欄裡的文章。我以《完美情人不存在》的名稱,來傳達我所要表述的一個觀點:每個人都不完美,當然也不會有完美情人。而我們無論怎麼面對這個現實社會,卻還是無法放棄對完美情人的期待,甚至開啟一段段如輪迴般的愛情遭遇,這當中的原理,有非常多層面是始於壓抑於潛意識裡的心理創傷及早年陰影。所以,在這個專欄裡的文章,我探討在愛戀關係中,許多可能性的心理投射和心理議題。
因為這些文章的發表,謝謝皇冠文化進一步地邀約我,擴展此專欄的主題,以出版一本完整的書的形式,讓我的書寫脈絡及所欲傳達的心理觀點能更充分、更盡興。
在愛情海中浮浮沉沉,墜足吃苦,驚嚇不安,靠不上岸的人何其多?然而,那未必是旁人救得了的,許多時候救贖要先從願意自救開始。也就是,在愛戀的苦痛中,先願意保全自己,不把自己推向毀滅邊緣,我們才能真的自救,往自我療癒的方向求生。在這過程,除了學習了解自己的真實處境、調解自己的狀態,也要帶動自己一步步地靠近救援的資源,幫助自己脫離險境,找回平穩安康。
如今,見到這一本書的成形,能被廣為接觸和閱讀,很是喜悅。特別是能讓在愛戀中受苦驚慌的人,有些通道探知人性的詭譎、了解關係中的彼此交互作用,也更多地覺知內心的真實自我,這是我希望此書能有所貢獻的地方。
在愛戀的路上,我們最終都要能夠洞察——愛是從自己內在而生的真理。外求的愛,甚至控制強迫而來的愛,都容易讓我們處於依賴狀態,這並不會讓我們真實感受到愛,也無法因此就深信自己生命的美好及價值。很多時候,外求和強迫得來的愛戀關係,反而來自我們內在情感缺失的瘡疤和傷痛,如果,我們能有所覺知,從中瞥見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我」,或許這就是愛情(關係)的意義之一,讓我們無論經歷了關係中的什麼歡喜悲傷,我們都要在愛情的依戀中,真正地與自己相遇,學會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試著成為自己最義無反顧的支持者及關愛者。
願你在愛戀的遭逢中,情感的修練能越來越成熟自在,也越來越通達這些愛的功課:無論是自愛,還是愛人。內文試閱
完美情人在哪?
愛情關係,照映內在心理陰影的一面鏡子
不需懷疑,我們都沒有完美的愛情經驗,也不會擁有完美的情人。
在愛情的經驗中,誰都會跌個幾次,輕者像是踩到屎,稍微滑了一跤,重者則像高樓摔下,扭筋斷骨。
但為什麼總要跌?總會摔呢?因為我們對於愛情的理解,失誤太大。
對愛的體驗,根源是母愛
愛情,是我們進入親密關係的入口,經由愛情,我們體會也學習,如何和另一個人發展親密且信任的親密關係。這是我們發展為「成人」,需要的一種連結,及一種私密性的情感需求。我們希望在這專屬的親密關係中,感受到愛、呵護、關心、支持、信任、體貼及滿足。如此,讓我們在這世界奔跑時,無後顧之憂,且有了極大的能源動力。
然而,這種對愛的渴望及需求,最早的經驗,是從母體而來,我們希望媽媽,讓我們感受到呵護、照顧、體貼、支持,及無條件的愛。
但是,這是極為困難的。媽媽這個「人」,並非是完美的,她有自己的個性、情緒、脾氣、限制、喜惡價值觀點,也有她自己的私心,因此,在互動及獲取關注的同時,孩子就難免經歷失望、失落、挫折,也會感到受傷。孩子時期的我們,不完全理解「人」是什麼,不明白媽媽也不過是個「人」,在單一偏頗的視框下,孩子會感受及認為在自己所愛的母親身上,有另一個「壞媽媽」的存在(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遇到與媽媽之間的挫折及失落時,就會說:妳是壞媽媽,我不要壞媽媽……),於是,孩子驚嚇、無助、不知所措,就像童話裡的故事,王子、公主,總會遇見可怕的巫婆。
對母愛的失落及失望
當我們開始意會到,自己的媽媽,不是我們渴望的「完美好媽媽」時,我們內心難以撫平的空虛和渴望依賴卻得不著的缺洞,則不斷幻想會有一個「完美好媽媽」出現,給我們無條件支持及足夠的溫暖,愛及無盡的包容,會給予受傷的心靈,最全然的拯救。
但是「壞媽媽」出現了,怎麼辦?我們排拒、抗爭、封閉、厭惡,我們逃……
這些經驗,在長大後,不知不覺地進入到我們的成年的伴侶關係,這個原本該為我們帶來親密交流、安全靠近的對象,我們卻不自覺地投射過去早年與母愛之間的情感糾葛經驗,複製在這段親密關係上。期待著心中想要的那個「完美好媽媽」,就在伴侶身上出現,撫慰我們受過傷的感受,完整我們曾經破碎的心靈。卻意外地發現,可怕的「壞媽媽」竟然也在伴侶身上,如夢魘般,糾纏著我們。
在關係中的挫折與沮喪
免不了的,我們驚慌、挫折、沮喪,以為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不值得受到關注,也不值得可以被全心全意對待,才會再次經驗到童年時讓人想逃離的「壞媽媽」,竟又幻化為我們的伴侶,對我們切割、背叛、拒絕、冷漠……著實可怕,讓我們的內心,再次感受到痛苦、拉扯,及恐懼,想要立刻地逃跑、撤離。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擺脫不了童年經歷到的驚嚇及痛苦呢?為什麼長大後,在關係裡,總是重複這些可怕的遭遇:數落、攻擊、挫折、威脅、控制?
我們毫不遲疑地用內在的自動反應,解讀關係中的對方和自己:對方究竟在做什麼傷害我的事?為什麼總是我要承受這些?卻從來沒有真正地了解對方和聆聽彼此,在這一段關係中,我們各自在過往的歲月裡,經歷了什麼內心的挫折和沮喪、焦慮和無助?我們各自在關係中,投射出怎麼樣的情感傷痛及未滿足的失落?
曾經在母愛關係中的失望和挫敗,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從來沒有忘卻那份痛苦的感覺,也無法真正地釋懷,母愛的若即若離,及似有似無。無數的日子裡,我們像落難的公主,被囚禁在暗無天日的牢籠裡,等待著拯救和圓滿我們人生的王子,出現。
對許多人而言,或許,象徵王子的人出現了,然而,克服及面對不了的仍是進入關係,長期相處之後,在對方臉色和口語裡,看見一個被否定,遭遇漠視、輕視、冷漠,和殘忍對待的自己。那曾經是在原生家庭關係裡、在母愛關係裡,所經歷到的否定、漠視、輕視、冷漠,和殘忍。如今,它們再度回到生命裡,透過你以為是來愛你的人,再度兇殘地刺傷了你。
擺脫不了的命運?
你或許好疑惑,為何命運,就是離不開某些情節,像是輪迴一般。你可能很難相信,這些不懂如何愛你的人,再度讓你傷痕累累的人,是你召喚來的。因為你無意識中,很想要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很想要修復你心中的傷,但同時,你根本不相信自己真的值得擁有愛。你會想,怎麼會這麼矛盾?是的,就是如此矛盾,要符合如此矛盾的設定,就是找來一個讓你以為會愛你的人,然而漸漸的,你卻發現他其實並不懂得如何愛你。
當你不懂自己的價值,也不懂如何愛自己,就不會懂自己需要的愛是什麼形式和面貌。你只是以童年的傷痛和心理陰影,去尋找一個可以補洞的人,卻不是在已經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適合的生活和伴侶是什麼的前提下,為自己分辨出這一個人。
於是,在你還未覺醒真正地認識自己之前,也未深刻地發覺你只是不斷地像輪迴一樣,讓自己無明地進入許多相似的情節、相似的關係、相似的結局之前,你就像一次一次更加凋零的玫瑰,感受不到愛的滋潤,只剩空虛和耗盡的靈魂。
解脫之道
你成為想要的自己,才可能真正地擁有一段你想要的關係;你深信自己生命的價值,有對自己的自信,你才能為自己做出肯定自己價值的情感選擇。
而在這一領悟的時刻來到之前,我們在關係裡的摔落及挫折,正是為了帶領我們走向完整療癒自己的方向,整合那些內在的情感創傷和心理的陰影的過程。
只有你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你才能面對真實的關係,及真實的另一個人。不再充滿幻想式的期待,不再自顧自地編織某些夢幻的劇情,才不會離真實越來越遙遠。你越幻想,越脫離現實,越拒絕真實,你就會永無止盡地掉入同一個迴旋圈,怎麼也無法腳踏實地。
承認也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同樣的,承認也接納不會有完美的情人、完美的關係,然後真切實在地從關係裡,看見自己的內在陰影及缺乏,從自己開始療癒起。
親愛的,為何我們不再親密?
當我們的心和身體,不再為對方溫柔,也不再能感受愛的溫度存在
在親密關係中,「性愛」的親密撫慰,不可否認的,是關係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性愛」之於親密關係的意義,不僅只是為了繁衍後代的功能,更重要的部分,是身心親密的一種深刻連結。不僅是身體對觸摸及撫慰的渴望,還有心理情感上安全緊密相依感的一份需要。
人的親密情感需求,其中一部分,便是包括對親密及性愛的渴望。透過性愛過程的膚觸,及生理、心理的滿足,將兩人的關係層次,帶往一種特別的、具有相歸屬性的,同時更加深入及緊密地結合。
一份研究結果說,至少近一個月沒有性愛了的CP,他們比起其他人更不快樂。從這個結果看來,或許可以反過來推論,正因為他們不愛彼此了,所以不常做愛,無法靠近彼此。
因為沒有愛的感覺,漸漸地也無法親密
然而,事情有這麼簡單嗎?
是因為不愛彼此了,所以不再有做愛的親密交流?還是,在做愛的親密交流中,感受不到自己被愛、被重視、被接受,而慢慢地拒絕性愛的親密接觸?
在我的心理諮商工作上,不乏遇到許多在親密關係中,不再有親密接觸及性愛交流的當事人,困在關係中鬱鬱寡歡,對這種關係裡的僵局,不僅動彈不得,還十分懷疑自己不被愛,不再有吸引力,不再能討得親密愛人的歡心,而引發對自己的懷疑、沮喪和挫折。
這讓我花了不少關注力在親密關係與性愛心理的議題上,探究何以親密關係中的「親密感」、「性愛行為」越來越消失?越來越停止?不再對彼此有渴望,也不再想要對方的親近?
撇除那些追求刺激感的性愛愛好者,不需將性愛交流奠定在心理距離的親密度上,對於大多數講究心理親密的伴侶來說,要能保持性愛的頻率和熱情,就需要心理的情感親密感,來燃起沸點和渴望。
根據一些研究的結果,兩性之間,在性愛過程中,所需求的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需要;男性大多希望女性多一分誘惑、更加主動、更具挑逗性、更性感,甚至下達更多的指令;而女性想要的則是聽到更多表達愛的稱讚、更多一分溫柔,及一種深刻完全的融入。而共同點在於,希望對方主動地誘惑、給予帶動指引,以及嘗試不同的性愛體驗。
當我們之間只剩下角色和身分
然而,性愛的渴求和相互滿足,往往需要興奮動力和情感溫度做燃點,當關係一旦進入「常態生活」,每天的相見相處成了一種習慣和一種穩定時,各自啟動的「角色」狀態,漸漸取代兩個「人」的存在。我們可能很難再從對方身上看見「愛人」的存在,而較多是從對方身上看見「先生」、「太太」、「孩子的爸」、「孩子的媽」、「一位女婿」、「一位媳婦」、「男朋友」、「女朋友」的角色責任和期待的存在。
曾經,有好幾回,我從身為人夫的個案口中,聽見他們坦誠地說:「我無法靠近我的太太,自從她當媽媽之後,我覺得我失去了太太,我們的家只有『母親』,面對這個『母親』,我也像一個常害怕自己會做錯事的『孩子』。」
有一位男性諮商個案更直接,他直白地說:「我無法和『媽媽』做愛。」
若回到女性伴侶的經驗呢?許多困在親密缺乏、性愛貧乏關係的女性,都難掩一種受傷的表情,像是被嫌棄、被打入冷宮,不得寵愛的女人,不僅哀怨,也充滿著寂寞。
而反過來的例子也有,男性還渴望享受魚水之歡,渴求從性愛過程裡,感受經驗自己內在的雄風,但妻子早在家務及孩子照顧的過程中,疲憊萬分,排斥性愛的發生,不想再費力費心地讓另一個人滿意或喜歡。
性事的阻礙和停止,成為許多親密伴侶間,知道卻不能談論的心理障礙。
無法親密是一種心理障礙
在一本日文翻譯的創作書籍《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平安文化出版),裡頭寫道:「我就開門見山地說了,我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我是說真的。我們交往的二十年來,這個『進忌』問題一直折磨著我們。我從未跟任何人提起過這件事,畢竟這實在難以啟齒。我媽媽因為不知道內情,一天到晚問我:『你們怎麼結婚這麼多年還沒有小孩?去看個醫生吧。這並不丟臉,很多夫妻都生不出來啊!』事實上,我從來沒遇過苦於『進不去』的夫妻。『陰莖插不進去?妳別擔心,這很常見喔!』── 如果我跟醫生坦承,會得到這種答案嗎?要我開口問醫生這種事,我寧願獨守秘密一輩子。到頭來,我沒有選擇生兒育女,而是跟老公像兄妹一般相處,又或是像植物一樣默默相守下去。」
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也是她隱藏在內心的秘密,雖然當中或許探討了另一種形式的夫妻之愛,但不可否認的,想要親密卻無法親密,或是不想要親密於是更害怕親密,是親密關係裡,無法躲避的議題,同時考驗著每一對親密伴侶面對的勇氣,和溝通的智慧。
置之不理,假裝親密的障礙不在彼此之間,絕非是好的方式。當然,親密的感受和形式,並不侷限在「性愛」的行為,包括平日的情感交流、溫柔溫暖的肢體接觸,還有內心想法的溝通和分享。然而,當兩人的關係中,確實有情感的交流、放心及安心的肢體接觸,還有內心想法的真誠分享,那麼性愛的撫觸及相互滿足,就不會是一種抗拒和阻礙了。
或許,從「性愛」行為的頻率日漸趨少,也不難看出兩人關係品質的變化,特別是越來越少碰觸彼此的身體,眼神及面容越來越少關注彼此。彼此之間也越來越少對話的時間,只要一說話,雙方就話不投機,總是進入爭執和相互攻擊的狀態。那麼,這樣的關係,性愛的缺少只是後果,關鍵的問題,或許在於兩人的關係裡,愛的滋潤和體貼,早已蕩然無存。
也就是,我們的心和身體,都不再為對方溫柔,也不再能感受愛的溫度存在。
注意生活壓力,對親密的扼殺
當然,在探討親密關係的「無親密感」這個問題時,撇開不了生活的壓力,所造成彼此身體及心理的疲勞感。當角色責任和照顧家庭的勞務,把彼此壓得喘不過氣來,內在沒有好的情緒能量了,就會把自己的無力和焦慮,轉嫁到對方身上。其實,內心很想要獲得對方的疼惜和肯定,但說出口的話,往往容易呈現出埋怨,指責對方沒有多再做一點兒、多承擔一點兒、多努力一點兒……
這種壓力缺乏關照及管理的情況下,日子每天累積下來的混亂和疲累,若兩人之間沒有察覺,而給關係一些時間沉澱、談心、相互情感交流,那麼,麻木和硬撐下來的兩人,就會慢慢形成情感封鎖的高牆,再也無法讓情感流動出去,同時,接收不到任何情感到內心流動。
除了親密感的消逝,缺乏性接觸的伴侶,也逐漸失去對於彼此身體的熟悉感,那些溫度、柔軟,都會日漸從彼此情感記憶中淡去。「親密」伴侶不再「親密」,或能自我安慰地說,這是一種「親情」的昇華,然實則究竟是「昇華」?還是「枯竭」?自己心底深處的那份孤寂、冷清,會告訴自己真正的答案。
親密伴侶當然可以是生活、事業的好夥伴,但愛侶之所以為愛侶,結合的初衷正因為是彼此相愛,若是失去了親愛感,彼此之間變成了手足、室友、同事,那也無怪乎心中對於親密的需求,再也無法有從對方身上得到滿足的可能了。
性愛,是人類原始的慾望之一,但它有別於其他物慾,它與情感撫慰、連結的需求息息相關,與其說是情慾的需求,不如說是對於愛的渴求。真實互重的相愛關係,將帶給彼此高品質的情愛生活;而親密滿足的情愛生活,同樣會增加彼此相愛感受的提升。勿忘相愛的初衷,不要冷清了彼此身體的溫度,才是親密關係真實的昇華。
作者資料
蘇絢慧
華人社會深受信賴的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社工師、諮商心理師高等考試合格。 專業助人經歷超過25年,曾任醫學中心專任社工師及諮商心理師,兼任於大學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社區諮商機構。現於自設的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執業。 著作甚豐,已出版心理療癒議題書籍27本,本書為第28本。 Facebook粉絲專頁: 【蘇絢慧分享空間 】 【璞成健康心理學堂】 【同哀傷】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
注意事項
- 本書為非城邦集團出版的書籍,購買可獲得紅利點數,並可使用紅利折抵現金,但不適用「紅利兌換」、「尊閱6折購」、「生日購書優惠」。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