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庫存 > 10
- 放入購物車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本書適用活動
分類排行
-
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課3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暢銷300萬冊!英國心理諮商經典,附《蛤蟆先生勇氣藏書卡》組)
-
接住受苦的心:台大精神科林信男醫師的靈性診療筆記
-
成語裡的心理學:一句「刻骨銘心」,竟暗藏了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的情結說?跨時空連結古人智慧與思想科學
-
療傷的對話:怎麼說才能安慰他
-
刻意不在乎:告別垃圾話情勒!日本國家心理師教你如何透過大腦機制,不在意閒言閒語,不必虧待自己
-
給我40歲的女兒:心理醫師媽媽走過中年之路的38個提醒
-
Rewire-神經可塑性: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
抄寫英語的奇蹟:1天10分鐘,英語和人生都起飛
內容簡介
超高齡社會不可不知的心理學知識
從認知、人際、情緒和價值四大領域,
以每個領域中最常見的七個問題,破除老化的迷思,
用科學研究和科學證據,消除對老人的刻板印象與誤解。
不對變老抱持過分樂觀的想像,毋須害怕老化的結果,
理性解讀科學證據中的訊息,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
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邁入熟齡時,因為生理和和心理、生活與職場的大幅改變,往往導致了各種對人生的質疑與不安。
「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黃揚名,以他專研多年的老人心理學,用科學證據來解答大眾對於「老人」、「銀髮」、「熟齡」與「高齡」的種種疑惑,提醒大家用理性的態度去破除迷思,希望能讓大家更加認識變老這件事,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迎向美好的人生下半場。
本書內容針對以下四大領域提出科學研究結果和分析來說明實情:
【認知篇】
生理上的變化,比較容易讓人有自己變老的感覺,不論是比較容易腰酸背痛,或是感覺體力大不如前等等。在心理變化中,最容易讓我們有變老的感覺,通常跟認知能力退化有關,其中又以記性不好,最容易被提及。其實,除了記憶變差之外,變老過程中,很多認知功能都有了變化。但是,作者特別提醒大家,有變化不代表就一定是退化。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變化,才能找出新的平衡。當然,我們也要認清自己有部分的能力大不如前,除了透過刻意訓練來維持之外,也可以透過使用輔助工具,降低能力退化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
【人際篇】
在臺灣,除了高齡人口快速增加之外,單身人口也逐年攀升。雖然單身的人不一定就會孤老,但因為沒有一個預設會陪自己到老的另一半,很多事需要刻意的自己做安排。有配偶的人,也可能遇上愛錯人,或是喪偶的狀況,若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該維持單身,還是找新的伴侶呢?此外,現在的社交環境有不少變革,像是網路社交日益普及,還有跨世代交友的倡議等,都為老人的社交生活帶來一些新契機。雖然想到變老的影響,我們不一定會連結到人際的改變。但若一個老人有好的人際互動,那麼對他在生活各層面都會很有幫助!
【情緒篇】
近年來,老人自殺率逐年攀升,且有越來越多老年照護者因不堪長期照護的壓力而釀成憾事的社會新聞,而這些都和不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有關。只是,我們對於老人情緒能力的見解,往往都是錯誤、帶有刻板印象的。研究其實發現,老人情緒處理的能力,整體而言是比年輕人好的。但是,老人在生活中,較有機會面臨生離死別,而這類事件往往會對人們的情緒處理造成威脅。此外,老人的大腦退化,也會對情緒處理帶來一些挑戰,若能夠進一步認識這些變化,就更能夠知道如何和情緒共處。
【價值篇】
前三個部分討論的,比較是個人層面的,而在這個部分談的,雖然也是從個人層面出發,但對於群體層面有更多影響。因此,價值觀這部分所討論的內容,反倒對個人影響最大,比如不少家庭都會遇到的,老人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就醫的困擾。因為老人除了年齡和年輕人不同之外,成長的時代背景也都不同,這些都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所以,重點不該只放在老人和年輕人有什麼不同,而是要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倘若我們能夠了解這些為什麼,或許就可以降低很多跨世代的衝突,讓社會更和諧。面對快速老化的社會,我們沒有選擇,必須要共老、共好!
此外,在篇章中,作者也特別以「科普小教室」和「不要被誤導了」兩大單元,說明心理學與科學研究相關的小知識,以及容易受到誤導的研究結果解釋。每一篇文章的最後,也有貼心的三問三答。快速整理出該知道的篇章重點。
【專文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創會理事長 王淑芳
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台創辦人 周妮萱(凱特)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林麗惠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玉玲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楊寧茵
【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創新照顧雜誌發行人/執行長 李正雄
中化銀髮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宗勇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李若綺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許華倚
熟齡優雅學院總監 張芳玲
樂齡網總經理 張慶光
〔專家口碑〕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用科學與理性的方法,為變老過程提出問題並找到解答!希望這本書能造福更多正在面臨老化的我們。
──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創會理事長 王淑芳
本書透過「認知」、「人際」、「情緒」、「價值」四個篇章,以明快且易懂的提問,引領讀者能夠保持輕鬆但仍有所獲的理解年老的多樣面向。
──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台創辦人 周妮萱(凱特)
因為50+處於從工作到老年生活的轉變時期,為變化動盪的階段,大家需要藉由修改或重建來適應新的階段,提早開始進行老年生活準備,能讓每個人重新省視自身的資源,並針對較缺乏之處提出行動規劃,以期維護心理健康。我個人覺得這本書不論是自用或送禮都兩相宜,推薦給各位讀者,相信你讀了之後也會很歡喜!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林麗惠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不僅是一本關於老化的知識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生活中積累健康和幸福的實用手冊。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希望在未來擁有高品質生活的人。無論你的年齡如何,都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實用的方法。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玉玲
這本書融合日常的生活例子與最新的科學知識,從認知、人際、情緒與價值觀四個重要面向中,讓我們更了解現在及未來的自己,並能更輕鬆地與年長者相處,是一本你我在變老的路上皆需必備的珍藏好書。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許華倚
這本書有時候像一本指引,讓我們可以安心走在變老的道路上,有時候也像一本小說,讓我們透過案例預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它不僅僅讓我們不需要害怕變老,而是透過準備和理解,用更積極的心態,讓變老之路變成是一件很酷的事!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楊寧茵
目錄
〈推薦專文〉變老只有一次機會,你應該好好把握 王淑芳
〈推薦專文〉跟著揚名一起老準沒錯! 周妮萱(凱特)
〈推薦專文〉做好準備──迎接一個老得起的未來 林麗惠
〈推薦專文〉養身宜養腦,養腦宜養心 張玉玲
〈推薦專文〉讓變老之路變成是一件很酷的事! 楊寧茵
〈作者序〉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
Part 1 認知篇
1.怎麼知道自己是正常的?還是退化導致的老化?
2.老人比較容易被騙?
3.老人判斷能力比較差?
4.老人該繼續開車嗎?
5.老人學得比較慢嗎?
6.怎樣的認知訓練是有效的?
7.要怎樣不失智?
Part 2 人際篇
1.家人好還是朋友好?
2.朋友越多越好嗎?
3.網路社交對老人有好處嗎?
4.跨世代互動是好的嗎?
5.自己一個人好好過,不行嗎?
6.該離婚,還是繼續下去?
7.喪偶後該追求第二春?
Part 3 情緒篇
1.老人情緒識別能力比較差嗎?
2.老人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好?
3.老人比較憂鬱嗎?
4.孤單真的對老人有很大的影響嗎?
5.老人容易擔心?
6.老人情緒比較穩定嗎?
7.老人情緒失控怎麼解?
Part 4 價值篇
1.老人比較固執嗎?
2.老人不喜歡求助?
3.老人比較容易有偏見?
4.越老會越保守?
5.老了消費行為會改變?
6.老人更在意靈性寄託?
7.老人比較不怕死嗎?
參考資料
延伸內容
〈推薦專文〉變老只有一次機會,你應該好好把握
新北市愛笑瑜伽協會創會理事長 王淑芳
兒子從五歲開始踢足球,現在十五歲了,十年來,足球隊的孩子們一起運動, 一起成長,家長們也成為好朋友。暑假帶孩子露營,是最開心的事情,孩子們小學踢足球、國中打籃球、高中愛打排球,當然也一起打電動!爸媽們從小時候忙碌地張羅吃喝拉撒,到現在連帳棚都是孩子搭,越來越輕鬆了,但因為孩子們接連而來的考試、補習與各自不同學校活動等等原因,聚在一起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孩子們已經規劃未來自己組團出國去玩,家長們也得放手讓他們自己飛!
邁入熟齡的我們,真的老了! 是被孩子追著老,還是身體、心理哪裡老了?陪著孩子成長是最幸福的事,那麼誰來陪我們變老?十七、八歲的孩子們對未來充滿好奇,急著體驗各種人生經歷,談戀愛、找工作、到處玩,享受不被家長管制的日子,而即將面臨空巢期,面臨老化的我們對未來也充滿好奇嗎?看看我們的父母,他們是如何度過晚年的,我們也會跟他們一樣嗎?
關於老化議題,二○一七年黃揚名博士出版《心的年齡,你決定就算數》,我特別邀請他來我的廣播節目中分享,他認為變老只有一次機會,你當好好把握! 他的觀點對我來說有點衝擊,因為那時父親因久病厭世,剛過世不久。我也開始思考, 怎麼活好第三人生,的確不能靠經驗,不能靠想像,更不能道聽塗說,但更不能走錯路,因為只有一次機會。
黃揚名博士的這本新書,從認知、人際、情緒、價值等角度,以二十八道大家常聽到的老化問題,透過科學的研究與客觀的數據為我們找答案,尤其是科普小教室與不要被誤導了單元,更值得好好分享!
有別於我的著作《熟齡生活齊步走》記錄被我服務的長輩們的人生智慧與啟示,《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用科學與理性的方法,為變老過程提出問題並找到解答! 希望這本書能造福更多正在面臨老化的我們。
〈推薦專文〉跟著揚名一起老準沒錯!
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台創辦人 周妮萱(凱特)
我以前從不相信有能夠將心比心,跨年齡理解兒童、青年、中年到老年,「通
吃」的科學家,直到認識了本書的作者──黃揚名老師。
和老師初次見面是將近八年前,當時我擔任一間以創齡(Creative Ageing)為內容的咖啡館的服務設計經理。有次想邀請能夠對高齡議題談出有趣觀點的講者,那時的我與老師素昧平生,然而從他的文章和訪談,我感受到這是一位外表冷靜,內心應有著澎湃熱血的教授,直覺告訴我:這教授有趣! 必須聊聊。
最終,我們的第一場演講合作,也在一個風雨交加但場內歡笑不斷的夜晚完成,老師以其平易近人的科普溝通、生動活潑的內容,還有最重要的──冷面笑匠型的幽默感,讓這場演講滿座歡樂。有了如此美好的合作,就此開啟往後我與老師在各種高齡議題中的交流共創。
揚名老師是我遇過少數身處學術界,卻非常能同理並共感實務工作者的夥伴,這讓從事以藝術文化和服務設計為基礎的創齡工作者如我,既能獲得老師這樣一位神隊友,更能從老師的分享中,吸收更多元對於長大變老的科學應用。推動創齡的路上,「藝術」與「科學」成為我鼓勵人們在迎接長大變老旅程時,可以為自己累積的力量;藝術的參與是為了打造一條通往自己的道路,科學的認識則能讓我們理解問題的本質,進而思考行動與計畫的路徑。隨著高齡議題的蓬勃發展,相關的科學研究和資訊排山倒海從不缺乏,真正缺乏的是資訊識別與判斷能力,以及更重要的如同揚名老師所說:「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
過往(現在也仍是)大眾普遍認為良好的老年生活只與身體的健康與否有關,忽略了生理之外,心理感知及社會參與更是重要;本書透過「認知」、「人際」、「情緒」、「價值」四個篇章,以明快且易懂的提問,引領讀者能夠保持輕鬆但仍有所獲的理解年老的多樣面向。
此外,「科普小教室」及「不要被誤導了」這兩個貼心單元展現的正是老師既懂科普真諦,同時又具備暖男特質的貼心,不僅為中高齡讀者建立「識老」應有的核心能力,提供其認識自我和世界得以與時俱進的指引,更讓所有閱讀此書的不同世代,皆能有機會從中破除對於老年的誤解和歧視。
謝謝老師在出了較有市場性的育兒心理學後,仍不忘每個人都永不回頭的老年議題,再次與出版社推出書名很長很認真的最新力作,希望此書不僅陪伴著我,也能有機會陪伴每一位在這片土地長大變老的夥伴。
〈推薦專文〉做好準備──迎接一個老得起的未來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教授 林麗惠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人口推估報告指出,臺灣由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僅需八年,面對這一波銀浪來襲,各界不斷提出新的對策與方針,試圖緩解大規模急速老化所帶來的衝擊。臺灣在一九九四年訂頒《社會福利政策綱領》,後經行政院於二○○四年修正核定,除建立國民年金保險制度來保障老年生活之外,更強調高齡者應及早為老年生活做準備,這本書以「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除了老年生活準備的計畫,頒布50+綜合支援政策,提倡50∼64歲即需開始做準備;美國的encore.org 針對五十歲以上的族群提供輔導計畫;德國的Bundesverband 50 Plus 計畫旨在提供50+輔導與支援;日本則是提出了退休3.0的概念,建議在五十歲開始啟動第二階段的人生計劃。不論是歐美國家或是日韓,皆意識到提早做老年生活準備的重要,而且各國均一致認為,老年生活準備宜提早從五十歲開始進行。
作者以認知、人際、情緒和價值觀四大領域,教讀者活用心理學,改變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做好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心理準備,並將目標讀者的年齡層界定在四十五∼七十歲以上,想幫助大家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變老這件事情,特別是在心理領域的老化,強調:只有當我們的心態都正確了,才有機會可以面對這個挑戰,並且讓這個挑戰變成是一個轉機;這正是我非常認同且想要積極推廣的理念。
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老年生活準備常見的謬誤為:老年已逐步邁向人生的終點,無須規劃或準備,這種似是而非的迷思,也在這本書中獲得解方。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科普小教室」以及「不要被誤導了」這兩個小專欄,作者希望能夠讓大家有正確的思維,不僅是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還有未來在生活中都可以用這樣的思維模式,避免以訛傳訛。
正因為50+處於從工作到老年生活的轉變時期,為變化動盪的階段,大家需要藉由修改或重建來適應新的階段,提早開始進行老年生活準備,能讓每個人重新省視自身的資源,並針對較缺乏之處提出行動規劃,以期維護心理健康。我個人覺得這本書不論是自用或送禮都兩相宜,推薦給各位讀者,相信你讀了之後也會很歡喜!
〈推薦專文〉養身宜養腦,養腦宜養心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張玉玲
人生真正智慧在於,先活得好而後安然變老,而非變老後才想著要活得更好。
作為一名臨床神經心理學家,我在實驗室和醫院中與高齡者接觸多年,親眼見證了老化帶來的種種挑戰。雖然老化這一過程難以用美言來形容,但作為科學家,我發現透過科學和智慧,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這一不可避免的過程。隨著科技和醫療的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在延長壽命的同時提升生活品質。
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人類的各種能力在一生中會經歷不同的變化,這些變化的速度和曲線也各不相同。老化的開始點並不容易用一個固定的年齡來界定。例如,記憶力的巔峰通常出現在二十歲左右,而語言能力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升,直到七十歲左右才會顯著衰退。如果我們把老化定義為生理或能力的退化,那麼許多老化的跡象在我們青壯年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因此,提前準備是至關重要的。我非常高興看到《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這本書的出版。這本書不僅揭示了關於老化的寶貴知識,還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來提升健康,更好地應對老化過程。
身體、腦部和心靈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過去我們多關注於身體健康,對於養腦和養心的了解相對較少,但這本書正是專注於高齡議題中的養腦與養心。無論是養身、養腦還是養心,「積少成多」都是關鍵原則。就像一條大河不是依賴單一水源,而是由無數次降雨和無數條小溪匯聚而成,我們的健康和幸福也是由眾多小的生活習慣、選擇和日常鍛鍊逐步累積的。黃教授在書中探討了如何通過簡單而有效的技巧,為我們的整體健康提供持續的養分,比如感恩練習、社交活動和腦力訓練等方法。這些日常習慣的積累能幫助我們在老年過程過上更幸福、更安然的生活。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不僅是一本關於老化的知識指南,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生活中積累健康和幸福的實用手冊。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每一位希望在未來擁有高品質生活的人。無論你的年齡如何,都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實用的方法。
〈推薦專文〉讓變老之路變成是一件很酷的事!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楊寧茵
二○一六年我們邀請當時擔任IDEO高齡設計部門負責人的葛瑞琴(Grechen Addi)來台北演講。IDEO是一家以設計思考聞名於世的公司,對他們來說,設計不僅僅是為了好看、美觀或是追求創作者認為的獨特新穎,更多的時候是透過觀察、傾聽、訪談、對話等各種方式去理解或預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透過不斷的修改來達到最適產品功能,但也不能偏廢美感。因此,對IDEO來說,深刻了解使用對象以及挖掘他們真實需求是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他們雇用高齡九十二歲的設計師芭芭拉來提供高齡設計最真實的回饋,曾被許多媒體大幅報導,傳為美談。
當時葛瑞琴分享了許多高齡趨勢的前瞻數據與觀察,在八年前臺灣社會對於高齡的論述還是偏重在長照的當時,聽起來非常令人耳目一新。讓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她提到Five Happy Facts (about Aging) (五個關於高齡的正向事實):一、創業的成功率隨著年齡增加;二、高齡者樂於世代交流;三、越老越快樂;四、高齡者積極開展事業第二春,想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五、創意隨著年紀而增加。
以上每一項都有研究數據提供佐證,許多都顛覆了我們對於高齡的既定想像,每一項都提醒我們:對於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只要轉變視角和思維,就會有許多新的看見,因著這些看見,我們可以發展出全新的對應之道,這就是為什麼超高齡社會的來臨其實是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創新的新機會和動能。
《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也是這樣的一本書,透過呈現各式各樣的科學研究數據和報告,透過作者黃揚名的心理學專業,用淺顯易懂的寫作手法和欄目設計,將其轉譯成一般人都能輕鬆閱讀並理解的概念,甚至成為遵行的作法。
變老若是不可避免,每個人怎麼享受這段路的風景就和個人的知識、心境和修為有很大的關聯。這本書有時候像一本指引,讓我們可以安心走在變老的道路上,有時候也像一本小說,讓我們透過案例預見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它不僅僅讓我們不需要害怕變老,而是透過準備和理解,用更積極的心態,讓變老之路變成是一件很酷的事!作者資料
黃揚名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喜歡分享心理學,希望更多人可以因為心理學而受惠。以教育為志業,當廣播主持人是夢想,會出書是有點意料之外的事。陸續出版了《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不焦慮的心理課》、《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午夜時分的心理課》、《你們就是不懂我!》等書。 相關著作:《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修訂版):揭秘兒童大腦發展規律,用腦科學遊戲讓孩子學習有效率,養成好品格和生活好習慣》《你們就是不懂我!:心理學博士陪你找到正能量,度過讓人有點不知所措,似乎又有點美好的成長期》《午夜時分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陪你一起自問自答,用科學讓生活有餘裕,人生更自在!》《開啟高效人生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善用科學方法,處理生活大小事,過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焦慮的心理課:心理學博士教你活用科學方法,消解生活中的不安與混亂,不再窮忙!》《讓孩子這樣愛上學習:玩出學習腦!用大腦行為科學養成孩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揭秘兒童大腦發展規律,用腦科學遊戲讓孩子學習有效率,養成好品格和生活好習慣》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