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排行
-
爆紅、成癮、愛馬仕:一位英國教授的社群媒體臥底觀察
-
英雄也有這一面:不要問,很可怕!華盛頓拔黑奴牙齒做假牙?愛迪生跟鬼講電話?33個讓你睡不好的歷史顫慄真相
-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時代前行暢銷新版】
-
律師帶你看校園大小事: 老師和家長必知的44個霸凌防制和性平觀念指南
-
她物誌:100件微妙日常物件裡不為人知的女性史
-
東亞大競逐1860-1910:中日俄三國環伺下的朝鮮半島,塑造現代東亞權力版圖的另一場大博弈
-
教宗良十四世:從芝加哥、秘魯到羅馬聖座
-
一個人的聖殿
-
罪、罪犯與他們的產地:第一本最接近台灣民情與文化的犯罪心理全解析,原來「罪」與「犯罪」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
多巴胺國度:在縱慾年代找到身心平衡
內容簡介
證據如何能說話?一件件個別的證據,或一堆堆,一落落成疊成冊的證據又能說怎樣的話?歸根究柢,要看掌握證據的人,或面對證據的人們,意欲為何?希望追求些什麼樣的問題,達到如何的果效,解決些什麼疑慮?
本書收錄六篇中國的案類以及一篇案類語意學分析。前者六篇分別為:由唐至宋的禪宗「公案」;由宋而明,點滴積累,反覆演變,而成教人為學入門方式,且兼有門派演變作用的「學案」;醫學著作的「醫案」;由近世中國社會心態上對證據的信仰的倚賴,演變為一種對宿命的推斷、臆測和辯解的「星案」;載記明清法律推理的「刑案」;由案類型文獻進而探求中國式推理心態的社會文化史軌跡,而展現在文學藝術上的「公案劇」。
本書以涵蓋各知識領域的中國案類奠基,擬與《讓證據說話──對話篇》中所收錄的近代西方類似的專業記錄作一評比,見其異同,思其淵源。
作者資料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曾任師範大學、輔仁大學等校歷史系所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與「明清研究會」召集人。致力中國歷史上兒童生活與家庭、兩性問題研究經年,發表相關中西文論文數十篇。成書者包括《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1999)、《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2000)等,另編有《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