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三家分晉
司馬光選擇三家分晉那一年(西元前四○三年)做為資治通鑑的起始年,因為他認為那是一個顛覆性的巨變,用現代語言說,三家分晉是舊秩序崩壞的一聲巨響,周天子竟然封晉國的三個大家族魏、趙、韓為諸侯,代表著當年周公訂下的規矩(天子諸侯大夫)被摧毀了。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時的晉國事實上是在三大家族控制之下,晉國最後五位國君都是大夫擁立的傀儡,三家瓜分晉國只是反映現實而已。然而,從那時開始,異姓篡奪乃至革命易鼎就成為新常態,整本資治通鑑上下一千三百多年就都是這個戲碼——還真要佩服司馬光的抽象力。
然而,三家分晉卻不是突然發生的,有其來龍去脈。
春秋時代後期,諸侯中最強大的是晉國,晉國強大的原因之一,是六個大家族能夠團結對外,打勝仗會彼此讓功,吃敗仗能同赴危難,這跟其他諸侯如齊國、魯國、楚國的大家族彼此征戰,甚至勾結外國對付內仇,很不一樣。然而,就跟人的強處往往也是弱點一樣,六個家族之間既有默契又互相支援,晉國國君就被架空了。最後犯錯的是晉出公,由於他以國君身分介入了巨室之間的紛爭,使得大家族之間原本的默契被破壞,演變為兵戎相見,形成兩大集團對抗,最後六個家族中的兩個被消滅,勝利的四家瓜分了失敗兩家的地盤。而晉出公先是跟敗方站一邊,後來又想聯合齊、魯攻打四大家族,結果被四家圍攻,敗逃齊國,死在途中——此後五位晉君都是當權家族擁立的傀儡。
事情發生之前,晉國掌執政大權的是四大家族之一智氏的族長智宣子,他立嫡子智瑤為繼承人,智瑤後來繼承了老爸的晉國執政地位(通鑑在此之後稱他智伯)。智伯領軍攻打鄭國,趙氏族長趙簡子生病,派嫡長子趙無恤帶軍隊參與,智伯以統帥身分宴請諸將,席間強灌趙無恤酒,還仗著酒意毆打趙無恤。趙氏群臣火大要跟智伯拚命,趙無恤安撫他們說:「父親立我為繼承人,就是看中我能忍。」趙無恤就是後來的趙襄子,而那一次也埋下趙襄子和智伯兩人不睦的火種。
智伯跟趙、魏、韓三家瓜分了范氏與中行氏的土地如前述,又趕走晉出公,立晉懿公,益發驕傲。有一天,智伯跟韓康子與魏桓子聚宴,他戲弄韓康子,又侮辱韓氏家相段規,智氏族人智國提醒要提防因此惹來災難,智伯說:「開什麼玩笑?我就是災難,我不給別人災難就很客氣了!」一笑置之。
不久之後,智伯向韓康子索求割讓土地,韓康子不願意,段規勸他:「智伯貪小便宜且剛愎自用,不如答應割地給他,他嘗到了甜頭,就會轉向別人(趙、魏兩家),別人不給,就會兵戎相見,我們不但免於一劫,還能坐山觀虎鬥。」於是韓康子將一個人口一萬戶的城邑割給智伯。
智伯食髓知味,接著就向魏桓子要求割地,魏桓子認為智伯無理,魏氏家相任章說:「正因為他無理,才要給他,給了他,他就會驕傲而輕敵,一旦輕敵,他的命就不長了,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啊!」魏桓子於是也割給智伯一個萬戶之邑。
智伯志得意滿,再向趙襄子(無恤)索取土地,趙襄子不答應,智伯於是裹脅韓魏兩家一同出兵攻趙氏。趙襄子只好逃出曲沃(晉國都城),可是要逃去哪個城呢?他最後不選擇剛剛修竣城牆的長子城,也不選擇倉庫充實的邯鄲城,而選擇了晉陽城(今山西太原市)。
晉陽是趙氏的老家根據地,趙簡子擔任晉國執政時,自己必須待在曲沃,於是派尹鐸去鎮守晉陽。
尹鐸問:「您是要我去聚斂?還是要我建立晉陽成為情況萬一時的安全堡壘?」
簡子說:「我希望你將晉陽經營成為一個安全堡壘。」
尹鐸到職之後,減輕人民稅賦,修築城防戰備。
趙簡子更交代趙無恤:「萬一晉國有難,記得一定要投奔晉陽,不要嫌尹鐸年輕,也不要怕晉陽路遠。」趙襄子記取老爹的囑咐,在危難來時選擇了晉陽。
【原典精華】
簡子使尹鐸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1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2,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
——《資治通鑑.周紀一》
1.繭絲:指斂取人民的財物像抽絲一樣,直到抽盡為止。
2.少:年輕。
智、韓、魏三家聯軍攻打晉陽,團團圍城,並決開汾水,洪水滔天,距離城頭只差三版(二尺為一版,三版約當今天一百三十八公分),百姓家裡的爐灶都因為進水而崩塌,城內遍地魚蛙,但是民心堅決,沒有人想要投降(尹鐸的治績見效)。
智伯上到高岡觀看戰事,魏桓子和韓康子陪同,看著晉陽城如一葉孤舟,智伯喜孜孜的說:「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亡人之國啊!」聽到這話,魏桓子用手肘輕碰韓康子,韓康子用腳輕碰回去,兩人心意相通:魏氏的根據地在安邑,依傍汾水;韓氏的根據地在平陽,依傍絳水;智伯一旦滅了趙氏,恐怕會如法炮製。
智氏的家臣絺疵提出警告:「韓、魏兩家可能背叛。」
智伯問他:「你怎麼知道?」
絺疵說:「我們跟兩家約定,消滅趙氏以後,三家瓜分趙氏領土。現在晉陽城陷落就在旦夕,他們應該高興才是,可是他們兩個卻面有憂色,那不是謀叛是什麼?」
智伯沒理會這個警告,反而將絺疵的話告訴魏桓子和韓康子,兩人立即指天發誓不可能背叛。
等到兩人告辭,絺疵進來,問智伯:「你把我昨天的話跟他們說啦?」
智伯吃了一驚,問:「你怎麼知道?」
絺疵說:「他二人看見我,先是凝視一番,然後低頭快步走過,我覺得他們心裡有鬼。」
智伯認為是絺疵多心,仍然不理會,絺疵於是請求出使齊國。
困守圍城的趙襄子派出密使,趁夜出城遊說魏桓子和韓康子,約定日期行動。到期之日,趙軍發動突擊,反決堤防,智家軍陣地遭大水倒灌,大亂,魏、韓兩家軍隊乘勢從兩翼夾攻。趙襄子身先士卒,在陣前生擒智伯,立即斬殺。智氏一族全部屠滅,只走了智果——他曾經勸諫智宣子,如果立智瑤為繼承人,會害智氏滅族,智宣子後來仍然立智瑤為太子,智果就改姓為「輔」,而逃過此劫。
趙、魏、韓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領土,終於大到周天子不能不封他們為諸侯,晉國就此被趙、魏、韓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
【保命通鑑】
尹鐸對趙簡子所言,其實是一種高水準的「保命」觀念,通常正處於得意狀態的人,不大會起這種念頭,甚至會認為講這話的人是「唱衰」。也因此,資治通鑑裡記載的,和我們處在職場、商場中看到的,總是幫老闆、上司聚斂者多,而提醒老闆「花無百日紅」者少。
【識相通鑑】
郗疵請求出使齊國和智果改姓,也都是保命,但是他倆都是因為看清楚「智伯必定失敗,且連累全族屠滅」,才做出這些近似背叛的行為,而這種能力,也就是本書所謂「識相」。
郗疵先是看出韓康子與魏桓子「心裡有鬼」,可是智伯不但不聽,還嫌他多心,於是他看出智伯必敗,縱使不敗於晉陽這一次,也會在往後敗亡,而他遠離災殃的最好方法就是出使外國。
智果則是當初智宣子要指定繼承人時,就反對智瑤(後來的智伯),他的理由是:「智瑤有五項優點:外貌俊美、精於騎射、通曉技能、文辭銳利、勇於決斷,卻有一項缺點:刻薄寡恩。各方面都贏人家,卻不能仁厚待人,誰能跟他相處?如果他成為智氏族長,恐將招致覆滅。」但智宣子仍執意要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果只能改姓移居——他既如本書定義的「識相」,看出智瑤必敗;也如一般所謂「識相」,智瑤成了智伯,豈可能容得下他?識相點,自己離開為妙。
01.千年靈驗的保命金言——翟璜
三家分晉之後,有一段時間趙、魏、韓之間的關係很緊張: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攻打韓國,然後趙魏平分韓國土地;韓武子也想聯合魏文侯攻打趙國,然後韓魏平分趙國土地——魏文侯用膝蓋也想得到,那兩家肯定也會在背後謀商聯手瓜分魏國土地,事實上那就是從前晉國六大家族的相互吞併模式。
魏文侯向趙韓兩國君主提出,三晉應該對內休兵,各自對外發展,趙獻侯和韓武子接受了他的想法,於是三晉之間出現前所未有的和平。
歷史一再證明,和平總是能夠帶來繁榮進步——只要國君英明。魏文侯充分利用了這個和平時期,達成富國強兵,魏國因此能夠在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而他讓國家富強的方法,也一再在資治通鑑裡看到:任用人才。
魏文侯任用的頭號人才是李悝(音同「窺」)。李悝最重要的政策是「盡地利」,將土地分配給農民,打破貴族壟斷,釋放人民對私有財產的動力(為自己而非為領主耕作)。然後「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他稱那些不勞而食祿的人是「淫民」,事實上那些就是世襲的貴族,沒有官職可以做,就成了「米蟲」。簡單說,李悝對前晉國沒落的貴族階級「落井下石」,沒收他們的特權,用以招攬四方人才。
李悝的盡地利政策使得農民盡力「為自己耕作」,而魏國的水利事業更成為農業生產的後盾與助力,這方面的大功臣是西門豹。西門豹擔任鄴縣令(今河北臨漳市),配合李悝推動「藏糧於民,寓兵於農」政策,並著手興建漳水十二渠建設,使得魏國的生產力大增,然後在「富國」的基礎上強兵。
魏國的強兵頭號功臣當推吳起。
吳起是衛國人,他起初到魯國尋求發展但被排擠,於是投奔魏國。魏文侯接見吳起,兩人經過一番對談後,在魏國宗廟裡拜吳起為大將(以示鄭重)。吳起擔任大將期間,率領軍隊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此處稱「全勝」的定義:軍事勝利且保全軍隊),其餘十二次不分勝負。也就是說,吳起的紀錄是「百分之百不敗」。吳起帶領魏軍攻進了秦國的西河,也就是黃河以西地區,黃河是春秋時代秦穆公跟晉文公對峙以來,數百年沒變的秦晉國界(迄今仍是晉陝省界)。
另一位名將樂羊是中山國人,卻帶領魏軍打下中山國。至此,魏國不但突破了從前晉國的規模,甚至勢力從北方「包」住了趙國和韓國,已經完全不怕趙韓聯手攻魏。然而,魏文侯仍然堅持三晉不內鬥,因此他在位期間,能夠維持霸業不墜。
還有一位翟璜,翟璜不僅是「布衣人才」,甚至不是華夏一族,一說他是戎人,一說他是狄人,但是他受到魏文侯高度的信任,而翟璜的宰相之路曾經有一番挫折:
【原典精華】
李克出,見翟璜。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1相,果誰為之?」
克曰:「魏成。」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吳起,臣所進也;君內以鄴為憂,臣進西門豹;君欲伐中山,臣進樂羊;中山已拔,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臣進屈侯鮒。以耳目之所睹記,臣何負於魏成?」
李克曰:「魏成……東2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師之;子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惡得與魏成比也!」
——《資治通鑑.周紀一》
1.卜:決定。卜相:決定宰相。
2.東:東方。三人都是儒家,東意指魯國。
魏文侯想在翟璜和韓成兩人之間選一個當宰相,詢問李克的意見。李克起先滑頭閃躲,魏文侯一定要他表示意見,他就說了莫測高深的五原則,「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魏文侯聽後說,「我懂你的意思了。」
李克出宮,遇到翟璜,翟璜急忙問:「國君會任命誰當宰相?」
李克說:「魏成。」
翟璜當場變臉說:「西河守將吳起是我推薦的,鄴縣令西門豹是我推薦的,攻打中山的大將樂羊是我推薦的,攻下中山後我推薦先生你去當中山守將,太子的師傅屈侯鮒也是我推薦的,我哪一點不如魏成?」
李克說:「魏成從東方請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國君以他們三人為師。而你推薦的五位,國君都用他們作部屬,你怎麼跟魏成比?」
從上述這段對話更看到,魏文侯能夠建立「戰國七雄第一雄」,不僅止於能夠識人、用人,他的重要幹部都有在幫他物色、廣邀人才到魏國服務。還有一點更重要,魏文侯除了廣進人才、適才適用,而且不以個人好惡用人,他作為一個君主,還能做到「不聞過則怒」:
【保命通鑑】
魏文侯有一次問群臣:「我是怎麼樣的一個君主?」群臣一致回答「仁君」,只有一位大夫任座白目的唱反調,「你得到土地,不封給弟弟,卻封給兒子,怎麼稱得上仁君?」文侯聞言大怒,任座見苗頭不對,小碎步退出。
文侯再問翟璜,翟璜說:「您當然是仁君」,文侯(肯定沒好氣)說:「你怎麼知道?說你的理由。」
翟璜說:「我聽過一句名言『君仁則臣直』,方才任座能夠勇敢的說出自己意見,由此可知您是一個仁君。」
魏文侯聽了,登時心情大好,命翟璜將任座叫回來,文侯親自走下台階相迎,請他上座。
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的,除了魏文侯的氣量寬宏之外,也看到翟璜能夠巧妙的保全任座,同時也保全了國君的德行。
而翟璜那一句「君仁則臣直」,在資治通鑑裡一再出現,幾乎成了「救命金言」。
【原典精華】
高堂隆上疏,……隆數切諫,帝頗不悅。
侍中盧毓進曰:「臣聞君明則臣直,古之聖王惟恐不聞其過,此乃臣等所以不及隆也。」帝乃解。
——《資治通鑑.魏紀五》
三國魏明帝時,光祿勳高堂隆屢次諫諍,興建皇宮不應該太奢華,且措辭直白,明帝非常不高興。
侍中盧毓進言:「我聽過『君明則臣直』,古代的英明君主唯恐聽不到臣子指出他的過失,這正是我們其他人不及高堂隆的地方啊!」明帝這才釋然。
【原典精華】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1殺此田舍翁2。」后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
后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后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資治通鑑.唐紀十》
1.會須:應當。此處做「一定要」解。
2.田舍翁:鄉巴佬,意指魏徵言語直白粗魯。
唐太宗有一天退朝回宮,口中咆哮:「我一定要殺掉這個沒禮貌的鄉巴佬!」
長孫皇后問是哪個鄉巴佬?
太宗說:「還不是魏徵那傢伙!他老是在朝廷上不給我面子。」
長孫皇后退下,然後換上正式朝服,立於庭下。
太宗詫異問道:「什麼事?」
長孫皇后說:「我聽過一句名言,說『君主英明,臣子才能直言無諱』,如今魏徵膽敢如此直言,正是因為陛下英明啊!我豈能不道賀?」
然而,「君明則臣直」這句話要能生效,前提是「君明」,若不是魏文侯、魏明帝、唐太宗那樣的君主,不但進諫的人要掉腦袋,恐怕說情的也會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