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詐騙
目前位置:首頁 > > 心靈勵志 > 心靈成長
用心理學突破瓶頸:消除創意、習慣、職涯與人生的「阻力」,從現在開始無往不利!
left
right
  • 庫存 = 7
  • 放入購物車放入購物車
    直接結帳直接結帳
  • 放入下次購買清單放入下次購買清單
  • 用心理學突破瓶頸:消除創意、習慣、職涯與人生的「阻力」,從現在開始無往不利!

  •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23-09-05
  • 定價:410元
  • 優惠價:7折 287元
  • 優惠截止日:2024年12月27日止
  • 書虫VIP價:287元,贈紅利14點 活動贈點另計
    可免費兌換好書
  • 書虫VIP紅利價:272元
  • (更多VIP好康)
本書適用活動
感謝祭2024城邦聯合書展特價5折起!
  • 耳邊說書79折,兩本75折!再享全館滿額折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粉紅色牢房效應》和《欲罷不能》作者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兼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特最新著作 ★心理學版的《異數》,告訴你怎麼像成功人士那樣突破困境、衝出瓶頸! ╭──────────────────────────╮ 追求卓越,而不是追求完美 突破卡關、衝出瓶頸的100個成功指引! ╰──────────────────────────╯ 人生的每個層面,都有可能面臨瓶頸── 跟另一半的關係越來越糟; 職涯一直原地踏步; 想存錢卻離目標遙遙無期; 努力減重卻看不到成果……。 我們常常只看到那些成功故事的一帆風順, 卻很少看到他們如何掙脫瓶頸── 估值突破千億的Airbnb,以前也曾經被十幾個投資人拒絕,負債三萬鎂; 現今雄霸一方的Amazon,以往也曾因物流問題差點危及營運!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亞當‧奧特(Adam Alter), 輔導對象小自個人、大至Google、微軟、亞馬遜及YouTube, 備受讀者、學生和企業喜愛, 將教我們如何突破重圍,成功從膠著困境中脫身: ★目標漸進效應 只要目標遙不可及,人就會前進緩慢,中途甚至會慢下來;一旦目標近在眼前,才開始快速行動! 所以,只要把長一點的歷程,切割成短一點的歷程,讓目標清晰可見,少了「中途」,當然能避開「中途卡關」! ★高原效應 過去讓你進步的技巧,現在可能會害你停滯不前,所以有些人練習跑步會遇到撞牆期,你必須時時轉換策略,克服身體與心靈的耐受性,才能繼續向前邁進! ★序列效應 我們常因為「創意懸崖錯覺」,以為想出了幾個點子之後就油盡燈枯,事實上時間越久,創造力反而會增加;第一個點子通常是最容易想到的,越後面才想到的點子,可能比一開始的更好! ★ 二十個打孔法則 巴菲特說,如果你一輩子只有20個投資機會,你的績效就會更好;讓自己受限,反而能集中精力做出最佳決策!常常丟手機?規定自己只能把手機放在某個地方;不知道要吃什麼?擬好自己一到五的菜單!常穿同一件衣服的歐巴馬和賈伯斯都是這樣,讓限制解放自己! 橫跨體育界、學術界、演藝界等無數個突破自我的成功故事, 透視各種導致我們失敗的「阻力」,與其背後的心理學效應, 讓你有機會逐一擊破,讓成功變得勝券在握!

目錄

前 言 學會「阻力稽核」,破解卡住你的因子! 第一篇 揭開困境的神祕面紗 第一章 跑不到終點的馬拉松選手──造成卡關的高原效應 第二章 差點稱霸世界的矽谷奇才──創意懸崖錯覺如何打敗你的堅持 第三章 殺死巨人的小水泡──小問題的預防性維護 第二篇 管理內心焦慮的情緒 第四章 膽小的孔雀魚活得更久──把威脅化為挑戰 第五章 在球場散步的足壇之神──用小準備蓄積大場面的戰鬥力 第六章 挑戰一百種恐懼的女孩──善用困境疫苗與暴露療法 第三篇 簡化問題的心理策略 第七章 IKEA如何讓顧客放心逛街──用「阻力稽核」找出解決方案 第八章 不再追劇到凌晨的萬靈丹──「轉向」技巧如何推動你前進 第九章 邊緣NBA球員創造的驚人勝率──讓多元性突破現狀 第四篇 突破難關的實際行動 第十章 不浮出水面的游泳選手──勇敢實驗,挑戰現有選項 第十一章 找到價值連城的白松露──探索與開發才能命中靶心 第十二章 我是跑者,不只是我有在跑步──去除行動的各種阻力 結 語 一百種突破的方法 致 謝 註 釋

內文試閱

  第一章 跑不到終點的馬拉松選手─造成卡關的高原效應      克拉克.赫爾(Clark Hull)的學術生涯,專門研究走迷宮的老鼠,他做這個選擇,其實有特殊含義,因為他年少的時候,老是走死胡同。他十八歲時,有人逼他加入宗教團體,後來他死命逃脫。他接連罹患傷寒和小兒麻痺,差點就失去行走能力和視力。他回憶:「我的眼睛很虛弱,母親為我朗讀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心理學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赫爾也涉獵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但就是沒興趣,直到閱讀詹姆斯的經典著作,促使他走上心理學研究這條路。      赫爾在耶魯大學當了三十年教授,一直在研究走迷宮的老鼠。他和同事以奶昔為賭注,押注哪一隻老鼠先走出迷宮。他特別會做研究。根據他的朋友兼同事卡爾.霍夫蘭德(Carl Hovland)所言,一九四○年代末至一九五○年代初,最常被引用的心理學家正是赫爾。霍夫蘭德提到:「赫爾的科學研究分成(幾個)階段,他的每一個階段,都能讓其他人自豪一生。」      他花了幾十年觀察老鼠走迷宮,因為當時的心理學家對學習和行為特別感興趣。迷宮是受控的環境,方便他測量動物的行動速度。久而久之,他發現固定的模式:老鼠快走出迷宮時,行動特別快,可是在初期或中期,行動特別慢,甚至會靜止不動。迷宮的尾段似乎像磁鐵一樣,距離越近,吸引力越強。無論是筆直的隧道,或是由樹幹或樹枝構成的複雜網絡,都會顯現這個模式。赫爾把這個模式稱為「目標漸進效應」(goal gradient effect)。迷宮是平坦的,但走迷宮的老鼠似乎不這麼想,在前進的過程中會有不同體會。初期似乎格外辛苦,彷彿是在爬坡;但等到終點近在咫尺,就會有跑下坡的錯覺。      赫爾公布這個效應往後九十年間,心理學家證實,人也有這個效應。二○○六年有一篇論文,研究買十杯送一杯的優惠,想知道人在買了第十杯咖啡後,購買第十一杯的速度有多快。第一杯和第二杯的間隔時間,平均比第九杯和第十杯還要長二○%,可見即將獲得第十一杯的免費咖啡,確實給咖啡飲用者很大的激勵。      另一項實驗是為五十一首歌評分,可獲得價值二十五美元的亞馬遜禮券,但每首歌要回答五十個問題,總共要評分兩千五百五十次。評分者剛執行任務時,放棄的機率是快達成任務的四十倍,眼看快達成任務時,會做得更起勁,每次拜訪網站,評分的曲目越多。有些受試者分四次執行任務,初次拜訪網站只評分六首歌;但最後一次拜訪網站時,一口氣評分十八首歌。      人就跟赫爾的老鼠一樣,距離目標越遠,行動速度越慢,越可能放棄。我是在超過二十年以前,念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聽到赫爾的「目標漸進效應」。教授告訴我們,他親眼觀察過實驗室的老鼠,但他說這個效應比赫爾想的更複雜。大多數老鼠越接近迷宮盡頭,移動得越快,但仍有不少老鼠,一開始就快速移動。這一類老鼠的節奏,似乎不是越跑越快,而是「快—慢—快」的節奏,因為剛進迷宮興奮不已,所以拔腿狂奔,後來發現迷宮比自己想像中更長、更複雜,於是就卡關了。      「快—慢—快」的節奏,也可以套用在人身上。我紐約大學的同事安德烈.博內茲(Andrea Bonezzi)設計兩項實驗。第一項實驗是讓學生校對九篇論文,揪出其中的錯字,學生校對第五篇論文時,速度比第二篇和第八篇更慢,慢了兩成之多。第二項實驗是在長一點的單字中,試圖找出短一點的單字(例如單字manager就包含man、game、name),學生在第五次挑戰時找到的單字數,比第二次和第八次少了一九%。      因此,研究人員推論,人似乎容易「卡在中間」。研究人員繼續在其他領域,監測人類實現目標的速度,結果反覆印證了「目標漸進效應」。無論在什麼領域,中途似乎都會慢下來,或者停下來,等到快接近終點時,才又開始加速,比方捐多少錢給慈善組織?吃多少討厭卻有益健康的花椰菜?償還多少卡債?有多麼熱衷參與店家的集點活動?以多快的速度走向決定購買的商品?      此外,如果困在中途,人為了前進,容易做出不道德的事,或放低道德標準—尤其感到無助的時候,會不惜犧牲道德,來換取前進的機會。幾乎每一個想像得到的情境,只要目標遙不可及,人就會前進緩慢;一旦目標近在咫尺,人就會行動快速。      樹立里程碑,讓遙遠的目標清晰可見      在中途卡關,其實情有可原,不妨想像一艘遠洋郵輪,在美國紐約和英國南開普敦之間往返。郵輪駛離紐約,每前進一英里,船長回頭望,帝國大廈越來越小。每一英里的遞增價值顯而易見,因為紐約的地標看起來,隨時都在改變。      過了幾個禮拜,英國西南角映入眼簾,船長看著自己的郵輪進入英吉利海峽,行駛在法國西北岸和英國西南岸之間,然後向北左轉,過了懷特島,最終抵達南開普敦。最後一段旅程,有無數的地標迎接郵輪,證明郵輪又多前進一英里。      相形之下,紐約和英法海岸之間,隔著極為寬闊的海域。雖然從起點到終點,郵輪一直在前進,但船長日復一日,只能看著一大片藍灰色,這些進展吸引不了他注意。紐約是起點,南開普敦是終點,中途穿越寬闊的海洋,水手必定會提不起勁。      假設你要減重五十公斤,或者儲蓄一萬美元,當你減到第二十公斤,或者儲蓄到五千零一十美元時,你並不會注意到自己的進步。中途乏力了,該怎麼辦呢?有一個簡單的方法—把長一點的經歷,切割成短一點的經歷,稱為「縮小範圍」(narrow bracketing)。先圈出一大段歷程,然後把一整段長歷程,劃分成幾段短歷程。以馬拉松為例,圈出一大段歷程,就是從頭跑到尾的四十二.一九五公里,如果切割到最細,那就是一連串的小步伐,一般跑者需要跨出六萬步。這也難怪在馬拉松或超馬的黑暗時刻,跑者會告訴自己:「一步一腳印。」把距離圈到最小,你就沒有中途乏力的餘地。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套用到大目標,有兩個方法可供選擇:一是把大目標順勢拆成小目標,二是刻意拆成小目標。假設你希望換掉討厭的工作,追求你喜愛的工作—這是很多人心中的難題。這一大段過程,不妨切割成一連串事項:列出備選的工作;跟目前的工作互相比較,寫出每個備選工作的優缺點;填寫你的志願清單,從「最想去」到「最不想去」依序排列;挑出符合你「期望門檻」的工作,也就是比目前更好、更值得應徵的工作;最後,應徵這些工作,祝自己好運。      工作升級的目標,可以切割成這幾個具體的步驟。每履行一個步驟,可以吃一個杯子蛋糕,或者喝一杯蘇格蘭威士忌,慶祝一下小勝利。有些目標不太好切割,就要靠自己刻意切割。假設你想要儲蓄三千美元,當成買車的頭期款,不妨把三千美元分成十等分,也就是三百美元,每達成這個小目標就慶祝一下。這個法則很簡單—把中途消滅掉,就不會卡在中途。      讓進度停滯不前的高原效應      中途造成的麻煩,還不只這樣。赫爾崇拜普魯士的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他跟赫爾一樣,主張觀察動物的行為,來發現背後的內在機制,只不過赫爾是利用走迷宮的老鼠測量行為動機,艾賓浩斯是研究學習和健忘。      艾賓浩斯寫道:「背熟了一首詩就再也不讀,過了半年應該都忘了,再怎麼回想,也無法喚回意識中。」他特別好奇,為什麼訊息會永遠消失,再也想不起來,於是他把自己當成白老鼠,連續好幾天,強迫自己背誦一堆由三個字母組成的無意義音節,把GOS、FID、CUV這類音節寫在小卡片上,盯著好幾個小時,隔天再盡全力回憶。艾賓浩斯印證了「目標漸進效應」,這一長串的字卡,前段和後段的音節,通常比中段更容易記得,不知為何中段的總會模糊成一團,或者完全從記憶中消失。正如赫爾說的,艾賓浩斯也在中途卡關了。      艾賓浩斯試圖提升記憶力,尤其是背誦中段的音節,他逼迫自己連續看數十遍,甚至上百遍。這項任務極其枯燥,徒增心理壓力,但他仍堅持下去。他發現過了某個階段,無論多看一兩遍或十遍,也沒什麼用了。這種靠蠻力學習的方法,其實有其局限,於是「高原效應」(plateau effect)就誕生了,無論什麼技巧,就算起初很有用,但時間一久,就會越來越沒用。艾賓浩斯並沒有花時間思索為何背誦音節的能力會停滯不前,他倒是刻意強調,同一個技巧重複用久了,終究會失效。昨天讓你進步的技巧,今天卻會害你動彈不得。      高原效應,正如同目標漸進效應,隨處可見。艾賓浩斯只鑽研記憶力,但他的後輩做了無數身心方面的研究,都證實高原效應無所不在。如果你好奇人類為什麼卡關、該如何突破,你一定要明白,再好的策略和方法都要隨時調整。假設你要減重、增肌或學習新語言,不可以只吃同樣的食物,做同樣的運動,或者用同樣的方法背單字。這是人類共通的問題,因為我們是習慣的動物,一旦發現有用的方法,通常會反覆使用,不懂得調整。這情有可原,畢竟砍掉重練耗時又費力,可是同樣的方法終究會失效。同一套飲食、運動、語言學習計畫,在過去確實有效,但久而久之會逐漸失效。      說到高原效應的相關研究,最近有一份研究特別顯著,觀察一千五百位奉行「極簡」體適能訓練的受試者,時間長達七年。這項計畫出自荷蘭公司Fit20之手,強調「每周做二十分鐘體適能訓練……不需要繁瑣地更衣/沐浴」。整套動作包括六項簡單的鍛鍊動作,每個星期做一輪,起初似乎有效。實行第一年,鍛鍊者很快就提升肌力,後來進步卻越來越慢,甚至停止,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如此。不過,研究團隊提到,就連厲害的舉重選手,大約也是在一年內會快速累積肌力,之後就遇到關卡,可見高原效應不限於單一的訓練計畫。      依照這項訓練計畫的建議,人會停滯不前,至少有兩個原因。首先是習慣化(habituation),假設你在訓練特定肌肉,肌肉會慢慢適應,除非加入新的鍛鍊方法,否則肌肉會停止生長。假設你在控制飲食,身體也會逐漸適應,放慢新陳代謝,你消耗熱量的速度就變慢了。你先前減少食量,順利減輕體重,但隨著新陳代謝變慢,減重就遇到瓶頸,這時候就要嘗試不同的飲食法。任何提高效率的方法都有這個問題。當初促使你去減重、改善體能或深入學習新技能(或背誦三音節)的原因,正是你面對的困境!因此,打破習慣化的不二法門,就是去嘗試新策略。      高原效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目光短淺,或者短視近利。我們總希望有立竿見影的辦法,而非長遠的完美解方。鮑伯.蘇麗文(Bob Sullivan)和休.湯普森(Hugh Thomson)兩人合寫《高原效應》(The Plateau Effect),一位是作家,另一位是數學家,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你正在曼哈頓,趕著參加聚會,聚會地點在上曼哈頓,距離你二十條街遠,錢不是問題,你有兩個選擇。一是直接跳上計程車,二是往南走兩條街,前往地鐵站搭車,還要花幾分鐘等車,但這班車會直達上曼哈頓。      紐約當地人深知在尖峰時段,搭地鐵絕對比搭計程車快,反之外地人會選擇最立即的選項,卻比當地人更慢抵達。外地人搭上計程車之後,困在車陣中,面臨高原效應;當地人寧願犧牲一開始的小進展,換取持續穩定的前進。只可惜,在大多數的領域,人類更像是外地人,而非當地人。我們深怕後退,即使會更快抵達。該怎麼辦呢?解決辦法包含兩個部分。一是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質疑自己是否看重短期進展,忽視長期效益?二是學會分辨不同的前進路徑。遊客大多會選擇計程車,而非搭地鐵,但只要做過功課,就知道地鐵通常是更好的選擇。

作者資料

亞當‧奧特 Adam Alter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現為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行銷副教授,曾獲斯坦斯基教學卓越獎(Stansky Teaching Excellence Faculty Fellow);其他授課過的學術機構包括哈佛、耶魯、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康乃爾與芝加哥大學等,傑出的教學表現使他在2017年榮登商業教育網站Poets & Quants「四十位四十歲以下傑出教授」。曾出版過暢銷書《粉紅色牢房效應》(Drunk Tank Pink)與《欲罷不能》(Irresistible)。

基本資料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 譯者:謝明珊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系:新商業周刊叢書 出版日期:2023-09-05 ISBN:9786263188020 城邦書號:BW0830 規格:膠裝 / 單色 / 320頁 / 14.8cm×21cm
注意事項
  • 若有任何購書問題,請參考 FAQ